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神话与现实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霞价值投资 2021.2.9

编者荐语:

马霞:史正富教授既是学者又是市场参与者,这种双重身份在经济学家中不多见,也让史教授显得卓尔不群。我与史教授未曾谋面,但是他对金融治理的有些思考与我不谋而合。

看史教授的视频、阅读史教授的文稿,对理解我的金融改革方案和人民金融理论体系大有裨益。 以下文章来源于CPEER ,作者史正富

编者按:史正富教授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同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史正富教授受邀在复旦大学作了关于《无形之手:市场经济的神话与现实》的专题讲座。他就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了通俗易懂地讲解,阐释了斯密和马克思等人对市场经济动态效率以及市场经济病理学的分析,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神话市场经济展开了批判。

同时,史教授也结合自身的投资实践,提出市场经济存在重大系统性失灵。他概括为下述五个方面:(1)货币变性;(2)金融化;(3)市场体系的二重化;(4)收入分配再次两极化;(5)宏观震荡、全球失衡和周期性危机,并提出需要重建新宏观经济学。

在史正富教授看来,理解中国经济超长增长之谜的关键在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CPEER编辑部特发布史正富教授的讲座视频,并整理了相应的文字稿,其中章节标题系整理人添加,以飨读者。

我们今天的主题叫市场经济的神话与现实,为什么选它作为主题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在这个大潮下,经济的改革、经济体制的变迁是所有人都关心的。因此,我们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因此,在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个主题上积累了太多的说法,有很多精湛的言论、也有很多误导的说词。这中间又分化出很多不同的派别,互相挑战。十八大提出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以前叫市场在配置资源上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叫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了它的地位。但是,又加了一句,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那么,在我们经济学界,这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议题。到底怎么理解这两者?于是就形成了非常对立的解释。

如果你们学经济学,可能会关注到这一点;不学经济学的,将来你要了解中国的很多政策争议,从劳动保护政策、到童工、到安全、到环保,这都与政治经济学有关。我觉得这个话题是经济学非常核心的一个题目,因此,我拿它开场。

一、市场经济的动态效率: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

一般的时事评论员会从市场经济的现象说起,我觉得讨论这么复杂的问题,还得理解不同学派经济学的一些共识。

什么是我们经济学家讨论这些问题的看家本事呢?这些看家本事有什么局限性、有什么不足、有什么弊端,这是我今天的主题。

所谓市场经济的神话是指空想市场经济学派创造出的一个图景:市场体系为什么是有效和谐的体系。那现实是什么呢?我们看真实世界的市场经济是怎么运转的呢?其实有一些特别重大的问题没有被包括在神话版的市场经济学中。

我想从我们经济学的看家本事开始,学过一年级经济学的你就不用听了,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如果从来没学过经济学,你可以花15分钟听我解释一下,这对你日后理解任何经济问题都是必要的。

微观经济学,从本科读到博士毕业,也就这点事儿。先是用今天讲的两条曲线把它画出来,也就是供求模型,完了变成线性代数你就可以进入研究生了,然后你要读博士,你得用解析数学来做,用不动点(Fixed point)这类理论来做教科书,光是线性代数已经不够了。总之,你换的是数学工具,核心思想就今天我讲的这一点事,所以我先用15分钟重复一下。

我这里引用的是经济学家当中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现代经济分析体系是他奠定的,他的那本书叫做《经济分析基础》(Analytical Foundation of Economics)。他首创了一整套数学体系用来对应原来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成功将全套经济学翻译成了数学逻辑体系的第一人。所以,他在经济学家中地位最高。他说学经济学特别简单,鹦鹉都学得会,就是两个词:供给和需求。

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

——保罗·萨缪尔森

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很容易,连鹦鹉都可以,只要它会说两个词:供给和需求。

——保罗·萨缪尔森

这带有点开玩笑的性质。实际上你看我刚才说的,从本科学到博士的整个体系,就是指这件事。

从最简单的讲,我们看下图1的两条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叫供给曲线(supply curve),其中纵轴是价格,横轴是数量。任何一个产品,在一个价格形式下,企业就有一个供给量,价格越高,愿意供给的产品数量就越多,所以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另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是需求曲线(demand curve),其最大特征就是价格和愿意购买的数量是相反的。在高价下,买的少,降价了以后买的多,所以它向右下方倾斜。

我们最关心的是曲线的斜率,一个是正的,一个是负的,这在本科阶段还不太重要,但是到研究生阶段就至关重要了。他要说的是什么故事呢?这两条线相交的交点,其对应的价格叫均衡价格,与该均衡价格相对应的量表明供求相等。这表明只有在这个价格下,需求方够买的数量和供给方供给的数量正好相等,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市场出清,在这个点上的价格叫均衡价格,跟均衡价格对应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就要均衡产量。偏离这个均衡点,你们想想会发生什么事?比如说,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价格太高了以后,供应就多,需求就少,于是供应大于需求,供大于求,叫过度供给。过度供给发生以后,你注意它会发生什么事,因为供应地太多,价格太高了,厂家赚钱,就多供应,买的人不想买,这时候就卖不掉,从而会降价,所以过度供给区域里的价格会往下降。反过来也是一样,你看底部,这个价格太低了,做生产的人不愿意供应,卖的就少,需求这一方,想买的人就多,于是这个价格就会回升。

因此,这说的是什么道理呢?说的是在这个机制下,价格自由波动、厂家自由供应、消费方自由决定自己的购买的时候,它有一个自动的修复机制:供大于求的时候,供应的东西太多了,那么它会卖不掉货,于是就会价格下降,导致需求上升,就回归到平衡点去了。反之亦然。也就是任何一个偏离均衡点的价格都不是均衡的,它还会回到平衡点来。平衡点是存在的吗?现实生活中其实也不存在,它就是一个瞬间。实际上市场上看上去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各干各的,消费者自主决定买多少,企业自主决定生产多少。完全是自主决定,没有人来管理它们,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实际上它是有效的。一旦供大于求,价格的变动会导致减少供应,扩大需求,回到均衡点,反过来,一旦供应的人太少,需求的人太多,东西买不到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也就是供给会增加。总之,这个价格自由地摆动,就形成了围绕着某一个中心在运动,这个中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均衡价格。为什么市场经济的理论家们都那么喜欢市场经济呢?根本原因就是供求曲线的作用机制。这个机制背后包含了几层意思。市场经济表面看没人管,各干各的,只为自己的利益(self-interest)服务,但实际上它有效地协调了整个经济,最有效率的使用了资源。我这里列出了三点优势。

第一点优势,就是竞争压力和利润动力的共同作用。企业面临竞争压力,各个企业自行其是,每一个企业跟每一个企业互相在竞争。同时,企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非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些企业家为了自己企业的发展,这是利润动力。但是,追求利润的动力加上竞争的压力导致了什么?

就是它的第二点优势——有效协调。生产的东西要适应社会需要,如果生产太多了,市场不买,就要减少生产;生产的太少了,就要扩大生产,这就叫做有效协调。经济学的这些大人物说,有效协调背后最重要原因是信息的最佳使用。到底这个东西社会需要多少、需要你生产多少?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是透过价格作为一个机制,把千千万万人需要购买的数量、成百上千的企业需要供应的数量汇总了,价格就像一个自动的计算机,把社会的需求和供给拉到一块来,这叫有效协调——也就是有效协调了供给和需求,双方不至于造成长期的供求失衡。

第三点优势,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因为每个企业都要实现利润增长,在同样一个价格水平下,除了生产适合需要的产品,还有一个增加利润的手段,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提高质量;在质量既定条件下,降低成本。怎么降低成本呢?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要优化不同要素的组合,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让资源有效运转,这是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所以有这个优势。动态的说,最好的手段就是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包括工艺创新、原材料的创新。后来有个很有名的人叫熊彼特,专门写了一个创新的理论,说创新不仅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即不光是技术创新;还有组织形态,也就是制度的创新;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总之,创新被认定为市场经济中自发竞争的企业互相比赛,为了追求利润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企业要竞争,要做好自己的发展,一定是要到市场上竞争的,竞争胜出的最后手段是开发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使你的产品比人家价格低,质量还好,人家没有的产品你做出来了。这样市场经济就像一个大的发动机,推动着所有的厂家、所有的消费者一起向前走,也推动着劳动者去提高自己人力资本,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市场经济,虽然表面上看杂乱无章,没有人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但最终它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在各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效率的优化、技术进步的增长、实现了全社会供求的平衡,也就是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个术语,我抄了一段他的话:

“每一个人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高,它就必然使社会年收入尽量的增大,其实他并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公共的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是他自己。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因为他不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私利,往往使它能够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这是社会科学文献中引用最广的一段话。亚当·斯密把市场经济提高到了一个道德哲学的高度,就是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结果却被一直看不见的手——这就是市场竞争价格的运动——引导着去实现了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没有矛盾。因此,市场经济不单是促进经济效率的一个制度安排,而且也是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高度统一和谐的一种在道德上好的经济制度。这个是亚当斯密提出的。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持批评态度的,但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就是促进经济效益这个层面上,马克思其实比亚当·斯密、李嘉图,总之比在他之前的那些所有经济学家加起来都还更乐观。他在《共产党宣言》中的名言,就讲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过去历史上所有时代加起来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他讲得很热情洋溢,讲到工业的开发、机器的使用、化学在工业中的普及、讲到交通上的变革、轮船的开发、铁路的开通、讲到蒸汽机的使用、讲到整个新大陆被开发出来——成片的开垦——轮船铁路电报等,讲了这么多。他说过去有谁能想到,在市场经济的劳动体系中蕴藏着如此巨大的生产力。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它诞生那一天开始,以超常规的速度和规模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不管是批评市场经济的人(比如马克思),还是创造市场经济理论的人(比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都认可这一点。所以,我才提出市场经济其实有个根深蒂固的、数百年形成的相当于教主的地位。现在经常有人片面地赞扬市场经济,比如市场原教旨主义,他有他的理由。刚才我说的这几句话尽管很短,但实际上无论是经济学教科书还是各类汗牛充栋的著作,论证的都是这么一个道理:竞争的压力和创造利润的动力,使得大家千方百计地改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量,去创新、创业,最后导致了社会的动态演进。不但静态的配置效率高,而且动态的技术进步的效率也高,制度随着技术进步、产业革命同步在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演出来大话剧,威武雄壮、波澜壮阔。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所有东西,这屋里你看见的每一样东西都不会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关,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了以后才有的。不管是灯、墙壁还是服装,在那之前实际上没有这些东西、这个故事够精彩,也被很多人不住地赞扬。

二、市场经济的神话: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造神运动

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市场经济虽然很好,但是它也有它的毛病,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有很多,这个是福利经济学讲的,提的比较多的一个词是叫公共物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种产品,比如说新鲜的空气,环境污染了,然后谁把空气搞干净了,变成新鲜的空气了,这个产品你没办法卖,因为它在天上飘着,你不能排除别人的消费,就是不具有排他性,所以也没办法定价。这个东西就叫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类似的还有叫外部性,外部性是什么?就是你的行为产生的后果,你不负责。坏的后果你不要买单,好的后果,不会对你有好处。比如说,污染只是一个坏的外部性,你污染了,那么周围的人倒霉。污染没有被计入成本,你的生产规模就会过大,这就是资源配置失当。在这个情况下需要国家向你征税,把征收的税拿去治理污染,同时提高了你的生产成本,让你的生产规模下降。反过来也是一样,比如基础教育。教育好了,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老板并不为此买单。但是市场不会去做教育,这个要靠政府去做。

最后一个就是垄断。如果一个企业是其产品的唯一的卖者,而且其产品并没有相近的替代品,那么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垄断企业。垄断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生产小于社会效率的产量;扼杀潜在的竞争者、抑制市场活力;缺少创新动力。大家都知道垄断产生腐败,它谈不上效率,它也不搞技术创新。所以,这些事为什么会存在呢?刚才讲市场经济那么好,怎么就存在这些事呢?有些特殊原因,一个就是信息,一个就是机会主义。总之,在经济学的传统体系中,它承认市场经济总体上说是了不起的,但是他也有自己不可克服的毛病,政府还必须要出来办事,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反对垄断,保持竞争,再一个就是克服外部性。

但是,经过几十年以后,特别是里根上台以后,20世纪80年以来,经济学潮流变了。一个基本的潮流是什么呢?我把它称之为新自由主义,它对传统这里讲的市场失灵理论进行了批评和重新解释。咱们简单说有这么三条。

第一,你不是说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来提供吗?新自由主义济学家认为政府来提供更糟糕,不如把公共物品交给私人去办,叫做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比如说办小学,这是传统经济学认为私人老板不会做的,应该由政府出钱去办基础教育。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现在可以改革一下,给学生家长发入学券(coupon)——把财政拨款发给家庭,家庭拿去,然后自己选学校,哪个学校好,我就报名到哪个学校去上学,据说这在有些地区试验过,有效果。后来很多基础设施,比如垃圾处理包给私人公司干,以至于国防,美国有很多白水公司之类,代表国家外交、国际战略层次的运作,也由私人去干。确实,美国在过去30年,发展出了很多这类产业。

第二个就是外部性。外部性大家都知道怎么解决的。有个大大名鼎鼎的教授叫科斯(Ronald Coase),他在中国特别有名。他发明了一个理论,叫做交易费用。他提出,如果交易费用很小,近乎于0的时候,所有那些外部性都不是问题。我污染了你,你可以跟我谈判,我就不污染你;我家的牛跑到你家吃你的麦子,你也可以来跟我谈判,中间做一个栅栏,不让牛过去,但是做栅栏的钱得你出。他从纯经济效率的角度证明,如果经济核算不是特别难,交易费用不是特别高,所有的污染也好、正的外部性也好、负的外部性也好,都可以由市场自由协商谈判解决,照样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

第三个就是垄断怎么办呢?出来了鲍莫尔教授,他说垄断也没那么邪乎,没那么严重。垄断不会一直存在,你要垄断赚了很多钱,别人一定来搞你。第二,现在国际化了,你在一个国家垄断是不管用的,别的国家同样有企业,照样跟你竞争。他发明了一个词来概括他所说的各类复杂情况,叫Contestable Market,不是 Competitive Market。这个词翻成中文挺难,叫可竞争市场,实际上我是垄断的,没人跟我竞争。但这个市场在潜在的时候是可以被竞争的,潜在的竞争压力会迫使它不敢轻易犯垄断的毛病,所以垄断的危害也没那么大。

总而言之,这是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的学术潮流,重新书写了市场经济的阴暗面。原来大经济学家都认可的市场经济的不足、弊端、缺陷,在里根革命、撒切尔革命以后的几十年中,都逐步被淡化了。这个时候,你们都知道世界上发生了特别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苏联东欧体系的解体、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这两个事情对学术界至少是一个更大的推动。中国一搞市场,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扩大了市场的分量,容许了私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体系在减少,所以中国保持多少年高速成长。可见市场经济一抓就灵。于是市场经济理论和它的神圣地位,不但在国际学术上被强化了,尤其在中国达到了一个顶峰,成了一个近乎于神坛上摆放的东西。因此,在中国出现了世界最大的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的群体。我引了一段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的话,有些迷信市场的人说:

“所谓市场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批评者的臆想和由此导致的政府干预的结果。特别是由于政府或者某种强权的不恰当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的市场经济,这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市场本身的毛病。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

他们的基本观点就是,市场经济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一定就是政府搞出来的问题、是政府插手的结果。他举的最大的例子就是美国的金融泡沫。因为全世界都在讨论2007年次贷危机导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它和放松监管有关,和政府不作为有关,和金融财团的横行霸道有关。但是中国出来的经济学家(还不止一个)提出,这是不对的,这是美联储的问题,要不是美联储胡作非为,都不会有这个问题。因此他们发展了一个理论,“即所谓的市场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批评者的臆想和由此导致的政府干预造成的后果。”要不是这个的话,没什么大问题。因此结论是什么?就是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这个跟亚当·斯密有点呼应,把经济学上升到了道德哲学的高度了。

我主要是想讲清楚,咱们不能搞什么左或者右这套说辞。世界是很复杂的,经济学揭示出来的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机制是很复杂的。它那些推动技术进步、推动人力资本积累、推动资源优化的功能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些马克思全部知道,而且马克思是市场经济优越性最文学化的歌颂者,他用的世界上最有激情的文字表达了这些观点。讲到资本主义积累的时候,他说,积累啊积累,这就是摩西、这就是先知。讲到资本家怎么克勤克俭,舍不得奢侈浪费,要去投资工业的时候,他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看到红酒很贵,资本家就想我要喝了这瓶红酒,我明年投资就少了多少钱,而这个投资明年又变成多少钱了,他说他心中有一个浮士德式的冲突,一面是克勤克俭积累投资推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想休息休息,奢侈一把。所以,在资本家神圣的心目中正展开着两种美德之间的浮士德意义上的竞争。马克思用过所有经济学家都没有的文学才能、历史知识和哲学修养,歌颂了我们之前讲过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是,他还是跑出来宣布说,到他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的使命已经不是主要的了,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才是它的主要的,因此他提倡用社会主义去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为什么呢?

三、市场经济的现实:存在重大系统性失灵

当然,今天你可以说他判断的不太对,过去100多年了,资本主义还在发展。逻辑上说,马克思如此的认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优越,但他为何又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行,必须要被取代呢?这就是后来也为凯恩斯所强调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深蒂固的矛盾。1929-1933年大萧条发生后,凯恩斯就说资本主义会带来失业、会有普遍性生产过剩,即全社会所有的产品都过剩。所有部门的生产都处于停滞状态,一方面是大量的人失业、大量的生产闲置,另一方面是很多人没钱购买。这是凯恩斯所承认的。

据此,我提出市场失灵这一组词和它的三大表现,实际上是现代经济学给我们制造的一个迷障,它把大家对市场经济弊端的分析引导到了这三个技术性的毛病上。实际上市场经济,不管它是资本主义还是哪个主义,一定有更深层更严重的问题。我把这个叫市场经济的体系失灵,或者叫市场经济的系统性失灵(Systematic failure of market economy),不是一个、两个的小毛病,而是大毛病。

(一)货币变性

大家都知道货币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不管是交易还是投资,都离不开货币作为中介,比如刚才讲的供求价格。价格就是用货币表达的商品的价值。离开了货币,无法谈市场经济。但是,货币是什么呢?过去,我们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黄金最后变成了货币,是因为它特殊的天性。纸币出现以后,在纸币的背后有一个货币含量,一英镑等于多少黄金,这是国家规定的。到了美元时代,我们都知道,这时候一美元要和一定数量的黄金挂钩,这是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的。所以,从来货币都是一个一般等价物,它自身是有价值的。可是这事今天变了。1971年,美国单方面宣布,从今天开始,美元不换黄金了,美元就是美元。美国发出来的美元不只是美国用,全世界都用。美元变成了别的国家发行本国货币的价值基础。现在没有一个经济学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美元可以走遍天下。我觉得美国人在上世纪70年代初研究这个事的时候也是很担心的,毕竟他们面临一个问题:将来人家就不再用美元了,该怎么办?美元的世界地位就没了。我们不知道他们后面是怎么解决的,但是现在看来,下述三个办法是很管用的。

第一个买东西。石油只能用美元买,美元是石油计价的唯一货币。为什么要用美元?因为美国站在世界高峰,也就是只有用美元才能买到石油、买到能源、买到很多大众的产品。

第二条,你说这钱太多,用不了怎么办?你可以做投资、做交易,不过这面临客观限制,那么怎么办呢?金融衍生品在近几十年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超过实体经济的100倍、1000倍,从而创造了投资需求和交易需求。

第三,因为都要用美元做为发行本国货币的基础、归还国际债务。因此,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得存一点,否则借条到期可能还不上。而且由于市场的波动,为了防范风险,各个主权国家的中央银行要求储备的外汇就越多,这是处置和风险防范需求。

因此,美国通过创造对石油这一类产品的标价权,创造了天量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和货币交易市场,并且市场波动导致全球各国放大其外汇储备需求。这样就创造出了购买的需求、保值的需求、投资的需求、交易的需求,这么多需求就是对美元的需求,所以导致美元可以无限的发放。但是什么时候是个头?我们现在也没看出来,好像现在是个头,看看又不像了。说2008年是它的终点,2008年以后发了多少万亿了,好像也还活着,这两年美元还升值了。这种现象你怎么解释清楚?按照供大于求就得降价的规律,美元应该贬值,但是它现在还升值了。我们现代经济学不解释这些。现实在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全球性的震荡此起彼伏。这个不是前面描述的市场经济三条优越性可以回答的,市场经济的三条优越性到这全部都消失了。还有两条曲线相交回归平衡这一说吗?没有。在货币意义上,没有回归平衡,是持续几十年的增长。

(二)金融化

原来金融行业是中介机构,让实体经济即用钱一方和存钱一方对上头,是实体经济的服务者。所以,从前银行规模蛮大,但是投资银行很小,到20世纪80年代,最大的投资银行,也就是千万美元级别。仅过去30多年,现在的投资银行的资本规模都是千万亿级别的。连Citibank这类商业银行在最近二三十多年也已经变了,它不再做中介而是把钱拿去投资各种金融衍生品,赚了是我的,给你说好的回报;亏了怎么办,现在证明,真亏的时候谁都不认账,国家买单。这种银行金融体系,我把它叫二分法。银行交易的是和实体经济毫无关系的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以资产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股票、房屋、土地等等都可以创造衍生品。并且对于这些金融衍生品,不仅经济学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监管者也不知道。这个市场流通的产品,实际上是一个电子符号。金融行业现在的规模超过了为实体经济服务,它是在自己创造的电子符号当中买和卖,产生自己的利润。我将此称为自我循环的、自我服务的金融业。在这样一种金融结构下,货币利息投资这个经典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框架不起作用了。

(三)市场体系的二重化

在历史上,所有的商品买它是因为它有用;今天有很多东西,买它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给它卖掉。比如石油,石油本来大家是买来用的;但是,现在有一大堆人,买石油是为了卖石油,是做差价。这样就创造出两类市场。

第一类市场是以使用价值为对象,买的目的是为了用;第二类市场买了为了卖,是交易价格为目的的市场。这两个市场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在第一类市场,供求规律是有效的,但是在第二类市场,即投资品市场,很多时候越贵买的越多,越涨越买,叫追涨杀跌。

我们前面讲均衡价格,价格太贵了,自动会跌回来,价格太低了,自动会涨回去,这是市场经济的一大优势。投资品市场绝对不是这样。因为需求曲线不向右下方倾斜。特别厉害的投资者研究的是怎么让别人跟着我跑,然后我赚你的钱,我不是赚市场的钱,我是赚你的钱。这只有金融市场可以做得到,普通产品市场不容易做到,除非你卖假货。

金融市场只要操纵股市就行了,西方搞这个事情的人已经不用犯法了,它是文明的搞法。首先,在投资品市场,消费者不是同质的,你买鞋子袜子,其实富人跟穷人,区别不大,但是在投资品市场这就不一样了,尽管经济学家认为投资者、消费者没什么区别,但是在投资品市场上,5000亿美金和1000美金有本质的区别。

其中最核心的那群人,我把它称为有影响市场能力的人。他们的特点是:第一,金融购买力,我要打这个股票的价格,我连续5天都买他,价格就涨上去了。第二,大集团的组织能力,大的投资者有遍布全球的网点、研究所。第三,对话语的操控能力,他有研究报告,有报纸、杂志、电台,可以组织的力量在发布言论。

三个东西接起来,你能不相信吗?比如,有一家公司投了十几块,赚了两千个亿。人家搞好多年,到最后,差不多了,主控的、核心的投资团队都卖了、走掉了,等到后进来的其实最倒霉,胆子最小,人家都进他不敢进,他老怕我要输了。后来一看,周边的邻居什么人都买了,都赚钱了,他好不容易下决心跑进去,这个时候恰恰没他什么事了,套住的反而是最谨慎的人。

次贷危机,据说美国家庭平均贡献5万美金。这五万美金都没了,不知道跑哪去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不就这点钱吗?3万多到8万多。次贷危机相当于把全国每家都给扫荡掉了,这个叫做坐庄的理论。因此,在投资品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不是均衡价格,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建构价格,实际上是个掠夺型价格。这个价格和鞋子、袜子、大米、电视机的市场完全是两套规律,两种逻辑。因此市场不是统一的,是分开的。在投资品市场上,国家的政治权力和资本的金融权力是密切结合的。政治的力量和资本的金融力量一结合,这个市场就改变了,这个市场的运行规律,至今为止我们不清楚。经济学家不过是用所谓的经济学逻辑体系掩盖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无知和恐惧。

(四)收入分配两极化

第四就是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刚出的《21世纪的资本论》,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完了,我叫做第二次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在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拉开,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但是后面,二战,特别是20世纪以后发生了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整个收入分配差距在缩小,形成了所谓的橄榄型社会。但这个故事现在已经过时了,美国现在不是两头小中间大,而是M型,两个分部,社会围绕特别富裕的形成一个分部,围绕特别穷的形成一个分部,两个分部连起来就是英文的M。对此,理论上解释一直没有,皮凯蒂提供了一些统计上的解释,并且对于中间那几十年为什么变好了,也没有解释。

第二次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三:全球化、金融化和信息化。第一个,全球化,即生产资源的全球布局。现在企业控制资源的规模是100年前那些企业家所不可比拟的。举一个例子,你在美国的中部城市相对发达一些的城市裁掉5000个博士硕士,到印度雇佣5000个,工资是美国的1/5 、1/6或者1/10。对于老板来讲,一年增加几十亿的利润就出来了;但对于美国来讲,丢了5000个工人岗位,中产阶级的收入分配自然两极化了。第二个就是金融,这种衍生品金融业的高度发达一定是破坏社会结构和道德体系的。你想想这些天量级的钞票,到处横冲直撞,所到之处就是洪水遍地,结果是干实业的没人睬,弄金融的兴高采烈。到最后鼓励社会走投机取巧之路,赚快钱大行其道,老实人都被人笑话,干实业的都是大傻瓜。那社会道德体系怎么办?国家长期这样搞下去,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真正的元气,强健、阳刚、奋斗这些东西都会被消灭掉,剩下来的只有投机取巧。

(五)宏观震荡、全球失衡与周期性危机

最后一个就是宏观经济的波动,这是一个老话题。就是资本主义经常存在着普遍性生产过剩的危机,过去萨伊定律、新古典经济学用数学模型给它否定掉了。凯恩斯以后,这个被复苏了,就是在自发决策的体系下,市场经济充分发挥每一个人能量的基础上,同样会发生全面的、普遍性的生产过剩,那就是经济危机、失业。什么原因导致的?因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在前面讲两条线时,我们是不考虑收入分配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那人是什么?人在西方经济学中是生产要素,一个叫资本,一个叫劳动对不对?实际上劳动是由劳动力来做的,劳动者是人。降低成本是什么?就是说从人身上得来的东西要尽量最大化。如果没有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不就把人往死里用了吗?血汗工厂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它那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没考虑收入分配,生产是为了利润,利润是要有人买,买是要有收入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特别有钱的人,他不要买什么东西,它人口数可能很少。有本书叫《被出卖的美国梦》,这个书里讲美国中产阶级正在被美国统治阶级系统地、逐步地消灭掉,美国将来会完蛋,这是这本书的结论。还有两个教授写了本《美国政治如何背对着中产阶级》(How American Politics Turns His Back on Middle Class),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但是更学术。也就是说过去三十年美国的统治阶级不再为中产阶级服务了,这样一来社会的整个购买力就下降了,所以产品没销路,这就是普遍性生产过剩的长期性原因,当然它还有周期性的原因。

总之,我提出,把宏观生产过剩加进来,加上收入分配,以及前面我提到的货币问题、金融市场的问题以及双层市场结构的问题,这些东西和后边宏观经济学讨论的普遍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所以,它们合在一块,应该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当中不容忽视的系统性弊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市场经济,都不会逃过这些事。你要想逃过这些事,你必须有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逻辑、理念、制度安排和宏观工具。

四、理解中国经济超长增长之谜的关键: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年的增长,在很多人看来,是引进了市场机制和私有制成分的结果,这话对不对?有一定的真理性。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企业家的创新,不会有今天。当然了没有市场经济的培育、民营经济的开放、创新创业的鼓励,也不会有多千千万万企业家的成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的成功证明了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创造力,是国家经济有生命力、有成长性的基础性的保障,这个是不会错的。但是也有一句话,真理跟谬误有时候就差半步,你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有一种人把这个话说完是什么呢?就是说中国今天取得的成绩来自于市场经济和私有制,但是现在还有这么多的问题,问题遍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就认为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还没有发挥到顶峰,还有国家、国有经济、国家管理,从而认为出路在于把国家管理、国有经济全部放弃,全部私有化、市场化,然后就没有问题了,市场的扭曲就解决了。我觉得这是很可笑的。看看世界上试过全盘自由化的国家,最近几十年只有不多的几个,比如说一个美国,美国从1980年里根上台,开始全力推进不管制的资本主义。实践证明这都是灾难,后来全部又管制起来了。美国最成功的就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废除管制,结果是2007年次贷危机。

总而言之,中国之所以走到今天,市场取向的改革、市场活力的解放、企业家精神的绽放光辉,这些事功不可没;但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才是真正的答案。这个特色市场经济就是把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因为这个市场经济有上面那么多毛病,每一个危机发生都可以耽误好几年。如果能做到对泡沫的风险、周期性的震荡进行一定程度调控,减少震荡、减少这种大规模的富人对穷人地洗劫,那这个市场经济得到的好处一定大于因为多了这些管制而带来的低效。中国过去30年的成功,背后有一个很深刻的故事,就是国家承担了市场自发运行中做不好的那些事。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需求创造,基础设施的打造。基础设施私人经济可不可以做?可以做,但是它很慢。这些事经济学家都不研究的,我就随便举几个例子。

中国经济背后有很多道理,我们现在讲不出来,所以就说这是官僚主义、规则的弊端。根本原因是我们不去研究它,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是个怪胎,是扭曲的市场经济、半统治半市场的市场经济、裙带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贴了一堆标签,原因是什么?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市场经济是我说的那个神话版的市场经济,空想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天生不应该有问题,有问题就是扭曲的,就是低人一等的。所以,他们犯不着去研究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有什么特色,它是如何运转的,和西方标准版的市场经济相比有什么优点?

我是从2003年开始呼吁这个事,我们这个市场经济是本土长出来的市场经济,不是照着西方教科书设计出来的。杰弗杰·塞克斯为波兰、俄罗斯设计过神话版市场经济,而且是用跳跃的方式,一步跳进去的,结果怎么样?到现在没有一个成功的。现在杰弗瑞·萨克斯改了,人家不干这个了,搞地球研究所拯救人类的贫困去了。以前他跟我也打过好几次交道,我们一块讨论问题。他也知道他搞错了,学者他搞错了,他认账就是,就跟福山一样,现在也说政治还要研究另外的,不光是民主的事儿。我觉得中国经济学或者社会科学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个巨大的历史的机会,不要想着以后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制度,也不要去迷信西方那些教科书的话语词汇给你框定的思考。你就研究现实,这是最大的宝物,中国这么大国家,有这么复杂的现实,你稍微钻进去都可以出几个理论。这是中国新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史无前例的历史性的学术创新的机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学术发明创造的时代,我觉得复旦大学应该出新一代学者当中的领军人物。中国应该创造世界一流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但又是根植于中国本土的社会科学理论,也包括政治经济学。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经济增长算算数,特别简单。年增长率等于储蓄率或者叫投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中国今天的储蓄率是多少呢?44%左右。按照我们现在的储蓄率,做到8%是起码的。但是又来第二个问题了,这么多储蓄,投资投什么?没地方投,都是过剩产能,所以增长率就下来了。那就解决第二个问题。什么叫没地方投?你要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利润挂帅的,企业家投不投要看利润,不赚钱,我就不投了。我今天讲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跟它不同的地方在于企业家能不能投、赚不赚钱,不是他一个人决定的而要看全社会其它基础配套条件是否存在,这是现代经济学教科书没有的。现代经济学认为企业盈利好像都是企业的个人行为,这完全错了。影响单个企业盈利或亏损的最重要指标不是其努力程度,而是整个经济的增长率,这也是经济学家从来没研究过的。宏观经济增长率越高,单个企业收益率就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一旦经济总体的增长率下来,企业也会陷入困难。

解决之道在哪里呢?你得盘算还有哪些是单个企业不能干,但是为了国家富强、老百姓日子富裕又非干不可的?你一问这个问题投资机会太多了,钱完全都不够花。若不投,会有什么问题,明明有40%多的储蓄率,不投,让它闲置,就会跑到影子银行、金融市场上去,创造自我恶性循环。换一个思路,钢铁不投了,水泥不投了,这是过剩产能。但是还有什么东西可投的呢?这就要求超出经济学思维,用工程家的眼光来看,中国45度线附近住了这么多人,这里都没地盘了,空气、房子、水等等这些东西搞不好,你生活也不会幸福。因此,水、土、中国整个的水利体系、淡水的供应、能源这些都是可以投资的。还有劳动力的问题,下一轮产业升级,中国的产业要有国际竞争力,需要培养几亿professional and skilled work force;还有技术创新,基础性研究,这些东西在美国也不是民营企业干的,,基础性研究都是美国政府干的 ,比如IT这类是美国国防部高级实验室(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DRAPA)出钱干的,基因图谱也是如此。并且诸如核心、重大关键技术,因为前面已经有竞争对手了,你不是第一个创新,你上去人家就给你灭掉了,企业会干嘛?不敢干的,有钱也不干。遇到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很少。在我心目中,任正非是头号企业英雄,但是这样的人很罕见。必须要靠国家来做前期性的工作、基础性的工作,才能与其他国家进行更强有力地竞争。幸亏现在政府已经在扶持这些事。潜核潜艇的发动机、飞机的发动机这一类特顶级的发动机,国家现在在干。半导体关系到所有人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关系每一个人,但是我们半导体要进口,每年进口的半导体的钱数比石油进口的钱还多。因此,怎么会没有地方投资呢?投半导体不就是投吗?

总而言之,从水资源能源开发、土、人、技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帮助老百姓弥补一下收入分配不平等等,这些都是投资,但这些投资没有私人老板会去投,因为他投3年5年都不赚钱,10年后他赚大钱,私人老板等不起。第二个规模太大了,投了200亿没用,投一个塔克拉玛干5万亿,谁投?而且还要跟印度人打交道,跟周边国家打交道。这是国家该干的事,国家就要发明一些工具,我把这个叫宏观金融工具。总而言之,中国的发展早着呢,你才7000多美金,人家都五万了。你这距离有多大?你怎么就说没地方投资了?用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眼光,你觉得没有地方投资了,换一个社会主义脑子,秉持以民为本的投资思想,投资机会多的是。


市场经济的神话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