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航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原创 小飞侠 飞行汽车eVTOL 2021-6-22
到目前为止,全球研发eVTOL方向的企业已经超过了200多家,其中有实实在在在做产品研发的,也有一些PPT公司,也有一些投机取巧者。但充分展示了这次的行业变革,是可以做出伟大事情的。业内评价eVTOL产品是航空界的第三次革命(从活塞发动机推进到喷气式,再到电力推进)。
过去的一百年,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有了今日的繁荣昌盛。百年变革下,在各方向都逐步领先的中国,是否能够抓住此次机遇,在民用航空方面弥补我们的短板,成为真正的法规制定者和领导者呢?
今天,我们盘点一下国内外目前主要相关公司的情况。
欧美国家
目录
1、Joby Aviation
2021年2月,JOBY以SPAC方式借壳上市--与Reinvent Technology Partners (RTP) 合并,筹集了16亿美金,投后估值达66亿美金。这是目前eVTOL行业中估值最高,最备受关注的eVTOL行业企业。
从Linkedin上看,Joby目前有645位员工。
参与了美国军方的“敏捷至上”项目,并且拿到了军方的许可证。
其他重点信息:
(1)JOBY计划2023年内完成适航审定,2024年起量产并交付运营。
(2)S4运营单价每座/英里的单价为1.73美元,每架年运营收入220万美元,毛利130万美元,每架次投资回报周期1.3年。
合并前期:
JOBY近期也对外频频发布新的视频,中间展现了该企业各个模块的能力:比如噪音测试,仿真测试,倾转转换等。
JOBY飞行视频
虚拟仿真测试
100米处悬停--噪音测试55分贝图片
JOBY展示了第二台全尺寸原型机
ARCHER
也是今年2月,ARCHER通过SPAC方式借壳上市--Atlas Crest Investment Corp(ACIC),合并后为“ACHR”。合并后估值38亿美金。
从Linkedin上看,Archer目前有122位员工。
目前ARCHER也处于合并前夜,对他们来说,他们目前有2个压力:
1、全尺寸(2座)的还未真正首飞过,本来说好的5座缩水变成了2座。
2、与WISK的专利纠纷问题。
创始人在发布会表示,希望“开启一种新的旅行方式——一种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并且具有几乎无限扩展潜力的旅行方式。”
“to unlock a new way of traveling — one that lives in the third dimension, and has almost infinite scaling potential. Who hasn’t sat in traffic wishing they could just fly over all of it?”
Archer模拟运营飞行视频
现场展示的2座全尺寸原型机
内饰红色,不过相对简单了一些
量产后运营价格:3.3美元/英里。
订单情况:美联航预计购买200架的Archer飞机。
LILIUM
2021年3月,Lilium也通过SPAC进行借壳上市,与 Qell Acquisition Corp进行合并,合并后估值33亿美金,股票代码为 LILM。
Lilium的目标也是第二季度完成合并,但是感觉他离UAM越来越远,转向了支线航空。
从Linkedin上看,Lilium目前有753位员工,团队成员庞大。
业内以前觉得Lilium的飞行器设计非常酷炫,很创新,包括腾讯都是他的战略投资人。但是在动力方面Lilium一直被行业质疑。同时Lilium之前全尺寸的原型机只出过1台,但是不幸烧毁了,后面他们家的设计就莫名奇妙的变成了7座和16座,这个变化很大。
Lilium近期对外放出来7座谍照
前空客首席执行官汤姆恩德斯将成为 Lilium 的董事长。
VOLOCOPTER
2021年3月 Volocopter 完成了 2 亿欧元(2.41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总融资金额3.88亿),以认证其两座 VoloCity 飞行器,并在未来两年内推出商业空中出租车服务。
2021年5月,Volocopter发布了其复合翼机型,弥补其目前的续航和里程问题。
从Linkedin上看,Volocopter目前有321位员工。
不过根据他目前的融资金额,同时开展2个产品的研发和适航审定工作,在欧洲国家会相对非常吃力。
VOLOCONNECT4座概念
Volocopter机型研发变化
BETA
2021年5月,Beta Technologies 宣布已完成 3.68 亿美元的融资,以帮助其 Alia 飞机通过认证。目前Beta估值超过14亿美元。
Beta目前一直在进行固定翼试飞
Beta的充电房
订单方面:
UPS向Beta订购150架 eVTOL,用于货运物流。
刚上市的Blade空中交通公司也向Beta订购了20架eVTOL。
参与了美国空军“敏捷至上”项目,并获得了军用飞行许可证(MFR)
Vertical Aerospace
2021年6月,Vertical Aerospace是一家英国企业,通过SPAC方式进行了借壳上市,与Broadstone Acquisition Corp(BSN)进行了合并,合并后市值22亿美金。合并后股票代码EVTL。
本次Vertical对其产品的商业渲染图进行了更新,非常酷炫,接近实拍的效果。
历史变化过程
订单情况:
获得美利坚航空公司、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和Avolon(全球第二大商用飞机租赁公司,好像还是海航控股的)3家公司的1000架订单,订单总价值40亿美元。
WISK
Wisk是小鹰和波音的合资公司。是目前一直认为eVTOL需要自动驾驶,并坚持着的。他们认为超过80%以上的航空事故是人为错误造成的,并不是说是飞行员的问题,是整个系统很复杂,以至于飞行员有一定的概率出现问题。如果采取自动驾驶,责任安全主体就是我们了,必须向FAA、EASA和其他所有人证明安全性。
从Linkedin上看,Wisk目前有224位员工。
订单情况:
Wisk 将为 Blade Urban Air Mobility 运营多达 30 架 eVTOL 飞机。根据与 Blade 的协议,Wisk 将拥有、运营和维护这架飞机,Blade 将按小时包租,就像今天的直升机订座服务一样。
巴西航空工业
巴西航空工业UAM子公司正在准备通过SPAC方式进行借壳上市--Zanite Acquisition Corp ,上市后估值达20亿美元。
Eva是去年10月份从巴西航空工业集团剥离出来的在美国成立的独立法人公司,目前正在专注于UAM解决方案,研制4座eVTOL。
订单情况:
Eva获得 直升机运营商Halo公司200架的订单,一半用于英国市场,一半用于美国市场,预计2026年交付。
与拉丁美洲直升机运营商 Helisul Aviation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包括订购多达 50 辆 Eve 的 eVTOL 空中出租车。
知名的还有BELL等企业未做详细介绍说明。
另外周边日韩国家,其中包括现代和Skydrive都在有序的进行研发,并且两国都已经讲该方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了。
说到国内,我也很纠结,每每跟人家说说我做的方向,人家一听:“哦,无人机对吧。”
我也不知道有多无奈 😓。
从大环境来讲,从投资者、政府、看客等不同角度的人来看待eVTOL这个事情,他们并不明白无人机(消费类,工业级)和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有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的区别。
通俗的讲:eVTOL是航空器,他需要遵循适航审定要求去做研发和认证,只有取得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后,才能真正的去销售。另外与通用航空(91部和135部)类似,eVTOL运营需要要遵循未来制定的相关规章。
EHang亿航
亿航是全球范围内最早上市的eVTOL企业,目前市值20亿美元。
亿航早年也经历了很多坎坷,从最开始做无人机表演,到现在eVTOL,老胡也被人不看好或者嘲笑过,但是他过了年中考试,第一家IPO,保证了企业相对安全。
近期发布的复合翼VT-30
很多人在问为什么亿航是行业内最早上市,但是市值不是最高的eVTOL企业呢?
这是个好问题,可能投资人他们的逻辑会更清楚。
亿航推动了国务院对其的重视,希望能够推动民航的政策发展
另外一方面,亿航上市对行业的发展整体做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全球各地范围内做了很多示范演示,让民众能够直观的看到了这个行业能够走进他们的生活。
亿航今年表示他们会从销售变成运营,也期待能够看到亿航拿到适航证后,真正打造出几条运营航线。这将是真正体现亿航价值的地方。
国内
吉利是飞行汽车行业的先行者。
1、收购美国太力飞行汽车。
2、在国内也成立了飞车研发团队,研发垂直起降的eVTOL。
3、投资了德国Volocopter。
美国太力飞车(一代飞车),因为起降需要跑道,项目用途和前景方向比较难,据美媒报道该项目已经被暂停了。
吉利中国团队自研的二代飞车TF-2A,复合翼飞行器,该团队也是国内最早的研发eVTOL产品的团队之一。但是在吉利在收购傲势无人机,两个团队合并后,疑似原太力飞车eVTOL方向的核心技术人员流失。
感觉沃飞长空里没有了eVTOL的身影
吉利沃飞长空目前看起来更像是一家无人机公司。 在飞车方面,吉利现在能打的牌好像只剩2024年后运营Volocopter?
峰飞航空科技也是国内最早一批研发eVTOL的企业之一。从最初在德国推出的V600及现在的V1000,以及载人V1200。
目前主要宣传的是V400物流飞行器和V1000。已经在深圳多次亮相。
正在试飞测试中的物流eVTOL--V400
汇天小鹏
汇天的发展,确实也较为坎坷,创始人自己卖房创业,前期都还是娱乐表演为主,后期得到了何小鹏的青睐,并收购。
自小鹏投资入局,何小鹏成为背后掌门人后,汇天露脸的机会比以前多了很多。
由商飞北研中心去年研发并发布了一款复合翼ieVTOL,这表示我国国家队也很重视这个方向的布局。
商飞上海飞机设计院“追风”工作组也研发了一款物流eVTOL。
国内主机厂中还有长城飞的科技在研发eVTOL,目前该团队的机型设计只见过PPT中的此张图片。
中国大众在自主研发和外包研发过程中,目前还没有对外公布他们的机型具体情况。其他主机厂尚处于调研阶段。
在大家看好eVTOL发展的大背景下,有一部分无人机公司想转型到eVTOL方向。
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业无人机+eVTOL);
宇领星际航空(苏州)有限公司(工业无人机+eVTOL);
同时今年也新产生了eVTOL方向创业公司:
深圳边界智控有限公司(eVTOL自主飞控方向)
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载人eVTOL整机方向)
漳州鹰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整机方向)
中国城市空中出行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注册,整机方向)
PS:上述罗列的公司,小编只是看到后进行整理,具体各家情况,投资朋友们请自行核实。
国内地方政府如何看eVTOL?
eVTOL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原本航空这个领域相对就跟汽车的透明度就差别非常大,从地方主政者来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这个市场,确实不容易。
大多数政府还是希望能够在项目落地2-3年后,他就能带来相对好的营收,以补偿他们之前的投入。按照目前各公司的研发节奏,以及新创业公司诞生的时间来看,马上能够产生营收,这个要求对eVTOL方向确实比较难。
在2021年之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投资信息以及公开的商业运营模式,只是在JOBY和ARCHER两家SPAC后,市面上的材料多了一些。对政府决策者来讲,没有可参考的商业落地模式,即使是集体决策,也非常不容易。
一般政府招商引资都会经历的流程:
1、项目接触,相互初步沟通。
2、重要决策人相互沟通
3、签署战略框架合同
4、招商方聘请团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供应商论证和市场研判。
5、行业政策研究
6、委托机构进行尽职调查
7、双方最后的商业谈判。
2020年,疫情期间蔚来落户合肥,后续也合肥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某次采访中合肥的市委书记说了这样一句话:合肥最难能可贵的本质是先与人家共患难,然后才是同富贵。
我们不奢求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能够有这样的前瞻性和战略眼光,蔚来也是被拒了18次后,第19次才找到心仪的合肥。实际上落户到某地就跟谈恋爱一样,是相互契合的一件事情。
我觉得我们对各地政府要多家包容,毕竟eVTOL的方向太创新,需要做不少的沟通。新鲜事物的诞生,必定要经过很多怀疑后,才获得尊重和追捧,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把产品做好,建立起上下游生产产业链,全产业链发展。
另外,我觉得今天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考虑修建通航机场的时候,是不是再多花点时间研究一下eVTOL,对这个行业多做一些布局。可能这个是更门当户对的一件事情。
当然,我们也要更加积极的和局方做好沟通,因为局方今天也很难,除了亿航和他们在打一些交道,其他家目前与局方沟通还相对较少,我们需要的与他们做更多的沟通,从技术层面,组织架构,质量体系建设以及适航审定基础等。
当我们有更多的飞行器在试飞测试的时候,我相信局方和其他单位会制定出更好的法规和政策。
VC投资这件事情呢?
eVTOL是一件前期大投入,非常花钱的一件事情。不是所有的VC都合适的,可能前期还是美元基金会比较有优势。每家公司的投资逻辑和喜好都是不一样的。
投资是一个情投意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