“怎么办:改制”的版本间的差异

 
(未显示2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高木致学习小组负责人一封公开信]]
+
{{怎么办}}{{4}}
 +
*[[近期新热点:我们应该悟到什么?]]
 +
*[[可惜的是被那敢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狠人摧毁了]]
 +
*[[韩毓海:毛主席为什么要批判《武训传》]]
 +
*[[发改委22条被质疑违宪违法背叛国家和人民利益有何警示]]
 
*[[蒙德拉贡]]
 
*[[蒙德拉贡]]
 
*[[《新新中国宣言》改革方案]]
 
*[[《新新中国宣言》改革方案]]
*[[中国危局分析及对策研究]]
 
*[[党国主要矛盾及解决方案]]
 
 
*[[劳动社会主义论文集]]
 
*[[劳动社会主义论文集]]
 +
*[[钢筋水泥:揭开历史面纱,探寻文革本源(上)]]
  
 
清政府改革开放运动的起因和目的  
 
清政府改革开放运动的起因和目的  

2022年11月6日 (日) 21:21的最新版本

信仰 互联 房产 教育 医疗 健康 人大 改制 政法 经济 税收 贫富 就业 反腐 治安 三农 科技 军事 国际 两岸 管理 历史 古书 哲学 党派 人物 永生 方法

清政府改革开放运动的起因和目的

  清政府决心发起改革开放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源于外患和内忧的相继爆发。   就外患而言,因民主革命的局部成功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而迅速强大起来的西方列强,因尚未完全“新其貌”,更未完全“新其心”,在国际间,其对民主主义的追求乃远逊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所以,他们虽然对内追求民主,对外却仍恃强权,必要时,亦不惜用武力侵略的办法,即用坚船利炮来达到征服它国和发展自身的目的。如果说,英国将鸦片输入中国,已经说明它不择手段,一八四零后的两次鸦片战争,及其逼迫清政府与它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更是将落后的中国和向来自视泱泱大国的清王朝,从此逼上了“赔银求和、割地求和、乃至开门揖盗以求和”的悲惨境地。   就内乱而论,因清王朝正处于王朝统治的末世和君主制度的末路,加之以鸦片战争为表症的外敌骎骎内向,又使得整个王朝统治日益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由内虚所引起的外患,和由外患所加深的内乱,也就在王朝统治的末世此起彼伏而不能终。其代表者,便是中英鸦片战争之后的太平天国造反。这一场天国之乱,不仅席卷万里关山,使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中宵念起、梦魂屡惊”(曾国藩语),甚至能在大清朝的江山社稷之间“立国”十数年之久,非曾国藩练湘军已不能平,实已使清王朝处在大厦将倾、朝难保夕的深深恐惧之中。   然而,外患内忧交相煎迫的艰难时世,却使得一批有思想,有见地,恨国之不强、己之不争的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如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不仅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之长空一鸣;而且开始批判“封关禁海”,提倡“藏富于民”,追求“知己知彼”以图强御侮。杰出的思想家魏源,为富国强兵,不仅编出了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海国图志》,以期国人能够睁开眼睛看世界,而且喊出了“天下无数百年不蔽之法,无不除蔽而能兴利之法”的变法呼声,进而提出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体思想的一整套改革开放理论。既要求清政府学习西方,创办军事工业,制长舰、造火器及养兵练兵之法,以御侮;又要求清政府学习西方,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厂局,以制造轮船、机械、及各种国用和民用产品,以富国。为清王朝发起一场改革开放运动奠定了先决的思想条件。   由是,面对着“外敌骎骎内向,内乱此起彼伏”,面对着“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万世长存的迷信便立即受到致命打击”01 这样一个艰难时世,面对着历经惨淡才削平天国之乱、并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政治局面,清王朝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追求“富国强兵和图强御侮”的历史愿望中,终于意识到了“变法”即改革的重要。为了平外患和治内乱,即为了抵御外侮,更为了维护大清朝的统治,针对顽固派反对“变而从夷”、即“西化”的腐朽立场,不仅由汉员大吏李鸿章提出了“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变革主张,而且由皇室宗亲、总理大臣奕诓提出了“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治器为先”这样一种改革思想。于是,一场由清王朝发起的改革开放运动即“洋务运动”,也就在满清专制王朝和整个专制制度都在走向衰亡的中国大地上,被有声有色地推动开来了。

清王朝前三十年经济改革运动的内容和成效

  这一场由清政府发动的经济改革运动,一是从图强御侮和平息内乱出发,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二是从求富图强出发,大力开办民用工业;三是对内搞活,为开掘民间资金,而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纯粹商办即民办的办法,以振兴实业,开创和发展民族自由经济;四是对外开放,取消封关禁海,开放通商口岸,开辟经济特区上海,为补己之不足而吸引外资,允许独资和合资。五是局部允许结社和办学,倡导当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为清王朝的改革开放运动鸣锣开道。   由是,清政府的这一场经济改革运动,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始,不仅使得枪炮、船舰、铁路、电报、采矿、纺织、机器、磨坊等官办和民办的实业竞相出现,而且使得形形色色的学馆、学会和学社交相并起。因此改革开放运动不仅势已有成,向西方学习亦渐成风气。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则清王朝的前三十年经济改革,即自太平天国败亡直至戊戌维新止,应该说,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就那个时代而言,起码已经使古代的中国急剧地开始了向近代中国的过渡,更使那个古代化的大清朝,开始实现近代化。中国从没有火车轮船到有了火车轮船,从没有电报电话到有了电报电话,从没有机器电力到有了机器电力,从没有高楼大厦到高楼大厦始布沿海沿江的各个通商口岸。尤其是大上海的出现,使它不仅作为清王朝推行经济改革的“特区”,至今仍可以睥睨于邓小平的深圳和珠海,使人有小巫见大巫之慨;而且它作为清政府在推动经济改革的短暂岁月里才兴建起来的大都市,竟能迅疾地赢得“东方明珠”的美称,从而跻身世界最繁华著名的大都市行列。要是用中共吹捧深圳之语以形容之,便实在不能不说它是清王朝改革开放运动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诚如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近代史学者们所指,清王朝的这一场改革开放运动“不仅为图强御侮和维护大清朝的统治,进一步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风气,而且为中国近代工交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传统农业经济、即小农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