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劫难的天道思想传承史——从九天玄女到毛老师的华夏脉络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历经劫难的天道思想传承史——从九天玄女到毛老师的华夏脉络

瑞明 典易每日杂谈 2020年一月

大家都在谈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在道家体系里,文化的内核就是:以天文定人文,以人文来教化,谓之文化。也就是《黄帝阴符经》里说的: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华夏文明的一切,都是锚定日月星辰的周期规律来指引人类生活和发展。那么今天咱们就从华夏始祖开始说起。谁是华夏始祖呢?很多人说是黄帝,也有人说是伏羲,还有人说是燧人氏,女娲的,其实,华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的人叫做弇兹氏(yǎn zī shì),后人把他叫做九天玄女,就是九天玄女,启动了了华夏文明这艘大船的船帆,开始在星辰大海里扬帆起航。

为什么只有中国有历史?因为只有中国有系统的历史记载和完善的史书体系,国有国史,州有州志,村有村志,族有族谱,个人也还有日记,各国之间来往还有国书,所以这些浩瀚的史料体系构建成了完整的中国史书体系,并且很难系统的篡改,所以只要有足够的交叉验证资料,都能从浩瀚的书海里找到脉络。

什么叫做人?黄帝内经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就是天地之灵气相合的造化。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古人发现了天地规律对人的巨大影响,比如我们常说的运气,那就是源自于三元九运学说,就是天体运对地球的周期性影响。那么是谁发现了这套体系呢?那就是咱们的华夏始祖——九天玄女。

说起弇兹氏大家都很陌生,九天玄女貌似听过,但是说他的另一个名字,那就是无人不知了——织女星。

在3.6万年前,九天玄女率领女巫们就开始年复一年的观测和积累天体运动的大数据,最后九天玄女的部落找到了大地之中心点和天上的中心点——北极星。星空定点北极星的确定,对人类的天道文明就此拉开了帷幕。然后以北极星为中心点,进而发展了整套天道文明体系:天有五运、九星、七曜,五运是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总领大地万物生长的基础九星悬朗,七曜旋转是产生阴阳、柔刚、昼夜、寒暑的本原因。

九天玄女之所以被称为玄女,是因为他发明了结绳记事来总结规律天体运行规律。一根绳子的记录方式叫做玄,两根叫做兹,三根叫做索,也叫做素。所以九天玄女也被叫做素女,《素女心经》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了。除了定下了天空的中心点北极星外,九天玄女更是构建了以北斗九星【7星另加天皇(左辅)星、紫微(右弼)星】的名称,将宇宙元气区分为九个时空维的能量,而且经过长期的观测,他们发现由木星、圭星交会的周期得知每种能量的影响周期约为20年,所以20年为一运,由九星轮流值运“掌管”。并在长期的观察中了现:不同的令星当值掌管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出现,而且风俗人心也会跟着变化。这个就是九星、七曜的源头。

地球的核心是巨大的能量体,源源不断的向外发散着能量—“地气”。这些通道上也有着一些“穴口”,并按一定时间像开关一样如同人体的穴位一样有规律的进行开合,与外界交流。这些穴口什么时间开合十分重要,这此穴口开放时所透出的地气就多能量就大,闭合时所透的能量就小,地气能量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就叫“地运”。“天运”是指外在的天体能量,“地运”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而天运,则是宇宙天体运动对人类的周期性影响。

人作为天地之灵气的结合体,人的经络就会受到气的影响,随着环境气场的改变而改变。春天的时候,我们的足厥阴肝经就比较旺盛,夏天的时候,我们的手少阴心经就比较旺盛等。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道家一开始,就锚定了人类的最高追求——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这个也是阴符经、内经、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黄帝内经——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道家看来,人就是宇宙的缩小版,道家高人也可以通过内证来感受天体运动规律。

帝曰: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要如何做到呢?道家给出的答案是:顺其自然。所以,华夏文明的根源就在于自然,在于日月星辰,在于山川大海,通过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来指导人类的生活合发展。

“心”就是人体的太阳,为全身提供“温煦”之源。“脾”与肌肉就是土壤,吸收输布水分精华。“肝”与经络就是湖泊江河,储蓄和流淌水液,“流水不腐”,所以经络不通也会产生很多病变,五行通五脏,万物同气,这个就是庄子说的:万物通一气尔。肺与大肠就相当于森林和植被,吸收氧气,排出废气,所以亚马逊热带雨林被叫做地球之肺。肾与膀胱相当于地核和下水道,无时不在地为人体做交换,下水道堵塞就会水浸,所以肾气不化会出现水肿……

因为地球存在黄赤交角、章动岁差等天文学现象,当九天玄女发现了天上的星星每过26000年就会转一个大周期,这个叫做天道年。据此,九天玄女率领巫师们构建了以北极星-北斗九星为核心的天道体系,后人为了纪念他,把第一颗北极星也被叫做织女星,其实本名叫做兹女星,兹和织同音。玄的颜色又通紫色,所以北极星也叫做紫宫、紫微垣,道家有个词汇叫做天玄地黄,也是这里来的。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玻璃管里抽成真空,然后送到外太空接受宇宙辐射,结果几个月后,玻璃管里的真空居然出现了蛋白质。说明,能量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这个也就是道家说的:炼精化气,聚气成精。气,就是能量。精,就是物质。神,就是作业机制。

所以,九天玄女们发现了宇宙的终极规律——万物通一气。然后再把一个道年分为4个季度,每个季度就是6500年,这个就是天道年的春夏秋冬。北极星为基点,然后发现上古有9颗星星围绕着北极星做周天周转运动,这个就是九星朗月,这个也在内经里记载: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后来随着时间的变迁,2颗星星暗淡了,那就成了今天的北斗七星。

北极星+北斗星,基本就确定了华夏文明的时空坐标体系。黄帝做甲子,就是一个全新的天道轮回年的开始,也就是意味着我们现在正处在天道季的春天,一切欣欣向荣。夏天就是洪涝灾害,那就是古典里记载的上古大洪水。冬天就是冰河期,万物寂灭,只留下极少数幸存者,在下一个天道轮回年来重新布道。这些人,可能就是新天道年的天师,比如歧伯、雷公们。

中古的代表人物是黄帝,黄帝继承的就是以北极-北斗星为核心的天文模型,北斗在古代也叫做帝车,也就是轩辕,所以黄帝也叫做轩辕帝。黄帝的天道体系,源头就是九天玄女的北极星-北斗星体系,黄帝就是上古到中古文化的传承人,黄帝从上古继承了九天玄女时代的天道文明,然后结合了自己的创新,创造了一系列黄帝开头的经典——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宅经等,从内经也看得出来,黄帝是一个非常谦虚好学的请教者,和歧伯们进行谦虚的请教和整理。

华夏文明是一场接力赛,很多圣人都是站在先贤的肩膀上,文化是传承发展的,伏羲、黄帝也好,老子、孔子也罢,都是对先贤们的智慧经验大总结,并非他们零起点原创。

九天玄女是华夏文明的第一个先祖,他是天道体系的构建者和推行者,是华夏文明道家思想的根源,所以道家叫九天玄女为玄牝氏。道家里面这么评价玄女:乃天地之精神,阴阳之灵气。神无所不通,形无所不类。道德经里,更是常用玄牝来代替宇宙的源头。

儒家也有一句经典:“克昌厥后,斯文在兹”。这个兹,就是九天玄女,因为九天玄女也叫做弇兹氏。这个意思就是是九天玄女,开创了人类的文明时代。

弇兹氏,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族的首领的称呼,类似今天的主席,因为只有经过几万年的日积月累观测天象大数据,才能发现出规律,总结出模型。

有国之母,可以久长,是谓深根固祗永生久视之道。——道德经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天文大数据要长久观测和积累,最后才能总结出天道规律和象数模型。 九天玄女率领的弇兹燧人氏部落开创了天道文明,他的继承者华胥氏则是开创了“地”道文明体系。

华胥氏为了部族生存和发展,带领先民们不断游徙,足迹遍布华夏大地,对华夏的风土人情和地缘气候有了全面的了解,进而因地制宜的发展出了最适合当时部落生产和发展的渔猎、农耕文化。华胥氏和九天玄女都是女性,远古时代是母系社会,因为女人的生理结构比男人更合道,女人的周期(月经)也更契合日月规律。所以,女人对气场的感知比男人更敏锐,当今这个感知能力叫做——第六感,直觉。

所以,最早的华夏先祖九天玄女、华胥氏、女娲都是女性形象。华胥氏有个伟大的儿子——伏羲,伏羲在继承了华胥氏的衣钵后,进一步完善了天道文明、地道文明体系,进而从观天文、侯地气完善到了定人文、人伦。

伏羲被称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而伏羲的母亲华胥氏,更是先祖的祖先。所以,道家认为,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华”。胥,在上古里和夏是同一个意思的字,华胥,也就是华夏。华胥氏族创建的文明体系,也就是华夏文明体系。伏羲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是从母姓氏族转向男性氏族的转折点。他其实是以一人之力转女祖母系为男祖父系社会。伏羲属于庖牺氏,当时是给女巫们宰杀和准备牺牲的氏族团队,后来中间出来一个人,母亲是华胥氏大巫,父亲是大巫走婚时候遇到的雷泽氏大人,就是雷泽氏的一个男性氏族中官长。伏羲后来从西到东走婚一人三娶,一娶娥皇女娲,二娶常仪,三娶羲和,庖牺氏还肩负着天索信风历的观测制定,常仪占月,羲和占日。所以在他身上既有羲皇的称号,又有青帝称号。远古时代,皇是女性领袖,帝是男性领袖。

为什么会这样呢?前面说的天道年,可能是女巫们观测时发现章动周期马上入秋,上古那种食物充足,气候温暖的时期要过去了,必须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了,那种躺着看星星随手摘吃的好日子过去了。需要更为强壮的男性去打猎了,争夺资源的能力超过了女巫们指引方向的能力,这个时候,力量更大的男性就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华夏文明的成型,就是天地人三才模型的构建完毕,天道文明+地道文明+人道文明。九天玄女开创了天道文明体系,华胥氏开创了地道文明体系,而伏羲是完成了最后拼图的一个拼接——以人合天的天人合一体系。从伏羲开始,华夏文明的天地人三才模型已经成熟并完善,华夏文明进入完备阶段。

伏羲在九天玄女、华胥氏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创建了伏羲八卦,也就是连山历模型,这个模型一直传到夏代,然后被夏朝后裔封国杞国给流传下来,孔子到了晚年在周游到杞国的时候,才有幸看到了连山易,从此,孔子也开悟了天道。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领导者是巫,可惜这个词已经被污染了,今天成了贬义词。巫的时代,人得到天地的灵气足,所以感知天下万物的敏感性很强。所以,预测能力和感知能力自然强大,就好像装了雷达一样。那时候,神居于天,民居于地,神和民是隔绝的。民的智圣高级的人,叫做巫觋(wū xí)。他们负责和天地的气场沟通,比如祈福、祭祀、观测天象、感知气候变化、作为当时的五行之官,世界安静有序。

所以在汉朝之前的典籍里面,古人的思想境界分为四个阶段:

一、远古的天地相通的原始思想阶段,世界由巫来管理,百姓来遵循教化指南; 二、秩序被打乱,神和人都可以是巫。因为巫和民被混淆,导致正统话语权混乱,秩序崩溃,国语里面的说法是”祸灾荐臻”; 三、绝地天通,通过平定混乱重新制定巫和民的秩序,进入到了政教合一阶段。这里的教,不是外来的宗教的意思,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意思; 四、天人割裂,各自为政,妖魔思想频繁出现,意识形态错乱。

汉朝之前经常提及“绝地天通”,因为古人认为人是有差别的,不同天赋的人要有不同的使命,道术也不是人人都要学的,不同层次的人掌握不同的本领:天地相分,人神不扰。后来混乱了秩序,人人都想做神,所以就人神混居秩序大乱,后来颛顼受天命,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在远古的时候,只有最强大的巫才有资格向人民传达天的旨意,天子来制定天象和历法,并推行教化百姓。上古的显著特点就是:君王和官吏皆出于巫。也就是只有懂得天道的人,并能够把天道转化为人道的人,才有资格做管理者。 《帝王世纪》里记载,大禹就是大巫。这个一直到夏朝的时候,这个文化还没有断了。夏朝的时候,巫也当官,就形成了群巫集团,天子不仅是政治领袖,还是群巫之首领。

有一本著名的天文书,叫做《甘石星经》,其实,古代最有名的占星术有3个人,最有名的叫做巫咸,也就是群巫的领导者。

史书上关于殷商时期,还有巫的记载,巫但是西周以后,就很难找到了,商朝和周朝交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让这个巫族群体不见了?这个等到我们分析商纣王的时候,系统再说。

周易出而巫师无,《周礼-春官》大家去看看,也有很多关于巫的记载,里面记载了9个有名的当时巫的名字,比如巫更,巫咸,巫式……等,可以发现,在商周两代交接的时候,一定是出现了什么巨大的改变,但是史书里面找不到答案,只能推测。因为上古的巫族群体在周朝突然就失踪了。

商朝的时候,是天子作为群巫之长,带领贞人集团来占卜的,所以卜辞里有记载:王贞……,王占云……从这些出土的卦辞里面就可以看到,商朝的天子就是大巫,他也会对重大的行动进行占卜,并做记录。

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帛书《易传-要》。孔子“晚而好《易》”,并一度热衷于占筮。这从“吾百占而七十当”一语可以看得出。孔子自己也一段时间占卜的,还沾沾自喜的对其他人说:他占卜可以达到了70%的准确率。

孔子的成长和他不断的获得远古典籍的资源有关,孔子将《易》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赞”、“数”、“德”。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孔子教育弟子: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孔子不是否认了占卜,而是在孔子强调以德行仁义来求福求吉,而把卜筮视为最后的选择,没有德行的人,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所以这种人也不必占筮。那时候天下失道,礼崩乐坏,失去了道,所以占卜的意义就不大了《论语•子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孔子对易占卜的态度,很明显的有三大阶段,这个和对易有关,是三个易,我们现在理解的都是周易,其实是连山、归藏和周易。

连山易-浑天说-连山历法;

归藏易-宣夜说-归藏历法;

周易-盖天说-建子周正历法;

孔子晚年去宋国,才看到了归藏易,因为宋国是商人的后裔,还保存了宣夜说的宇宙观,也就是归藏历法。去了杞人忧天的杞国,得道了连山易,也就是连山历法。这三个,才叫做三易。孔子是看到了3个易,才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回事。他也发现了隐藏了3个易之间的奥秘和其中的一些不可告人的东西.

所以,孔子对易占卜的态度,分为,在得到3易之前,把《易》当作卜筮之作,但不大相信卜筮;

然后得到之后到3易后到60岁之前,这段时间孔子是很迷恋易的占卜,记载“孔子好《易》”在其“晚年”,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最后到了60之后,孔子看懂了易和天文地理之间的绝妙道理,他的层次更高了,觉得占卜是小儿科了,到达了天道的思想境界,所以他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孔子对易经的理解分为:认为是占卜的,但是觉得意义不大,不怎么用,也不怎么信;然后得到连山、归藏、周易的体系后,他就很感兴趣,觉得易是可以反应人间规律的,可以占卜应验,他还说他达到了70%的准确率。到了晚年,他发现易里面不仅体现了世界的秩序,还包含了宇宙天地万物之道,觉得占卜是大材小用了。

晚年的孔子,才发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这就是孔子对占卜的三阶段认知,也就是从知-知而用-知而不用,最后的境界就是接近道家的层次了。

继续伏羲的工作是天地人三大体系的贯通和完善,让天地人三大模型融会贯通,终究打造成完美的华夏天道文明体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伏羲发明了音乐体系,也就是最早的古琴。

伏羲发明了药,也发现了音乐的神奇效应,发明了古琴,伏羲儿子之一“宴龙”发明了琴瑟。大家会发现,药、疗和乐都是字根为樂。这个代表着天人合一从思想层面走向了现实生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伏羲和他的子孙们以天文为指导,制定了华夏的度量衡体系。

古人为了观测日影变化,采用了圭表测影的办法衍生了五行八卦,卦的本意就是圭表测影的刻录,属于观天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侯地气。伏羲族用12根不同音节的管子埋在地下,然后里面充入蒹葭(jiān jiā)的灰,每到一个节气,地气随着阳气发动,相应管子里的灰就会飞出来——这个就是吹灰候气法。 华夏度量衡之母是黄钟,因为测量地气变化的十二根管子的粗细就延伸出来了古代的刻度、体积和重量的度量衡模型。地中之气是黄钟管出来的,古人就以他为出发点,规定一粒古代最常用的中等黑黍的宽度为一分,黄钟的长度为90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这就是古代根据黄钟而来的长度单位,源头就是观测天文测量地气。

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天文和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少昊同度量,调律吕……把这种黑黍装满官方的黄钟管,正好装满了1200粒,这个1200粒黑黍的容积就叫做孔子对易占卜的态度,很明显的有三大阶段,这个和对易有关,是三个易,我们现在理解的都是周易,其实是连山、归藏和周易。 ,两龠(yuè)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Hú)。这个就是古代容积的单位。

一黄钟所装黑黍的重量是12铢,24铢为1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这就是重量单位的来源。

为了为了候地气,伏羲族人们用 “飞灰侯气法”发现十二气的规律,十二气为万古不变的时间单位,故称“律”。十二气纳入六气系统称“六律六吕”。

从上可知,从观天象-侯地气-吹管侯气-黄钟管这个体系完成了中国度量衡的体系。所以,以天文定人文的体系,就是伏羲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完成了衔接和转化。所以说:伏羲完成了天地人三才的贯通融合。

华夏文明的度量衡体系是天道文明的重要体现,这个度量衡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最后在民国大师们的推动下被废除,接轨西方,才有了如今的度量衡单位。

伏羲族对度量衡的天道观,在《律历志》有全面的记载: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株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这就是用来对应天文历法的规律。

从这里,我们就会清晰的发现:伏羲族通过观天文、侯地气完成了人文的底层逻辑度量衡体系的搭建。

圭表测影中的日影的长度变化,还有五天一侯,三候一气的24节气的划分都是平均的,但是各个节气之间在阴阳比例却不平分。因为阴阳二气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多少,怎么样才能表达出时间上相等、阴阳二气分布却不均衡的状态呢?那就采用了重量单位,因为重量的本质就是不同物体吸收阴气的凝聚成度不同导致的,阴气的含量和重量是成正比例的。所以同样长度、容积的物体,可以用重量上来区分含有阴气多少的不同。大家会看到,古人考虑到了线性常量,也考虑了非线性。

黄帝内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为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伏羲族通过音乐为转换器,完美的搭建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融会贯通模型,自此,华夏天道文明体系已经成熟完善。伏羲以后,慢慢的开始把天道体系整理成系统的经典、图形、模型,这些就是上古典籍。

但是,历经两万多年积累和沉淀的华夏天道文明,在达到巅峰后,也迎来了衰败。道德经说: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上古天道文明是至少3.5万年的持续观测天象的规律总结,然后以天文定人文,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的一整套以人合天的文明治理体系。但是这一套治理体系却在周敬王四年后神秘地失踪了。

周敬王

中古之前的权力传承和天道经典传承是同步的,也就是说:谁掌握了天道知识产权,谁就能号令天下。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王子朝携老子的带着天道经典的奔楚而丢失的天道典籍,应该说是华夏族甚至是人类最伟大、最珍贵的瑰宝,现在的好消息是,在南阳,貌似这些典籍有了下落。如果真的可以找回来,然后重新把3万多年的天道文明重新续轨,那么大大提倡的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那才是有了真正的灵魂。王子朝及召氏之族……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左传。

王子朝是真命天子,但是被诸侯裹挟了周敬王叛乱,推翻了原定天子王子朝,王子朝为了不让天道文明沦落到小人手里,他就带着周王室的全部典籍投奔楚国,希望能够像商朝替代夏朝那样,让楚替代周。

楚是火神祝融的后裔,和周本来都是并行的政权,楚国很早就称王,和周天王一样,都是王。其他国家还是齐桓公、秦穆公、魏武侯等爵位。王子朝本来希望借助楚国的力量重整乾坤,但是护送典籍团队一行刚到楚国,就遇见了吴国灭亡楚国,楚国也完了,王子朝们就在周楚交界的南阳地区滞留隐居。

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周朝的篡位集团问王子朝索要上古天道典籍,王子朝誓死不从,被杀。典籍由王子朝的随从藏在了某地保护了起来,从此典籍消失。但是,守护典籍的人也需要吃喝拉撒,所以,他们就抄写了部分经书拿来市场上出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卖给了楚国贵族,比如屈原就买了很多。屈原的就是看了那些上古典籍后的读后感。

流出去的典籍被不同的人给收藏,比如有的人拿到的是外交谋略的,那么他们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重新洗稿演绎,那就是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孔子们从老子这里仅仅拿到了周礼部分的,那就是儒家。墨子呢,拿到了上古的工程技术典籍,那就是墨家……百家争鸣,就是对王子朝流出来的上古典籍的读后感二次创作。

其中,有一个天才是这个典籍守卫的传承人,只有他看过全部的典籍原本,这个人就是当时的贵族子弟——庄子。所以以守道者自居的庄子是傲视天下的。

庄子的祖上就是王子朝随从团队的一份子,守护典籍的任务一直传到了他这里,他天赋异禀,能读懂上古文明的精华,所以他掌握了当时天下的最高学问和道术,所以他对其他学派都是不屑一顾的。

孔子是非常好学的,他积极响应周敬王新统治集团的号召,去搜集天下典籍,重建图书馆。《庄子.天道》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老子好像不喜欢新的统治集团,孔子要去问老子收藏一些上古典籍,老子不同意。王子朝团队的典籍外流,最多的流向了楚国,这个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楚文明。

在周敬王失去了那些典籍后,就开始重新征集天下读书人,捐书、回忆典籍写出来,采访流传在民间的上古文化。孔子们积极响应了周敬王的这个号召,就开始在民间遍寻上古经典的遗迹,孔子周游天下不仅仅是为了政治,也是为了文化探寻之旅,孔子一直道五十岁才在杞国和宋国读到连山和归藏,得以编订了夏小正,也在民间搜集了很多传说、民俗、歌曲,根据对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删除、过滤了部分信息内容,最终完成了符合当时当权者的需求的——诗经。

庄子看过全貌,他对当时统治集团及其文人们的这个做法表达了愤怒和鄙夷,他觉得这么做是在污染天道文明。庄子怕真道所传非人,干脆谁都没有给,自己也写了个读后感《庄子》,传给了他认为人品天赋都极高的魏牟。

王子朝被杀后,老子也不想几万年传承下来的天道文明就这么断了,他还是再次回到了洛阳,回到了权力中心。但是,他发现掌权者们都是一帮坏人,老子觉得如果把天道典籍传给这些人,是对天道更大的伤害,所以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王子朝之乱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一场文化大劫难,华夏的历史和文明一下子被失去了根和灵魂,几万年的天道传承就这么重伤了。后来,周敬王们陆陆续续又恢复了一小部分,天道体系开始面目全非。支离破碎的思想体系无法再支撑华夏大地的有效治理,从此,华夏陷入到了人头翻滚,生灵涂炭的春秋战国乱战时代。

在天道体系崩溃后,中国需要在文化的废墟上重新构建一整套新的治理模式,孔子在遍访天下典籍后,得到了他的结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并由他的孙子子思记载在了《礼记•中庸》,然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吴起,吴起把思想注入到了《法经》。

《法经》点化了一个吴起的铁杆粉丝——商鞅,最后奋六世之余烈,接力棒传到了秦始皇这里修成正果。

秦始皇一辈子的追求和奋斗的方向,就是孔子说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所以秦始皇才是儒家思想最大的继承者和践行者,他把孔子的主张给实现了,在天道文明体系崩溃后,重新发明了一套适合华夏的治理模型——中央集权制。

在秦始皇之后,中国的文化、治理才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此后才有汉随秦制创造了让华夏人引以为豪的大汉王朝。

所以,说秦始皇是反对儒家,坑儒生的专家们,都是不懂历史脉络,秦始皇一生都在践行儒家的观点,很多专家停留在点状看问题的井底之蛙。只有横看华夏文明浩浩荡荡的大河,才能看懂秦始皇的伟大。

秦始皇相当于在伏羲1.0的天道系统崩溃了后,重新发明了2.0系统,给华夏大地这个硬件装上,又让华夏运行了2000多年。而敬爱伟大的毛老师,则是系统 3.0的创造者。

九天玄女、伏羲女娲、黄帝炎帝、老子孔子、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白云先生(陈抟老祖)、朱元璋、毛主席……这些伟人把华夏的命脉得以延续和发展。少了他们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华夏文明可能就解体了,他们的功劳,再怎么称赞也不为过。

毛主席是典型的道家思想,他传承的就是王夫之的湖湘学派,而王夫之传承的是张载,张载则是白云先生陈抟老祖的学生,而陈抟老祖则是隐仙派麻衣道者的传人,而这个麻衣道者留下了一本经典,那就麻衣相术。而麻衣道者又是关令尹喜的暗系传人,关令尹喜,则是老子在出关前写道德经,传授真功夫的道家高人。而关令尹喜也看透了世间百态,他就选择了一个弟子作为天道文明守护者,门规就是不准暴露自己,要抱道藏身,只有华夏经历劫难,并有圣人匡扶天下的时候,才准再次公开这些道术和文明。

一直到了白云先生陈抟老祖遇见了赵匡胤,这个低调潜伏了1500多年的隐仙派系才决定复出,把断层了的天道文明通过赵匡胤重新接轨上古天道体系。

所以,白云先生陈抟老祖才把暗传了千年的《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上古文明典籍重新公布于世,策动了宋朝的华夏文化复兴,让经历了百年大乱世的华夏大地,重新进入了文化鼎盛的北宋时代。

白云先生陈抟老祖走之前把学问传给了贾得生,贾得生得又把道家的内丹炼术、通天灵剑、天遁剑法传了下来。贾得生也收了几个弟子,被后人尊称为火龙真人。

火龙真人在最后几年,又把衣钵传给了张三丰,张三丰集各派绝学于一身,担负了当时拯救苍生的众任,他带领的道家弟子们,积极对抗元朝、打击贼寇,非常活跃,但是他违背了隐仙派要抱道藏身的祖训,后来被元军把这个肩负文明备份的隐仙派给屠灭了,自此,华夏文明在元朝的疯狂迫害下,连备份也丢了,华夏文明和华夏民族再次进入了一次空前大劫难。

张三丰在晚年,遇见了朱元璋,觉得朱元璋是圣人在世,又把天道思想的精华传给了朱元璋,并把道家内丹术和道家拳术给传了出来。在张三丰的帮助下,朱元璋重新匡扶了华夏,驱除鞑虏,重开大宋日月天,创建了伟大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登基后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但是张三丰已经隐遁而去,明成祖朱棣也一直在寻找张三丰未果,他就“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用来纪念感激张三丰对华夏的伟大贡献。武当,就是为了伟大的张三丰而来的。 文明的备份多重要,隐仙派的白云先生陈抟老祖辅佐赵匡胤,重新开创了大宋风华。白云先生陈抟老祖的传人张三丰辅佐朱元璋,又开创了璀璨大明。后来这个派系的思想传到了王夫之,王夫之传给了贺长龄,贺长龄又通过曾国藩兄弟的赞助,编撰了《船山遗书》,后来这本书在湖南开枝散叶,就是成了名动一时的湖湘学派。湖湘学派有一个积极分子——时任刑部主事谭继洵,谭继洵有一个儿子谭嗣同,谭嗣同有一个学生——杨昌济,杨昌济在著名的岳麓书院求学,并参加了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组织的南学会。杨昌济大力提倡王夫之的思想,后来杨昌济收了个学生兼女婿——毛润之。从此,道家思想的衣钵的接力棒传给了毛润之,然后在毛润之手里,再次开创了华夏3.0系统。

这就是从九天玄女到华胥氏,伏羲女娲再到炎黄、老庄孔孟、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麻衣道者、白云先生、赵匡胤、张三丰、朱元璋、王夫之、杨昌济一直到毛润之的道家思想传承脉络。

瑞明1.jpg

历经劫难的天道思想传承史——从九天玄女到毛老师的华夏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