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附中红卫兵评传(二)
《思考与辩论》主题讲座
《华师附中红卫兵评传》(二)
主讲人:黎服兵
时 间:2018年1月28日10:00至12:00
简 介:1966年广东华师附中毕业,广州红卫兵第一批上山下乡知青。回城后从事编辑和教师工作,著有杂文集《将军匕》、《烂尾楼诗存》、《附中红卫兵评传》。
讲座简介(二)
最近网络上出现两篇记述广州红卫兵的文章:《附中红卫兵记事》和《广州红卫兵的诞生》。在文革成为研究禁区,当今的大中小学生已经不知文革为何物,网络出现大量歌颂文革的文章之时,两文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记录文革,难能可贵。
两文的作者都是主讲人黎老师的朋友,两位作者记录的史料有其片面性,但都是文革真实历史的记录。他们力图还原50年前的那段历史,可是,他们的努力不过是在借过去的历史撰写当代史。用意大利哲人克罗齐的话来评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与现实在人的视野中重合,方才产生认识意义。
黎老师在讲座中说:“文革前夕的广州,是除了北京之外中国最重要的城市。聚集于广州的党政军首脑机关之多,除北京外,无与匹敌。聚集在广州的干部子弟同样众多,随着父母在京穗间的频繁调动,他们与北京干部子弟的频繁交流,亦无与匹敌。地处广州的华师附中,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所中学。第一层观点是外语学校XZR首创;第二层是我发挥;还有第三层,首脑机关众多,相互矛盾冲突亦多,首脑机关的矛盾从父母延伸至孩子,导致文革初期红卫兵的分歧斗争和派别划分;第四层是红卫兵被利用完,被抛弃后作为知青流放,由文革冲锋队异化为专制掘墓人,是我近10年研究的重点和感悟。
文革前各地各大学的附属中学,都是全国一流中学,集中了最优质师资和生源。但是文革初期,出来反对校党委(总支)、反对工作队的,以最凶狠姿态对待师长的,殴打学校负责人乃至死亡的,大都是各附中的学生。此中原因何在?我作为附中学生,当有自己的解释。这便是讲座对大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