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剖析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发人深省
就在成、渝警方紧锣密鼓地查寻肖岚时,他的踪迹却在一个令人完全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了。省教委研究室主任孔天明拿着内部印发的《教育改革前沿》导刊,兴冲冲来到高放副主任的办公室,说道:“高主任,终于发现一篇来自基层的好文章,对当前教育弊端的分析视角独特,很有见地。你看看吧!”高放拿过文章细看,《应试教育遭遇独苗国情——催化弊端加剧》——这个醒目的标题首先吸引了她,再看署名是吴晓澜,就释然笑道:“原来是九哥写的,这就不用惊讶了。”孔天明一下醒悟:“原来这个吴晓澜就是‘九哥’!就是高主任说的那个——教师中的一大怪才!”高放说道:“就是他!孔老,文章留下,我慢慢看。您去忙吧!不过千万别累着。材料由下面的同志写,你就不要埋在具体的材料中劳心费神了。你要抬起头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握素质教育的新动向,思考发现的新问题。”孔天明说道:“谢谢高主任的关心。我一定认真落实高主任抓大放小的工作思路。”说罢便告辞而去。
细心严谨的孔天明知道当领导的都很忙,时间特别紧,所以呈送参阅材料或者文章时,都要随附一份他写的阅读概要及其点评,同时还将材料或文章中重要和关键的部分用红笔划线标注出来,使阅读的领导一下就能明白宗旨、抓住重点。红笔标注的第一段写道:“远的不说,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中小学就一直搞的是应试教育。在这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对应试教育模式习以为常,为什么偏偏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这种应试教育模试的弊端才被当时的教育专家、学者揪出来示众并进行批判呢?他们挖出的弊端实证主要是‘高分低能’现象;提出的治理之道主要是纠正‘偏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十余年过去了,我们惊讶地发现: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可是‘偏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越演越烈,发展成了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大动静!应试教育何以越批越火,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遭遇到了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这个大背景下的独生子女国情。在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只是我们的教育没有针对这一特殊国情适时作出调整。改革开放推动着时代高速发展,可是教育模式的变化却严重滞后、老态龙钟,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弊端已潜伏进应试教育的体内,独生子女国情又如催化剂使其弊端加快裂变和脓肿。与此同时,把独生子女视为心肝宝贝的家长们又必须借助应试教育这个平台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于是应试教育在人们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中,在教育专家、学者一直持续不断的挞伐声中,厚着脸皮,顽强地走到了今天!”
高放翻过一页,红线标注的段落是九哥的具体剖析,文章写道:“我国多子女时代,恰恰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发展滞后、各种物资短缺、民众收入拮据的时代。一般来说,家境较好、子女相对较少的知识分子和国家干部家庭较为关注子女的学习,而普通百姓家庭,能吃苦受累把一窝儿女拉扯成人就阿弥托佛了,至于子女的学习和发展大多只能顺其自然、凭其造化,其中有争气的孩子脱颖而出、考上大学,也不过是意外之喜,并非刻意造就。学习好的孩子或许会受到家长相对多一点的喜爱,可是他们在做家务上并不会少,大的带小的、小的拖幼的,是普遍现象,况且兄弟姐妹也是不能容忍其中的不劳而获者。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能考上大学的孩子,那是有真本事的,鲜有高分低能者。升学无望的孩子,自己和家长也不会过于在意,都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学习一技之长,以谋生计。既是胸怀大志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也能退而求其次,平心静气地面对自己平凡的岗位。这时的孩子,成长和发展是从实事求是的。我国独生子女时代,恰恰是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果,经济持续发展,各种物资越来越丰富、民众生活越来越好的时代。除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地农村外,经济条件较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长将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心血付出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么成龙成凤的前进方向在那里呢?这又涉及到一个反作用力的牵引问题。众所周知,十年‘**’其实是‘大革了文化的命’,打倒‘四人帮’,终于开始拨乱反正。遗憾的是中国常常会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清算过去‘知识越多越反动’和‘读书无用’等谬论的同时,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看成了尊重学历、尊重有高学历的人。被压制得越低反弹就会越高,把学历推向另一个极端实在是物极必反的作用。但是反弹开始了,就会以惯性继续下去,接下来一系列向高学历倾斜甚至优惠的国家政策纷至沓来,招干、提干、晋职、晋级等涉及个人重大利益的政策无不青睐高学历。别说学生,就连在职的成年人,也拼命上“电大”、上“函大”或“自考”,根本不管学的专业与本人的岗位是否对路,只求拿到大学文凭就能获取由这个文凭带来的实际利益。本来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知识档次,是理所应当的,然而这成了一个导向,并向企业扩散: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有大学文凭的被视为人才可以进入管理层,没有大学文凭的被视为劳动力只能进车间当工人。这种导向又迅速向社会扩散,全民钟情高学历的社会心理逐渐形成并日趋强化。这种社会心理就顺理成章地为独生子女的家长指引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前进方向,家长们就千方百计、软硬兼施,促使孩子尽可能去获取高学历,以抢占人生发展的制高点、拿到进入人才殿堂的敲门砖。应试教育的行情由此逆势看涨而且越来越红火。在这种大格局下,应试教育的弊端就被催化而裂变,因得不到医治而脓肿。”
高放被层层递进、实事求是、从容不迫的分析深深吸引了,她迫切地想知道九哥分析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怎样裂变以至脓肿的,于是又急切地翻过一页,只见文章接着写道:“应试教育本身就存在落后时代、抱残守缺、活力不足的弊端,由于独生子女国情迎面撞来,本身的弊端就裂瓣而分路发展。弊端之一是高分低能却任其低能。学校升学率和学生个体升学竞争的压力使学校和家长都巴不得孩子们全身心争分夺秒的去学习。学生一大早起来就要背英语,接着匆匆吃饭,接着就要马不停蹄地赶往学校上早自习;放学回到家还得完成各个学科的家庭作业和预习任务,这一系列程序走完时间已晚,孩子也疲惫不堪了;到了大周末,学校可能还要补课,补课之余,孩子还可能参加家教。由此可见,孩子在家里没有时间做家务。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本来就超常溺爱,为了尽可能地给孩子挤出时间用于学习也不会让孩子做家务,甚至有的家长还可能将孩子的起居、内务都包办代替了。在家长的心中,只要孩子在认真学习就千恩万谢了,那敢在做家务这些枝节小事上去影响孩子。有一个校园笑话形象地折射出了这种现状——老师问:‘学习的最大好处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道:‘在家里可以不做任何事情。’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都是由父母打点生活起居,一旦上了大学,需要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了,突然之间手足无措,显得低能,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孩子越是考得高分,越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高度集中在学习上了,低能的机率就越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家长的心里完全清楚,但是他们更清楚考上大学才是当务之急,争得了这个人生发展的先机,至于生活自理和其它方面的能力容后**还来得及。由此可见,高分低能的现象怪不到孩子身上,指责学校和家长也解决不了问题,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转变成才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才是根本。”
“弊端之二是拔苗助长而漠视其长。1994年,几位美国学者发表了《钟曲钱:在美国社会中的智力和阶层》一书,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智商决定了有的人是上大学的料,有的不是。’举例说:‘智商低,在数理上会一筹莫展,文科则似乎好对付些。’同时认为:智商低的人也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要因材施教,注重自身特点、发掘内在潜力、将其造就成最擅长的行业人才。又举例道:‘一个好木匠,一年能挣十几万美元。如果不让他们进技工学校学木匠,偏要赶着他们进大学去费力地学习他们不感兴趣又难以理解的东西,受不少罪、花不少钱,最后毕业连个四万年薪的工作也找不到,真是得不偿失!在此我不敢说学习不好的孩子智商低,这会惹得疼爱孩子的家长不高兴。那么我就这样表述:人的智慧是有偏向性的,从而各具形态、各有特点——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强、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实践能力强、有的技术能力强、有的艺术悟性高、有的经商天分好、有的是能工巧匠的好材料。但是大学生的名声和面子及其高学历带来的实际利益,使得家长难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孩子的意愿去规划人生的发展方向。他们不管孩子是不是上大学的料,都会鼓动、诱惑甚至逼迫孩子为上大学而努力。如果孩子的学习跟不上,就花钱请家教、拿钱去补习,没上大学分数钱,也要交高价读上大学。更可悲的是:如果孩子有其它方面的天赋,本可能成为他擅长的或许挣钱更多的行业人才,可是都被‘一心只读应试书’而耽误了。由于学校的升学率涉及学校的牌子和利益,抓学习抓得见缝插针,孩子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甚至连孩子的天性也埋没在辛勤地学习之中了。”
“弊端之三是专注技巧而忽视创造。中国应试教育非常重视考试的公平性。考试的范围是明确的,大家心知肚明;试题的答案是标准的,大家一视同仁。而中小学的教育又是围绕应试而旋转的。谁都明白钢要用在刀口上,为了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考试的知识范围内,老师就可能说服甚至压服学生不要阅读课外书籍;由于试题的答案是标准化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强调并训练答题、解题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学生若不拘一格、标新立异,老师既使在心里暗中叫好,但是在台面上是要进行纠正的,因为不按标准答题是要扣分的。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古代科举考‘八股文’的影子。这样一来,孩子的思维被模式化的学习禁锢了,眼界被规定的范围束缚了,创造的活力由此而萎缩了!西方人称赞中国孩子学习勤奋、基础扎实,可是他们并不让自己的孩子效仿。因为中国孩子的勤奋中有太多的无用功!对于已经理解透彻而且完全掌握的知识,中国的孩子还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反来覆去做大量的针对考试的各种类型的习题,将其玩得滚瓜烂熟、炉火纯青,以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操练,基础知识能不扎实吗?可是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学生被强化的是解题技巧的能力,而发现、探索、创造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可是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力量中最需要的恰恰是发现、探索和创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如果还安于现状,必将拖扯国家发展的步伐!”
写到这里,九哥回忆道:“我想起了在北师大读大学时候听到的两份访问考察报告。1979年,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派了一个教育考察团前往美国考察他们的初级教育,他们看到了什么呢?他们看到:美国的小学生无论成绩如何、表现怎样,一个个都显得趾高气扬、踌躇满志、自命不凡。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就满脑子的发明创造、课题研究,完全不切合实际。美国的中小学,音、体、美的活动搞得热火朝天,而对数、理、化,有兴趣的学生相当少,这方面的活动自然也就冷冷清清。学校的课堂纪律更是不值一提,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左顾右盼、挤眉弄眼、吹牛聊天、随意走动,简直像个茶馆。于是考察团在考察报告中这样写道:‘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来而不往非理也。也在这一年,美国也派了一个教育考察团来到了中国,他们又看到了什么呢?他们看到: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中国的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中国老师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而优秀学生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日月如梭,二十年快要过去了,中国的科技和文化确实有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赶超美国,而且差距还非常大!当时的中国考察团认为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是这样的教育却培养出了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鞭策学生非常勤奋的中国教育却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无论找什么理由来自圆其说,本身的教育难诿其过!”
九哥进一步进行比较分析道:“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刚学了一点写字、算术的启蒙知识,就满脑子的发明创造、课题研究。这是自命不凡吗?这是不切实际吗?不!这是在培养一种精神——勇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这是在培养一种能力——勇于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让孩子从小就敢想、敢干!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让孩子兴致勃勃,喜欢去做、很想做好!美国孩子学会了一点知识,就立即运用、付诸实践并敢于大胆发挥,真正秉承了中国老祖宗提倡的教育原则——学以致用。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恰恰违背了学以致用的原则,是故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了有效地因应考试,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完全掌握了还不行,还要将这些知识隐藏在层层加码的一般练习题、A卷练习题、B卷练习题、拔高题、深难题、附加题的迷宫中,让学生在题海中不辞辛劳地折腾,穿过七拐八弯的迷宫中才能把这些知识找出来。中国中小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就这样消耗在了这种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重奖寻迷’的游戏中。所获‘重奖’就是取得升入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直至大学的入场券。童年和青少年是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这种重视解题技巧而忽视探索、创造的教育培养不出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不奇怪的。”文章最后写道:“应试教育的弊端还不尽如此,其产生、扩展乃至恶化的原因也肯定比我所见所思所讲的要复杂得多,涉及面也相当的广泛。尽管治理起来困难重重,但是却不容拖延。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依靠造就人才的教育来支撑的,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竞争中,赢得时间就会抢占先机,那么培养和造就各类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就刻不容缓。改革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建立崭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又是当务之急。可是在教育改革中除弊兴利,怎样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又是最重要的,这需要全体国民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尽快找到破解之道,让我国的教育脱胎换骨,以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昂扬风貌迈入新的世纪!”
高放读完全文,深感震撼又有些遗憾,因为九哥在文章中没有提出破解之道,但是她相信九哥一定在思考和探索破解之道!因为当过特种兵突击大队大队长的九哥、一心要补上祖师爷那柄天罡扇上被“八国联军”枪击留下弹孔的九哥——具有强烈的忧国兴国情结,他也深知兴国之本在于教育,所以他才顶住了荣华富贵的诱惑,投到了他的山野导师罗培生校长的麾下,继续执教。如果他发现了当今教育存在的弊端影响了民族复兴的步伐,那么他一定会深入思考除弊兴利的办法,也一定会思考出来的,并且为时不会太远,因为他在文章中就用了“不容拖延”、“刻不容缓”的急切之词。
身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高放对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是清楚的,是不乐观的——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但反思、研讨的多,实际行动的少;不过也有些收获,学校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多了起来。虽然她并不认为搞一些吹、拉、弹、唱就算搞素质教育了,但是这总能给一心抓升学率的学校带来一丝生气。不过,她的心里更亮堂:在‘高考’这个选才模式依然如故的前提下,任何中小学都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抓好升学率,在上级教育主管的倡导和要求下,他们也只能在形式上应付应付素质教育。
她在当前教育改革的研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不过我想起了歌德的一段名言——‘黑暗中,如果敲门者是一支蜡烛,会受到主人的欢迎;如果叩门者是一束火炬,主人会喜出望外;如果登门造访的是太阳,反而会吓跑屋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接受的往往是在自己认知领域之类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当前最大的现实是什么呢?那就是高考依然存在,让孩子在升学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依然是家长最核心的现实利益。提高孩子的素质,本是家长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可是它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突然之间会吓跑家长。因为这个太耀眼的目标,与现实反差太大,与家长的现实利益暂时脱节。所以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还不能脱离广大家长群众的需求,既要目光长远,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灿烂目标;又要立足现实,充分考虑家长群众的现实利益。说明白一些,就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抓好素质教育,又要抓好优质教学;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两者不应该是矛盾的,而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因为良好的素质更能够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实践中把这个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问题解决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之道,就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与会的主管教育的省级领导和教育专家、学者觉得高放关于“素质教育初级阶段”的提法是实事求是的,与之因应的工作思路也是稳妥可行的。高放现在急需的就是能够休现自己思路的活生生的行动和事例。她又想到了九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