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份名人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80多份名人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
————百侯中学百年校庆感言
作者:杨小村
  1943年秋,中国还处在全面抗战的艰苦阶段。一所地处南岭以东的山区中学迎来了复校十周年的校庆,却意外地收到了国民政府近80多位党政军要员的亲笔贺词(见附录),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段奇闻佳话。近日,从大埔百侯中学陈志敏校长处,看到了这批贺词卷宗。他告诉我说,今年将举行百侯中学建校百年庆典活动,你能为令尊的母校写点什么东西么?
  打开卷宗,居正、许世英、陈树人、何遂、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陈济棠、吴铁城、吴国祯、鹿钟麟、罗卓英、范汉杰、赵公武、黄镇球、曾养甫…一大批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实业家、银行家的大名赫然纸上,一个个如雷贯耳,若把这些人物串连起来,几乎就是一部民国史。粗略统计,这批名人中,辛亥革命时期已成为孙中山得力助手的有多位,如居正(武昌起义指挥者之一,辛亥革命元勋)、许世英(曾任中华民国政务总理)、陈树人(岭南画派创始人,曾任国民党党务部长、中央执委、工人部部长等)、何遂(曾接替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民国立法院军委会委员长,其子何康是海南热作两院创办人,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等)等;授上将军衔的有6位:何应钦、陈济棠、鹿钟麟、何成睿、罗卓英、黄镇球;在国民政府各院部委和军界、经济界、银行界、教育界任要职者众多,曾任各省省长的,如广东、四川、陕西、湖北、山东、江苏等有7、8位;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华东师范等大学的校长和创办人,有“中国奥运之父”、“中国直接税”的创办人,中国氨碱工业的创始人、中国的“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业大王”…真是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浏览这批名人亲笔贺词,绝对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们的书法和国学功底深厚,有行书、楷书、隶书、行草,虽字体不一,或清秀隽永,或刚正有力,但都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佳品。观其贺词内容,更是激扬文字,精彩纷呈,对这所私立乡村中学的创办和复校充满了赞誉之情,激励之情和期盼之情。选其部分列举如下:
何应钦题:教泽覃敷【1】
孔祥熙题:
碧水环桥外,琅嬛【2】别有天。百侯开学府,两粤启英贤。
不道弦歌日,翻逢戎马年。崇文兼肆武,缔造见贞坚。
许世英题:百年至计,端在树人。用垂十稔,致力千钧。
崇尚质朴,发扬精神。岿然南奥,来者莘莘。
罗卓英题:十年建校,百年树人。乐群敬业,咸与维新。【3】
居正题:任重道远继往开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侯圣人而不惑。
周诒春(清华第二任校长)题:英才乐育,以忍以勤;先后廿稔,屡辍屡兴;不倦不厌,日新又新;多士所聚,普惠群伦。
王伯群(交大校长)题:崇楼大厦必奠强固之地基,专才硕士恒出优良之学府。亿百建设首在教育,抗建并进需才尤急,国力未能普及私资兴学尚矣。百侯诸君当仁不让,惨淡经营晨夕未遑。十年树百年之基,从兹光大发扬。愿吾大厦与子偕行,乐只百侯万寿无疆。
王延松(上海银行家)题:
廓岭巍峨梅河浩涆,
讲舍斯起克难以断。
启后承先星缠几换,
育我多士为国贞干。
欧元怀(今华东师范大学创办者)题:
树人大业缔造艰难,
十载经营根固枝繁。
梅河之滨校宇巍然,
济济菁莪【4】共乐南天。
谢冠生(司法院院长)题:
艰难建业棫朴【5】作人,星霜十阅壁垒一新。
百侯中学创自杨君,再接再厉独著劳勤。
英才济济敬业乐群,誉腾岭表风盛河汾。
梅河如带廓岭连云,山高水长蔚起人文。
也有引录先哲名言书赠百侯中学者,如张达(广州行营高参)题: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6】以孜孜。余今之时,既飽而嬉,蚤夜以无为,呜呼,余其无知乎?
此为韩愈《游箴》中文。
又如郭汉鸣(国民党著名左派人士)题:
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
学有所思,然后可与适道。
思有所得,则可与立。立而化之则可与权。
此乃宋儒程伊川之语。
在众多名人的贺词中,陶行知的贺词别具一格且哲理通达寓意深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教育思想的至理名言,就出自这份贺词中:
昼夜不舍兮逝如梅河,从廓岭以凌云兮无或蹉跎。
南风之熏兮吾道有邻,灾难重重兮如琢如磨。
生辰良且美兮十月十,百年大计兮树人多。
无所住而施教兮德泽广被,与民同寿兮万世同歌。
手脑双挥兮敲未知之门,松柏之后凋兮求仁得仁。
竖起脊梁兮顶天立地,崇拜自己之工作兮虽败必成。
千教万教兮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兮学做真人。
天下为公兮教育无私,杨氏不为我兮记取百侯精神。

  文章写到此,很多人一定会问:穷乡僻壤中的这所乡村中学校庆,为什么引来那么多的达官贵人、名人学士争先题词祝贺?是谁创办了这所学校?它有什么办学业绩和过人之处?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百侯中学的来龙去脉和它的前世今生讲起,从三位对该校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贤说起。
  第一位是杨德昭(1896—1983),百侯镇侯南村人。清末就读于南京暨南学校,1913年在上海南阳路矿学校肄业。1924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和国民党,料理国民党上海市党务,1925年回广州参加粤军政治部工作,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驻京办主任,还兼任财政部税改副主委、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等职务。
  杨德昭一生在从政之外,复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1923年,为反对封建私塾,让更多乡村孩子读上书,适应小学生的升学要求,他发起在家乡创办联益中学。同年9月他又向南洋、上海乡人募捐,将联益中学于1925年改名百侯中学。期间开开停停,到了1933年,杨德昭以其父七十大寿的名义为百侯中学筹款三万元,设立校董会,自任董事长,开启了百侯中学的新生。
  杨德昭的办学义举受到蒋介石、孙科、林森等国民政府要人的称赞,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亲笔为新建的侯中小礼堂题写“百侯中学”校匾,至今仍悬挂其上。可以这样说,没有杨德昭就没有百侯中学。德昭先生之于百侯中学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功绩,还在他后来几年间所做出的两个重要抉择,就是英明地引来另外两位侯中先贤陶行知和罗明。
  第二位是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期间师从国际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杜威,回国后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更是把教育救国的希望寄于广大贫苦农村的孩子们身上。
  1930年,由陶行知一手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被蒋介石亲自下令关闭,并通缉捉拿陶行知;1931年陶从日本避难回到上海,积极筹办山海工学团、晨耕工学团、生活教育社等,继续践行他富于创新而又十分艰辛坎坷的生活教育理想。1936年他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并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否则,国民党于1936年5月制造的“七君子”事件就是“八君子”了。当获悉中国人民救国会的沈钧儒等“七君子”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消息后,陶十分愤怒,立即与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一起联名通电蒋介石,要求释放“七君子”。
  1939年7月,陶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陶提出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民主教育的进程,培养出一批革命人才。1946年陶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健康受损,又受到李公朴、闻一多遇害事件的刺激,突发脑溢血逝世。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
  话说回来,侯中复办后,杨德昭在上海第一时间找到陶行知,请他去百侯中学担任校长。陶行知很想去,但上海这边的许多工作又走不开,于是他就派出晓庄师范和工学团的一批青年骨干潘一尘、程今吾、朱泽甫等十多人,来到粤东山区的这所中学任教。
  这是百侯中学教育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最闪光的一次实践。
  潘一尘等人到百侯后,首先完善了教学体制,成立了“百侯乡村教育促进会”,合并侯南村原有四所小学为百侯中心小学,作为侯中的附设小学;侯中设初中部、艺有师范班和民众教育馆。其次是实行“小先生”制,以这些小先生带动全乡的扫盲运动。这期间成立了70多所夜校,受教育人数达3000多人,使整个百侯乡沉浸在识字读书的欢快节奏之中。
  再次就是把陶夫子的教育哲学思想贯穿于侯中教育的全过程。老师们把陶行知的话贴满教室宿舍: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以宇宙为学校,奉真理为宗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做上教,做上学,教学做合一。”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大事必闻,小事必问,方为学生。”
“认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这些振聋发聩动人心弦的思想火花瞬间打开了乡村学子的心扉,让他们的视野从粤东的穷山僻壤飞出县域、省域、国门乃至世界。程今吾老师让学生们阅读《野草》、《海燕》、《毁灭》、《铁流》、《资本论大纲》、《唯物辩证法入门》等文章和书籍。他还是启发式教学的高手,上语文课时,先让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并让同学们把不懂的字、词、句写在黑板上,然后找人逐个注音、宣读、解释,最后由他来讲解。对的肯定,不完全的补充,错的纠正,并对全文主题作提示。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全神贯注,避免了注入式教育的弊端,让学生们很容易就获得自己想收获的知识。
  当时侯中的教学理念已经具有新中国成立后“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雏形。学校提倡两三人乃至独立一人成立“壁报社”出壁报,一时间“前进报”、“浪花报”琳琅满目,贴满校墙;提倡一天一日记,形式有论文、小品、诗歌、通信等不拘一格;排戏演活报剧,当“小先生”回家开办“家庭夜校”;还举行运动会,到百侯的优美山水中去体验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陶行知虽然不是共产党人,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充满了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创造性、民主性和民族性,一旦和百侯这个有厚重耕读文化传统的小山村相结合,便产生出巨大的教育实践成果,荣膺“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而闻名全国。我曾听爷爷说过,当时海外华侨寄信或包裹回家乡,信封上只写“中国百侯乡”即可收到。   父亲在侯中只念了一年半初中,1934年到上海渡完暑假回家乡后,他的心已经不安分了。1935年春,他和张力克、肖练石(肖明)、杨启元等8位同学,在程今吾老师的引荐下,辗转两个月的跋涉来到广西南宁,参加广西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的培训后,又到青山农场半工半读,并于当年10月再次来到上海,加入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走上了社会,加入到革命的滚滚洪流。
  在侯中读书时期的这批学子中,有很多都先后参加革命,走上为穷苦百姓谋幸福的道路。这其中后来成为新中国省部级领导干部的,除父亲外,还有张伟烈、张力克、肖明(肖练石)、杨培新、白彦(肖史培)、刘兆伦、杨震(杨焕楣)等。
  有人说杨应彬十二岁出书(《小先生的游记》),十三岁参加革命(左翼教联),十四岁入党,十六岁成为中共特支成员,他是一个“神童”,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杨应彬的早熟与快速成长,固然有他天资聪颖和勤奋好学的原因。但如果没有百侯中学的教育,没有陶行知和他的弟子们,如潘一尘、程今吾、王洞若等人对他的启蒙和教导,父亲充其量是百侯乡上一个手艺了得的裁缝而已。父亲在2012年《小先生的游记》再版后题赠亲朋好友时,都写上“少年习作”这4个字。这本12岁小孩写的居然再版了12次,还一度被国民党当局列为“禁书”的书,其实就是杨应彬遵照陶行知布置的暑假作业,用程今吾教导的“一日一记”的方法,以日记形式记述了他从家乡来到大上海20多天的所见所闻,然后上交的一份作业而已。生活教育的威力何其伟大,此处可窥见一斑。
  转眼十年过去了,1943年百侯中学迎来了建校20周年、复校10周年校庆。蜚声在外的百侯中学收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80多份贺词,誉满全国。而此时学校的实际负责人,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曾五次担任过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党史上闻名的“罗明路线”的主角罗明先辈。通观中共党史,除毛泽东外,以陈独秀、李立三、翟秋白、王明、博古、张国涛等人命名的路线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唯独“罗明路线”还是正确的。
  第三位是罗明(1901—1987)广东大埔枫朗镇人,我叫他亦平公。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汕头地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因拥护和贯彻毛泽东关于开展游击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们的战略方针,被称为“罗明路线”,遭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批判,残酷打击。后随中央红军长征,在娄山关战斗中负伤,组织决定留他与夫人谢小梅在贵阳开辟根据地,但未能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又长途跋涉到上海找党组织未果,还被国民党抓进监狱。1936年,罗明回到家乡,受杨德昭之聘担任百侯中学代理校长。
  罗明此时一方面与留守在南方根据地的张鼎丞、方方以及中共大埔县委书记肖明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则利用他与杨德昭同乡好友的关系,以百侯中学为据点,积极投身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中去。他把“生活教育”延伸为“抗战教育”,要求师生既要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参加救亡活动,又要认真教学提高质量。1941年秋,侯中还办起了高中,成为大埔县第一间私立完全中学。罗明在百侯中学推动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就在侯中复校十周年纪念的前一年,1942年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因叛徒出卖,中共江西省委、广东省委都受到严重破坏,史称“南委事件”。国民党特务在叛徒带领下多次来到大埔抓捕南委书记方方等领导人,百侯中学中共地下党的活动也成为他们重点搜查对象。罗明利用杨德昭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和国军中将的身份,巧妙地掩护方方和中共地下电台,掩护撤退中共地下党员和侯中进步师生,没有让“南委事件”的后果进一步扩大。国民党当局为清除异己,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迫害打击,让杨德昭气愤不已也忧虑万分。为了保全百侯中学,在复校十周年纪念时,杨德昭利用他广泛的人脉关系,广邀国民政府高官为侯中题词祝贺,无疑成为一面“挡风的墙”,让国民党特务不敢对侯中轻举妄动,不得不说是用心良苦矣。抗战胜利后到全国解放前,百侯中学输送了300多学子参加革命,为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杨德昭、陶行知、罗明这三个人,一个国民党中将,一个大教育家,一个共产党省委书记,右、中、左,不同阵营、不同政治见解、不同价值观,却共同成就了一所革命的乡村中学,共同培育了天下为公、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的侯中精神,共同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教育事业培养和输送大批才干,作出了辉煌的贡献。一所乡村中学却能唱响百年教育史诗,实乃中国教育史和革命史上的一朵奇葩。
  写到此,近80位国民政府党政军要员(其中有不少人后来都留在中国大陆,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争先给百侯中学复校十周年校庆题写贺词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百侯中学80周年校庆时,父亲曾作“百侯中学颂”,最后一句为“期以百年,再为祝寿”。可惜他于8年前已作古,为侯中百年祝寿的任务,只得勉为其难地由我代行了。

百侯中学赋
南有侯中,屹立岭东。百年华诞,桃李春风。
德昭将军,联合乡贤。创办联益,大革命前。
国步坎坷,办学艰辛。屡仆屡起,曲折前行。
一九三三,开创新局。天降陶子,生活教育。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校风学风,焕然一新。
师生携手,上下求索。启蒙真理,思想活跃。
老革命家,前辈罗明。抗战教育,推陈出新。
校友足迹,塞北江南。流血牺牲,勇斗敌顽。
校不在大,素质贵精。穷乡僻壤,能出文明。
侯中精神,在于创新。脚踏故土,有魂则灵。
建国以来,再攀高台。与时俱进,庠育干才。
斗转星移,入新时代。新老校友,继往开来。
文武兼备,德艺双争。廓岭苍苍,梅水澄澄。
百年传唱,于今重生。风华正茂,再赴征程。

(根据杨应彬校友2003年“百侯中学颂”改写)

  仅以此文为百侯中学建校百年庆生,更慎终追远、深切缅怀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
附录:
为百侯中学题写贺词名单:
陈济棠、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吴国祯、吴铁城、李毓万、许世英、谢冠生、鹿钟麟(二幅)、李文范 、薛笃弼、洪兰友、陈树人、潘宜之、何遂、王伯群、张维翰、周诒春、王正延、余俊贤、黄镇球、赵公武、范汉杰、罗卓英、宋述樵、甘乃光、居正、秦汾、董显光、张知本、祝绍周、邓汉祥、何成濬、陆幼刚、屈映光、曾晓峰、杜之英(二幅)、浦拯东、陆子冬、顾翊群、陈其采、王延松、黄和春、黄实、曾养甫、徐景唐、欧元怀、区芳浦、吴蕴初、胡博渊、周景臻、云照坤、王晓籁、翁桂清、胡毅生、郭汉鸣、詹菊似、潘公展、高秉坊、张达、古云琼、古直、刘起时、赖希如、杜俊伯、林暐、刘鸿生、何彤、戴志骞、赵棣华、朱绍阳、陈克文、鲁佩璋、繆秋杰、何仲卢、陶行知等七十八人,共80余幅贺词、贺电。

注释:【1】覃敷:广布。
【2】琅嬛:传说中仙人所居多书的洞府。
【3】咸与维新:除旧更新。
【4】棫朴:喻贤材众多。
【5】菁莪:《诗•小雅•菁菁莪序》,指育材。
【6】蚤夜:早晚。

图片文说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jpg
百侯中学周年名人字画卷宗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2.jpg
贺电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3.jpg
孔祥熙 贺词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4.jpg
何应钦 贺词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5.jpg
陈树人 贺词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6.jpg
陈立夫 贺词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7.jpg
鹿钟麟 贺词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8.jpg
罗卓英 贺词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9.jpg
周诒春 贺词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0.jpg
赵公武 贺词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1.jpg
侯中三贤铜像 左起:陶行知、杨德昭、罗明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2.jpg
杨德昭(1896—1983)
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人 百侯中学创办人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3.jpg
侯中小礼堂
1933年侯中复校时,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百侯中学”校匾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4.jpg
陶行知(1891—1946)
安徽省歙县人,百侯中学精神的创始人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5.jpg
侯中师生合影(1934年)
前排右1 朱泽甫老师 右二 杨震
二排右1(黑衣者)杨应彬 二排中立者 刘兆伦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6.jpg
程今吾(1908—1970)
安徽省嘉山县人,曾担任百侯中学老师、班主任,生活教育实践者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7.jpg
罗明(1901—1987)
广东省大埔县人,曾担任百侯中学代校长,抗战教育推行者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8.jpg
侯中新校园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19.jpg
侯中新校园

政要贺词背后的启示20.jpg
行知路 为百侯老街通往侯中的一条沿河大道,2021年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