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孩儿是怎样炼成的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 请大家原谅,今天因为儿子整天上课,左右也是闲着,就开工剪彩建设本楼。如今本楼破土动工了,但是命题很大,一天时间肯定是完工不了,而下一次什么时候有功夫写又不知道了。所以,如果大家要关心下文的话,请不要着急,总之最终,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并倾其所有,将本命题圆满完成。

2009年的小升初,我们参加了四中的3.28升学测试。这次测试,数学占120分,英语占100分,语文占80分(不知当时信息是否有误),结局是我们没能中奖,没能成为令人骄傲的牛孩儿之一。

在这样的考试中不能有上佳表现,你无论如何也不能计入牛孩儿之列。尽管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永不言败,无论是口头上,还是内心里,永远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牛的!但是毕竟,不能成为公认的牛孩儿,心中还是留下一抹隐隐的痛。

我们都知道,孩子不该以考试成绩论输赢成败,但是在竞争惨烈的现实世界中,如果你在考试成绩上落败,那么你就享受不到优势资源,从小升初开始,到中考,到高考,您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质量是绝对不同的,甚至可能有天壤之别。在任何一个环节落败,一般来说,都会令你的人生之路变得艰难许多。

可怕的是,这场残酷的竞赛和抢夺优势资源的战争已经蔓延到了幼升小。很多家长都是凭着本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战争之中。但是对这场战争之胜负,将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未必能看得很清楚。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论述牛孩儿是怎样练成的,分析学校、环境、家庭、课外班、以及孩子自身因素对一个牛孩儿的诞生,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帮助大家,在这场火热的战斗之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敌我,充分把握得失利害,使胜者今后不放松、不懈怠,败者不气馁、不灰心,为六年后更为惨烈的小升初战役早做规划。

那么,一个牛孩儿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呢?尽管本文将会以大量的实例,来支撑笔者的每一论断,但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的产生,却完全出自主观推测。所以,在说出第一个论断之前,第一,请您不要急于拍砖,因为我愿意听到不同意见的反馈信息;第二,也请您帮我观察和印证一下,如果符合您的经验和推断,就给予我一定的支持和肯定。如果,您觉得不符合事实,也请直言。

我的第一个论断是,一个牛孩儿的诞生,百分之八十是天生的。一不靠牛校,二不靠牛母,三不靠环境。基本都是自力更生。不仅自力更生,通常还都是白手起家。至于什么是“自力更生”,什么叫做“白手起家”,我会在后面详加阐述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首先“牛孩儿”做个全面准确的定义。

牛孩儿就是在各科考试成绩都能表现得十分突出的孩子。就是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中各大名校主动争抢要的孩子。

有一点需要明确,在考试中表现突出的孩子,在今后人生的大舞台中,未必就是一个表现突出的孩子。事实证明,一些在考试中表现的不是很突出的孩子,在未来人生之路上,却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我们这里所提到的牛孩儿,并不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后的自然结果,而是我们自作聪明的人类横插一刀之后的主观判断与选择的结果。考试竞争的成败,不代表孩子最后人生的成败(呵呵怎么像句废话呀)。

通常考试竞争的优胜,仅意味着孩子善于考试,而且这种能力大多是天生的。

比如说,同样聪明的十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善于考试,这种假设与现实情况很近似),如果都留放到孤岛上让他们自生自灭,假如最后只有一个孩子能够生存下来,那么那个善于考试的牛孩子,能够成为这个幸运孩子的概率不到十分之一。

因为前提是,十个孩子同样聪明,那么每一个孩子聪明的方式是必然是不同的。有的是善于考试,有的是善于察言观色,有的是善于克制和直接战胜对手,有的是危机来临时善于躲避和逃跑,比如我们家的宝贝无论是在有危机无危机的前提下都比较善于觅食(家里买了好吃的,无论藏在哪里都能被他找到;同时天生的做饭好手),所以我们家宝贝成为最后的幸存者的几率是远大于十分之一的。

再如,现在的考试中,女孩子容易获胜,但是在职场上,男孩子更容易成功。

我说这些话的目的,并不是要大家以酸葡萄的心态,去藐视那些SZ以及RDF的超牛孩儿。而是要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奥妙,知己知彼,然后才能看看我们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能给为孩子做些什么。

我们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是,无论孩子天生擅长什么,一定要通过家长的后天努力,让孩子能够最终擅长考试。

我说孩子的考试能力是天生的,也并非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天生的那种。

首先,遗传因素会有一些,但不是绝对的。就是说,考试能力是可以遗传的。但是,也仅有不超过20%的孩子能够直接获得考试能力的遗传。我接触过一些超牛孩儿,父母一看就知道不是在曾经的考场上有过卓越表现的那种。其中有两个超级牛孩儿,父母职业一般,但是三代搞教育。有一位超牛孩儿,父亲是博士。通过接触,发现其父母的倾心打造和专注教育,对孩子影响更大。

到目前为止,我只接触到一位完全遗传了父母考试能力的孩子。

孩子的爷爷奶奶均来自偏远山区(再上一代是纯粹的农民了),六十年代初双双考上了清华大学。孩子的父亲也是清华计算机系毕业。孩子本人是个女孩儿,比我们家的宝贝高一年级。小学时代一至六年级,期中期末获得三百满分是经常性的。奥数也没有专门报班去学,曾经是某一年度的北京市走美杯数学竞赛第一名。小升初的时候SZ和RDF抢着要,最后就近择了一家中学(海淀区区重点)。

对于这一家人,我非常了解。知道这家子爷爷奶奶对孩子父辈的教育,就是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的类型。孩子的父亲也承继了这种家族的教育传统,对孩子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孩子的父亲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才回家(自愿强迫加班综合症)

这一家人,无论是爷爷奶奶那一代还是孩子父亲这一代,在事业上的发展都不是很如意的。两代人办了一个小公司,始终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一直是濒临破产的状态。当然,不能因为人家开办了一家公司,经营十年也无法成功,就说这家人生存竞争能力差,但是,考虑到这家人为人的失败(诚信度很差),并且为人的失败是导致这家人事业失败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这家人市场经营的失败,完全是自然界物竞天择的结果。

可见,这个家族,如果有什么特殊禀赋可以遗传的话,也只有考试能力了。这仅仅是我见到众多超牛孩子当中的一个特例。我所说的孩子考试能力是天生的,主要还不是指这种孩子。

我个人认为:任何考试能力很差的一对父母,都可能生出一个考试能力很强的孩子;反之亦然,任何考试能力很强的一对父母,都可能生出一个考试能力极差的孩子。

先去吃饭,回来接着写!

我们家小粽子,生下来后,从遗传基因的角度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比邻家女孩儿小格格要强很多。从生活中观察,小粽子的机灵劲儿和聪明劲儿绝不输于任何人。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对小粽子的教育投入也是相当巨大,从时间投入上说,至少比邻家的小格格要多出一倍来。比如说,整个小学六年,加入小格格在奥数方面所投入的时间一共是500小时的话,我们至少要投入1000小时。小的时候再一起做游戏,我们给所有的孩子都出过各种测试题,无论是从记忆能力,还是领悟能力,以及思考的速度和深度,小粽子都略胜一筹。但是,整整小学六年,包括初中上半年,小粽子几乎从未在任何一次考试超越过小格格。即便是小粽子的最强项——英语,考试成绩也几乎永远落在小格格之后。

这是我身边两个活生生的案例,一对考试能力很强的父母生出一个考试能力很差的孩子;一个考试能力一般的父母,生出一个考试能力很强的女儿。

幸亏我们自始至终都不服输,不认输,我们和小粽子一起,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与分数抗争,与“命运”抗争,可以说是殊死顽抗,拼命死扛!小粽子和小格格的成绩才没有因为马太效应而使差距越拉越大,反而是越来越接近,根据小粽子最近的表现,非常有希望在初一下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达到与小格格比肩的水准。我们亲眼目睹,许许多多和小粽子一样聪明的男孩儿,因为不善于考试而掉队了,上中学后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距离越扯越远。

当然,小格格还不属于超牛孩儿,她与那些能够进入SZ和RDF超牛孩儿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然而,小粽子和小格格比较的故事,已经能够充分说明问题了。也正是因为他们二人间的比较,才引发了我关于“牛孩儿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思考。

看到小格格,自小到大,在学习上从来没有花费过很多精力,她的父母也并没有为此花费过多少心思,比如我们比较上心的家长,几乎从来不会当着孩子的面看电视玩儿电脑,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时候,我们只是在一旁看书。而小格格的父母从来都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在一旁看电视玩电脑,无所顾忌,我当然会有很多想法。

如果说孩子的好成绩,缘于孩子从小养成的认真仔细的优良习惯。那么小格格养成这样的习惯,几乎没费吹灰之力。而小粽子,我们是胡萝卜加大棒,苦口婆心,机关算尽,到现在还是没有羽化成仙,没有彻底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小升初SZ考试的落马,其实我们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知道小粽子绝对不属于牛娃儿。伴随着小粽子的成长,我们见识过三个真正的牛娃儿,都是男孩子。两个是小粽子班里的,一个是小格格班里的。以下,我先对我们所了解的这三个超牛小娃,一一介绍,然后再继续我们的话题吧。

一超牛娃涵涵的故事:

涵涵(非真名)比粽子几乎小一岁,但是,差不多从一年级开始,他就是班里绝对的尖子,而且越大成绩越突出。

我们上的也是附近的比较热门的小牛校,幼升小招生的时候,附近的家长也都是把孩子的脑袋削尖了往里面钻。所以开始的时候,一个班接近50个孩子。我们这个班也具有一定的实验班的性质。每一次开家长会,无论哪科,说到成绩优秀的孩子,也就是第一梯队的孩子,老师一表扬就是24位以上。在第二梯队的十几个孩子当中,也难以见到小粽子的名字。也就是说,至少在老师的印象中,小粽子属于35名开外的孩子(这种说法多少还有些保守)。

涵涵则是这24位第一梯队当中最突出最顶尖的孩子。我先告诉大家他的结局吧,然后告诉大家他的学习情况。他最后考上了八中少年班。那可是在全市数千名牛孩儿中选拔,经过一轮一轮筛选,最后仅有三十位孩子获胜的一场竞赛。可以说,涵涵是我们讨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牛孩儿了,也是我了解得最详细最透彻的一位牛孩儿。

在小学过去的六年当中,涵涵一直是我们为小粽子树立的标杆儿。在我们的概念中,我们从来就不认为追赶他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事实是,小学的成绩差距很小,超牛孩儿和非超孩儿的差距,一般很难感受得到。)

我们和涵涵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家庭,所以,彼此之间经常沟通,而且互通有无,从不保守。(现在恍然大悟,人家的孩子如此优秀,就是把秘诀全部告诉我们,我们又能如何?更何况人家的父母爷奶,从一开始就是大智慧,从一开始就深刻明白一个道理,孩子的竞争是自己跟自己的竞争,而不是跟身边同学的竞争。)

每天接送涵涵的是,是孩子的姥姥,而孩子的姥姥是退休老教师。涵涵的教育也是由姥姥主抓的。与我们沟通最多的,也是涵涵的姥姥,至今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

只可惜,我们大约是三年级以后才频繁沟通的,如果从一年就开始沟通取经,说不定我们也成了超牛娃了呢?

涵涵的姥姥,一直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说涵涵的弱点,说他脑子不够灵活,做题时缺乏创造性的解题思路,还说他脑部有根血管比常人细,对脑力思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她也承认,涵涵是一个比较踏实肯学的孩子,不会的题,只要老师讲过一遍,绝不需要老师再教第二遍。

我想作为一名老教师,涵涵的姥姥一定知道,涵涵的这个素质是多么难能可贵。我坚信,在应试教育之路上为分数而战的教师们,一定会希望他们所有的孩子,教了一遍,不用再教第二遍,甚至错过一遍,就不会错第二遍,如此这般踏实肯学的孩子。

我坚信,涵涵之所以会成为超牛娃,从小学二年级以来,一直都是班里尖子中的尖子。靠的就是这项素质,而不是思维多么活跃,想象力多么丰富,多么富于创造力。

所以,我怀疑,涵涵的这个素质绝非天生。一个传统教师之家,从孩子尚未出生之前,就知道这项素质对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多么重要。因此,孩子零至七岁的培育,一定是围绕着这一类素质(或习惯)的养成而开展的。

我说牛孩儿是天生的,同时又否定了遗传因素。实际上,更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于孩子0~7岁孩子性格的形成或习惯的养成。

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至少是与涵涵相比),很可能当我们已经开始上学的时候,我们已经输定了!

说道孩子的聪明程度,涵涵的姥姥不只一次说过,粽子比涵涵聪明。当然,考虑到涵涵的姥姥是一位十分有内涵的老太,说这话有很大的成份是出自谦虚。那么,来自同一位钢琴教师的评价多少是有些参考价值的。那位钢琴老师的给两个人上过几次课以后,问粽子的妈妈说:“涵涵的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是不是比粽子好!”粽子妈说:“是的!”钢琴老师紧接着说道:“你知道吗,粽子比涵涵要聪明,一点就透,领悟力很强。但是,他脑子太活跃了,上课也太不安分了。而人家涵涵,上钢琴课非常安分,我猜想如此安分、踏实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一定是非常好的!”

当然,钢琴老师非常可能是捡我们爱听的说,作为最终考取了八中少年班的学员之一,涵涵的聪明程度一定远在我们之上。但是,从我对幼儿教育体系的思考,目前,只有相信小粽子比涵涵聪明这一前提,整个体系才能自圆其说,我后面的一些教育观点才显得有意义。所以,我们权且假设,小粽子确实比涵涵聪明吧!

其实,现在的孩子,家家都是一个,谁家不是精心饲养?哪个孩子不聪明?在这里,只是想给大家提个醒,聪明的孩子,成绩有可能不理想,甚至有很多都会被当前教育体系淘汰掉;不聪明的孩子,有可能是当前教育体系的佼佼者,甚至有可能成为超牛娃!

现在回想起来,与涵涵这样的超牛娃相比,我们小粽子有可能是输在了幼生小之前的起跑线上了。尽管,关于涵涵零至七岁的教育问题,我实在是无法向涵涵的姥姥了解太多,主要是因为当初没意识到应该了解这些内容。但是,反思小粽子零至七岁的成长过程,我们有理由做那样的猜想。

记得六七年前,我们家小粽子幼升小的时候。我们参加了本区一所小学的择校面试。其中笔试过程是一个小时。小粽子不到半个小时,就流着眼泪跑出来了,他实在是坚持不下去。在幼稚园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做个类似的卷子,也从来没有过类似的磨砺或考验,我们在幼稚园接受的是彻头彻尾的快乐教育,我们快乐地连名字都不会写。

小学老师的眼光都是非常毒的,她们一下子就能识别哪些孩子属于优质生源,哪些孩子属于劣质生源,哪些孩子属于天生的废材。该小学几乎所有的监考老师,一致认为我家小粽子不适合这所学校。在她们的眼里,小粽子基本属于天生废材。所以,尽管我们的中间人是从JW上方直达校长,小粽子的入学申请还是遭到校方激烈顽强的抗拒。

顺便说一下,尽管时代在急剧变迁,从我们家小粽子到现在已经过去六七年了,但是,有些本质性的东西还是没有改变。比如,小学招生的主要目的,还是要猎取优质生源,确保学校在未来考试中的品牌地位。正如我前面猜想的那样,一个孩子最终考试成绩的好坏,很可能在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被定格了。也就是说,对于好生源来说,学校教学水平再差,结果也差不了。而对于不好的生源,学校教学水平再好,结果也好不了。

从前,我们都知道初中和高中招生时拼抢优质生源,是基于能够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不知道的是,小学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在拼抢生源。因此,面试这个环节,永远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学校的前程,学校的品牌,学校未来收取择校费的档次!

我们好说歹说(主要是中间人还不是很牛),学校给了我们第二次面试的机会。时间大概是半个月之后。在这十天当中,我们给孩子恶补了很多东西,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第二次考试和第一次一样,还是一个半小时,小粽子依然坚持不下来,中途又自己跑了出来了。在我们的极力劝说下,孩子又返回考场。过了一会儿,监考老师出来,对我们说,这孩子还是不行,让我们进考场,坐在后排自己来看看。学校老师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让我们被拒绝得心服口服。

第二次测试的结果,不过是进一步证实了监考老师第一次的判断。测试合格者得到一个小纸条立刻交钱去了,而我们没有取得交钱的资格。

我们自然是不肯善罢甘休,眼看着人家交钱的交钱,离去的离去,我们就是耗在那里坚持不走!

监考老师认为,我们的孩子不适合学校教育。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委婉的托词。总而言之,他们认为本孩子的资质很差,“竖子不可教”。对此,我真是愤懑不平,我不父亲,而且不是一般的不服气!

尽管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是这件事不同,应该提提,孩子的爷爷,少年时代是老家远近闻名的神童,解放前曾获得南方某省会考的第一(就是现在的省状元),孩子的爹爹,就是幸福老爹我本人,16岁上大学(这种情况当时在南方并不鲜见,在北京还是比较少见的)。记得当时在下面两个年级破格提拔上来两位神童,到我们班来学习,准备跟我们这一届一起考大学,而这两个神童的年龄都比我大,他们的成绩也不如我。

如今,南北结合生下的这个小粽子,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任何方面来观察,即便是不能够沿袭神童的家族传统,也不至于被当作是废材,而被一个每个年级可以容纳300人的小学学府拒之门外呀?

于是,我据理力争,而且让老师考孩子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带进位、退位)的那种,这是我们这十天来突击教育的结果,经过测试,小粽子全部答对,而且计算迅速。

但是,这样的成绩,还不足以说服校长收下小粽子,因为负责招生考核的几位老师,早已经将小粽子盖棺论定,认为是不可救药的,仅凭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不足以否定她们的观点。

对此,你不得不佩服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的眼光毒辣。事实证明,仅凭着数学上的一些小聪明,甚至是大聪明,根本就无法使他的考试成绩进入第一梯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无数次数学大小考试中,每一次班里都是无数个一百分,而小粽子几乎从来没得过一个满分。

印象中,数学的期中或期末考试,至少出现过一次倒数第一。语文,则一直保持在倒数10名以内。英语成绩倒是始终不错,但是也很少得满分。在满分漫天飞的时代,小粽子的英语水平从来就没有在班里显示出来过。最令人费解的是,小粽子到了六年级快毕业的时候,英语已经有5000左右单词了,和老外对话呱呱叫不打结巴,看原版电影,读原版小说都没问题,可就是考试考不过人家,考不过那些几乎一句外国话都听不懂也说不出来的同学们。莫非是一进校门就被人家施了魔咒,被人家盯牢了、看死了,呵呵!

我们还是接着说据理力争的事情。就在我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诉说小粽子的遗传基因多么多么的优秀的时候,一件不经意事情的发生了,并成为小粽子入学的转折点。

我们当时是站在教室的后面,而在教室的最前面,另一位执着的家长带着他同样被认定成废材的女儿,开始进行一项特殊的测试。测试的老师,还是那些拥有生杀建议大权的几位经验丰富的老老师。

她们给那个小女孩儿放了一段录音磁带,磁带里面是一段故事。录音带放完之后,考官向小女孩儿提问,让小女孩儿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进行回答。结果,大部分故事小女孩儿都回答不上来。我们家小粽子,当时离录音机很远,而且他一直在玩耍。不经意间,故事却都听进去了,竟然能够把所有问题都答出答对。

经过慎重研究,那些老老师认为,小粽子还不算是那种特别不可救药的一类。小粽子才算无比惊险地被录用了。而那一个女孩儿,就没有小粽子那么幸运了!

请大家千万不要迷信遗传基因这回事情,我们的基因未必就优秀,前面说的那个两代清华的家族,再上一辈子都是普通通平凡凡山沟里的农民。事实上我本人对遗传基因这回事是很不以为然的,只不过是给增添了一点自信和不服输的勇气而已。

小粽子就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粽子,他的聪明程度与大多数活泼可爱的男孩子是一样的,他的明显的不足,才是导致幼升小如此惊险的原因。而这种不足,完全是我们这一对父母一手造成的!在这里,我们夫妇俩必须对此进行深刻的反省。

我知道现在的早教理论非常发达,早教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是,其中有很多内容,肯定是不适合我家小粽子的。小粽子开口说话很晚,记得两岁半的时候,还只能说三个字。现在看到很多孩子才十几个月,就已经能够说出非常完整的话来了,我真是羡慕得不得了。

如果说是贵人语迟,我认为这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在我看来,说话晚,只代表孩子脑部的语言功能区发育缓慢,当时,似乎我们对此也是干着急,无能为力。该做的也都做了,孩子就是不肯开口说话。所以,指望像有些早慧的孩子两岁就能背会多少多少唐诗宋词,绝对是痴人说梦了。

不过,说良心话,即使孩子开口早,我也丝毫没打算让孩子背唐诗宋词什么的。所到婴儿早教,我当时只有一个理念:吃好!睡好!玩好!

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首先,脑部发育的好坏,一定会对孩子未来的聪明程度影响很大,而我认为,如果让孩子记忆或背诵一些知识,对孩子的脑部发育意义不大,如果让孩子能够玩的很专注,玩的开心,玩的乐此不疲,玩的流连忘返,孩子自然就是用心在玩儿,也是用脑去玩儿。这种自然自发地用脑,比被动的灌输式用脑,对脑力的培养和锻炼要有效得多。

个人浅见,请专家们评判。

所以,我对孩子第一个早教措施就是,看他喜欢玩什么,无论他喜欢玩什么,都让他尽情地去玩儿。

第二个措施,就是让孩子多跟外界接触,包括接触人和自然界。小粽子从一开始就是什么人都来抱,从来就不认生,我们也有意识培养他不认生这种性格特质。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带他出去玩儿,或者去湖边,或者去山林公园,或者去广场,或者去商厦。小粽子小时候胖嘟嘟的,走路一摇一晃,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让我们能够获得某种意义的羡慕和赞叹,这也是我们特别原因带他出去玩儿的原因之一。

我坚信,小粽子0~6岁的幼童生活是绝对快乐的!在家是玩儿,出去也是玩儿,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字!玩!

上幼稚园,我们也是不远千里,为小粽子专门挑选了一个纯粹以快乐教育为主的幼稚园。小粽子的六年就是这样快乐过去了,幼升小的惊险,恐怕就是这种快乐的代价。

真正需要检讨的是,无论是从小粽子未来人生之路来考虑,还是从应试能力的角度来说,做父母的我们都已经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没让孩子学会吃苦。甚至丝毫没有让孩子体验吃苦的感觉。

您把孩子照顾得太好了,让他玩得太爽了,还是有后遗症的!孩子一开始学习写字认字什么的,未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对于相对能够吃苦的孩子来说,就容易进入状况,并渐入佳境;而对于相对不能吃苦的孩子来说,进入状况要困难的多,并且恐怕整个小学期间,也难以进入佳境。

所以当初,看到有的幼稚园,整个上午都让孩子背着手,傻傻地坐着,而老师对孩子十分严厉,让孩子学会绝对服从,感觉非常的不人性,躲之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正是这样的幼稚园,训练出来的孩子才能与我们的小学接轨。而我们所送去的幼稚园,是跟国际小学接轨的。而我们从一开始并没有上国际小学的打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此外,我们也不能把孩子不能吃苦的责任,都推脱给幼稚园。作为家长,我们也是那种过度保护的那种。我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孩子妈(因为我跟孩子妈为此吵过很多次),因为我本人对孩子也是娇宠过度。

我现在还不好说,什么样的孩子注定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会成为牛孩儿,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被宠坏了的孩子,是很难牛起来的。不能吃苦的孩子,懒于认真听课,懒于认真写作业,懒于认真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懒于养成优良习惯。而不认真,不仔细,至少是我们家孩子成为非牛生的最大根源。

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小粽子,小学班主任和中学班主任会异口同声:懒!

当然,可喜的是,现在我们家小粽子已经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这个“毛病”以及它的危害性了,正在逐步改掉这个毛病!他已经开始意识到,勤奋对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有多么重要,而且我坚信,他未来一定会因为勤奋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牛二

我的确认为小粽子是非常聪明的,而且从骨子里就这么认为,甚至认为他比涵涵还要聪明一点点。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小粽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至少就他的聪明程度来说,不会成为他达到顶级的障碍。

作为一位父亲,我还会把这一信息强烈地传达给他,让他意识到,就天赋来说,自己不输于任何人,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没什么是不敢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就看自己能够付出多大的努力和坚持了。

我这种“自以为自家孩子最聪明”的行为,与其说是一种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自负自大,不如说,是为了传递一种信念,一种永不言败的奋斗理念,为孩子培植一种勇攀高峰的勇气和信心。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能看到自己孩子许许多多的惊喜时刻,也会遇到很多不尽人意的片段。说实在话,我们不能够凭那些惊喜时刻就认为孩子究竟是多么多么的聪明,也不能因为孩子一些不尽人意的表现,就认为孩子有多笨、有多傻。在评判孩子究竟是聪明的,还是不聪明的,我们这里很少有人是专家。说实话,我也不是。

但是有一点,我明白,如果你判定孩子是聪明的,或者判定孩子是绝顶聪明的,那么对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如果你判定孩子是不聪明的,或者是有限聪明的,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孩子都善于察言观色,你的判定,即使不明说,也会在千丝万缕的生活细节中,被孩子捕捉到。受到您判定的影响,孩子的内心中就会就此打上一个深刻的烙印。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能够产生多大的负面效应,还是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所以,我们不仅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还要发自内心的这么去认为。

我只说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在另一篇帖子里,我曾说过,小粽子09年的寒假,曾经获得学校赞助的免费到美国观光交流的资格。当时,为了这一个名额,有几十个孩子参与角逐竞争,因为学校提出的标准是“品学兼优”。如果是单纯看英语水平,以小粽子鹤立鸡群的能力,其中的大部分孩子就不会参加竞争了。

这是一场绝对公平的竞争,最后小粽子以绝对压倒的优势,获得这个免费名额。老师们的一致评价是,小粽子不仅英语能力突出,他言展现出来的自信,也显得十分突出和耀眼。

这样的机会毕竟是太难得了,可以给家里省三万五千块钱,最主要的是,很多品学兼优的孩子,如果争取不到这个名额,家里是不肯花钱让他们出去的。所以,除小粽子之外,几乎所有的孩子进入考场前都紧张万分。其中有一位超级优秀的女孩儿,手里拿了厚厚一沓子奖状和证书,其中“三好生”的奖状,就有十二张。这孩子不仅功课优秀,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也超强,比如说班里的板报,设计个标志图案,做什么事情,都是班主任老师的好帮手。但是,她端着那一沓厚厚的奖状证书迈进考场的时刻,小粽子看见她两腿发抖,而且抖动的十分厉害。

我问小粽子,“难道当时你不紧张吗?”,小粽子说,“我没紧张,因为我志在必得!”

我说过,我认为小粽子绝顶聪明,实质上不过是一种信念。每逢类似的竞争场合,我从来都不敢奢望结果。事实上,在小学一至六年的生涯中,小粽子也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失望,也让我们从来不敢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任何一场竞争的结果。而且,学校老师事先已经十分明确了,这个名额不是以英语口语能力作为评判标准的。更何况,小粽子的口语能力好,也不是人人都能够认可的。我们从二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参加一个地方性的英语比赛(

所以,几天以后的一个晚上,当我朦朦胧胧接到老师的电话,说我们被选中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猜小粽子怎么说:“我就知道,那个名额一定是我的!”

同志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发自内心的自信,才能带给我们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功。而这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不完全来源于英语的高水平,还来源于做父亲曾经进行过的如此这般强大的心理暗示,“孩子,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你不可战胜的!”

其实,个人认为,无论开口早晚,孩子是先知型的还是后觉型的,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及后天的发展,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方面,如果真的有什么明显规律的话,也等不到老爹我今天来研究探讨了,大家早已经把它研究的透透了。也就是说,那些RFD和SZ的大牛蛙当中,一定有开口早的,也有开口晚的。有听力理解型的,也有其他类型的。

我说“学习好的孩子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发自一种感慨。因为看着一些孩子,没报什么班,家长也不会辅导不会教,轻轻松松地就可以获得好成绩,而咱这孩子拼死拼活,费了牛劲儿,结果考试的时候,还是比人家差了很远,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咱就一个孩子,你不能因为孩子历尽千辛之后考试考不过人家,就不让孩子去历尽千辛了吧。那样的话,咱的孩子处境更糟,就算彻底的被社会淘汰了,您不能让咱孩子中学刚毕业就开黑车去吧!

如今,被现有教育制度淘汰的孩子,基本分两类。第一类,脑子真不好用的孩子,这种孩子不多。第二类,放养的孩子。我见过一些非常聪明,但是,家里从小到大就一直是放养着的孩子,有的就是完全顾不上,任其自生自灭;有的是能顾上,但是采用快乐教育法,学不学、怎么学基本随孩子。这些孩子的成绩一塌糊涂,上中学后,无论是本人还是家庭都已经不会对学习心存侥幸了。

更有一大堆发育晚的男孩子,脑子一点也不笨,家里也给报了很多班,花了很多钱。到头来,成绩比小粽子还要差很多。当然,小粽子如果不是赶上了一个比较会辅导的老爹,成绩上应该跟这些孩子是画等号的。这些男孩子,上初中,上高中,都很难上到好学校。所以,当高中以后明白了,懂事了,开始发力的时候,也已经晚了,因为不是行进在快车道上,与清华北大这样的超一流学校已经无缘了。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这里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就学习潜力和聪明程度来说,是不输于任何人的。就因为发育晚,而被定格在二流一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考原则上是为女孩子们和发育早的男孩子准备的,中考考的就是孩子的发育程度。很多发育早的孩子,其实不用报班学习,只要从小到大,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下来,中考就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而对于那些发育晚、发育慢的孩子,中考是一道异常凶险,难以逾越的鸿沟屏障。你就拼死拼活的去学吧,最后也难以获得自己本应该获得的成绩,达到自己本应该达到的程度。

不过,对小粽子的中考,我们还是具有一定的自信的。因为我们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时时睁大了眼睛,能够及时排除一些障碍,躲避一些凶险。无论是,英语,数学,还是语文,我们都尝试另辟蹊径,已尽量排除孩子由于先天发育慢,而对自己造成的不利影响,或者说,没有让这种不利影响累积起来,最后形成难以逾越的障碍!

当然,有很多发育晚的孩子,因其本身并非不足够聪明,因为机缘巧合,一下子走上了学习的快车道儿。换句话说,碰巧他们可以以学习为乐趣。那么发育慢的问题,已经不再能够阻挡他们成为牛孩儿甚至超牛孩儿的前进步伐了。

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能够受到马太效应的正面影响,是我一直对小粽子的梦想,我将之称为孩子学习成长的第一班特快列车。如果孩子当初搭上了这班特快列车,那么做父母的,真的,就什么都不用操心了。

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搭上。既然没有搭上,所以我接下来所有的工作,就是避免孩子受到马太效应负面的影响。这项工作是非常吃力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成功了。

关于马太效应,在后面,我还会详细探讨!

帖子写到这里,发现自己信马由缰,过于随心所欲了。本来是要讲超级小牛孩儿涵涵的故事,结果一下子扯到了小粽子身上,还扯了这么多。仔细想想,看人家的牛孩儿,到底还是雾里看花。人家给你的信息,是真是假,难以保证。不像自家的孩子,牛与非牛,只要自己凭着良心,眼对鼻鼻对口口对心,至少信息来源是最可靠的,也最具有分享价值。

因此,在详细介绍涵涵的学习情况之前,我还是要先把小粽子0~6岁的教育得失,与大家分享明白。

如果,再让我生一个孩子,毫无疑问,0~6岁,我依然会给孩子一个充分的快乐的童年。不同的是:第一、我一定要从小就让他多干点儿活儿,干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活儿。比如,我会让他扫地,而且是天天扫,每吨饭之后都要扫。第二、我会采取一项措施,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并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就是每天抓一大把米,然后让他数米粒,如果数不对了,就不让吃饭(现在这么想,到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否忍心)。第三、我再也不追着孩子使劲儿喂了。而且,慎用进口奶粉,少吃麦当劳。孩子生下来就胖,进口奶粉维持了孩子的胖,麦当劳又加剧了孩子的胖。

搞定了这三项基本原则之后,我觉得自己真的就可以再要一个孩子了。

其实,这0~6年的快乐开放式教育,也是又可圈可点之处的。

第一, 孩子比较自信,到任何环境下,都能过做到落落大方,善于与人沟通交际,并且非常懂礼。

记得刚上中学的时候,校长在门口突击检查,看看究竟有哪些孩子,在老师从未提醒过的前提下,走进校门的时候,主动向老师打招呼。其实,很多孩子没有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与其说是不懂礼貌,不如说是,新来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由于缺乏自信而显得有些拘束而已。小粽子不仅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而且,走到校长面前的时候,毕恭毕敬地给校长鞠了一个躬。也因此受到了校长特别夸奖,甚至曾经要求全校师生,以后见面的时候,都要相互鞠躬行礼(可惜没有坚持下来,没有蔚然成风)。

需要说明的是,小粽子遇到长者喜欢鞠躬的习惯,不是我们教会的。是隔壁有位国学大师,在小粽子年龄很小的时候,用开玩笑的方式,对他说:“过来!过来!你不能这么叫我,以后你见到我,必须对我必须毕恭毕敬,如此这般!……..”然后按着他脑袋告诉他应该如何鞠躬。

小粽子欣然接受,并且养成了习惯。

当小粽子主动给校长鞠躬行礼的时候,由于发自本心,所以整个动作流畅自然。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文明礼仪的体现,也是一种自信和超然的体现。

小的时候,我们从来都是鼓励他与外界沟通的。比如不到三岁的时候,一次坐飞机的时候,他楞是主动挑逗坐在后面一排正在看书的一个老外,放下书来陪他玩儿。还有在商场里,他经常是摇摇晃晃地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主动跟柜台后面的服务员玩躲猫猫的游戏。别人不理他,他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去招别人。另一有一次,他把人家商厦的一个滚动电梯给按停了,引起了很大的骚乱。每逢这样的场合,我总是任由他自己去耍而不出来干涉。

最经典的场面应当属植物园了。我们在这边野餐,不一会儿,他就会走到个不认识的野餐人群堆里,并大摇大摆地坐进一个妈妈的怀里,然后伸手指点着要吃这个,吃那个。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单位偶尔有机会组织带家属去滑雪。大家把雪具套上,听完教练的讲解,然后就去练滑雪了。他呢,由于体型原因,胆子很小,一步也不敢挪窝。我独自划了一会儿学,等回去看他时,发现他已经跟人家聊上了。一本正经地在教一对而刚入场的夫妇滑雪要领。从远处看,他即便不是一个教练,也是一个导游什么的,但见他侃侃而谈,指手画脚,眉飞色舞,最后人家问他,“你会滑吗?”他才说:“不会!”

还有一次,我们在地铁里,一个善良的外地农民工,见小粽子可爱,就把手里的馍拿给他吃。说实话,孩子她妈平日比较爱干净,对这样的食物,内心里十分抗拒,我们本来完全有理由婉拒别人的善意,但是,我们还是让孩子伸过手去,接下来了馍馍。不能让孩子这么小,就受到我们大人内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的那种歧视外地农民工心态的影响(这个我本人也是要做深刻检讨的),一定要让孩子内心中保持一片纯净、平和、善良的天空;要尽可能保持孩子保持开放与外界互动交流的心态。

所以,小粽子似乎从小到大,意识中就没有陌生人的概念。至少到现在,他总是保持着一颗积极的与外界交流的心态。脑子里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我觉得这是我们自然教育的

第二, 孩子的心态非常好,身心发育健康

孩子好胜心不强,做什么事情,不是很爱拔尖,玩游戏,甘愿当配角。如果是将来到社会上去混,这种心态真是让人求之不得。但是,现在在学习上面,孩子没有强烈的自尊心,没有强烈的求胜欲,就够让人着急的了。

如果考试成绩一不小心冒了头,换了别的孩子,不仅会沾沾自喜,而且,很可能从此热爱学习,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子进入牛孩儿的行列。而我们家这位,丝毫没有感觉。该怎么不爱学习,还怎么不爱学习。下次考了个最后一名,也丝毫不着急。

记得小学班主任,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咱家这儿子,心态太好了。如今都快小升初了,人家的孩子,一个个入座针扎,压力都特别大。而他,就一点也不知道着急(当然,很有可能孩子就是发育晚,因为不懂事不明白,所以才不知道着急)。

其实,我喜欢孩子这样的性格,不希望孩子自尊心太强。我觉得这样,表明孩子身心十分健康,思维正常。至于少了一份求胜欲,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许再大点儿,就会好一点儿。

牛三

我们这篇帖子,探讨的是孩子如何取得优异考试成绩的问题。探讨孩子的天分占多大的比重。是否有什么办法,让不是很有天分的孩子,也能取得令人惊喜的好成绩,甚至是登峰造极的好成绩。

我先把我的结论告诉大家,然后我再把相关思考,一点一点展示给大家看。

个人认为,超级牛孩儿是需要一定天分的。但是,万分之一的成功,仅需要十分之一的天分而已。也就是说,您的孩子,只要在十个孩子里的天分是最好的,那么,他就可能成为未来的中考或高考状元。

绝对的牛孩儿,需要绝对的天分,这句话是绝对的谬误。

我们假设一个牛校,聚集了一百个牛孩儿。最后到高考的时候,哪一个牛孩儿成为牛中之牛,那个孩子成为牛中之驴,就与天分无关了,这个时候,您很容易考察出,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有些人成绩非常突出,有些则差强人意。

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班尽管不是现在的SZ/RDF那样的超牛班。但是作为80届的高中毕业生,好像大学录取率是一比二十几,我们班不仅全锅端,而且重点率是100%。其中八个清华,四个北大,其余也大都是外地一流的重点大学。因此,我们班里的一些案例,也是有参考价值的。可以认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我们班也算得上是标准的牛圈了。

如果,有在这一类学习班经历的人,一定深有体会。在这样的班里,凡是排名靠前的,无论是在老师眼里还是在同学们自己看来,并不是脑子好用,以聪明见长的同学。而是那些公认的学习踏实的同学。我们班有三位学习最不踏实的孩子,几乎是公认的聪明绝顶的孩子,但是正因为他们太不踏实了,太聪明好动了,最后高考成绩包揽了班里的倒数一二三名。

不过,风水轮流转,今年到人家。二十年后,这三位都成了企业家,收入上在全班排行前三位。班里有个奇特的现象,二十年后的收入,基本上是按照当时的成绩,倒着排过来的。

如果我也算是在牛班里过来的人,我的体会是,大家最终的考试成绩一定是取决于聪明程度以外的东西,比如,勤奋程度和踏实程度,以一言以蔽之,到了高中以后,性格决定成绩。

在高中两年(现在是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成熟的孩子,踏实的孩子,勤奋的孩子,绝对是未来榜上的王者。反之,则很难取得优异成绩。

记得班里有一个同学(张某),入学的时候,在班里排名30名开外,论聪明程度他属于中等的,但是,从入学的那一刻起,他的名次就一直在进步,最后以前五的成绩,进入清华计算机系。

我们当时都是住校学习,每天早晨起来,老师逼着我们去跑步,我们很多人对跑步都是应付差事。然后,印象中只有张某,每次跑步兢兢业业,而且会超过老师要求的圈数。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比任何人都精力旺盛。他经常利用午休时间,独自跑到教室里去看书学习。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大家都一样,在学校里,把玩儿的时间和学习的时间分得很清楚。比如,比如晚自习7点到9点,是法定学习时间,没有一个人会不学习(班主任会在班里看着大家学习)。比如,下午4点到6点,是法定玩儿的时间,大家会去踢球,爬山,或者做别的喜欢的运动,没有一个人会在这段时间里去学习。而中午大约两个小时,是法定休息时间,你可以不睡觉,但绝不可能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张某是唯一的例外,不仅是我,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对他不是很理解。尤其是我,当时每天晚自习两小时,我从来都认为是一天中最漫长的两小时,希望尽早结束的两小时。而张某,从来都是最后一个离开自习教室的。

现在我们家长,站在外面去看那些牛班的孩子,以为成绩好的孩子都是天分,如果站在里面去看,真的不一样。

班里确实有一个非常聪明,但是发育缓慢的孩子(大部分孩子之前已经定型了),在我们高中的两年中,成绩噌噌噌往上窜。这个孩子在高中的两年中,不仅完成了生理发育的最后冲刺,同时实现了从不踏实到踏实,从不努力到努力,从学习没有乐趣,到充满好奇。这位同学没有报清华北大(成绩够了),研究生读的是清华。

这位同学的聪明和天分,是我们所有老师津津乐道的。

尽管,勤奋努力的孩子,最后成绩也是有所差别的。但是班里最后有一点非常明确,凡是勤奋努力的孩子,都比不勤奋努力的孩子成绩好。成绩排在前二十五名的孩子,普遍都是学习踏实,努力,勤奋的孩子。后二十五名的孩子,都是调皮捣蛋,甚至还有个别搞对象谈恋爱的孩子。

顺便说一句,我们班的女状元,传说也有恋爱倾向。

我们人类已经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了,5000年来,人的本性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以5000年前的易经,将中华文明的精髓总结出来之后,

最近太忙了,实在不好意思,下星期又要上世博,还是没有时间写,今天抽空写点吧,就算是交作业了。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大家能够从根本上认识什么是牛孩儿,从而破除一些迷信思想,让大家认识到,所谓的牛孩儿未必是渴望不可及的。另外,通过一些成功牛孩的教育故事,也给大家提个醒。

其实,这些东西本来早有定论了,所谓天才=99%的努力+1%的天赋。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大家对此竟然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而天真的以为,牛孩儿真是天生的。

我没有必要纠结于涵涵和小粽子究竟谁的天赋好一点,不过,我很奇怪,我说涵涵的天赋有可能逊于小粽子,似乎很多人都会感到难以理解。涵涵是八中少年班的学生,客观上,不能说万里挑一,也至少是千里挑一,先不说涵涵的学习经历。我个人认为,这个班的学生,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个班,绝不是在智商上千里挑一,而是智商以外的东西。而这智商以外的东西,最多百分之十属于个人原因,百分之九十以上,属于个人以外的原因。

总而言之,这些孩子所以能够成功入选,百分之九十以上,应归功于家庭教育。

涵涵是我认识的走进八中少年班唯一的一个孩子,也是我周围唯一三代搞教育的家庭。

涵涵所以能够这么出色,原因之一是,他喜欢学习。而涵涵所以能够喜欢学习,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作出了一件,我们所有的家长都不忍心作出来的事情,就是将他与任何形式的娱乐隔绝。(顺便说一句,这是我和我爱人经过数次与涵涵的姥姥聊天,以及通过别人与涵涵姥姥的聊天,而推断出来的结论,也许与事实不吻合)

据我们所知,涵涵从小就从来没有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概念。所有的周末,他都是像上课那样井然有序地学习和生活。每学习五十分钟,休息十分钟。平日,涵涵总是奔波于各种辅导班。我曾经问涵涵的姥姥:“这样的话,他愿意吗!”

涵涵的姥姥回答是:“涵涵喜欢上课!喜欢马不停蹄地上各种辅导班!”

于是,我恍然大悟。如今年代,是电脑时代,鼠标一点,应有尽有。如果让孩子喜欢学习,并从学习上获得乐趣,唯一的办法就是与鼠标隔离,与各种娱乐隔离。

孩子的生活就是学习,如果不能从学习中品尝到乐趣,那么孩子就不会有任何乐趣了。

正因为如此,我对孩子上课外班的观念也彻底颠覆了。从前认为让孩子马不停蹄地上课外班,孩子们很可怜。现在明白了,孩子做什么都会自得其乐。如果习惯了上辅导班,就会从中获得乐趣,而一旦从辅导班中获得了乐趣,就是牛孩的先兆之一了。

相反,像小粽子这样,一至三年级,一直都傻玩儿过去了,也未必获得了多少了不起的童趣。从前是觉得人家的孩子可怜,羡慕自己成天傻玩儿的儿子。现在才知道,人家整天学习,也是一种娱乐,而且是把自己送进天才少年班的娱乐活动。

这就是我前面说过马太效应的问题。孩子一旦从一开始学习上领先于同类,他就会经常因此遭到表扬,这种表扬给他带来的愉悦的感受,孩子本能地愿意延续下去,或反复获得。这就很容易使他比别的孩子更乐意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或者听讲比别的孩子更用心。然后,他就会继续反复获得表扬,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一个不足够的聪明的孩子,一旦一开始受到马太效应的正面影响,成绩也会越来越好。一个一开始足够聪明的孩子,一旦一开始受到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成绩会越来越糟。所以,懂得教育的聪明父母,都是通过培养孩子的各种优良习惯,让孩子多学一点,早学一点,从而进入马太效应的良性学习轨道。

孩子一旦上了轨道,还要杜绝各种诱惑,将孩子拉出轨道。

涵涵不仅仅是一开始就进入了良性学习的轨道,而且,一直被保持在轨道内,还快马加鞭。就是他成为牛孩儿的最主要原因。说实在的,对于涵涵来说,只要生在这个家庭里,只要不太傻不太笨,就注定要成为超牛孩儿了。

尽管我从一开始就知道马太效应的问题,但是,没办法。马太效应和适合早熟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快的孩子,小粽子太晚熟了,也只能另辟蹊径。再加上,在教育习惯的培养方面,不如人家三代教育世家有经验。比如,涵涵从小,因为写作业不认真被撕过作业本,我们就从来没撕过。一开始是不知道该这么做,后来知道了,也下不去手。不过,如果再生一个,我一定第一件事,就是撕孩子的作业本,让他从小就知道该认真写字!

如果您到美国的时候,英语基础仅仅是熟练背会了新概念一至四册,那么到了人堆儿里,大部分语言您是听不懂的。您尽管可以背出大段文章,说出各种句型,却一句也用不上。因为无法交流,你也无法吸收对方的语言,表情,眼神儿,动作等。然后您也就混不进去人堆里面,尽管您身在国外,您很可能一辈子都活在一个中国环境中,永远无法融入到西方社会里面去。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能够到国外去生活,语言问题怎么都好说,毕竟国外有纯语言的环境。我们现在想知道的是,在国内,如何能够把英语说的如行云流水的境界。

再继续往下写之前,先替涵涵姥姥辩白几句吧。

我们这一代,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电脑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了,但是,我打赌很多父母对电脑的危害性还是缺乏足够警惕性的。

我想很多父母都会这样认为,对于下一代,电脑的学习及操作,还是尽早掌握为好。而对这个问题,我深表怀疑。

我知道有很多家长,自己并不大懂电脑,专门为了孩子的学习,而买了一台电脑,放在家里。往往是因此将孩子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通常,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从认识电脑到熟悉电脑操作,几乎都是从电脑游戏开始的。电脑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工作,它的娱乐功能是无与伦比的。说白了,电脑太好玩儿了。我们的上一辈人,再上一辈人,到了我们这一辈人,为了打发一些无聊的时光,曾发明无数款好玩儿的游戏,如今到了我们的下一代,统统失传了,就因为有了电脑。鼠标一点,应有尽有,花样无穷,乐趣无穷。电脑太容易令人痴迷,太容易让人疯狂。

一次,我的朋友与朋友的孩子一起吃饭,这孩子是个半大小子。席间,该小子一直默默无语,目光呆滞,似乎是一个与世隔离的人。因为他的大脑已经与电脑游戏的世界融为一体,在离开那个世界的时刻,他便彻底迷失了,无所适从。

请大家不要认为我危言耸听,因为我们大多数孩子还远远没达到这种程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脑对我们所有接触过它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磁石,巨大的诱惑。任何时刻,任何时间,只要您让孩子自由选择,电脑无疑是他们的首选。

几乎所有接触过电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处于某种程度的网瘾状态,这意味着,孩子吃饭的时候想这电脑,睡觉的时候想着电脑,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想起电脑,下课的时候和伙伴们谈论电脑。当然这里所有的电脑后面都要加上两个字“游戏”。

因为有了可这样的嗜好,孩子对看小说都会失去兴趣,更甭提其它知识类图书了,大人试图培养孩子喜欢读书的习惯,几乎绝无可能。一个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上属于半残废。

因为心里惦记着电脑,孩子做作业也会失去耐心,期望快点做完,并不顾质量,以期望早点与心爱的电脑会晤。如果家长们认为,孩子是做完该做的一切,是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去玩儿电脑,所以没什么大碍,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现在针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可以简单粗暴的,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有自由选择支配一定时间的权力。但是,面对着应该具有一定自由度的孩子,把一台电脑摆在旁边,他怎么可能防范、杜绝电脑对自己的诱惑,对自己的侵蚀,对自己的伤害。

作为成人,你去问问,有几个有烟瘾的人,能够戒烟。有几个有条件养小三的成功男士,能够抵御美女的诱惑。如果我们成人抗拒有危害的诱惑能力都如此微弱,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能够具有抗拒电脑诱惑的能力。

所以,作为家长,如果你不在很大程度上,管制住孩子玩电脑的时间,那么你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基本上就交待了。最可怕的是,孩子学习没学好,眼睛却玩儿坏了。电脑因为可以长时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造成眼睛的过度疲劳,让眼睛始终处于“疲劳驾驶状态”,所以比任何学习行为更容易对眼睛造成极大的伤害。

我说过,电脑代表着现代孩子们的一切娱乐活动,所以,所谓涵涵姥姥杜绝孩子的一切娱乐活动,也就意味着让孩子与电脑隔绝。

所以,我至始至终都从内心里佩服涵涵的姥姥。不愧为我们教育工作界的前辈。如果不是她的睿智和卓识,怎么可能有涵涵的今天。

其实,我对涵涵姥姥的教育理念,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赞同的。小粽子之所以没有被培养成涵涵,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我们不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懂教育,一开始,不知道从何着手,等知道该如何培养了,孩子也大了。

第二:涵涵尽管比小粽子还小一岁,但是涵涵属于早熟的孩子,对于早熟的孩子当然应该不失时机地尽早培养。而对于像小粽子这种晚熟的孩子,如果填鸭太多,不仅填不进去,而且是揠苗助长。所以,涵涵的早教方式,并不适合小粽子。

第三:小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奥数成绩。其实,就本人的学科辅导能力,完全有能力让小粽子在小学阶段,取得骄人的奥数成绩,从而成为大家公认的牛孩儿。但是,为了小粽子一辈子的学习规划能够更加合理,我们放弃了这种奥数的训练计划。

尽管我们也利用周末,利用大量时间,广泛深入地学习了奥数体系。但是,要想取得杯赛的一等奖甚至特等奖,这样的学习强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孩子从三年级开始,每天训练奥数一小时,到六年级的时候,可以说任何数学杯赛都不在话下。可惜,孩子毕竟不是机器。我们没有这个时间。我们把每天做完作业,弹完钢琴之后仅有的一小时,贡献给了外语。

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天一小时,只能训练一项。要么是英语,要么是奥数。如果平均分配,一样半小时,我担心的是,哪个都学不好。

对于像我们这种有一定辅导能力的家长来说,小学六年的时间,如果把所有的额外时间用于训练奥数,固然可以让孩子在小升初的时刻,风光无限,成为京城名校竞相追逐的超牛孩儿。

但我相信,我们这种取舍,是非常明智的。我们牺牲了奥数,而选择了外语。是因为我们对外语拥有一种独到的培养训练方式(请参看本论坛《 我和儿子学习英语原版电影的故事(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小学六年时间,每天训练一小时外语,为孩子一生的学习,节省出大量的时间。比如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不需要额外花费精力去学习外语了,孩子将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如果说涵涵和小粽子是在竞争赛跑,我个人认为,涵涵在小升初阶段的胜利,仅仅是一个战术上的胜利,从战略意义上说,真正获得胜利的未必是涵涵。因为小粽子现在已经获得的英语能力,像涵涵这样的牛校牛孩儿,今后要花费一生的精力,也未必能够获得。

所以,涵涵和粽子,究竟谁可以笑到最后,还真是不一定呢!

写着,写着,多少有些偏离的轨道。本来写的是隔绝娱乐和杜绝电脑的行为,最后跑到小学阶段,该训练奥数还是应该训练英语之争了。这是两个话题,大家凑和着看吧!

总之,关于涵涵姥姥对待涵涵的态度上,老爹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我是因为深刻意识到电脑对孩子的危害,所以对小粽子电脑时间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周一到周四,是绝对不能碰的,周末也只能是晚八点半之后才能碰电脑。同时,经常进行电脑危害论的轰炸教育工作,使孩子从小对网瘾的危害性拥有足够的意识和警惕性。

看到最近一些回帖,都十分有价值。可以我电脑出了点问题,无法登陆,所以也就很难有针对性的一一讨论了,只好在这里统一回复了。


1 回390楼 “幸福老爹的这个贴子,要讨论的,其实是一种家庭教育的理念”

论坛里讨论家庭教育理念的帖子有过很多,也都讨论的十分透彻。所以我这篇帖子,不是针对“家庭教育理念怎么样才是最合理”的,就是讨论如何能应付考试,并在考试中如何脱颖而出的。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中国目前既然是以分数论输赢的教育制度,你根本就不能回避它。

所以本篇的主题依然是——如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牛孩儿。


2 回388楼 kongdong

感谢您转载相关文贴,不过,奥数还是要学的,不然你很难在目前的升学竞争机制中获得优势资源。

从孩子一生教育的合理性来说,您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3 回383楼 878918

涵涵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小朋友交往,基本没有朋友。不仅涵涵如此,小粽子现在班里的两位从外地转来的小牛娃儿,也是和涵涵一样的性格。下课不跟同学玩儿,也不跟同学说话聊天儿打闹,就坐在座位上看书做题。可怕的是,学校老师还“标榜”他们的行为。

顺便说一句,小粽子这次期末统考,因为英语和数学成绩比较突出,侥幸将这两位都甩在了身后。不是因为小粽子发挥好了,而是因为人家不小心考砸了。另外,前面提到过的小格格获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并且分数摇摇领先。

其实,涵涵这种性格,绝不能简单说是家长教育的过错,如果涵涵姥姥不把涵涵的学习搞得如此出色,涵涵恐怕也是这种内向害羞的小男孩儿。

我后面要介绍一下的另外一个在小升初成功跨区的小牛蛙儿,一个绰号为“方程大婶儿”男孩儿的,性格就十分开朗好动。

4 最后总结一句吧,大家说的都很中肯,干嘛要害怕拍砖呢!呵呵!

5 正文续

前面相对来说,涵涵的情况介绍的比较多,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和小粽子一同成长的另外两个男性小牛蛙儿。一个叫方程大婶儿。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绰号呢?因为在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这孩子做应用题,就喜欢列方程解方程(这是初一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因为酷爱方程,所以别人送给他了这个绰号——方程大婶儿。

方程大婶儿的妈妈,我们经常见到,也经常聊天儿。不过没有像跟涵涵姥姥聊的那么深入。因为方程大婶儿与小格格是一个班的。在小格格班里,方程大婶儿的成绩一直数一数二,而小格格在小学班里的成绩,也是稳定的4~7名。也正因为如此,格格妈坚持认为小格格不够聪明。其实对此,我并不这么认为。

关于方程大婶儿的情况,我所能介绍的是:

第一,方程大婶儿的家里不像有搞教育的,他妈妈看上去知识文化层次不高,绝对不像是能够辅导孩子学习的。

第二,方程大婶儿从小就不停地奔波来往于各种补习班之间,并且在任何补习班里,成绩都十分优异。她的母亲能做的,就是时刻陪伴在他身边,来往奔波于各种补习班。

从以上的事实说明,做一个超级牛孩儿,上补习班恐怕是一个必要条件。

为了给大家寻找一些有价值的参考线索,特将方程大婶儿的性格、气质与外形与小粽子做一比较,让大家对这个牛孩儿,能有一点点具体的感受。

先说共同点:

两个人都属于性格开朗型的,一样的爱说,一样的爱笑,一样的好动。用北京话来说,都属于“话密”。这一点两个人十分相像,也不分高下。

两个人的外形也属于同一类,胖儿不肥,体型健壮但行动不笨。顺便说一句,小粽子班里另外一个考上十一双免的小牛男孩儿“张某”,也是同样的体型。

也就是说,方程大婶儿(男孩儿)与小粽子的外形、气质、性格都十分相像。

不同的是,方程大婶儿看上去比小粽子大三到四岁。而实际年龄两人出入不到一岁。换句话说,方程大婶儿比同龄人略显成熟,比同龄人看上去大一两岁;而小粽子比同龄人明显幼稚,看上去要小两岁。

为什么在小升初阶段,在考试表现方面,方程大婶儿明显优于小粽子,我本人的解读是,两个人一样的聪明,但是发育快慢不同,方程大婶儿正是在这方面占尽了便宜。

所以,如果说牛孩儿是天生的聪明孩子,我表示赞同;但是,如果说不是牛孩儿的就一定比那些牛孩儿天赋差,我就不赞同了。

孩子有早发育的,有晚发育的。晚发育的孩子,仅仅是晚发育而已,其聪明程度绝对不比早发育的差。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仅仅是对早发育的孩子有利。与其说我们小学中学,是一种孩子学习能力的竞争,不如说是发育程度的竞争。四中也好,八中也好,人大附也好,挑选出来的超牛孩儿,都是从早发育的那一半中挑选出来的。晚发育的那一半孩子,至少在学习生涯上的命运,是极其堪忧的!

很多大器晚成的孩子,都是因为发育晚造成的。在学习阶段,这些孩子是难有作为的,一般都在高中阶段开始发育成熟,这个时候急起直追,成绩尽管会突飞猛进,但因与先前的牛孩儿差距甚远,所以最终很难彻底追上像他们一样考入清华、北大这样的超一流大学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学习考试生涯,这些孩子不像早发育的牛孩儿那么成功,

考试上的失败,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相反,早年学业的不成功,反而让他们在今后人生的大舞台上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够奋发图强,能够坚忍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再加上他们本身的聪明睿智就不输于任何人,所以最终,正是这些晚发育的孩子,更容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

但是,对于小粽子,我并不甘心他因为发育晚,就步步落后于旁人。因为比别人更了解学习的规律,所以,我对他的语数外都量身定做了一套特别的教育手段,目的就是摆脱发育晚那一拨孩子的必然命运,在中考或高考的时候,能够追上发育早的牛孩儿们。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粽子的英语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早发育的这群牛孩儿。应试能力至少可以持平,而实际能力要超出他们许多。

数学能力,目前于RDF试验班的尖子肯定还比不了,但是与一般的牛孩儿已经是不相上下了。

发育晚的孩子,最大的障碍是语文能力,尽管我们为此已经费劲了心机,比如从小就成功培养了孩子喜欢阅读,酷爱阅读的良好读书习惯。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抓瞎。

现在与同龄孩子相比,小粽子读过的书很多,知识非常丰富,无论是小粽子小时候的语文老师,还是现在的语文老师,都对小粽子的丰富知识大为赞叹。但是,一牵扯到考试,读过的书统统不起作用。写作文,永远都是最幼稚的儿童语言,视角也永远都是最幼稚的视角。(如今的作文,追求的是成人的思考方式,成人的写作视角)。还有阅读理解题目,小粽子经常是全军覆没,一句也答不对。

小粽子读过这么多书,像什么圣经,三国演义之类,都读的津津有味,还有我教他奥数的时候,所有的奥数题目自己都能读懂,不存在任何阅读理解障碍,就是不会按照中国语文阅读的八股形式回答问题,没办法学着成人的思维来回答问题。

好在最近半年,孩子忽然成熟了许多,反映学习成绩方面,英语终于实至名归,拿到了该拿到的第一名的分数,数学终于不因马虎而失分了,语文方面,作文一下子从二类文蹦到一类文儿了。但是,阅读理解题方面,依然是全军覆没。

总起来说,他的期末统考成绩与牛校牛孩儿的成绩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在本校夺回了男生首席的位置。

事实上,小粽子这次的数学成绩不是最理想,而我对他这次的考试状态非常满意。我说他目前与一般的牛校牛孩儿的数学能力不相上下,不是因为他这次的考试成绩,而是因为他这次的考试状态。今年我们“山区”的初一数学统考。有些孩子反应已经有些难度了,而小粽子感觉非常简单,一个半小时的考试,提前半小时就做完了,并且来回检查了三四遍。最后扣了几分,也不是因为马虎,而是因为小粽子对中学数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他是用一种小学奥数思维将题目解决了。但是,在中学考试中,这种思维是不合要求的。应用题,尽管题目中未要求用方程的方法求解,但是评分时将严格要求必须用方程方法求解,这是后来去查卷子的时候,数学老师告诉我的。小粽子对我说,这道题用列方程解方程的方式不够简洁,所以才没有采用,而不是不会采用。

考上十一双免的“张某”,性格上也比较内向,但这孩子不像“涵涵”那么书呆子气,也不像方程大婶儿那么活泼好动,他看上去很懂事,很成熟,很稳重。对于这孩子,我所了解的信息更少,只知道他似乎是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父亲是硕士以上学历。

或许是因为家庭的坎坷,让孩子懂事早,成熟早吧!再就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显示,由父亲带的孩子比同龄孩子聪明。

我这里讨论的牛孩儿,着重于男孩儿,因为小学与初中阶段,男孩儿女孩儿间的比较意义不大,只有男孩儿与男孩儿间的比较,才能说明一些问题。

涵涵,方程大婶儿,张某,都是男孩儿,也都是牛孩儿,都在小升初阶段表现出色。其中,涵涵是被家庭教育严格规范,并一板一眼教育出来的孩子。方程大婶儿的家庭不会教育,但是很重视教育,再加上孩子本身聪明,早熟,所以一开始就轻而易举进入了学习的快车道,受到马太效应的正面影响,学习和玩耍两不误!性格也十分健全。张某父亲是年轻的高知,家庭的磨难又让孩子懂事早,一个又聪明又懂事又被父亲教育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描述前面这些牛孩儿的时候,再描述他们各种特质的时候,我无一例外的都用上了聪明二字,其实真聪明假聪明也全凭主观的感觉。

如果大家仔细分析,聪明对于孩子的成绩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对此,我深表怀疑。

就好比格格妈,在自己养育孩子的体会中,认为小格格不够聪明,但是,小格格的成绩总是那么稳定,那么出色,以她这次的期末的统考考试成绩,在本山区最牛的学校里,也是排在前五以内的。我坚信,在本“山区”如果能够一直保持前五的成绩,最终是有资格染指SZ和RFD这样的超牛校的。


为此,我跟格格妈争执过,我坚持认为小格格是非常聪明的,至少在女孩儿中,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孩子之一。不过,这种争执现在看来显得没有意义,因为无论小格格聪明也好,不聪明也好,她的成绩是不会下来的。这次在很多人都感到有些吃力的数学考试当中,她得了满分。我曾经给小格格讲过几天数学,然后我留了一篇作业。几天后格格把作业交上来了,我一看,顿时无语了:我们这种家庭辅导教育是很随意的,但是她的作业那叫一个整齐,那叫一个认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正是这样一个素质,这样一类的优良习惯,才决定了她今天的成绩。因此,她聪明或不聪明,真的已经很不重要了。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吧!

第一、牛孩儿绝对不是天生的,一半是懂教育会教育的父母早就出来的,另一半是阴差阳错,一开始就进入了学习的快车道,然后成绩越来越好。

第二、当代教育体制下产生的牛孩儿,都来自早熟早慧的类型。早熟早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各方面占尽先机是符合逻辑的。

第三、牛孩儿的智商不一定比普通孩子高。一个高智商且早熟早慧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个懂教育的父母,能够进入学习快车道的概率不足十分之一。我见过很多高智商又早熟早慧的男孩子,成绩一塌糊涂。相反,有如果有一个懂教育的父母,或者因其它原因碰巧进入学习快车道的孩子,智商不需要有多高,成为牛孩儿的几率非常大。换句话说,从智力因素上说,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是有机会成为牛孩儿的。

第四、目前的教育体系,对晚熟晚慧的孩子是十分不公平的。我们不能说,“早开的花早凋谢”,但也必须坦白承认,许多晚熟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思维的纵深更长。从原始材料的角度上说,有些孩子属于真正的良材美质,属于那种真正的大器之材。但是,就因为晚熟晚慧,一步慢,步步慢,这一类孩子,永远不可能与那些早熟早慧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所以百分之九十九是无法进入牛孩儿行列的。

在这里,我需要特别说明的一个观点是,成绩好不代表智商高。一些超牛班的孩子,不绝对不代表天赋超牛,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记得有位朋友曾经反驳我,说人家八中在招收天才少年班的时候,人家有非常丰富的招手经验,完全能够把聪明绝顶的孩子和早熟早慧的孩子区分开来。记得RFD小学的仁华班也有类似的理念,就是四五年级的测试中,试图把在数学上真正有天赋的孩子和早熟早慧早学型的区分出来。

笔者认为,这样的理念,绝对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误解,是对奥数的误解。这两种孩子从根本上说,是无法区分的。

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对自己智力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限的。一个人聪明不聪明,依然基本依靠感觉。没有实质意义的测量手段。所谓智商的测试,对智力结果的反应也是极为有限的。

有些人看似聪明,但是一做数学题就大脑注水,有些人看似木讷,但是一见到奥数题就两眼放光。

笔者认为,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是一回事,奥数学的好学不好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一位智商中等的女孩儿,如果从一开始就喜欢数学并达到痴迷的程度;另一位智商奇高的男孩儿,但不喜欢数学,每次上奥数课都是家长逼迫的。一、二年级的时候,或许后者的奥数表现比前者优秀,但是到了五六年级以后,前者将会成为奥数领域市级顶尖人物,后者,恐怕不过是校级7、8名的成绩而已,甚至还更加不如。

有兴趣就能学好,这是在论的。而兴趣与智商没有任何联系,绝不会是因为有了智商,才会有兴趣。相反,对于数学这门课,因为有了兴趣,才会有了智商。

当然,孩子因为兴趣而学好数学,从而成为牛孩儿或超牛孩儿,不具有普遍性。对大家教育孩子参考价值不大。除非您能像我从前老板的老婆那样,一开始陪孩子算24并总让她赢,让孩子一下喜欢上了数学,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很多人都认为奥数是聪明人的游戏,其实不然,上面那一段仅仅是提供一条反例。

事实上,能够读到这篇文章的家长,你们孩子,仅从智力水平上说,一定都可成为牛孩儿。对于数学,有些孩子理解快一些,有些孩子理解慢一些。一般来说,理解快的孩子,忘记的也快,理解慢的孩子,一旦理解了,往往很难遗忘。所以,如果从长计议,理解快了理解慢了并不重要,能够坚持下来,积累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学奥数,积累是最重要的。

孩子可以积累快一点,也可以积累慢一点;可以先快后慢,也可以先慢后快!总之要不断积累,良性循环,就如同是在练功夫一样,要使功夫不断提升。坚持、训练、积累是唯一的法门。

杨康固然聪明,郭靖固然迟钝,但是最终获胜的是郭靖,并且二者最终的能力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在很多孩子学习奥数的指导方针是不对的!过于急功近利,欲速不达。

世界上最灵活最难学的学科是语文,最简单最容易掌握的学问就是数学了。因为数学有最强的规律性,有最明确的模式可以追寻和掌握。对于奥数,不外乎就是许许多多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您只要踏踏实实,一个一个学会了,掌握了,再通过做题学扎实了记住了。掌握的方法多了,到时候自然可以融会贯通。一个本来数学思维迟钝的人,绝对会因为基础扎实了,学会的方法多了,数学思维变得灵活起来。

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模糊数学,也是数学领域中最难的一个分支。它的规律和模式十分模糊,所以也难以把握,反而更需要悟性。

数学是这样的一种东西,每一个专题都不难学会,不难掌握,但是每一个专题,都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消化和掌握。

翻开任何一本奥数教材,就会发现,现在奥数的专题非常之多。如果能够完全掌握、消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绝不是一般的家长能够理解体会的。如果花费时间少,方法再不得当,那么奥数还真不如不学,只是徒然增添挫败感。家长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孩子时间花的不多不少,成绩也不伦不类,关键时刻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聪明的家长一定会如此指导孩子学习奥数:

第一:奥数一开始陪着孩子一起学,跟这孩子一起上课报班。

第二,及时发现孩子不理解的地方,并帮助孩子及时理解和消化。

第三,如果孩子反应迟钝,或出现脑子短路现象,不着急不上火,并知道这是正常现象。孩子一次不理解,可以有第二次,第二次不理解可以有第三次,第三次不理解,可以有第四次。一旦孩子理解了,还允许孩子忘记。不过,会通过合理的做题安排,帮助孩子巩固所学。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学习奥数,如果不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就不如不学。因此,上完课后,回到家来,每天要安排孩子训练奥数,也就是做题。必须想办法挤出时间,每天让孩子做题一小时。

第五,奥数不必东找西找做不同类型做很多题目,只要把所学的内容消化,反复做相同的题足以。我们是真正的训练孩子,让孩子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

第六,永远不要在乎孩子的奥数测试成绩,孩子奥数测试成绩不好,不代表孩子没有收获,更不代表孩子将来的数学成绩不会出类拔萃。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专业和业余之分。

就好比奥运会,职业选手,每个选手身边都有一个教练全程陪伴,如此才能算是职业选手,没教练的选手都是业余级别的。有教练的职业选手和没教练的业余选手,水平差距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学校的老师不能充当孩子的教练,课外班的辅导老师也不能充当孩子的教练。只有父母能够充当孩子的教练。父母未必要亲自教授孩子,但是作为主教练,父母将为孩子做好全程的训练计划,聘请助理教练(各科老师)。

我知道当今年代,很多孩子都是在自发学习的环境中,优胜劣汰。而我们都知道,这种纯粹业余学习环境的自然淘汰率是超过80%的。我们同时又知道,我们孩子被自发淘汰掉,并不是因为孩子先天不如人,而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纯自然的因素。所以,如果大家不甘心孩子被自然淘汰。那就听老爹的话,让孩子脱离业余队伍自生自灭的挣扎,成为职业学习选手。

让孩子有一个称职的教练(父母),为孩子全程安排最合理的学习训练计划。那么如果你的孩子属于早熟早慧型的,成为牛孩儿的概率将大大提高。如果您的孩子不是早熟早慧型的,也因为您特别的计划,孩子不至于被早慧型的孩子甩得太远。等到孩子一旦成熟了,一旦开始发力的时候,可以很容易追上,并实现超越的梦想。

任何领域,业余级别的最高手,难敌职业级别的最低手。

业余还是职业,取决于学习和训练的模式。

小粽子的英语是通过职业的手段训练出来的,所以现在可以傲视群牛。我相信学而思的奥数老师们,都是在用职业的方式训练奥数。

不过真正的职业方式,不仅仅意味着如何教,更意味着如何训。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还要有每日足量的训练计划(每天最低一小时)。

能不能把训练计划安排到每日进行,是衡量职业模式与业余模式的分界岭。

对于考试成绩来说,学生知识的厚度和扎实程度,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孩子知识的厚度和扎实程度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积累的方式和积累的时间,是知识厚度和扎实程度的两大因素。前者与孩子的学习习惯有关,后者则与孩子的毅力主要是家长的督促和有关。

而职业训练的方式,训练出来孩子知识的厚度和扎实程度,是无可比拟的。

现在有很多所谓天才少年,十四岁就上大学,很多人都羡慕,我却不以为然。因为,这些孩子不过就是从小拥有一个很好的教练,在大学那几个必考科目上,运用了职业训练的手段而已。牺牲的是孩子正常成长发育的空间,取得的是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天才的光环”。孩子的智力未必突出,孩子未来的成就未必突出。孩子的童年被扼杀,天性被扼杀,未来的成长空间也很可能被过早成功的光环积压得很狭小。

尽管我主张用职业训练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是任何事情还是要有个度的。如果太过,就不好了。

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同样家长教育,也不能替代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培养和发展。

如今大家在谈论牛孩儿是怎样炼成的时候,往往把导致学习成绩好的最最至关重要的因素忽略不计,而空谈孩子如何如何聪明,如何如何有悟性,是一种绝对不可取的盲目和虚无主义。

说什么孩子成天上网打游戏,结果考试时一鸣惊人,破格上了清华北大。天津人讲话,太楞人了!!!

北京的学校,小学一至六年讲究的是素质教育,学校除了对语文有比较系统的教育之外,数学和英语,都学的很简单,更强调培养孩子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最后小升初的时候,北京各区的政策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本区内,孩子是否能够上一所好一点儿的学校,语数外三课成绩是决定因素。就拿SZ为例,数学成绩占120分,英语100分,语文80分。还有些学校,根本不看语文成绩。

在各校自己组织的升学考试中,起决定作用的数学和英语两科,仅凭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是不足以应付的。

但是,出去报班盲学,最后孩子是否能够在这样的升学考试中表现出色,也很难说。

原因是:小升初的阶段,孩子11岁左右,许多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都还发育不全。有的孩子,尽管可以受到很好的、很系统的数学或英语的学科教育,但孩子未必能够在关键考试中发挥出来。

比如一道数学题饶了一道小湾儿,对于一些心智发育健全的孩子,不需要学习系统的奥数知识,就很容易跨越;而对于心智发育不够健全的孩子,尽管系统学习了奥数知识,这道小湾儿往往也是跨越不过去。

很多学校小升初时,数学方面偏爱这一类题目,所以还是那些“明白“的孩子占便宜。

也就是说,一个发育晚并且经过奥数系统培训的孩子,在小升初的考试表现中,往往不及一个发育早并且没有经过奥数系统训练的孩子。

对于那些有些难度的各名校招生考试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本身就没有任何难度的学校其中期末考试,晚发晚育的孩子更是处境尴尬。

去年(不是今年)我们石景山区的小升初的招生政策是,首先严禁跨区(最终能够成功跨区的一定是成绩绝对优异、出类拔萃)。其次,在本区内,能够上什么学校,主要看五年级下半学期的一次全区统一摸底考试。290分以上的,被最好的学校像割韭菜一样的,把这一茬都收走了。然后是285分以上的,被第二好的学校给割走了。我们小粽子的成绩是276,当初想谋求本区最好的学校,但是当初咨询的时候,人家一听咱276的成绩,顿时流露出极大的不屑。人家非常直率地告诉我们,这样的成绩想进入这所学校一点可能性也没有。

最后,孩子上了现在这所普通的中学,结果发现,入学的时候,凭这个成绩想进实验班也很难,因为我们最好的实验班,也是要285以上的成绩。孩子最后凭着面试时“一句中国话不说的”压倒式的英语能力,破格进了实验班。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伸着脑袋往一班里钻呢,人家最低分也是285的成绩,其中有七八个都是290以上的成绩,而我们才276,在一般人眼里,差距如此悬殊,难道孩子进入这样的班里,不会觉得压力大,适应不了吗?

许多家长一定是有这样的顾虑的,我们却丝毫没有。因为我从来就不认为,我们孩子仅获得了276——这个被一般的中学招生老师看来是差得不得了的成绩,就比那些获得290的孩子差。

前面有一个情节我没有交代,我们曾经获得了四中的敲门砖,参加了四中的升学考试,仅仅是因为孩子实在是心智发育不够到位,没能把自己的奥数实力和英语实力发挥出来(或许是语文成绩表现过差)而惜败。

既然我们敢削尖了脑袋往四中里钻,还惧怕这个285以上的实验班吗。

因为,我们相信自己孩子的实力,我们在小学六年中,为孩子的英语和数学甚至是语文方面,都做了足够的铺垫。如果孩子能够上四中的话,我们坚信孩子不会是垫底儿的,甚至可以谋求中上等的位置。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这个276,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校长在破格让我们进一班的时候,特别对我表示出了一定的担忧,担心孩子会拖一班的后腿,因为表面上看去,孩子与一班的孩子差距很大。

然而,孩子第一次月考,便有了不俗的表现。数学考了全班第一,总分考了全班第二。

不过,在以后的考试中,由于孩子语文成绩不好(根本原因还是发育不全),考试排名一再下滑,最差的一次大约第十五名左右。直至第一学年最后一次考试,孩子才又回到第四名的成绩(男生第一)。

我说这些的目的,仅仅是证明我的一个观点,小学时代的成绩尽管被小学时代的老师以及中学的招生老师看的很重,并因此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但实际上,对于那些能够冲破传统教育宿命的孩子来说,这个成绩是毫无意义的。

什么叫作冲破传统教育的宿命呢? 其实,我们讨论来,讨论去,这个问题却是我们要讨论的核心和实质问题。

家长根据自身的成长经验,有很多人认为牛孩儿是天生的。对此,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这里的确有一个客观现象。似乎每一个孩子,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基本上被打上了一个烙印,似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命中注定就会怎样怎样。

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忽视。比如,几乎所有的具有一定招生经验的小学老师,都很容易区分出来,哪些孩子将来成绩会不错,哪些孩子注定成绩不好。并且,他们正是依据这样的经验,在幼升小招生过程中,为学校选拔出优质生源,筛出去那些注定将被淘汰的学生。

小升初的时候,筛选工作异常简单了。比如,我们区的一类学校只要290分以上的孩子。分数不够的孩子,差一分两分,通过资金运作还可以接受,像小粽子这样差距甚远的孩子,通常资金运作的再充分,他们也是绝对不要的。如果小粽子最终中考表现出色,也不证明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的确可以保证总体生源的质量。即便是有若干条漏网之鱼,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总体上说,小学时代的成绩,的确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反应出孩子未来中考甚至高考的成绩。

一般孩子进入中学后,各学校对学生的成绩都会进行大排名。三年过去后,尽管很多孩子有升降沉浮,但是总体上说,各个梯队的变化不会很大。就是说三年前成绩排名比较靠前的,三年后依然靠前;开始靠后的,最终依然靠后。孩子上了高中以后,也会有类似的情形。比如你上了SZ或RDF,而且排名一开始比较靠前,那么三年后,你的成绩依然会比较靠前,最终清华北大非你莫属。

我们把这种现象,就称为传统教育的宿命论吧。

孩子在同一所学校,接受相同的教育,彼此的排序往往很难更改。但是,两个程度相等的孩子,上了不同的学校,其结局就不好说了。通常在名校做凤尾的成绩,也往往会远远高于在普校做鸡头,至少在高中阶段是这样的,这种情形不包括小学阶段。

名校教育,能够提升孩子的总体实力,却不会改变孩子的相对实力。无论是名校还是普校,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很多学生,所以老师只能采取普适的教育模式。绝对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案教育。

因为我们都不甘心孩子在当前学校的自然大排名前面苦苦挣扎,针对孩子的特点,为孩子提供个别教育方案。

毫无疑问,这种个别教育方案,是可以打破孩子成绩宿命的唯一方式。这种个别教育方案越有效,孩子成绩提升的幅度越大。

听上去,我上面这句话很像是一句废话。但事实是,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提供一个个别教育方案,比如上补习班,请家教,或者攒小班,高薪聘请名师辅导。其中,绝大部分补习效果并不明显,孩子成绩的提升幅度不大,甚至很多根本没有提升。

原因是,为孩子设计个别教育方案的家长,往往不懂教育的规律。而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补习方案,所以收效不很明显。

一个孩子的相对排名,为什么难以改变呢,尤其是上中学后,即便配上了课外补习的专门方案,还是难以改变。

这个是受孩子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决定的,比如某一门学科,孩子的学习习惯使得他永远只能达到八成熟的火候,对于学过的知识是八成熟,正在学习的知识也是八成熟,未来的知识,学起来还是八成熟。一般的补习手段,很难改变孩子这种八成熟的状态。

一个好的老师,通常需要两年半以上的时间,才可以把一个学生的某门学科分数,提升一个档次,比如从八十分提高到九十分。前提是,这个学生必须积极配合,要花费比平常多得多的精力。

好的老师,一定是在为学生重建知识体系上做文章,学生必须是在知识体系上提升一个档次,才会有成绩的提高,而重建体系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效果不明显,很容易引起家长对老师的猜忌和不信任。而家长对老师的猜忌和不信任会影响到孩子,进而会影响成绩的提高。

大部分的情况是,很多家长无法遇到真正出色的补习辅导老师,而让孩子成绩得到飞跃性提高的大任,很多辅导老师是难以担当的。

孩子的补习和辅导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如果达不到飞跃的效果,就是方案的失败。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对追赶排名在前面的家伙就深感无力,若干年后,回想起来,觉得当初,数学方面,除非我有一个好的指导老师,然后给我一本好的习题集,让我能够系统地比别人多做一本习题集,我的成绩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

至于物理方面,如果我能够比较用心对待篇子上每一道不懂的题目,反复思考,举一反三,而不是像当初那样得过且过,那么我的成绩也会大幅提升。问题是,这需要改变我当初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当初的我,是绝对想不到,做不到的。即便是有人严厉地指出,你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心浮气躁,我也不会听从的。

总而言之,孩子是不能够依靠自己来跟命运抗争的。

做家长的,要么你任孩子在体系中自己循环,自己发展,自生自灭。而不必太在意孩子成绩的好坏!要么,自己亲自担任孩子的教练。从一开始,就从职业教练的视角,为孩子的成绩做好规划。

事实上,一个出色的家长,如果能够及时为孩子做出合理规划,可以让孩子摆脱教育考试宿命的自然安排。我们要做的,不是头痛医痛,脚痛医脚。从一开始,就要站在战略的高度。

小学六年,如果你的鼻子被分数牵制着,您的诸般幸苦,有可能获得回报,也可能不能获得预期的回报。但是过于考虑小升初的分数表现,教育的方式有可能是急功近利的。因为重视了近期目标,而怠慢了远期目标。

我所采取的策略是,小学六年基本无视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不做分数的努力,鼓励充分利用这六年,为孩子的学业做一个深层次的战略布局。把英语学好了,把奥数体系铺垫好了(铺垫奥数体系,能使孩子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但是在现实的考试中不一定表现出色。因为出色的奥数考试表现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训练,而孩子的时间有限。),把读书习惯养好了。那么孩子中学无论升入什么样的中学,在中考和高考中一定会有不俗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