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山:生活中的浪花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活中的浪花
刘力山
在华南师大附中校友联谊网
www.hfer.cn
上发的贴子二集

目录

一段有趣的自白


《微讯》有一个“华附群”,很多同学在上面发贴。我也不时上去走走。我的同班同学,后来的附中老师崔焕英发了一个贴子:“何陋之友,苏洁芬问我:“何陋之友是谁?这么年轻?”我作了简单介绍。你自已在群内补充说明吧。”苏洁芬是那届同学我还不知道。总之是校友。我得向他说明原委。不过先声明,我真不年轻了,都八十了,还年轻?!
我说:“何陋之友是我的网名。我叫刘力山,是附中58届毕业生。因我在附中石牌分校读书时校舍十分简陋,但教育出来的学生个个精英。我是附中校友,我以为附中真不简陋呀!所以我在网上就以“何陋之友”名之。”
我的贴子入群后,崔焕英在群上说:“说的有道理。”苏洁芬说:“你真是太有才了。”
哈哈。我的学历仅仅是华师附中高中毕业。在附中读书时我参了四年军,离开附中后我做了20年田径教练。直呈是一介武夫。有才,也是得之于附中的教育。不过在新浪新闻和新浪体育及凤凰新闻中人们看到的贴子注名是“何陋之友”的,那就是我的贴子了。

附中省实是一家


我在电子邮箱中收到了同在附中做过少先队辅导员的罗镇康的电子邮件。他向我介绍了广东省实验中学校庆90周年的资料。我虽然1949年到1950年在中山四路的中大附中读了初一初二,又在1954年至1956年在那里读了初三和高一。但我1956年至1958年是在石牌华师附中读的高二和高三。我算不算是省实的校友呢?如果不算,去到那里人家会不会说我白撞呢?罗镇康说高志光说了,凡是四校合校前的中大附中,岭大附中,文理附中,联大附中的学生都是省实校友。华师附中搬入石牌前在中山四路附中读书的也应算是省实校友。高志光是我的班主任。他说的我当然应该听话了。我的好友李乐真也是省实的老师和少先队总辅导员。她也说我当然算是省实的校友了。今天一早,我就专程去到省实,准备送两本我的《回忆》给他们作为纪念。人去到时,李乐真介绍的专门整理省实校史的姚训琪老师还没下课。于是我就去到他们的挡案室。两位年青的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当我陈述了我在那里读书的历史后,他们一齐高兴的说我当然是省实的校友了。于是我拿出了两本《回忆》送给他们。他们翻了一下,高兴的说,这是他们很需要的活材料呀。因为我爸爸在抗战时曾在中大附中教过几年国文。我哥姐也是附中的校友。他们还要我写下详细的记录,以作下一步整理。总之,今天早上我就一直生活在温暖的氛围之中。我姐姐说,她们当年的中大附中同学曾到现在在中山大学内的中大附中访问,也得到了热情的接待。我不知道我是否也应该到那里去访问一下,攀个亲戚?大概他们也会很欢迎我的吧。其实我们三间学校也真是“藤带瓜,瓜带藤”的。理应大家互相扶持,把国家的教育事业搞好才好。

我在现在的中大附中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今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在中山大学内的现在的中大附中访问了。在传达室我讲明了来意,就直奔校长室去了。严钦熙副校长接待了我。当他听我自我介绍是1949年考入中大附中的老校友时馬上就露出灿烂的笑容,表示热烈的欢迎。我送上了我的《回忆》。他说这正是他们要搜集的中大附中校史。他还向我详尽的介绍了他们20年前就在现址复校了。他们现在是公办自费。就是不象华师附中由国家资助,而是由70%的外来生的学费支持学校的开支。我看到了学校建设十分漂亮,整齐,清洁。比起华附是一点也不逊色。他说,学生成积在海珠区是首屈一指的。严副校长送我一大叠中大附中的书刊。其中包括老师们的论文集一厚册和复校20周年纪集三大册。我们热诚的交谈是好久,我告辞了。严副校长还一直要送我到梯口。哈哈,如肖红说的,我读了一间中学,却成了三间中学的校友了。

我的一则启示


刚才57届校友莫肇琼从澳大得亚墨尔本给我打来一个长途电话。说是我送她的《回忆》已经看完,很使她高兴我对附中生活的记忆和有关附中过去的文章。也对我的“食谱”很有兴趣云云。她还告诉我,我托她送给同在澳大利亚的曾育安的书已经交妥。并说她的同班同学有在加拿大的知道我的《回忆》,也很受吸引。另一位在澳大利亚的同学因与她不在同一个阜也希望得到一本《回忆》。问我可否都送给他们。我回答她:凡在国外旅居的附中同学,不论届别,希望得到一本我的《回忆》,都很使我感动。我以为这些海外游子对祖国和对从前在附中的生活的眷恋是人之常情。我理应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我长年生活在广州,如果要把书直接寄往彼邦,多有不便。我以为最好等他回国或有亲友回国,给我打电话,我就可在番禺大石邮寄给他,再送到他手上。我的电话:13544467101.电子邮箱:535192015@QQ.COM.欢迎来函来电。如果是在国内生活的,我怕力有不逮,不能人人都送了。果真很想得到,也请告知。我勉为其难吧。据说,在国内或在国外也有一些同学在写回忆文章。我希望能送我一份。我当尽力把它放到我们附中校友网上。使同学们都能分享你的回忆。一如我的同级同学何永强的回忆一样。就我所知,同学们读了何永强的回忆文章都很兴奋。你就让我们同喜吧!

过年的食品


记得我在香港打工时,每年除夕例必只返半天工。这半天也不用干活,只是大家聚聚,然后出席老板请的年晚宴。这时公司的一位老亚姨,她是公司的会计,她必向每一位同事送上一底萝白糕。大家可不要小看这萝白糕,它是老亚姨头天买来大条的鲮鱼,蒸熟了,剔除了大小骨,再和上磨碎了的萝白,精心选购的水磨粘米粉,加上切碎的腊肉腊肠冬菇等连夜蒸好的萝白糕。吃过这萝白糕的没有不称赞它真的绝顶的鲜美了。这也让我悟出一条道理:“送人的东西不在价值的高低,只要让人难忘,这就是最好的了”。 过年的食品种类数不胜数。昨天我在澳门工作的儿媳就从澳门给我送来两大旅行箱的食品。其实正如电视上一位大姐说的,现在广州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就我们大石的食府,什么澳洲大龙虾,日本鲍鱼,深海石斑等等名贵海产都可以吃到。这就不用劳师动众去到世界各地找最有名的物产嚐鲜了。
从前,年晚例必买一条鲮鱼,在鱼脊两边各界一刀,内外洒上盐,用禾草包住再用砧板压了。等开年再煎了吃。这叫“暴淹鲮鱼”。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现在不用禾草包了,只放在冰箱冻格即可抽干水份。这“暴淹鲮鱼”鲜美可口,而且吃时较容易剔出细骨。大家不妨试试。

姚排长的纪事


记得我在市体委参加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时听到的一椿趣事:体委属下的游泳场有一位老衣服保管员,他姓姚,人们就叫他老姚了。解放前他就在泳场当保管员,直到退休。人们常听他说他在抗战时打过日本鬼子。但那时人们一般总以为只有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才是抗日的队伍。你那时当过兵,政策不追究抗日时当过兵的,也就算了,你呈什么英雄?到了清队时可就不一样了。那时提出要大胆怀疑。有所谓“事出有因,查实无据”。查你就查你,没有商量。于是组织了专案组,去老姚说的西江某县的那条村子外调了。当地村民听说他们找寻多年的姚排长还活着。全村都轰动了。人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中队(连)向他们村进攻。因为那里是交通要道。姚排长指挥一个排硬是顶住了日本鬼子。打了三天三夜,结果把鬼子打跑了。人们送来了肥猪和鸡鸭,庆祝胜利。只是后来姚排长他们开拔了,就再也找不到姚排长了。于是全村的父老都来了,在给老姚的外调证明上签名,证明他确是抗日英雄。并邀请老姚去他们村作客。这样老姚的问题就解决了。又因为当时查这个,查那个,都没有查出问题,年轻的救生员就学着老姚的西江口音唱开了:“一枪打冇响,两枪打冇中,三枪打出个姚排长。”

六一儿童节有感


今天是六一国際儿童节,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一所小学会见了将要过节的少年儿童,并为新入队的队员结上了红领巾。还向少先队员和少先队辅导员发出殷切的希望,要大家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没有当过少先队员,因为解放不久我就入团了。但我也带过两年红领巾。1956至1958年我在附中读高二高三时我是少先队辅导员,所以我也深知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也热爱红领巾。去年附中日过后不久,彭世英就召集58--60届的少先队辅导员聚会。到会的有当年正校和分校的少先队辅导员约30人。当年的总辅导员高志光老师和吴慧文老师回顾了当年少先队的活动和感想,张如镜也回忆了当年创作《小树快快长》的故事。大家难得在半个世纪之后又一次相聚,于是大家也就畅谈了那青春岁月的回忆。太让人兴奋了。我也送给当年的伙伴们每人一本我的《回忆》。大家都说,那火红的年代是不能忘怀的。今天,我们都成了老头老太了,但我们还要永远的保持青春的活力,永远的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这是每一个少先队员的承诺。

愉快的烦脑


我在附中读高一时教我地理的是陆咏勤老师,他还兼我们的班主任。他是一位很严谨而又认真的老师。当时我们学的是经济地理。我最记得陆老师讲的一句话,他说,每个地方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当时当地建设的需要和可能。当时正好我们学的是四川的自然经济。他向我们讲述了四川的地理物产,还从历史上的四川保路运动的史实讲述了建设成渝铁路的重要意义。他说,我国现在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也有能力建设这条成渝铁路了。他的讲述让我们对四川的情况有了一个详尽的认识和了解。从此我就对学习地理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我家的藏书中地图佔了很大的一个位置。高二已后我就到了附中石牌分校读书了。陆老师还留在正校。后来听说在那席卷全国的风暴中陆老师受到了不公正的遭遇。又不久陆老师就去世了。我现在还在怀念陆老师。
在附中读初三时教我政治的是我入团时的团总支书高志光,是他亲自送我参军的。可以说他就是我人生观开始时的引路人。我对时事政治有浓厚的兴趣也是从此开始的。现在每天我都最先打开电视机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当我遇到我国有什么新建设或者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大新闻,我都要翻开地图查看一番。但我国的新建设实在太多了,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新高铁不断的涌现。而旧地图往往就不能反映出这些建设了。所以我就得不时购买新出版的地图了。近日我又到购书中心淘宝了。先选购了两本政治读物,一本是前国务委员戴秉国的《战略对话》,一本是著名记者何农的《一个驻外记者的欧洲行走笔记——布鲁塞尔烙饼》。这两本书可以增加我对国际政治的认识和外国国情的了解。到我走到地图专架时我发现了两本新出版的《世界地图集》和《中国地图集》。两本都是“地形版”的。这正是我寤寐以求的好书。于是我就一口气买了四本新书,花了两百多元,虽然拿着很重,但我还是屁癫屁癫的高高兴兴的背回了家。一路上,我高兴的是有所收获,同时我还藉此怀念着我的老师们。我所拥有的藏书佔据了三个大书柜,现在以经放不下更多的书了,这真是“愉快的烦脑”呀。

故乡杂忆——家乡好玩的地方也真不少


从前我总觉得我的家乡真是再普通不过了。虽不算“穷山恶水”,但比起珠三角的鱼米之乡就差了好大一截了。现在经过多次回乡,却发现家乡也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从前,我家乡的穷家少女往往就嫁到南昆山。那里穷,出不起嫁装。但因为山高林密,也与世无争。抗战时,那里倒是个避难的好地方。解放后,山上修建了公路,山中的山货下山也方便多了。山上的人也逐渐富了起来。改革开放后,山上发展了旅游业,除了公家的旅业外,还增加了农家乐。我也曾随儿子上过两次南昆山。觉得风景也真不错。特别是一次时将下雨,山腰云雾弥漫,让人真有如处仙境之中。据说,就在我们大石就有一位“阔佬”与人在南昆山开设了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我一介平民,虽然体育项目中差不多都曾玩过,但高尔夫球却是从未在现场看过的。所以也不去关心这项活动了。 抗战胜利后,我随妈妈从家乡回广州,从早上一直走到旁晚才到的广州。现在有了高速公路,自驾车从沙河出发。45分钟就可到达我的家乡龙门永汉。永汉镇附近没有温泉,只有翻过“睇牛山”一个叫“热水”的地方,才有温泉。记得我小时候曾随爸爸去热水玩。那时那里有一口热水井。大概有四平方米的大小吧。水面蒸气腾腾。据说人们杀猪后,只要把猪掉到热水里,一会儿就可捞起括毛。用竹篮装了鸡蛋,放到热水里,一会儿鸡蛋就煮熟了。人们要用热水,只能在热水井流出的热水与旁边的溪水混和了,才可使用。改革之初,我又去了热水一次。那时就在从前的热水井旁边建起了一排平房。平房间隔了很多单间。内有浴缸,浴池等设备。人们买了一条大浴巾,就可去泡温泉水了。现在当然就“鸟枪换炮”了,建起了一座座温泉渡假村。保利集团更在附近买下一座小山,建起了一个别墅小区。我也曾进去参观过。一间间小别墅也真够小的。各有几间单间,间间都有浴室。客厅也是小小的。还有一个小花园。据说,保利从很深的深井中取得热水,引入各家。这些小别墅可租可买。我因为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也没有那么多钱,所以也就没有问它们的价格了。十多年前,据说农民的宅基地若钻井钻出的是热水,那块地就可卖四十万元,若只钻出是凉水,就只可卖二十万了。有一次,我到我们村边的一处渡假村买炒米饼,那里的接待员动员我去泡温泉浴。我说,这里没有温泉。山那边才有温泉。那位接待员还一个劲的动员我。陪我去买饼的姪子对她说:“他是这个村的人,知道那里有温泉水。”原来他们的热水是靠煤烧出来的。
龙门现在有一种名产:“农民画”。那是从大跃进时的壁画发展起来的。画面热烈,色彩艳丽。很受喜爱原生态艺术的人们的欢迎。只是这种作品不是产自永汉。要到原产地就得从永汉继续北行,才可找到。
龙门可玩的地方当然还有很多。我孤陋寡闻,暂时就介绍至此吧。欢迎同学们到我家乡游玩。你一定可以身心愉悦的。

故乡杂忆——我家乡好吃的东西真多


广东的名产中有“增城丝苗”。其实这些著名的靓米主要产自龙门新丰等县份。增城只不过是其集散地而已。记得黎绮兰老师上课时说过,稻米的淀粉是由很多葡萄糖份子所组成。而这些组成淀粉的葡萄糖份子又会结成各种形态。有长链,有短链,还有分叉的链子。稻米中长链多的就烟靭爽口,显得有点半透明。短链多的则产量高,米色白。分叉多的就显得沾性大,例如糯米。(以上记忆不知是否有错,大家姑妄听之)。丝苗米就因份子中的长链多,而显得半透明,且吃起来爽口。又据说从前西关的大商家就专门雇有单独煮饭的厨师,烧菜的师父则是另外。而这些师父选用的就是上好的增城丝苗。而我的家乡龙门土地较瘦,例如我们村后边的“睇牛山”下的瘦田种的禾就很瘦小,每株禾只结十来粒谷。禾苗是火红夹黄,人们就叫它“火烧田”。当年那里产出的稻谷还有人专程高价收购呢。龙门山多,山水又特别清纯。所以那里出产的米粉就远近驰名了。那时出产的米粉就叫龙门粉,我们乡下人都叫它“切丝”。那时龙门粉在晒得半干时就绑成细扎,用染红了的竹篾扎住出售。我家乡的人是把“切丝”当菜食用的。我妈妈是省城人女,从来都是把米粉当主食。当她第一次随我爸爸回乡时差一点闹笑话。好在我爸爸及时提醒。现今我的家乡已没有原装的龙门粉出售了。只有机器生产的“排粉”。人们也不把它当菜了,就是主食吧。
有一次,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请来各方美食家评判最美鸡种。把各地靓鸡做成白切鸡,在碟子前不标产地,只标号码。由各地美食家品尝。食后投票结果荣获第一的竟然是我家乡出产的“胡须鸡”。说句实在话,从前我只觉得无论是清远三黄鸡,海南文昌鸡等都没有我家乡的鸡味道鲜美。北方的鸡种就更不在话下了。现在龙门胡须鸡已名声在外了。但你到我家乡的酒楼吃鸡,就会觉得,“呀,不外如是。”原来现在人们多用饲料喂养。那风味自然就大打折扣了。你到龙门的酒楼吃鸡,要声明要正宗的农村走地鸡。价格虽然贵一点,但胜在“正”。
不久前我八十大寿。我家乡的姪儿给我送来了不同规格的“炒米饼”。有冇馅的,有花生芝蔴馅的,有经过烤烘的,有打好就食用的。总之包装精美。我在儿时在家乡过年就曾参加过打炒米饼的活动。那是一项很开心的事。打饼过程中还可随时吃到炒米粉。现在我每逢回乡都要买多多的炒米饼,回到广州可以送人,也可留着慢慢食。
在家乡,现在每次都要找“山坑螺”食。这种螺细细粒,但螺肉爽,鲜美异常。只是现在据说又有人人工饲养了。味道自然就差了一截了。
家乡的美味食品数之不尽。待我想起再向大家诉说吧。

故乡杂忆——我为故乡做一点贡献


文革后期,我在广州西村工人体育场当田径教练。那时兴开门办学。我家乡龙门县和新丰县那时归广州管。我们就分别到两县办了两期小学老师田径教练员培训班。这两个县在广东省里也算比较穷的县份了。记得当时当地老师说,他们各小学一般都没有正规的体育场地。在一块平地上树两个篮球架已属不错了。练跑步就只好到公路上跑。那时公路上汽车也很少。他们就在公路上按路边的里程标志,划出一百米的距离,让学生跑。没有秒表,就手拿着闹钟计时。有些老师闹钟也免了,干脆红旗一挥,口中念念有词:“一秒,两秒,三秒......”。:“不成,太慢了。再来。”于是又从头跑过。还是口头数着。不过这次数数就慢了点。还是:“一秒,两秒,三秒......”“好,合格。”现在听来,也真有点“滑稽”。不过那时候却是事实。我们两位教练和帮助我们搞训练的两位老师,带上几个专项训练比较好的同学,就去开班了。他们除各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外还有一些体育成积比较好的学生参加训练。其中一个女孩家是离学校比较远,每天还要把家里的猪喂好才跑步回校上课。这样就练就了一副好脚板。是可造之才。我们对她的跑步动作作了改善,又与她的体育老师研究已后的训练计划。后来在广州市小学生运动会中,她竟得了女子800米跑冠军。这下子她就一如从前乡人中了武状元般光彩了。在这个培训班中,我认识了我们永汉乡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而且我们还成了好友。那时我父母还住在家乡。这位老师还成了我父母的好友。他常到我们村看望我的父母。后来,这位老师被提为乡镇干部,负责乡镇招商引资。有港商要在南昆山下建一石材厂。请他和有关人士去香港考察建材市场。那时我还在香港,于是我就陪他到各景点游览,那时我正热衷于照相,我还给他拍了好多相片呢。直到现在,我每逢回乡,如果他也在家的话,我都会和他聚聚。聊聊大家的生活。他说,现在家乡学校的体育设施就好多了。小学也有室内运动场了。一些中学还建有塑料跑道呢。只是我也老了,帮不上忙了。

故乡杂忆——我的童年玩伴


我在家乡生活时与我差不多年纪的玩伴也不少。让我记忆最深的一个是我一位远房兄弟,他比我大几岁,但读书时与我同班,也是我妈妈的学生。他家属贫农,但我家乡人们都比较重视教育。凡在村里小学和中心小学读书的都可免交学费。我妈妈的工资就由村里太公田产的收入支出。贫穷学生的书薄费还可领到一些津贴。我这位兄弟身体很棒,人又十分和气,平时就很照顾我,还常常告诉我一些乡里的规距。他平时除了上学,还要参加家里的劳动生产。旁晚他就常到我家听我爸爸讲话。有时讲的是古文,可能他不一定听得懂,但他还是很用心的听着。解放后,我参军了。不久他也应征入伍。他当的是汽车维修兵。退伍后他就分配到龙门县的汽车维修厂,从维修工一直升到维修车间主任。文革后我们广州西村工人体育场青少年业余体校开门办学。这时龙门县划归广州市管。我们就到龙门县搞了一期小学老师田径教练员培训班。(这培训班的故事下回再讲。)这班就设在龙门县城里。我利用晚上去我这位兄弟处探访。他说,他闲时就爱上山打猎。他有一头猎狗,和一支猎枪。他会自制枪用的霰弹。他说,上得山来他就放出猎狗,猎狗就到树丛中把鹧鸪或班鸠赶起身,他就一枪打去,十拿九稳。每次上山都能有所收获。他邀我和他一同上山打猎。打猎是我十分响往的事。可惜我没有时间了。真是可惜,可惜!我伯父有一个儿子,比我大几个月,也就是我的堂兄了。他虽然是地主仔,但没有少爷习性。闲时就和长工们一起参加劳动。为人也低调。先讲一件趣事吧。在农村,牛屎牛尿是良好的农家肥。每天牛出工前人们就先用桶接收牛尿。这时把桶放在牛的排尿处,人就叫着:“尿尿尿......”牛就向桶里屙尿了。我这位堂兄有一次撒尿,咀里也叫着:“尿尿尿......”。这下子把众人都逗笑了。从此,他每一撒尿,人们就都叫着:“尿尿尿.....。”他也只好陪着欢笑。以遮掩他的羞愧。我这位堂兄各种农活都内行。改革开放后,他卒先把种水稻改种经济作物。种了市场上畅销的蔬菜和果蔗。又卒先的购买了农机具。是我村最先富起来的一个。现在每家每户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很多家庭还有了小汽车。可惜我这位堂兄后来车祸去世了。不久前我八十大寿他两个儿子还专门开了小汽车给我送来了家乡的物产:如他家自种的果蔗,龙门特产龙门粉,炒米饼,慈菇等等为我祝寿呢。再讲我这们堂兄儿时的故事吧。他钓鱼的办法也多,他先向水里撒一些牛糞,再在那里钓鱼。这样鱼就会先去他那里光顾了。那时他也只有十岁多一点,但他就会用竹织成鸟笼。他给我织了一个鸟笼,这时适逢括风下雨。他就领我到村子后边的树林里捉小鸟。捉到一只还不会飞的鹩哥。把它关在笼子里,向它喂以草蜢和饭团。及长,我们就把它放出来走动。它就不停的向我们讨食。有所谓:“鹩哥,鹩哥,就食就屙。”它吃得多屙得也多。不一会就向我们咶咶的叫唤。令人不胜其烦。我这位堂兄就找来一粒荔枝核,把它塞到鹩哥的咀里。这下它倒饱了,不一会它就把荔枝核屙了出来,又咶咶的叫着。我们就又把荔枝核塞回它咀里。这样随屙随塞。返返复复。虽然有点残忍,但谁叫它那么贪食呢。故乡的趣事真不少。待我想起再向大家讲述吧。

故乡杂忆——儿子在家乡的生活片段


文革期间,我在干校,我儿子随同我父母“疏散”回家乡。那年纪正好与我在抗战胜利前后在乡的年岁相仿。所以我儿子在家乡的生活也与我童年差不多。那时虽还在文革时期,但家乡的生活并不如城市般乱糟糟。我儿子在闲时就爱随爷爷到处游玩,领略家乡的风土人情。此外,就喜欢和爷爷一起去钓鱼。我儿子就曾在灌溉渠里钓得一条尺许长的大鱼,轰动了乡里。有一次,他到灌溉渠边钓鱼。见到前方不远处水面有一黑点。他知道那是一只水鱼浮上水面呼吸。于是就向它掉一棵坭土。水鱼马上就潜落水底。他就跑上去潜到水下,摸到水鱼,顺势把它按落坭中,再用手压住水鱼头,把它捉上了岸上。这一壮举现在还让他向人津津乐道呢。我有一位堂姐嫁到南昆山下的一条村子。她有一个儿子比我儿子大几岁。这孩子农村生活知识十分丰富。他会用雨伞的钢支制作捕鸟的套子。还会在草丛中发现乌龟的踪跡。他就在附近挖一个约三十公分深的坑,中间竖一支木柱,柱上扎一点鸡肠之类的东西。晚上乌龟就去吃食,一下子就跌落坑中。他就可以轻易地捉住乌龟了。我儿子就随他也学会了很多农村知识。直到我从干校回体委当教练,我儿子才从家乡回城随我生活。现在,我儿子还常值回乡给祖父母扫墓与家乡的童年玩伴相聚。重温昔日不可忘怀的记忆。

故乡杂忆——我在家乡生活的一些碎屑


我两岁时广州就遭日寇入侵了。开始我家回乡暂避,这时我弟弟刚好出世。因为我村对着南昆山,所以他就叫向山。后来我们又到了粤北坪石,我就在坪石入小学一年级。再后来我们还是回到了家乡。1944年至1945年我在家乡读小学三四年级,回到广州后我重读四年级。在家乡读书时课外书很缺。我们就把课本读得烂熟。有一课是:“小黄狗,追花猫。猫向树上逃。狗在树下叫。”每读此课,我弟弟就追着人打。后来发现,原来有“猫向”二字。后来我弟弟就有了一个花名_“猫向”了。   
     我的家乡虽是半山区,但水面颇多。我村建村时就在村周围挖成很深的鱼塘。只有一条石桥能通村里。鱼塘是承包给私人养殖的。人们可在塘里钓鱼,只是四大家鱼不能拿走。就是鲩鱼,鳙鱼,鲤鱼,和鲮鱼。其它杂鱼可拿回家。例如生鱼,塘虱,鲗鱼等等。旁晚就有很多人在村边钓鱼。我也参与一份。还收获颇丰呢。村后边有一条灌溉总渠,那也是钓鱼的好去处。入冬,就要干塘和疏浚灌溉渠了。每逢此时,全村人男女老幼都到水里摸鱼捉虾。那真是热闹非凡了。这情景我久久不能忘怀。
村前不远,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沏见底,底部是美丽的鹅卵石。一些小鱼往往钻到石头下边,后半部还留在外边。我们就用竹片做成弓箭,箭咀是用伞骨磨尖做成,对着小鱼,一箭就把小鱼穿住了。每次都能捉到十多尾小鱼。我们也乐此不疲。
有时,我还随村里的青年到小河中的小水潭炸鱼。这真是极危险的干活。他们用鞭炮中的火药装到烂瓦煲把子里,装上引线,用蜂腊封了,就到水边点燃了,丢到水潭中。一声闷响。我们就跳到水里捞被炸昏了的鱼。这主持人是很危险的,一有不慎,会把手也炸没了。我们就躲得远远的,等炸响了,我们才跑过来捞鱼。我们小孩,只是图个热闹。收获与我们无关。
逢年过节,村里是很热闹的。中秋节除了有很多食品之外,放“孔明灯”也很有趣。我们就贡献出平时习字的旧本子,由青年们糊成一个个大灯笼,下边装一圈竹圈,中间张以铁丝,挂上有松脂的松木块,点燃了,慢慢灯笼就澎涨,慢慢就冉冉上升。蔚为壮观。据说现在为了消防,放孔明灯的活动就禁止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很热闹。这天外出的人们大都要回乡欢聚。饮花灯酒是重头戏。放花炮也很热闹。花炮就是把一条小竹子打上空中,拾得者可领到一头小猪或者一点小钱。次年获得者又要送回一个花炮与奖品,归下次争抢。珠三角地区都很盛行这一活动。有所谓:“佛山烧大炮,弹仔过蕾岗”。说的是某年佛山人抢花炮,得奖后次年却没钱还。为了讲“诚信”,只好把儿子卖到蕾岗还债。这真是太不幸的事故了。   故乡的生活多姿多彩。一时也讲不完了。待我想起再向大家讲述吧。

故乡杂忆——我爸爸在家乡


我的家乡龙门县永汉镇三角夫,是粤北丘陵区向粤中平原过渡的一处半山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所以物产也丰富,人民生活也较安定。大概也因此,读书人也多,但懒,得过且过,成大事者真也寥寥无几。做大官者或军界出人头地的好象还未听说过。而我爸爸 也可说是有学问的人了,所以在家乡倒是很受到尊重的。我祖父是地主,我爸爸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广州谋生,祖父的产业基本上就是我伯父继承了。抗战胜利前一年,我们全家逃难回到家乡,吃饭是不成问题的,但成天受着作为地主婆的伯母的白眼。我妈妈很快就在村里开设的小学任教。我爸爸大革命时就是一个进步报纸的主编,所以劳动对他也很自然。他白天一般会去田间做些如除草等轻活,旁晚村里的青年就都聚集到我家听我爸爸讲话。我爸爸曾留学日本,又做过报纸编辑,还是大学老师,所以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新鲜事物是村里人闻所未闻的。永汉镇那时还没有中学,只有一间师范学校。村中的学子小学毕业后要么就回家务农,要么就上师范。一些师范生也趁机向我爸爸请教文学知识或古文。我爸爸也尽量热诚的辅导他们。我爸爸在家乡住了一年,日本鬼子就投降了。我爸爸马上就和我哥姐赶回广州,我爸爸 还回中大先修班任教,我哥姐则回中大附中复课了。因为住处尚无着落,所以我妈妈和我及弟弟还暂留家乡。这时我妈妈也合併到完全小学里任教了。一年后我们也都回到了广州生活。解放了,这一向我们和家乡的联系也是不多的。有时家乡有人出省城,也不时来我家坐坐,交流一下生活。土改了,我爸爸因为从未参与过家乡的活动,所以对他也没有触动。那时我已参军。作为革命军人,我就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农会,表示我坚决拥护土地改革。这封信据说还被土改工作队向乡人公开朗读呢。这是后来人们向我爸爸 说及的。直到文化大革命,这时我家住在中大旧校区,就是原华师附中旧址的北斋。这时旧校区除现在省实所在区域外都划归省文化局了。但还有不少原大学各院校的教职员工居住着。文化局就千方百计的要把这些人赶回各院校。这时我爸爸已退休,于是文化局的人就以“不在城市里吃闲饭”这由,把我父母搬回家乡。这时我已在干校,于是我父母就带同我的儿子一同回到家乡生活。好在我家乡的人们都通情达理,而村里的党支书刚好也是我妈妈在乡教书时的学生。人们按辈份都叫我爸爸做三叔,大家还照旧称呼我妈妈“夏先生”。还分给我父母一所较宽敞的房子,和一些自留地。我爸爸有退休金,生活自是无忧。我儿子就在新建的离村不远的小学念书。有空我爸爸 就带着孙儿到处闲游。倒也优哉游哉。后来落实政策了,正准备把我爸爸 接回广州生活,我爸爸 却因病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村里党支书说,村后边的山(土名睇牛山)是村的产业,让我们选一块地作我爸爸的墓地。那时我还在广州市体委做田径教练,工资不多,所以也只能作简约的墓地了。又过了许久,我和儿子都在香港工作,到我妈妈九十四岁高龄过身,我们才把妈妈的骨灰和爸爸的墓合葬到一起,造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墳。这样我们每年就有回乡祭祖的事要做了。人生活的地方和生活方式是可以选择的,但故乡不能选择。我永远怀念我的故乡!

故乡杂忆——祭祖


在故乡生活的两年里,我记忆最深的还是村里的祭祖活动。每逢清明节,重阳节,家乡父老都热切的进行祭祖活动。我们小孩自然不太懂得祭祖的意义。老人家当然就隆而重之了。我爸爸因为青少年时代都在家乡生活,所以对祖先的历史也就多有知晓。他就给我们讲述了我们这村子的来龙去脉。这也让我知道创业真不容易呀。我们先祖的墳地有近有远。清明因为农事尚忙,所以就只能到靠近村子的墓地拜祭了。重阳节秋高气爽,就可以到很远的山墳拜祭了。最远的山墳还得早出晚归呢。每逢到远方的远祖山地拜山,可就大阵象了。除了必备的“元宝蜡烛香”之外,还得带上各种食材,炊具和饼食。到了墳前,先辟出一塊空地,再就是在山脚找一处开阔的地方挖出炉灶,安置锅盘。有人力主烧火煮食。有人全心的礼拜祖先。这时就有当地的睇牛仔就会前来讨饼食。如果给得慢,他就会远远的唱:“打电报,老子到,比就比,唔比你就死,一年死一个,三年就死埋。”拜山的人也奈他冇何。一般都是先先的给了。以免啰嗦。一般人们都备有一种叫棋子饼的甜饼,比棋子大一点点。每人给几个就皆大欢喜了。拜祭完了,于是就开其野餐。如果是拜近村子的山墳或天气不好,就拜完山后在村子的祠堂聚餐。每围八人,筵开数十席。鸡鸭鱼烧肉那是必备的。一定有九大碗,是为九碗头。我爸爸说这叫“九大簋”。“簋”(音“轨”)就是古时候宴会时装食品的圆口器皿。九大簋就以示隆重了。我记得这九大碗中必有四大碗客家釀豆腐,或者慈菇燘猪肉。总之“抵食夹大件”,管饱。我家乡祖产较丰,村里有鱼塘,鱼塘由个人承包,每有聚餐,养鱼者则要交出数担鲜鱼,供众人食用。人们是不用付费的。解放后据说这些活动就停止了。改革开放后又有了恢复。据说就干脆在酒楼聚餐了,只是我就没有参与了。

故乡杂忆——妈妈在乡教书


我在广州出生,我弟弟在家乡出生。那时日本鬼子以经进攻广州了。我爸爸本来就在中大先修班教书,听说中大那时已从云南迁回粤北的坪石,于是我们就举家几经周折也去到坪石。不久我入读当地的小学一年级。我哥姐就入读中大附中的“六一”级,即六年一贯制的初一级。过了几年的比较平静的生活,1944年,日本鬼子又要进攻坪石了。于是中山大学就要疏散到梅县和其它粤北山区。我已在我们网站上有很多文章介绍那段历史。不赘。我们全家就在爸爸的带令下,经过一个月的乘车和步行历经召关南雄江西的龙南定南又折回广东的河源然后回到我的家乡龙门永汉。那时我还是小孩,不知愁滋味。其实这过程还是颇多危险的。回到家乡,因为我祖父是地主,留下不少田产,而我爸爸早已居省城,与家乡没有经济上的瓜葛,而这时家里突然来了这一大邦家少,我伯父倒没有什么表示,而那地主婆伯母就老大不高兴了。人们说,回来一大家子高兴呀。她就说,回了一篸牙,不穷也吃穷了。其实我父亲兄弟一直没有分家,平时的家产就他们全佔了,太公分猪肉,又因为我爸公名高,乡中那时那有大学教师呢,所以分得特别多。现在只回乡避难,这地主婆就成天黑面相向。我妈妈是师范毕业,于是就在村里的乡亲策划下在村里开办了一所初级小学。因为龙门永汉刘姓是大姓,那时乡人还是颇有联络的,在离我村约两公里的地方办有一间完全小学,村里人嫌路太远,而我妈妈正好补上这一空缺。我们村除了有太公祠堂外还有一所官厅,那是每年正月十五村里摆花灯酒和给一些村人嫁女或娶媳妇时摆酒之用。平时就闲着,正好用作课室。当时只开初小一二三年级,每级只有五六个小孩。我妈妈就只能开语文和算术课,三个班轮流讲课。没课的就做作业或由村里一些从乡里师范毕业又未有工作的青年带着做游戏。我那时已经开始读三年级了。记得有一次,带游戏的青年没来,当时正好是三年级的空堂,较大的孩子就带着众人去钓鱼了。这给我村一位很有权威的师范生见到了,他说:“夏先生(人们都称呼我妈妈做夏先生,直到现在)好不容易来我村教学,你们不好好学习,竟去钓鱼?!”于是没收了鱼竿,要每个钓鱼的孩子站着,用他的鱼竿打。而刚好他的弟弟带的头,鱼竿又最坚,打得他腿也肿了,但他咬着牙就是不哭。使我记忆犹新。好在那天我正好生病,逃过一劫。一年后,日本鬼子投降了,我爸爸回广州中大先修班上课,而住地还没有着落,于是我们还暂留家乡。我已升入四年级,要去完全小学就读。而村里的初小人又过少,我妈妈又忙不过来,于是初小就併入完全小学,我和弟弟就随妈妈搬去完全小学读书了。完全小学的课程就丰富多了。记得有一次老师上音乐课,我说:“老师,教《在太行山上》吧。”老师说:“不成,那是共产党的歌。现在不能唱。”我说:“我在坪石就学过这首歌。”老师说:“总之现在不能唱。”我心想,这样好听的歌怎么就不能唱呢?好,今天先讲这些下回再续。

春联趣谈


我喜欢读联。从前有一副春联很有趣:“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现在新旧历年都已过了。中国人还是特别注重农历新年的。
清代有一秀才怀才不遇,终不得志,春节,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功名,事业,文章,今岁已无望;嬉笑,悲欢,怒骂,明年可再来。”关键是要有不屈不挠的决心,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又是一年除夕


今天是除夕了。多年前我曾说过,我有一个朋友叫刘英。他是当年广州体育馆的举重教练,是我国举重名将陈镜开的开山师傅。他对我说,当年每逢除夕和年初一他必定要练习举重,以示一年从年头练到年尾。我也学他,现在每逢除夕和年初一我都要上网,发发贴子。以不辜负网友对我们的厚爱。
记得改革开放之初,香港无线电视台到广州录播除夕的晚会节目,而且广州的电视台还有转播。那时并不是家家都有电视机的。我们就挤到有电视机的邻居里去看电视转播了。果然大开眼界了,那些节目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文娱节目是大不相同的。我想,原来晚会是可以这样搞的。一些电视明星如肥肥,郑少秋等也深深的印入我脑子里。后来我去了香港,年年都必看除夕晚会。但是看多了,就觉得也不外如是。年年都就这样子“嘻嘻哈哈”。的确没有很多新意。再后来,我回广州生活了。家里不单有电视机,甚而至人手一部了。爱看什么节目适从尊便。可是每年看春晚必定全家一起,图个热闹吧。我觉得央视的春晚节目不单丰富多彩,而且贴近生活,很多时就讲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虽然看过后还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够满意。但过了年,又心思思的等着来年的春晚了。
我们这把年纪过年早已不是互祝快高长大之类的话语了。也不图“财神到,好走快两步。得佢睇起你,你有前途。”我们就互祝:大家都身壮力健,龙马精神。祝女同学青春常驻。祝男同学快乐无忧。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在附中读初中时就参加了附中田径队。选队长时因为钟南山品学兼优,且运动成积突出,他是当然的田径队长了。我因为是复员军人,就选我当了个副队长。就因为当过钟南山的副手,使我牙擦了一辈子。上高中后,我就是附中的田径队长了。即使后来我入了分校读书,还是整个附中的田径队长。后来分校也开展了垒球活动,我又兼了附中的垒球队长。由此,我的课余时间就差不多全部被体育活动占去了。在附中,学校要求同学们要全面发展。所以各科学习成积都不能拉下。我在钟南山的启发下,知道学习最要紧的是要上好每一堂课。所以在课堂上我都能认真听老师讲解,自习时也能认真的复习功课。所以除外语外,各门功课也能得个五分(那时是学苏联记分法,五分就是满分了)。但是学习的正常课程之外,除了因为我爸爸是中大中文系的教师的缘固,我对文学特别有兴趣而常读课外书外,别的数理化等知识就很少涉及了。当时附中有的同学在数学方面就在钻研微积分,数论等高深学问,而且在一些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了。有些同学对物理有兴趣,他们有的在装配多管收音机。那时的收音机还是用的真空电子管。有的同学对化学有兴趣,于是就买来各种化学试剂做化学实验,例如我班的吴国是黄瑞和后来就考入了清华化学系,最后成了知名学者。而我因为热衷于体育,这些学术活动就没有参加了。又因为高二,高三时教我们物理的陈永平老师又是附中的垒球教练。那时广州市的男女子垒球比赛冠军都是附中的襄中之物。而我这个垒球队队长总不能在陈老师的物理课上给老师丢脸吧。所以我在上物理课时就特别用心。我的物理课也次次都拿五分。但也仅此而已。即使是最常遇到的物理课题,例如电器维修,我也只能做换换电灯泡之类的干活。别的就只好请师父代劳了。现在什么都是先进的电子设备,我这个物理学上的半盲就抓瞎了。手头有个多功能的电话,一开始就只会用来打电话,现在学会了发微讯,算是有所进步了。会影相,但不会发给别人。绪如此类的倒霉事还多着呢。电脑,会打字算一大进步。但相片不会放上网,别的就更是“黄肿脚,不消蹄(不消提)”了。最近我房里的灯管坏了。我以为换个电灯泡总该可以了吧。找梯子爬上去打开灯罩,却发现里边安装的是新形的电子发光体(好象是叫LED吧)。我还没有弄过这玩艺。只好到熟识的五金店去找师傅了。师傅没有找着,店主说那东西只要整套换了就可以了。还好,买回来一整套,回家把原来的拆下,整体换上新的,再接上电源。果然就大放光明了。只是到现在这光源是如何发光的我还没有弄懂。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

“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孙子曾在香港买了一双外国名牌的球鞋,用了1200港元,穿着很舒服。是45.5码的。近日就在大石又要买一双国内名牌子的球鞋。因为鞋店里最大的鞋子只有44.5码的。穿在脚上正合适。售货员说,不同牌子的鞋有时大小也有差别。用了330元,给他付款后,回到家里,孙子耿耿于怀。总觉得不对劲。一定要回去换回45.5码的鞋子。但店里最大就这双了,而且式样也很火。店里也有言在先,只可换货,不能退钱。冇计。将就穿吧。经过几天他打球,逛街,穿着这双44.5码的球鞋还真合适。记得我在附中读书时有一课就是说古时有一人在家里量好脚,到了市里买鞋,忘记带那“度”了。他不信自已的脚,就是信那个“度”。课文我忘记了,就只记得一句:“宁信度,无自信也。”现今我的孙子也是这么一个怪人。近来我就多次看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邓小平就一再说,他学习毛主席的书就记着四个字:“实事求是”。我们看问题就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例如农村就不能只念大寨一本经。不能只看过去中央发下的文件。而必须认真解决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农民吃不饱饭算什么社会主义呢?我想,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不是也和我孙子一样“宁信度,无自信也。”的人一样吗?

人有三衰六旺


我一般很少生病,到医院也不外看看牙医之类的,或者是带孙子就诊。人们都说我不象年近八十。我也以此自豪。我十来岁就患鼻炎,只是并不严重,于是得过且过。近年来却渐见严重,呼吸不畅,晚上甚至不能呼吸。于是只好去广医二院鼻科就诊。医生要我照CT后说我鼻骨肥大要入院手术。于是就入了广医二院病房。经过也记不起多少检查,花了好几千元,最后医生说我有点肺炎,要切底治好才可手术。他又说治肺炎大约要一周至十天,又因我是自费,他建议我先回家,每天到医院吊针即可,这样可省钱。又建议我先看呼吸内科,听有经验的医师作何判断。我先办了出院手续,就挂了呼吸内科。我知道我们校友钟南山院士是他们那里的元老,而且他在附中时是学校田径队的队长我是副队长,虽然有点交情,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为我这点小事去麻烦这位大忙人了。当我挂了呼吸内科专家号,一位主任医师给我看病,在闲谈中,我说我是钟南山的中学同学,而且他是附中的田径队长我是副队长。哈,顿时这位主任与我就亲热起来。他说我要打吊针十天左右,他每次给我开药三天,到时如他不在门诊,可到病房找他,并给了我他的手机电话。若我肺炎好了,就可作手术了。人有三衰六旺,生病就够衰了,好在我遇着了好医生,而且钟南山那么大的面子,大概也给我增加一点旺气吧。我几天不在家,不能上网,可能网友会觉得,吓,刘力山这个好喋喋不休之人怎么不见上网呢。在医院我也只能对几个常交流的校友通通短讯。现在回家了,就把这事向关心我的网友作个交待吧。

忌口


谚语说:“夏至狗,冇定走”。就是说,夏至是食狗肉的时候。广州人怕“燥”。所以没有人在夏至天食狗肉。广西玉林人就爱在夏至时食狗肉。至使爱狗之人群起而攻之。闹了不大不小的风波。据说朝鲜人也爱在夏天吃狗肉。我从前搞体育,也常和体育界的同好一起吃狗肉。现在也差不多忘记这一嗜好了。也罢。我也做不了神仙。还是“企稳”点好。我曾听人说过一个谚语:“老狗嫩猫儿,食死冇人知”。我曾想过:老狗嫩猫有毒乎?怎么会食死人呢?再细想,大概因为狗为人们看门一世,临老了,你还把它吃掉,那未免也太残忍了吧。而嫩猫,它还有大把时间为人捉老鼠。所以也不应去祭你的五脏庙了。所以人们就编出一个“警语”,使人有点忌口。我国农村,现在也还有人不食牛肉。因为牛是农家的好帮手。不食牛肉可以理解。西人不吃乳鸽。大概是因为西人把鸽子看作和平的象征吧。怎么能把和平吃进肚子里呢?有一次我到德国旅游,在汉堡见到很多鸽子随处飞翔。一点也不怕人。导游说,有一个中国留学生捉了一只鸽子来吃。结果被拉上差馆。警察在他的护照上写上:“此人永远不准进入德国。”所以真是要入乡随俗呀。

关于广州郊区的一些故事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的习俗不胜枚举。民以食为天,包粽子,扒龙船,是大头。对我来说就只有食粽子和看龙舟了。这两天电视不停的介绍各地乡民扒着龙船到周围的友好村庄拜访或回拜。这些天,我们这里大石乡就在镇中广场筵开上千席。去年许光就回到从前插队的东莞第二故乡享受龙船宴。还把许多相片放到网上,大鱼大肉,馋得我口水直流。大石过两度河就是沥漖也是龙船聚会的好去处。文革前我曾跟广州体育界的名人李卓儒去那里作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调查。那时那里正是一派农村景象。当地负责体育活动的同志特别向我们介绍每年环绕龙舟竞渡而开展的活动。现在那一带都成了切切底底的城市了。沥漖本来只是条大村。当地以卫姓是大姓。记得文革前《羊城晚报》有一篇文章说,抗战时那里活跃着一支抗日游击队。为首的就是当地的卫国尧。他是中山大学的学生。地下党员。当时当地有一伙土豪钩结日伪鱼肉乡民。卫国尧就带领游击队乘这伙劣绅拜山,把他们一网打尽。广州是革命的策源地。从古到今,广州就出了很多英雄豪杰。我有一次到《大元师府》参观,见到有一些相片是在大元师府留下印记的名人。其中有一幅是李福林的相片。他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军长。名福林,字登同。我隐不住笑了。原来他发迹前是个土匪。那时海珠区一带是烟赌林立之地,李福林就到赌摊打刼。那时手枪还不是常见之物。他就用灯筒熏黑了,到了赌摊大叫:“咪旭,鬼枪。”赌徒们四散逃跑。他就把钱全收了。后来他把队伍拉大了。最后投奔孙中山。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人们就叫他“李灯筒”。他也就干脆“字登同”了。“英雄莫问出处,落难别说根由。”总之辛亥革命要给他留下一笔记录就是了。他的公馆现在是海珠区区委办公处。他的别墅是前河南园艺场场址。在这龙舟竞渡的日子,我想起了这些。愿与同学们共享。

增城撒市设区有感


我的家乡龙门县永汉镇就紧捱着增城的旁边。从我家乡到广州必须经过增城。记得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我爸爸卒先回到广州工作了。我和妈妈弟弟到1946年才回广州。那时因为抗日战争刚结束,战时破坏的公路还没有修复,我们只好乘小木船经增城县,到石滩。但石滩的广九铁路只是小站,到广州的火车要等很久才到,于是就乘火车到石龙再转乘火车到广州。这一过程从日出到日落才算完成。后来,我也曾多次回乡。但见沿途见到的多是荒山野岭,人烟并不稠密。不久前我曾回乡祭祖,出了沙河就上高速,只需45分钟,就到了我的家乡龙门永汉了。一路上见到的都是工厂,广厦。再就是美丽的别墅小区。公路早已四通八达了。真是“今非昔比”呀。现在增城撒市设区,就是反映出当地的繁荣与进步。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我为此而高兴。

今天是《大寒》


在城市里生活一般也不太留意是什么节气。看电视才记得今天是“大寒”。在干校时因为要战天斗地,对节气是颇为留意的。农谚有所谓:“南风入大寒,冷死早禾秧。”意思是大寒时节如果天暖,到了育秧时节往往就会遇到寒流,秧苗就可能冻死了。看电视,知道现在农村育秧也多用温室,起码也有用薄膜复蓋秧苗。这样对天气就不那么受映响了。现在虽然离开农村生活已很久远,但回想起来还是很有感触的。今天天气应节,颇冷,就煲“腊味糯米饭”应应节吧。

重阳有感


明天就是重阳节了。今天就有很多年青人计划今晚到白云山登高。重阳登高是我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了。秋高气爽,确是一个登高的好时节。只是我已“岂有豪情似旧时”。现在人们又在重阳节提倡敬老活动。我也只能属于“被敬”的范围了。重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祖。只是我的祖先都葬在我的家乡。虽然现在交通方便了,但我毕竟老迈年高,也只好让家乡的亲戚代劳了。不过我还是怀着对先烈的敬仰和愐怀之心到烈士陵园走了一趟。拍了些照片,以寄托我的哀思。
古往今来,很多骚人墨客都在重阳节写下了精彩的诗句。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山西人,那时他在长安。现在来说并不算远。打个的也就可以数小时回到家了。可是一千年前那就非同小可。只有写诗表达自已的怀念了。我可是对第一句有点想法。我是百份之百的本地人,可是由于有过一段离开,现在也只能在本土享受“异客”的待遇了。每次乘车,我都得“嘟”去两大元车费。冇计,谁让你曾经有过“异想”呢?
毛主席也曾在重阳节写下著名的词《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我们现在又在叹惜“人生易老”了。一晃眼,竟成了老头了。不过我又想起了唐杜甫的一首诗《曲江--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虽然我早已过了古稀之年,但我想我还是应该要面对美好时光,过好每一天日子。就是“暂时相赏莫相违。”

知识就是力量

因为吃意大利粉而引发的关于知识的议论,我以为很有意思。记得我在附中读书时有一本很漂亮的杂志就叫《知识就是力量》。那是一本苏联工会出版的知识性读物的中文版。记得开始有一期的封面就是一架新的图——104的大型客机。那时刚巧苏联的两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了。当时我国正在“以俄为师”,所以这杂志就铺天蓋地的宣传苏联的“伟大成就”。好象欧美的科学技术都不在话下了。这本《知识就是力量》出版后,我国就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是出自英国哲学家倍根的名言。倍根何许人也? 倍根是英国的一个大官。虽然他是哲学家,但他不是俄国人,这就犯了大忌。我也不知道为何,后来中国也由工会,共青团,科协共同出版了一本中国的知识性刊物,名称还是叫做《知识就是力量》。直到现在这本刊物还出得火红。我于是就上《百度》查了一下,到底倍根是何许人也。原来不错,倍根确是英国的一个大官。但更重要的,他是一个哲学家。马克斯恩格斯都说他是“唯物辩证法”的开创者。我们的祖师爷也发话了。这还有错吗?我还记得,邓小平也说过,知识是科学,它不应因为谁说出来,就定为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大意)确实,我们应该努力增加自已的知识。这样我们就更有力量了。

龙舟舟,出街游


直到今天,龙船鼓还不绝于耳。记得我的家乡因为河水浅,扒不了龙船。但抗战时广州的乞讨者也还是去到我的家乡乞讨。有乞讨者手里举着一只木制的小龙舟,胸前挂着一面小鼓一面小锣,口里唱着:“龙舟舟,出街游,姐妹行埋莫打斗。封封利是压龙头。龙头龙尾添福寿。老少平安到白头。”还有一些别的唱词,我也忘记了。这首还记得。手举小龙舟的手拉动绳子,小龙舟上的“桨手”就挥动着船桨。另一只手就搞响锣鼓,发出:“独嘡,独嘡.......”的声音。很受小孩的喜欢。唱词又吉利。所以人们也多多给予施捨。解放后,当然就没有人唱龙舟乞讨了。但那时的文艺工作者就用唱龙舟的曲调编了新的唱词上台表演。也是用的一面锣一面小鼓。名之曰《唱龙舟》。这一文艺形式还颇受人们欢迎呢。现在大概也没有人会唱龙舟了。听到龙船鼓响,就让我想起了这种表演。

寄托我的哀思


杜甫有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本来并不会这首诗。后来读了著名外交家吴建民的一篇文章,他说:“要外国人理解我们的观点,不能大吵大嚷。只能如杜甫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外国人才可较容易听进我们的意见。”我想这真是很有见地的。于是我就读熟了这首诗。我想,我们教育孩子也应是这样。要“身教重于言教”,要谆谆教导。不能严顔厉色。否则孩子就会产生抗拒心理。吴建民是我很喜欢的外交家。他的很多文章我都要找来读读。近日在《新浪新闻网》上我读到吴建民不幸车祸遇难。听到这消息让我悲伤。愿吴建民一路走好。

处处闻啼鸟


近来热得交关,我窗外的鸟儿不住的啼叫:“树枝点火着,树枝点火着,着,着,着.....。”这个人声的翻译是我儿时妈妈教我的。是从鸟的叫声音译过来的。很形象。她还说:“下雨之前,鸟儿就会叫唤:‘天吊水,天吊水.....。’ ”  我不知是否果真这样灵验。不过这种叫声我也确实听到过。就是不知与天气是否有关连。我妈妈还说:“从前有一个人叫龚冶祥,他能听懂动物的叫声。有一次,他听鸟儿叫:‘龚冶祥,龚冶祥,南山有只虎拉羊。你食肉,我食肠。'  ”于是他就去南山,果然见到一只老虎拉来的羊。还没有吃了。他就赶忙拿回家。挡开后,把肠子给鸟儿吃,自已就吃羊肉。 他还能听到蚂蚁的声音。有一次,他听到门前蚁路上的蚂蚁说:“快的躝,快的躝,阿婆打爛个蜜糖盎。”他到婆婆处一看,果然阿婆的蜜糖盎打爛了。蜜糖倒满一地。很多蚂蚁正在吃着。以上故事纯属神话。只图同学们在这炎热的夏天得到一点点凉快。哈哈!

又闻龙船鼓响


我家住番禺大石福安园。离河边不出百米。这河名叫“三支香水道”。是从广州白鹅潭向南经洛溪,丽江,大石,厦滘等地到黄埔港的一条水道。很久以前, 这一带正是鱼米之乡。可是现在沿途却早已高楼林立,连人们吃的蔬菜也是从好远的地方运来的了。这里的原居民早已不再务农了。家家户户都备有小汽车,出门干活也不再是舟楫劳顿。但是现在每条原村子都还备有一条以上的龙船。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二,离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还有一个多月。可是从昨天起,我家就不停的传来划龙船的鼓声。我虽然脚痛,但也忍不住要到河边看看热闹。龙舟竞渡确是很振奋人心的。广东音乐的《赛龙夺锦》就让人们百听不厌。我不知道现在坐在龙舟中的划手是否都还是原居民,但那热烈氛围还是让人兴奋。我相信三支香水道周围的居民划龙船是不及我们校友的农村伙伴东莞一带的划手了。总之胜在投入。再过不久,我们的好友德国佬,阿KENT等就会回到他们的第二故乡去吃龙船饭了。我等待着他们的精彩摄影,趁不了热闹,也可饱饱眼福吧。

农谚一则


今天是立夏节,在中原现时就是夏天的日子了。南方却早已进入夏季。记得在干校时农事最忙的时候已过。在广东有农谚说:“莳田莳到立夏,莳唔莳都罢。”这就是因为农业生产最要紧的是“不误农时。”在南方,现在禾苗早已返青,茁壮生长了。如果这时才插秧,那么早造禾还没有收割,晚稻就没法耕种了。而晚造的米才是最要紧的。早造谷不耐存,所以从前农民就先把早造谷交了公粮,自已留下晚造谷。现在我的家乡青壮年很多都出外打工了。留在家乡务农的也有。例如我的姪儿就承包了全部弟妹的田亩。好在现在有各种农业机具,他改种经济作物,收获颇丰。现在除各色机耕器械外还有一辆漂亮的小汽车供他外出使用。真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

咸死你呀!


去超市购物,发现有多年未见的蠔油豆买。于是我就买了一袋,回家看电视时慢慢吃。记得电影《辽沈战役》中林彪指挥作战时就喜欢嚼炒黄豆。大概咀嚼能启发思维吧。一面吃豆子一面我就想起了爸爸从前讲的一个笑话:有一个穷苦人家,吃饭时只能以黄豆餸饭。儿子于是就把筷子放低了,一下子铲起几粒豆子。爸爸想,这样子不成。于是他就用一张硬纸蓋在碟子上,在中间开一个洞,儿子就只能垂直的夹到一粒豆子。后来连豆子也没有了,于是爸爸就找来一块木头,削成一条鱼的样子,说这就是咸鱼,看一眼就可以扒一口饭。儿子心里不服,用眼愤愤的盯着那木头“鱼”。爸爸骂道:“看那么久,咸死你呀!” 唉!只有在穷得实在过不去,才会想出这样的“笑话”了。现在的孩子能不挑食就不错了。

阿福,阿福,福成一锅粥了!


我家有客到,好在他们好喝酒,而我家常备茅台和红酒。到不远的酒家买些烧腊,不用另煮饭也就对付过去了。我记得从前妈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孤寒财主”家中有一佣人,他事先嘱咐佣人:“如有客到,我就叫声阿福,你就向饭煲加一壳水,不要加米。”一天,有客到,快到食饭时间,客人欲在他家吃饭,那时还兴客人出钱,让佣人去“斩料”。但孤寒财主不好直说,客人出钱了,要阿福去斩料。于是就直呼:“阿福”,阿福不知情况,于是就向饭煲加了一壳水。孤寒财主见阿福不出来于是连呼:“阿福,阿福”。阿福以为不止一个客人,只好连连加水。阿福于是就在厨房内大叫:“福,福,福乜嘢阿。福成一锅粥了。”这样的故事现在大概不会再有了。只好记录在案,否则就失传了。

新年的鞭炮就是喜庆


   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中广州的禁放鞭炮我看是最坚决的了。连北京也还似禁非禁。广州市区这些年来是很少听到鞭炮声了。可是我现在居住的大石虽然也归广州管,但是每过农旧大年初还是炮声不断。你真别说,这鞭炮声就是喜庆。香港早就严禁燃放鞭炮了。说是免得和匪徒开枪混同了。现在欧洲更不准许燃放鞭炮了。那真是草木皆兵呀。好在我们国内太平盛世。人们燃放鞭炮就是图个喜庆。只要注意安全,就皆大欢喜。至于环保,那就只好等专家发明不会污染的鞭炮了。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无论到街市或者到超市,总有很多煎堆油角供应。从前煎堆油角是每个家庭年晚必备的食品。取其“家肥屋润”的寓意吧。煎堆还有一个歇后语——“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记得从前我有一位老同事很迟才结婚。人们向他祝贺,他自我调侃说“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而已。而油角,我的记忆就很深了。那年代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食品。年晚家家户户都将罗着炸油角。那时供应的食油有限,人们就只能跑到从化等远郊到农贸市场去买花生油和花生。在干校,我从同伴的“精神会餐”中学到做油角的诀窍:关键是油角皮的制作,面粉一分为二,一半用猪油和好,另一半用加糖的开水和好。两种皮碾成片,相叠,再 叠,又再叠。再碾成薄皮,然后用来包已炒香碾碎的花生及芝麻和沙糖。我炸出来的油角在各同事炸出的油角评比中,名列第一。现在我已多年没有再炸油角了。现在人人肚满肠肥,谁还稀罕这油腻腻的食品呢。

气节歌


入过干校对农业生产多少也有一点认识。而中国的农历气节对农业映响可谓大矣。为此我也曾作过一些努力。例如气节歌我就不忘: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忙夏二暑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
第一句是说:“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是春季的气节;
第二句是说:“立夏,小满,忙种,夏至,小暑,大暑。”这是夏季的气节;
第三句是说:“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是秋季的气节;
第四句是说:“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是冬季的气节。 今天是霜降气节。在中原黄河流域现在就会降霜了。北方人说别人“冇厘神气 ”就说他像“霜打的茄子”似的。霜就是大气中的水气接近地面时遇到0度C的温度时结下的冰晶,呈白色。茄子被霜打了就霜冻了,抬不起头了。故有此说。广州市区一年到头都不会有0度C的气候。故广州就不会有霜出现了。我的干校在九佛,即广州的北边约十多公里的地方,那里远离市区,冬天就会出现霜冻的时候。不过也是在深冬时节。现在还不到时候。白云山顶冬季会有霜冻。香港的高山上冬天也会有。到时气象台会发出告示,人们就会开车上山,看霜。这在香港也算是一“盛事”呢。

寒露过三朝 过水要寻桥


广东客家人说:“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意思就是说寒露已过,天气渐凉了。过河就不能涉水了,要找桥才好过河,否则就要捱冻了。我在干校时听老农说:“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因为广东的水稻这时正值扬花,稻谷这时需要受粉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如果这时给寒露风猛吹,产量将受映响。人怕老来穷,不讲自明。不过现在国内人们大抵都有退休金,或者社保。老来穷的顾虑大概就可有一定的保障了。看看广场里跳舞的大妈,也可分享她们的快乐吧。今年的寒露气节是在本月的8日。那时我正在香港。只见满街的靓女大都能够穿得最少就穿最少,因为还不算冷。今天回到广州,坐在电脑前可就要穿上长袖衫了。真也“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了。这次到香港也曾接触各式人等。我以为香港大多数人对一些“愤青”是很不以为然的。一些年长者还有些顾虑,因为香港没有退休金制度。靠社保,伸请又诸多麻烦。而且数目也不多,不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如果没有积蓄,也真头痛了。正所谓:“人又老,钱又冇,老婆又大肚。”那才倒霉呢。在这里,我祝愿我们年长的网友健康,幸福,长寿。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据说苏东波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竹不清,无肉不俗。”我家不久前种了一丛竹。这竹子只有笔干粗。十分秀丽。近日开始抽笋了。很是喜人。近日我家又有福建来客,他们送来两大包品种不同的笋干。记得有一位老先生说:“不清不俗,餐餐笋炒肉。”于是我就买来五花肉,用南乳焖之。妙!既爽口,又喷香。即使仅仅看了,也能让人垂涎欲滴。
家家地产中介门口都标有《笋盘》。看来“笋嘢”还是优质多一点吧。笋虽寒凉,但笋干大概也凉不到那里去。况且古人还有“哭竹生笋”为二十四孝之一。大概就是“少食多嗞味”吧。不过我在华南植物园的竹林标牌中看到,说有竹200多个品种,只有十个左右的竹笋可吃。又据说从化有一种苦笋是当地的特产。制作得好,还另有风味啦
上海餐馆有一味《油焖笋》,是用小指般粗的竹笋淹制。十分和味,爽口。大家如去上海餐馆,不妨点来尝尝。保你食过翻寻味。

懒人歌


记得从前每逢旧年除夕,小孩就随街唱:“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以此来除旧迎新。现在大概也没有小孩再唱了。那年月,也有小孩在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好睡眠。过得秋来冬又冷,执埋书包过新年。”这是名符其实的《懒人歌》。近来,台风从广东旁边经过。所以广州也热得可以。我们不用干活,也成天的汗流夹背。所以人也热得懒洋洋的。我们网站近来帖子也不多了。可能就是因为热得太犀利的缘故吧。这使我想起了这首《懒人歌》。
许光说得对。德国佬是应该悠着点。他也犀利。不单自学电脑有一套,连泥水也有一手。佩服佩服。他说:“老虎都唔怕,最怕漏”。记得我妈妈给我说过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住在深山。有一次,一位朋友来访,畅谈至深夜。有一只老虎,因为常来他窗下听他念经,渐通人语。这次那朋友说:“你独居深山,不怕有老虎吗?”他说:“老虎都唔怕,最怕漏。”老虎一听,“老虎都唔怕,最怕漏。”那“漏”是谁呢?那肯定是比我厉害的了。当堂懗得它混身打震。这时,那朋友告辞了。一出门,见到一只老虎,懗得他拼命奔跑。老虎见一个黑沽浓东的东西在跑,以为就是“漏”。于是就朝反方向跑。然而这是深山中的孤山,大家跑了半圈,又遇上了。人高,先看见老虎,于是就爬到树上。老虎这时已跑到气咳, 只好到树下喘气。而这人已懗到拉屎。一泡屎正好拉到老虎背脊上。老虎抬头一看,不得了,“漏”就在上面。于是又一阵狂奔。还要把“漏”拉到它背上的“巴巴”用爪子扒掉。结果把皮也扒去了一大块。好久不得完好。 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故事。有趣吧?

妙哉,亦好


七夕将至。市郊农村正准备大事庆祝。有七巧作一花轿工艺,精巧得很。记得广州解放那年,我家住万福路。万福路与德政路交界有一店子,专办红白喜事。出租花轿,罗伞,兼代办吹打等事宜。又代卖棺材山地,出租死人灯笼等等。后来这一行当没有了。现在看到七巧节的摆设也引起了我的很多联想: 从前有一财主,他家住一大宅院。一日,他家佣人急急来报:“大少奶生了一个少爷。”财主高兴的说:“妙哉!妙哉!”不久,佣人又来报:“二少奶生了一个小姐。”财主说:“亦好,亦好。”隔天,门口乐声大作。财主差佣人去看看出了什么事。不久,佣人来报:“老爷,老爷,两个“妙哉”抬住一个“亦好”呀."财主想起了那天他自己的话,无言以对。

差点被忘却了的语言


附中旧校址,现在的省实,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文化局的地方即中大旧校区,原来叫做贡院。就是前清时开科考试的地方。我和很多附中校友都曾是那里的原居民。在西堂,南北轩,中斋,北斋的地方,从前有一排排的厢房。那是士子考试的地方。开始,士子们吃喝拉撒都在厢房里。这未免也太不卫生了。后来,就另辟了方便的地方。这样,士子们要方便就得举着一个上书“出恭”的牌子。方便完了,牌子改写“入敬”回到厢房。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方便叫作“出恭”了。可是在很久以前,我在北方听人们把“出恭”叫作“解手”。为什么叫作“解手”呢?我一直不明白。后来经再三考证,原来从前官衙拉百姓出公差,怕人跑掉,于是就用绳子把捉来的人绑住,绑成一长串。人要方便,只好叫差人松绑,就是解手了。久而久之,方便的地方就叫“解手处”了。一如现在这些地方叫它“洗手间”一样。这比直白的叫"X所“好听一点点。现在,老年人大概都把“出恭”“入敬”“解手”之类的术语忘记了。年轻人更是莫名其妙。这时我却记起我在家乡听过的一个故事: 从前,我家乡有一个酸秀才。有一次,他怀里揣着一串钱,准备到圩里买米。行到半路内急,于是就到塘边的“方便处”解决了。刚蹲下,水里就发出声响。他说:“吓,其恭未出,其水先响。奇哉怪也。”待到方便了,不见水声。他又说:“吓,其恭已出,其水又不响。真是奇哉怪也。”原来他蹲下时把钱掉落到水里,及后,其恭出来了,恭又被长衫兜住。这事很快在家乡传为笑谈。 在这炎炎夏日,对大家讲讲这不雅的笑话,希望大家包涵。

旧事重提


在旧网站大家也曾提过不少迷语,画迷。可能大多也遗忘了。我以为有些迷语还是颇有艺术的。现在不妨再写上。也好为后来者找点乐趣吧。 “想当初,绿叶婆娑。自经郞手,受尽了多少折磨,历尽了几许风波。到如今,绿少黄多。莫提起,提起泪滴江河。” 猜一运输工作用具。

无招胜有招

相声是一门很受欢迎的艺术。不妨慢慢欣赏。
我出了好些迷语都被德国佬一一破解了。现在再出一个:
有女唔会嫁,
嫁在禾底下。
晚晚同鬼瞓,
问你怕唔怕。
猜一字。

旅游有感


去欧美旅游就多看古堡,教堂,宫殿。在国内旅游则爱看寺院,庙宇,古村落。我也爱旅游,只是近年走动不太灵光了,也缺少那份闲情逸致了。不过对于网友们的旅游摄影我还是很感兴趣的。我也不时翻阅自己过去拍摄的旅游照片。现在人们都用惯了简体汉字。不过也还有时在景点中看到一些繁体汉字。现在我就在相片中看到一个。于是就想起了一条迷语:
一点一画长,
担梯上屋樑。
十字对十字,
太阴对太阳。
猜我在相片中看到的那个汉字是什么字。

再来一个字迷


我小时候妈妈常给我猜迷。这大概是想让我多动点脑子吧。有很多迷语我现在还记得。不过也多是繁体字。大家有兴趣,我不妨又给大家猜猜:
观音出世坐莲花,
罗汉担镔铲草芽。
渔翁唱晚推车去,
乡人带米转还家。
镔是我家乡一种锄头,它比一般锄头宽。通常是用来锄草皮的。猜一个字。

妈妈给我的迷语


小时候,妈妈给我一个迷语:
十字在中宫,
四围不漏风。
若将田字估,
不是读书翁。
我到底猜中了。也算是个读书翁吧。

有趣的姓迷


两位书生与一个小女孩在窄桥相遇,大家都不相让。书生说:“你猜到我们姓什么,我们就让你先过。”小女孩说:“好吧。”
一书生说:“树上飘摇。”
女孩答:“叶先生。”
另一书生说:“不锄,不耙,不耕。”
女孩答:“黎(犂)先生。”
都猜对了,女孩说:“那你们猜我姓什么。”书生说:“好呀。”他们想,小女孩的迷语能难到那里?
女孩说:“前三斗,后三斗,三八二斗四,二八一斗六。”
两书生抓破头皮也猜不出来。只好乖乖的把桥让出来,让小女孩先过了。大家猜猜,小女孩到底姓乜?

一幅有趣的街招

很久很久以前,我在街上看到一幅街招,因为有趣,直到现在我还记得:
七个人八隻眼,
十个人也是八隻眼,
番鬼佬同样八隻眼,
妈妈戴帽还是八隻眼。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意思。


《Morning》猜一中文字。

又一个诗迷

我儿时参加过一位表兄的婚礼。那时兴“玩新娘”。记得有人出一诗迷给新娘猜:
一口添田礼在旁,
二人十四一心装。
富蓬蓋住娇娥女,
白木相思想嫁郞。
说是猜中就送给她。现在,那位同学猜中我也送给他。

疑惑求解

夏至已过。我曾听过一个谚语:“夏至无文(蚊)到立秋。”先说说为什么用“文”字,而不直接用(蚊)字。那是因为这谚语可能是旧文人所作。用蚊字就于平仄不协调了。所以只好用“文”字代替“蚊”字了。古人讲话也很讲究“铿锵和谐”的。现在已过了夏至,我也注意到蚊子确实是少了点。还不是“无蚊”的。那么到底“夏至无文到立秋”这谚语是否成立?如果成立,那又是为什么呢?请识者教我。

童谣一首

说到青蛙我想起了一首童谣:“虾无乸,蛤无公。生鱼无死日,塘虱不落涌。”说的是虾不论雌雄,都叫“虾公”,蛤(青蛙)不论雌雄都叫“蛤乸”。有所谓:“边度有咁大隻哈乸随街跳呀”。生鱼煮熟了还叫生鱼。在小溪(涌)捉到的塘虱也还叫“塘鲺”,不叫“涌虱”。这都是“约定成俗的。”

画迷

上文讲到家里晚上蛙声处处,记得我在黄苗子的《画坛师友录》中看到他介绍了齐白石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画有趣,全幅画不见一只青蛙,只有几尾蝌蚪在水流中顺流而下。这就给人们很多的想象了。张正国(也可能是许光,我记不大清楚了)曾在旧网站发过一幅相片,只见在相片中一层层的丹霞红岩,有一个和尚在攀爬中。并不见有寺庙。我给它取名《深山藏古寺》。因为古寺藏在深山中,所以画面就看不见了。据说前人曾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征画。很多人画了画面佈满鲜花的都落选了,只有一幅画面不见有花,只有几只蝴蝶在马蹄旁飞舞的中奖了。所以我以为,艺术是不能太直白的,要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才有味道吧。


蛙声阵阵

我家这个小区很多房子都设有水池。这些水池当然是养了观赏鱼的。这个地方本来是一片鱼塘,大石镇地产公司把它填土后改作房地产开发了。所以现在这些水池就有很多青蛙在生长。入夜到处都是蛙声阵阵,好不热闹。我记得毛主席在他13岁时写了一首诗《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綠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一个13岁的少年能写下如此有气魄的诗,着实令人叫绝。据说时令到了“惊蛰”冬眠的动物就出来活动了。当然最先开口就是青蛙。现在已经蛙声处处,虫儿自然就一唱百和了。近来好几批同学来我家聚会,他们说,这里胜在“清静”。我说:“晚上你来听听,那才热闹呢。”好在现在有空调,否则晚上想安眠也难了。


粽子的传说

我到超市购物,见有新上市的粽子卖。标明是“裹蒸粽”。我买回家把它再煲半小时,因怕它不够火路。打开吃时,发觉只有糯米和绿豆,并无裹蒸粽通常应该有的猪肉,咸蛋,海味等佐料。顿时觉得上当受骗了。也罢,下次不帮趁它便了。记得前人说,粽子是春秋时,屈原不满楚怀王的劣政,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不让鱼咬食屈原,就向汨罗江投下粽子,供鱼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都在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节,包食粽子。现在粽子的品种真是万千,不可胜数了。吃粽子的风俗也千奇百怪。据说顺德陈村人祭祖就用粽子。还有一个奇怪之处,他们祭祖后必当场把粽子吃掉。吃不完也不拿回家,而是把吃不完的粽子丢掉。我有一位不太熟悉的球迷朋友花名就叫“陈村粽”。因为此公虽然生意有道,但花钱也随便。就像人们说的:“大花洒”,或者“洗脚唔抹脚---甩干”。不知现在陈村人是否还保留这一习俗呢。


今天是“芒种”节

今天是“芒种节”。我看了网上介绍芒种节的议论很多,但那都是说的北方。我们生活在城市,对节令并不太在意。因为是拿工资的,“旱涝保收”嘛。可是在农村的就要不违农时。在广东,芒种时节并不太忙。我记得在干校时听老农说:“芒种节,食唔切。”就是广东地区,到了芒种节令,瓜果菜蔬都大量收获了。人们都吃不过来了。这时早稻尚未收获,晚稻更没有到来。所以在农村这时是比较清闲的。各地大可以在这时扒龙舟,包粽子,准备迎接端午节的到来了。中国有史以来都是以农立国,现在即使是城里人,很多人还是随俗,没有完全忘记节令的。也是“得过且过”吧。


广州的名牌土特产还有那些?

夏天广州市场上的蔬菜真多得不胜枚举。根据我在干校的经验,种通菜是不需要化肥的。现在市场上卖的蔬菜例如菜心等,很多都靠化肥催长的。所以也没有多少菜味。于是我就把通菜作为主要购买对象。“椒丝腐乳通菜”是我常作的一味菜式。我现在住的大石镇过去就是出产“大石腐乳”的地方。那天我到街市的杂货店买腐乳,我就对店主说:“大石腐乳是本地名牌货。怎么不见大石有生产腐乳的地方呢?”老板说:“大石早就不产腐乳了。大石腐乳的金字招牌也买给市桥的生产商了。现在大石腐乳在那里生产也不得而知了。”原来是这样。腐乳毕竟只是一种调味料,只要工艺得当,在那里生产也无所谓。但有些物产与当地的土壤,气候,人工操作是有很大关系的。移往别处生产,就不同那味道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泮塘五秀:泮塘就是《泮溪酒家》那一带。我们的好友德国佬就住在那里。泮塘五秀就是:莲藕,慈菇,胶笋,菱角,马蒂。现在泮塘已是高楼林立,再也见不到这些水田生长的泮塘五秀了。
肖岗柳叶菜心:现在肖岗也是大楼成片,也没有菜地了。
茶漖生榄:从前街上小贩常有叫卖:“生榄呀!茶漖货。”据说现在茶漖还保有很多果树,那是广州的“绿肺”。只是现在广州人的小食就不只是生榄这么简单了。市场门口也还有一些老婆婆卖生榄的,但也不邀喝了。
大塘蕃石榴:现在生果挡还有正宗的大塘蕃石榴卖,而且价钱也颇贵。有时竟要八至十元一斤。以“胭脂红石榴”为最佳。
新造大蕃薯:现在新造也不种蕃薯了。种草皮。我家花园的草皮就来自新造。
再说远一点的:
花县毕村糯米慈。那是荔枝中的上品。
增城挂绿荔枝。据说这是荔枝中的极品,从前是贡献给皇帝的贡品。这种荔枝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果实中有一条线,一边红,一边绿,十分显眼。据说它的果肉用沙纸包住,沙纸也不湿。文革前曾在中山五路百货商店门口有得卖,五元人民币一粒。五元钱就等于当时一个初入行的工人一个月工资的七份之一了。
我暂时就想起这些了,还有那些,同学们慢慢补充吧。


如此“宴客”

伊索寓言有一则故事:狐狸请白鹤吃饭。在一个大盘子里装着很多白鹤爱吃的豆子。白鹤只能用它的尖咀一粒一粒的吃。而狐狸却用它的大咀张开用舌头很快就把豆子一扫而光。结果,白鹤也只吃到了几粒豆子。几天之后,白鹤回请狐狸。它用一个长颈花瓶装着豆子,狐狸当然够不着。白鹤就慢条施理的吃着豆子了。故事讲完。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很多年前,我还在香港做生意,那是经销一种日本产的涂料。我一个学生在北京体院毕业后原来分配到湖南株州做教练,这时已回到广州体院教田径了。他介绍我到株州与当地体委附设的贸易公司谈生意。到了株州,该公司宴请我和我的学生。上得菜来,我一看,满桌子一片通红,全是辣椒做的菜。我虽然也吃辣,但毕竟也太强烈了。酒是著名的湖南《酒鬼》。我也能喝一点酒。但这《酒鬼》也够超强度了。当晚的宴会无论酒菜,我都浅尝即止。当地的朋友当然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这个故事不是与上头说的《狐狸宴请白鹤》有点相似吗?一笑。


回忆是一件于人于已都是有益而又有趣的事

近日我看了一本好书:《静夜思故人》。作者是我国著名记者,外交家王殊。王殊在抗日战争时就参加革命,历任新华社记者,曾经在朝鲜战争中和停战谈判中作记者,后来又在亚洲非洲和欧美等地作驻外记者。再后来转入外交系统作外交官,大使。最后做到外交部副部长,和一些对外研究所的所长等等职务。所以他的人生阅历是十分丰富的。又因为他是记者出身,又接触过我国的各级领导和外国的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所以回忆起来就多姿多彩了。在这里我也不一一列举了。还是让对此有兴趣的朋友把书找来慢慢阅读吧。我把他在书后写的一段感言抄下:
年纪大了,已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了。闲居无事,兴趣又少,只能写写回忆之类的东西。倒不是要凑大腕大款他们的热闹,这是因为过去在国内外当记者,当然是写东西,后来到了使馆,不少时间也在写东西,有了这么一个习惯;而更重要的是,人一老,回忆就多,星星点点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觉得很有意思,因此就写了起来。至于对别人有没有意思,我就不管了。
我也曾把我自己人生中自认为有点意思和可能对别人以为有趣的事在我们校友网上发贴子,后来还辑成一册《回忆》送给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和朋友。当然了,我一介小民,与大人物王殊是不能比的。不过据朋友们的反映:“有趣”。我也就大可自慰了。现在我也还不时把想起的在网上跟贴。据知,现在还有好些同学在写回忆录。我期待着他们把书写好,也给我一本。看看别人不同的生活也很有趣。


今天是《立夏》

在城市生活,对节令并不很在意。可是在农村生活过就不同了。特别是参加过农业生产就对节令更敏感一点。我在“五七干校”生活过三年,虽然农耕也干了,但什么时候干什么自有老农在指挥。我们只要卖力干就可以了。然而干多了,对不误农时也有一点体会。今天是《立夏》时节。农谚说:“莳田莳到立夏,莳唔莳都罢。”就是说,早造禾的生长如果到现在还没有种上,到稻谷长成收获,就将耽误晚造禾的生产了。而晚造谷才是农家最要紧的生产。晚造谷的米好吃且耐储藏。所以当年农民交公粮也先把早造谷交了,留下晚造谷。今天是《立夏》,我又想起了这个农谚了。


介绍一本好书

广州购书中心大装修,临时搬到体育中心游泳馆前边的场地上。我专程前往看看。果然找到一本好书---徐迟著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是一本徐迟的报告文学集。近来虽然我经历了搬家,过春节等一大堆大动作,但我还是尽量抽出时间阅读它。因为集中各篇文章都实在太精彩了,让我时时记挂着要赶快读完它。记得当年《哥德巴赫猜想》初在报刊上发表时,我正走在街上行走,见到閲报栏上张贴了新报纸,我站下一看就再也迈不开腿了。一直从头看到尾,才带着激动的心情走回家。我家订有报纸。这张刊有《哥德巴赫猜想》的报纸我一直珍藏着。近来我有睱就反复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其中徐迟承邓小平的嘱托,写作《哥德巴赫猜想》的情景也让我心动。所以我又重读了一遍。徐迟在这本报告文学中描述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如铁人王进喜,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教育家周培元,等等的事跡。讲他们的所思,所为。篇篇都感人至深。又例如《祁连山下》。它讲的是著名美术家常书鸿是如何从一个在法国进修美术,就是一颗爱国心使他历尽艰苦,为抢救祖国的敦煌艺术宝库,什么身家生命也不顾,奋然而前行的事跡,真让我潸然泪下。这本书有些章节我是似懂非懂的,例如陈景润的运算,例如夸克。但我们不懂这些并不妨碍我们了解这事情的探求过程。这真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好书。我向大家推荐它。


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卢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饈。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音“喘”),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贤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諂容者,最可耻;见贫贱而作娇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持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福而恣杀生灵。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堕自甘,家业难成。狎晲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妄言,安知非人之谮愬(zen su说坏话诬陷别人)?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非为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剑,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飱( yong sun  早饭和晚饭)不继,亦有余欢。国货(应交的租税)早完,即囊槖(nang tuo装钱粮的口袋)无余,亦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我参军前的同班同学何永丰是北师大中文系的高材生。她也喜欢古代启蒙读物。最近发给我一套《朱柏卢治家格言》。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随母亲学过。但只记得个开头。现在得此全文,高兴之余特放上网与同学们共赏。希望大家喜欢。


禾怕寒露风

我在干校时听到一句民间谚语:“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今天是“寒露”气节。因为南方地区寒露时节水稻正在抽穗扬花,如果此时来了寒露风就会映响水稻结实,晚造就会减产了。从前人们没有退休金,一般老百姓收入也不多,没有积蓄,到了晚年生活就会很困难了。正如香港人说的:“人又老,钱又冇,老婆又大肚。”就更狼狈了。今天老同学许宁伟约我茶聚,还有当年他同班的刘东仁一起。大家畅谈现在的生活。他们都是国家公务员,退休时都官拜科级干部,自然退休金大大的有。我这个香港同胞虽然只有1180港元的生果金,好在我有后辈的支持,生活也可无忧。就我认识的人中,不论从前是何职业,也没有谁喊穷的。现在老人家跳广场舞者的“圩冚”,就可见一般了。我现在不知种水稻的是否还怕寒露风。我想,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善和稻种的改良,可能也可避过寒露风了吧。


古为今用

梁老师的古典文学引发了我们的思古之幽情。为不占用梁老师的空间,我就在这个栏目上发发议论吧。我们看温家宝和习近平的文章很多时都会见到他们引用古代成语或者典故去说明他们要讲的道理。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接触的很容易就明白了他们要讲的意思。即使本来接触不多的,经说明,一下子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了。例如近来我国反复对外宣传,我们的主张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颜渊》中的一句名言。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都一直传承这句话。并以之指导我们的立身处世。这句话外国人也很容易听懂,而且绝大多数人也是拥护的。但就是有一些人要胡作非为。我们把这句话大力的宣扬出去,那些在联合国大会上口水花喷喷的讲者就得掂量一下,他们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对与否。世人也可以听其言而观其赤橙黄绿青蓝紫。
1984年我在北京宣武医院住院,其间我看了一篇蒋子龙的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因为故事很对我的胃口,所以虽然后来从没有再看,但故事情节却还记得清楚。近日我查找各个电影网站,看到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一看,原来就是以那小说改编的。我以为电影中那群年青人个个都有血有肉。真让我也如生活在那群青年人中间。人, 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单色调多乏味呀。我向大家推荐这出电影。它会让你在这炎夏也觉得有如春风拂面似的。

百步穿杨

我去街市买餸,当我要买大骨煲汤时,见到砍骨的店主刀刀都落在上一刀砍下去的地方。我说你真和养由基有得比。他不解,问:“养由基是谁?”我只好给他讲:“古时候,春秋战国时有一位大将叫养由基 ,他射箭十分了得。但他年轻时射箭虽然不错,但还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一次,他正在练习,人们都在旁边欣赏。有一位卖油的老翁看了,说,不错。他不高兴了。说,你又有什么本事?老翁于是拿一胡芦,上面放一铜钱,拿起油壳,装滿一壳油,徐徐的倒落胡芦里。铜钱上不沾一点油星。养由基服了。老翁说,工多艺熟而已。从此,养由基勤学苦练,后来就达到百步穿杨的效果。”老板大悦,因为他的刀工得到了我的赞扬呢。


四处杨梅一样花

今天电视新闻说花都北边的杨梅成熟了,要办杨梅节。小时候我也常吃杨梅。喜欢它酸酸甜甜,可口。稍长,知道一些卫生常识,认为杨梅果实祼露,又不易洗净,所以就不吃它了。我没有看过杨梅树,更不知道它的花儿是什么样子的。但我常听人说:“四处杨梅一样花。”是不是果真如此就不知道了。但听多了也会随口说说。我在体委时常与泳场的救生员接触。他们爱看球,我也常去泳场游泳,一来二去就成了好朋友。他们有很多民间俗语都很精彩。例如:“一个酸梅两个核,今时唔同往日。”“臊臊都係羊肉。”“猫儿洗面,系噉意。”.......我曾备有一本薄,专门记录这些妙语。后来我买得一册《广州话俗语词典》里头就有很多这样的民谚,所以就省却了。不时翻开看看,也颇有趣。

不可忘却的农事

去干校劳动已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现在还不时会浮现在我的脑子中。今天是农历的立夏,老农说:“莳田莳到立夏,莳唔莳都罢”。就是说,要不误农时。春耕,春播,春种,都要环环紧扣,才能不误农时。春耕就是犁田,耙田。这活得会驶牛才好下田。不过干校有手扶拖拉机,我也会一点操作,只要跟着它后边跑,转弯时握一下手抦,它就行走自如了。春播那真是技术活。只有老农和在农村生活过的“五七战士”会干。我们就只有闲着。春种就是插秧了。那得全体出动,有拔秧的,有担秧的,有插秧的。最辛苦就是插秧了。那是面朝坭土,背朝天。我从前曾有腰伤,和一些舢舨教练和赛艇教练都有旧腰伤。痛得我们就只能跪在田里向前爬行。现在农村大都用农机操作了。不久前我回乡扫墓,听侄儿说,现在的农活就没有从前那样辛苦了。幸甚,幸甚。


君子坦荡荡

写了昨天的小文后,我就想,给医生送一本小书仅比“秀才人情---纸一张”好小小。真是不成敬意了。也罢也罢,就算开方根2---1.41421(意思意思而已)吧。我又想起了前人的一副对联:
君子之交淡如;
醉翁之意不在。
说的是:旧时某寒士逢友人作寿,无钱置办贺礼,遂以清水一盂相赠,附一笺书如上联。其友在笺上题以下联作覆。上联隐一“水”字,用成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句;下联隐一“酒”字,取“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两人通达,淡泊之风跃然纸面。我想,这水慢慢饮,或许真能喝出一点味道来呢。


一副赠牙医的对联

年老了,少不了是“真须假牙”。我的一边牙齿已在20多年前装过假牙,现在又坏了,于是只好又去医院帮趁牙医。到医院当然希望得到医生最好的治疗啦。所以就有“送红包”一术。我也曾想过,给医生送红包现在是禁止了,多我又送不起,少又拿不出手,弄不好还会给医生带来麻烦呢。我想,送一本我的《回忆》也好,送书不会引来麻烦,而且还可给我们附中校友网作作宣传吧。杨官璘说过,出外比赛就住宾馆,从前兴贴“感谢信”。但入住第一天就贴不成,因为人家还没有为你服务,你谢什么呢?走时贴也没有意义,因为你都要走了,他服务再好你也享受不到了。所以最好是到达第二天贴出去。他高兴了,说不定就会给你好一些的服务吧。但是我还是想,这样子就把为我治牙的医生和我自已都看低了。于是我决定做完了牙齿临走时再送了。经过拍X光片和除旧齿,洗牙,做模,试装等一系列工程,过几天,医生就将为我做好牙齿了。我觉得这位年轻的女医生的服务的确认真又细心。我就应该临别时送给医生一本《回忆》了。我还打算付上一副前人的对联:

没齿无怨;

每饭不忘。

这对联上联出自《论语。宪问》“没齿无怨言”,即终身无怨,此处仅用字面意思。下句出自俗语“忠君忧国,每饭不忘”。


一副有趣的嫁女联

今年双春兼闰月,婚嫁者特别多。就我住的小園已经见了好几户人家有此喜庆事了。虽然都不认识,但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茶余饭后的话题。怪联圣手何淡如嫁女,自撰谐联一副:

打鼓打锣,不过戥人高兴:

搬埕搬塔,总之自已破财。

这个做岳父的,也未免有点那个了。现在娶老婆花费也不少。结婚后不要小孩的也有。所以也有不在乎什么“双春兼闰月”了。


粤语也有很多同字多音多义的字

成基的粤语八级考试我想有不少不大会市井语言的朋友被考起。我这里有一副何淡如写的粤语对联,看大家能否读通:

三间大屋间间间;

九横长梯横横横。

答中冇奖,明日开古。

开古:上联,头三个“间”是三间大屋的间,第四个“间”是间格的间。下联头三个“横”一级级的横,念去声,第四个横是打横的横。


内容不同的“水,水,水,水”

从前香港多木屋,那里可说是贫民窟,也常有火警。那时香港贪污受贿盛行。每逢火警,消防队到来也先行受贿才开始救火。所以人们就有传言:“有水放水,冇水散水."第一个水是黑钱,第二个水是救火的水。第三个水是磅水的水,第四个水是走人的水”。 我初到越秀山体育场当田径教练时有一位足球教练解放前是广州海关的“缉私员”。他说,那时他们到去香港的船缉私,一上船,先把外衣挂在上船处,然后在船上走一圈,再回去似取香烟状,摸摸口袋,看有没有钱到。有钱到,放行。冇钱到,给他一个全船底翻天。他们叫这做“收行水”。从前珠三角也多土匪,那时叫他“大天二”。就是除了军警就到他了。在珠三角行船也得给“大天二”交“行水”。否则你休想通过。这些都是很久很久之前的故事了。年轻人是闻所未闻了。


一副有“水”的粤语对联

我喜欢读对联,所以买了不少对联书来读。武侠小说名家梁羽生著有一本《名联谈趣》很有意思。内中有一付粤语对联:
水紧一声齐走鬼;
风飘万点正愁人。
从前香港也和现在的广州一样,到处都是随街摆卖的小贩。港英当局于是就雇了许多印度人做警察来清场。小孩就唱道:“ABCD,大头绿衣,捉人吾到吹BB.”那些小贩也和现在广州的小贩一样,组织起来,一见警察来时就喊:“水紧!”大家就一齐走鬼了。现在广州人干脆就叫这些随街摆卖的小贩做“走鬼”了。下联则是一句唐诗。也颇有趣。那个“水”字大概就不包括在肖红的贴子内了。


清明过后是谷雨

现在全国各地都进入春耕大忙时节。农耕除了土地最重要的就是水了。有所谓“春雨贵如油”。杜甫有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凡在农村侍过都知道春雨之可贵。杜老大没有耕过田,他看重的是花。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却是拿这首诗的两句来说明外交工作的。他说,要外国人接受我们的观点,不能硬来。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以为他引用这两句诗比一大段长篇大论还要精辟呢。

一首有趣的诗---清明 今天是清明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差不多凡中国的读书人都会背诵。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熟了。在我对文学稍有一点知识后,我爸爸就对我说,这首诗有人把它改成词,还可改成剧本呢。词是什么词牌我就忘记了,而改就的剧本我还记得。现录在下面,给网友们看看,我以为很有趣:
(剧目)清明时节
(气氛)雨纷纷
(布景)路上
行人:(表情)“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表情)“遥指”  杏花村。
文内括号内的字是要省去的。可见此诗全篇语言通俗,音节和谐,情景逼真,趣味盎然。还有比这剧本更简短的戏剧吗?我想没有了。
为了这首诗,山西汾酒集团就说这是在他们的杏花村发生的故事。但据说有专家考证,杜牧没有去过山西。那杏花村是安徽的地名。那里也以酒出名。不知这笔墨官司现在有没有结果呢。
我爸爸也是附中校友,抗日战争时他就曾在中大附中教过几年国文。现在他和我妈妈已长眠在我家乡的松树林中。我也老了,等我堂侄得空,再乘他的车回乡扫墓了。


一首打油诗

街市这两天突然多了不少卖枇杷的摊贩。说是宁夏来的,因为它皮厚.核大,而且味道也不特别香甜。还十元八元一斤,所以我没有买它。不过,它却让我想起一首打油诗:一位常写白字的教书先生教学生《琵琶行》,却把琵琶写成枇杷。于是有学生就在老师不在时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
琵琶不是此枇杷,可见先生识字差;
若果琵琶能结子,滿城箫管尽开花。
中国文字丰富多彩。有同音异字,有一字多音,还有很多异体字,等等。我们学习一定要认真,否则就容易闹笑话。


一副有趣的对联

近日习近平伉俪访问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德国,我想起了一副有趣的对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霎一看,上下联风牛马不相及。但细分下去,“公--法;门--国;桃李--荷兰;争--比;荣--利;日--时”,却字字相对。是为“无情对”。有趣吧!
有一次,怪联圣手何淡如与友同游船河。友人说出一句古诗:“四面云山谁作主。”何淡如跟着说一句俗语:“一头雾水不知宗。”友人不以为意。一细想原来却是一联绝妙的无情对。
怪联圣手何淡如有一次见两人打架,有旁人说:“一拳打出眼火。”何淡如随口说:“对面睇见牙烟。”吓!又是一联绝妙的俗语联。

说说广东人的谚语

任何地方都有当地人习惯用的谚语。但外地人对当地的谚语就会知其一不知其二。又或者靠估。现在我就逐项拿出来讲讲。有些或者本地人也不知其详呢。有些粤语成基已有对照的普通话,我就不赘述了。
把口唔修---修,就是修行的意思。就是说话没遮拦了。
霸巷鸡乸---霸道。
八卦新闻---这本来是广东方言,现在全国通行了。
百足咁多爪---百足本是蜈蚣,但此事不是说此人如蜈蚣,而是说他脚多,到处走不停的意思。
白翼扑灯火,狂风大雨沱---白翼有人说是白蚁的公蚁,如果是,那么就要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白蚁窝了。不过白翼扑火,将有风雨就差不了多少了。
摆乌龙---搞错了。
拜神唔见鸡---拜神的鸡本来是诚心请神吃的。神当然不可能吃去。可又不见了,心当然有不甘。于是就口噏噏:“这鸡那里去了呢?”这是形容人无心做好事,做了又心有不甘的神态。
扮鬼扮马---作状。 
扮蟹---被捆挷。如果形容股票下跌,不能套现,香港人就叫成了“大闸蟹”了。
扮猪食老虎---装笨,却飞摛大咬。装胡涂。
跛脚鹩哥自有飞来蜢---这和“冤猪头遇盟鼻菩萨”意思相近。就是不好的处境也会有妙遇。
弊家伙---真糟糕。
畀眼睇---看你倒霉。
懗到鼻哥窿都冇肉---鼻哥里面本来就没有肉,只是形容惊得利害。
卜卜斋---私塾。
博出位---哗众取宠。
博乱---浑水摸鱼。“博懵”也是一个意思。
搏到尽---拼了命。
膊头高过耳---形容体质差到极。
煲电话粥---在电话里长久的聊天。
煲冇米粥---不实在。
三水佬睇走马灯---陆续有来。
蹅错脚---原指行差踏错,一般指没有走正路。
插水---跳水。利润下跌快。
擦鞋---拍马屁。
踩死蚁---慢腾腾。
踩着芋荚当蛇---怕怕。
柴哇哇---闹着玩。
撑枱脚---两夫妻或恋人吃饭。
炒埋一碟---新旧帐一起算。
炒虾拆蟹---粗口。
车大炮---说慌。
扯猫尾---串通了骗别人。
扯线公仔---傀儡。
七个一皮---旧时农村盛行的赌博方式叫“赌番摊”。用很多如围棋的子,用碗蓋住,给赌仔下注。然后由“荷官”用竹枝“四个一皮”的分拨。最后剩多少粒子者为赢家。如果七个一皮,就是乱套了。以示忙乱。
出老千---行骗。与出猫仔义同。只是后者情节稍轻,如“考试作弊”。
砌生猪肉---栽赃。
抽痛脚---抓把柄。
初来甫到---下车伊始。
嘈喧巴闭---大声吵闹。
充大头鬼---打肿面充胖子。
打突兀---暗吃一惊。
大花洒---乱花钱。
陈村粽---食唔完都掉晒。据说陈村人扫墓必带粽去拜。拜完就地吃粽。吃不完就丢掉。和大花洒义同。
洗脚唔抺脚---甩干。与大花洒同义。
大番薯---蠢笨。
大吉利是---消除晦气。
大模尸样---摆臭架子。
大泡和---窝囊废。
大炮友---尽吹牛。
大天二---旧社会,军队是老大,当地的土匪恶霸就是大天二了。
大王眼---贪心,或胃口大。
大耳窿---放高利贷
大食懒---好吃懒做。
大笑姑婆---系又笑,唔系又笑。
担屎都唔偷食---谐谑地形容人极老实。
胆生毛---不要命。
担竿也曾做过笋---谁都有过幼稚时期。
单单打打---指桑骂槐。
单吊西---只有一件西 装,而且上下不配套。还冇得换。也是麻将牌的术语,指就等西风牌即可“胡”了。
蛋家鸡,见水冇得饮。
唔抵得颈---不平则鸣。
抵冷贪潇湘---天冷,为了贪靓,少穿衣。、
戥穿石---结婚时的伴郞和伴娘。
掟煲---恋人感情破裂或夫妻离异。
箍煲---恋人感情将破时赶紧说合。
叠埋心水---专心致志。
跌倒挪番拃砂---死要面。
点话点好---随你说吧。
掂过碌蔗---顺利。
顶唔顺---吃不消。
顶硬上---拼了。
顶心杉---专门作梗。
定过抬油---稳当。
刁侨扭拧---蛮缠。
丢眼角---暗送秋波。
度水---借钱。
刀仔锯大树---小钱博大钱。
倒米寿星---截断财路。
倒瓤冬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倒泻箩蟹---乱套。
督口督鼻---不礼貎的指骂别人。
独沽一味---只卖一样货品。也可指只有一样东西。
东莞腊肠---又肥又矮。
冬大过年---店员过冬在东家吃,如果当年生意好,过冬那餐自然就丰富多了。过年回到家里,穷,得过且过。自然冬就大过年了。
有乜冬瓜豆腐---若有三长两短?
戙起床板---通宵加班加点。
花哩吉碌---花哨。
花心萝白---爱情不专一。
发到猪头噉---暴发。
发鸡盲---鸡晚上看不见东西,形容人看不清物体。
发牙痕---本形容爱吃零食。实说的是多咀。
发噏风---胡言乱语。
许光把我与老板和富豪拼列,懗坏了我。蚊肶与牛肶,“载着草帽子亲咀---差得远呢。”我这注释也是听来的。可能还有别的说法。还是继续写吧。
反骨仔---忘恩负义。
反转猪肚就系屎---翻面不认人。
犯众憎---得罪人多。与“乞人憎”意思相近。
瞓身落去---全身心投入。也可说是不顾一切的投资。
火红火绿---生气到了极点。
火遮眼---生气到失去理智。
放白鸽---以女色骗人。
放低二两---与“减轻体重”同。即上厕所。小解。
放声气---透露一点讯息。
放胡芦---撒谎。
阔佬懒理---不闻不问。
风吹鸡蛋壳,财散人安乐。---破财挡灾。
风生水起---生意兴旺。
奉旨---一定要办的事。
加把口---帮腔。
家嘈屋闭---吵闹。
家肥屋润---发达了。
家空物净---穷。
家头细务---家庭琐事。
假假地都系---好赖也算。
假过卖猫---卖猫的人总说他的猫会捉老鼠。其实是吹牛。
隔离二叔婆饭香---小孩爱吃新鲜的,也难怪。现在城市里大概这种生活没有了。
隔山买牛---比美国选总统靠谱一点。
隔夜风炉都吹得着---喘大气呢。累。
拣饮择食---挑食。
交吉---广东人爱“逢凶化吉”。买屋时卖方是把空屋子交易,本叫交空屋。但"空屋”与“凶屋”同音,不吉利。只好改叫“交吉”。这是香港人叫开先的。过年时买盘桔,千万要桔子多而密的。否则就“凶多吉少”了。一笑。
搞掂---办妥了。
搞搞震,冇帮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搞笑---逗乐。
搅屎棍---搬弄是非。
趷起条尾就知道你屙屎定屙尿---未搞事就被人知道你的计谋。
鸡蛋摸过都轻四两---形容人贪婪。
鸡啄唔断---长气。
鸡咁脚---走得快。
鸡毛鸭血---狼狈不堪。
鸡手鸭脚---笨手笨脚。
鸡同鸭讲---语言不通。
鸡仔媒人---爱管闲事。
几唔闲?---冇所谓。
噉唔系?---就是呀。
揿地游水---保证安全。
跟红顶白---见上拜,见下踩。
我家乡叫鸡蛋做鸡春的。美国投下了原子弹,我家乡的人说美国向日本投下了“原子春”。我那时已读三年级,也不知道“原子春”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是原子弹。可笑吧?我在干校养鱼时就见过水蛇春。它生出来时是一长串的。每一个本身就长,成串更是“水蛇春咁长”了。 鸡春咁密都菢出仔,棺材咁密都有鬼---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这是对贪腐者的警告。古人尚且:“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腾王阁序》语)难道今人不如古人? 跟手尾---善后。 近厨得食---近水楼台先得月。 食姜咁口,射箭咁嘅箩柚---初学担重担者。 狗咬狗骨---自相残杀。 狗上瓦坑,有条路---熟门熟路。 狗肉滚三滚,神仙都企唔稳---狗肉好食,可惜市面不易买到,要食只好找李翔了。 见周公---睡觉。 劲到爆---厉害。 个心十五十六---主意不定。 各花入各眼---观点不同。 各施各法---各有各的高招。 各适其适---各人做自已喜欢的事。 干塘---没钱了。 干净企理---清洁整齐。 赶住去投胎---太匆忙了。 赶唔切---来不及。 缸瓦船打老虎,尽地一煲---拼了。 讲大话---说谎。 讲得口响---说漂亮话。 讲多无谓,食多会滞---要实话实说。 讲开又讲---口头禅,既然有人说了,就一齐说吧。 讲话有骨---话中带剌。 讲笑揾第样---不要随便讲笑。 讲耶稣---以不敬的口吻说人家讲大道理。 讲人事---走后门。 高大衰---傻大个。 古灵精怪---不正经。 古月粉---胡椒粉。 估估下---随便猜想。 鼓埋泡腮---生闷气。 倔头路---死胡同。 鬼打鬼---坏人与坏人之间相斗。 鬼五马六---不正经。 鬼拍后枕---不知不觉说出自已的秘密。 鬼杀咁嘈---吵闹。 鬼画符—乱写乱画 三水佬睇走马灯---陆续有来。 桂姐卖布--一匹还一匹---讲事情要分门别类才可以讲清楚。 滾搅晒---抱歉语。打扰了的意思。 滾红滾绿---行为不老实。 滾水渌脚---走得快。 滾水渌猪肠,两头缩---例如:工资少了,屋租又加了。 滾热辣---新鲜出炉。 观音兵---戏称成天向女性献殷勤者。 工夫长过命---工作永远做不完。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恩爱。 过气老倌---已没有多少号召力了。


不识意大利语,也可以食意大利粉。

记得在香港时曾经看过一出连续剧中有一段趣事:一位婆婆爱听歌。无论中外的歌都爱听。她孙子说:‘你不懂英文,还听英文歌?’婆婆说:‘你不懂意大利语,你又食意大利粉?’孙子顿时给“疾”住了。因为有趣,所以不忘。近来儿子买了好些澳大利亚牛排。我想煎牛排配肉酱意大利粉也不错。于是到超市买来意大利粉,瓶装番茄酱,番茄,猪肉碎等回家煮食了。现向大家分别介绍如下。 煎牛排:因为邮购回来的牛排已配齐各种佐料,我就照煎可也。牛排是事先已淹好了的,有黑椒汁和西冷两种口味。先把平底锅烧热,放入牛油,把牛排煎得两面焦黄,铲起,淋以配备的汁液,即大功告成。 煮意大利粉:先煮滚大半煲开水,放入意大利粉,煮滚片刻,不开蓋,熄火,焖约十分钟。再煮滚片刻,捞起意粉,分装到各人碟子上。 煮肉酱:番茄切细片,开油锅,放入番茄,加水煮烂。放入肉碎,加番茄酱,加调味料,捣匀,煮熟。淋到意大利粉上。即可大快朵颐了。 以上美食制作简单。大家不妨一试。


辣椒好食,屁股难挨

很久以前,广东人是不大吃辣椒的。有所谓“辣椒好食,屁股难挨。”五几年我在部队当兵,有一次调到江西宜春一个叫芦溪的小镇参加学习班。那时部队没有多少营房。我们就分别住在农民的房子里。吃饭就到小学的操场上几人一围,蹲在地上吃饭。我们几个广东兵刚好围成一围。吃饭时每围必有一大碗炒熟的辣椒。一开始,我们都觉得奇怪,这辣椒那么辣,我们怎么吃得了呀?一餐下来,我们也只吃了小半碗。渐渐,吃辣椒也开始习惯了。不到一个月,学习班结束时,我们这些广东兵就能把一大碗辣椒全吃完了。究其故,人们说这是因为江西水“寒凉”。所以不吃辣椒不成。可是自此已后,我就习惯于吃辣椒了。记得从前广州街市的菜摊出售的辣椒品种是不多的。不知是北方人(广东人往往把外省人都一概称之为北方人)来广东生活的多了,还是广东人也渐渐的习惯于吃辣椒,现在街市的菜摊上供应的辣椒品种也起码有四五样。从特辣的“指天椒”到一点也不辣的“柿子椒”(广东人叫“灯笼椒”)都有。我最常买的就是“牛角椒”。但我听一位经营餐馆的朋友说,在冰箱的冰格放“指天椒”可长用常有。现在我家煮菜一般都有加入辣椒。即使煮大白菜也加些“指天椒”。大家也都受落。而每天的餐桌上都例牌有一碟“虎皮尖椒”。那是用牛角椒切开一条缝,用油把它两边煎起泡了,再加上酱油,加蓋片刻即成。这味菜必能给大家引发食欲。所以我特在此向大家推介。希望大家喜欢。


酒头 茶尾 饭中间

酒头茶尾饭中间,说的是酒茶饭这三种东西中最精彩的部份。让我一一的说来: 制酒的原料真是数不胜数。白兰地用的是葡萄,威士忌用的是大麦和黑麦,汾酒用的是高梁,米酒用的就是大米了。无论用的是什么原料,造法都是经过发酵后蒸馏得出来的就是酒。但要再纯一些,就要把初出来的酒再蒸馏一次。米酒就叫双蒸酒。北京的二锅头酒就是再蒸出来的酒中初出来的。那是为最好的酒了。因为是初出来的,所以最纯。所以饮酒就要这“酒头”了。俄罗斯人最喜喝的是伏特加酒。那酒特烈。但比较贵,一般人喝不起。现在俄罗斯人就爱喝中国的二锅头了。那可是“平夹靓”的好酒呀。香港的酒鬼就不能总喝白兰地,他们喝的就是广东米酒。他们叫它“土炮”。土炮中有一种“肉冰烧”那是把肥猪肉放到米酒中,让肉中的脂肪与酒反应,产生“酯”。这是陈年米酒经过酝酿而产生的芳香物质。记得在附中读书时化学老师就讲过这种反应了。 泡茶大家都知道酙到尾的就最浓。茶客就爱饮浓茶。为了公平,泡功夫茶者就採用了“韩信点兵”一法。就是酙到尾时向茶杯分别一点点的滴进各杯。使好茶大家都能分享。 饭中间大家就不言自明了。那是最软滑的部份。从前人们为要孝敬老人家,就把饭中间先装给长者。现在一般就先把饭打松,就无所谓饭中间了。 从前我能喝半水杯白兰地。后来不喝酒了,不久前我试着喝了小半杯茅台。结果人们立马用车把我送到医院,打了一回点滴才回过劲来。从此我也再不敢喝烈酒了。喜庆时就喝点红酒可也。浓茶也非我所能享受者。不久前有朋友来,我们以功夫茶招待。我也喝了两小杯。结果又觉得头昏欲吐。吃了两包保济丸才挺住。人们说我是得了“茶碱中毒”。唉!人老了,就不能拿从前年轻时相比呀!还是悠着点好。我就吃饭中间得了。


讲饮讲食

我的儿媳妇是福建人,但从小生活在澳门。她的饮食习惯就是港澳派的。一般来说,他们好清淡,当然了,遇到什么节庆就对“鲍参刺肚”趋之若鹜。对于各种调味料是一概的排斥。我是体育佬出身,从来就是“好食之徒”。不过我对食物却不大挑剔。就是在干校时总结的一条:“肥瘦不论,最紧要大旧。”也可能从前干体育时因为是体力活,流汗多,习惯了饮食多盐多糖。就是口味要重。我儿媳每从澳门回来生活就对家中饮食大加非议了。她的议论好象也很有道理。现在人们不是也都这样说的吗?!我虽然心中另有主张,也不好驳她。记得从前丘吉尔好抽烟,有一位记者说,抽烟不好,让他少抽。他就对那记者说:“我都八十岁了,你到八十岁再说我吧。”我当然不好也如此对儿媳说。只是在饭桌上多加一碟酱油,喝汤时就静静的到厨房拿点盐和味精放到自已的汤里。我儿子也爱好体育,也是“好食之徒”。他说话了:“据广州的食肆人总结,凡执笠的食肆都因为食物太淡。”我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不过我儿子却有很多朋友是饮食界的大佬。他的这番言论有可信度。自然,食肆兴旺不一定就代表了他的饮食卫生就正确。但记得从前就有营养专家说了,味精就是谷氨酸的钠盐,是用粮食加工而成的。对安神有好处。不知现在怎么有人对味精就是“深恶痛绝”。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创造出了如此丰富的调味料怎么就有问题了呢。我一时也拿不准谁是谁非了。那就“顺其自然”吧。 


神奇的药草——艾

抗战胜利前后,我有一年时间在家乡龙门永汉生活。就这一年时间,使我获得了很多农村生活知识,让我终生难忘。单就食品而言,各地农村都有好些特产为别处所无。例如著名的龙门胡须鸡,龙门粉,就为各地著名美食家所称道。现在我单表我家乡的清明祭祖的食品——艾糍。艾草在我国南北都有生长。现在我国医药有一专门项目——针灸,用的主要原材料——艾条,就是以艾草做的。我们村后边的树林里生长得遍地都是。艾草叶面上有白色绒毛,有一股艾草特有的清香,好认。人们採集后,把它磨成浆,和上糯米粉,加开水和成草绿色的粉团。备用。家乡有一种豆人们叫它“麦豆”,学名就叫“豌豆”吧。煮熟磨碎,在水中掏去豆衣,沥干水,做成馅,加盐调味。用和上艾浆的糯米粉团包之,压成饼,用蒸笼蒸熟,就成了“艾糍”。“艾糍”用来拜祭先人,然后分而食之。这艾糍有艾的清香,麦豆的豆香,软硬适中,有嚼头。很受人们喜爱。年前我回乡祭祖,姪媳还专门制作了好些让我们带回广州享用。再说艾条。艾草採集后晒干,包扎成条,就是艾条。很久以前,我还在越秀山体育场当田径教练,有一次伤了腰,动弹不得。到中山一院理疗科就诊。一位赖医生,据说是毕业于上海针灸学校的,为我作了按摩和艾灸。不几天就可活动自如了。这位赖医生与德国佬的兄弟也很熟,德国佬这位兄弟是自学成材的正骨师。是有真本事之人呀。


赠君一法决狐疑

家里来了几个小朋友。晚上就搞其烧烤。十分的热闹。我怕热气,只吃了几只鸡翼和烤羊肉串和两杯冻可乐就改吃了一碗绿豆粥。隔了一会,竟然发生了多年没见有的打嗝。休息了好一会还是不得停止。于是赶紧上网百度一下,寻求可有办法治好。果然网上弹出多条治理方案。我就选了一条最简便的:先做90度的弯腰,再大口喝下几口温热开水。吓,果然术到病除。我想,网友家中也可能时有人突患打嗝。如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大病引发的打嗝,有此一法,也能从速解决疑难。故特介绍如上。


这一跤踤得实在不轻

今天上街买工具,在店门口因为没有看清门前比路面高一级,一脚踏差了,身子马上向前踤下去。好在我是体育佬出身,马上反映过来,一个侧转身,让屁股和背部先着地。只手肘稍为擦痛小小。这时孙子和店中众人飞奔过来。我已安然坐在地上。只是挣扎了好一会才能站起身来。人们问我可有踤伤?我说不碍事,我是体育佬出身,食过两晚夜粥,虽然我已七十九岁了,也没有踤着关键部位。这时众人都唧唧称奇,说还以为我才只有六十岁左右呢。哈哈,踤了一跤,还牙擦了一阵。后来我把这事故向李翔在QQ上吹了一通。李翔说,他平衡器官曾受损伤,好在在附中读书时上体育课有体验,现在对维持身体平衡也能见招拆招。看来体育运动真不只是争金牌那么简单的了。 消失了的龙门粉

从前广东最著名靓米就是增城丝苗和马坝油粘。现在这名称还在,但品质就打了节扣了。关键是这两种米原来最正宗者都生长在丘陵的瘦田里。就拿我最熟识的增城丝苗来说吧,其实增城丝苗中的增城只是它原来的集散地。我家乡龙门是半山区,那才是增城丝主要产地。就我家乡龙门永汉来说,出产丝苗最好 的一塊地是我们村靠山(土名睇牛山)脚的一塊名为“火烧田”的田里。为什么叫火烧田呢?原来那幅田很瘦,种出来的禾叶绿素也不多,禾苗呈红色,人们就叫它“火烧田”了。那田种出来的禾瘦瘦的,禾干象一条金线,禾穗只吊着几粒谷。人们叫它“金线吊芙蓉”。一亩田才生产不到百斤谷。可是这些谷磨出来的米却特别好吃。那才是最正斗的“增城丝苗”呢。记得从前黎绮兰老师上植物课时讲过,“米的主要成份是淀粉,而淀粉又分为长链和短链两种。长链‘烟韧’而短链‘饱满’。长链多的米好吃,但产量低,短链米产量高。”现在人们种植水稻首先讲究的是产量,瘦田也改造成肥田了。我家乡那塊“火烧田”也改种著名的龙门砂糖桔了。原来的龙门粉就是用正宗的增城丝苗米制成。而主要产地也不是永汉,而是永汉再上去的叫“沙径”的一个圩镇。那里的田更瘦,水却更清。最适合制作龙门粉。制出来的龙门粉“烟韧有弹性”。制品在晒场上晒得半干时用竹丝扎成10公分长的小扎,干透后出售,取名《切丝》。那时家乡人即使有钱者也只在宴席上用《切丝》做菜。并不是如广府人用来当饭的。不久前,我回乡想买正宗的龙门粉。可是在永汉各大小商店都没得卖。店子说,早就没有生产了。现在永汉只卖东莞排粉和番禺排粉了。冇计,只好与时俱进吧。


又听到龙船鼓响了

我家住大石福安园。离大石河---“三支香水道”仅一百米。近来,不论晴雨,天天都闻龙船鼓响。《赛龙夺锦》的乐曲时时浮现在脑际。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在北京生活的好友,我初中时的团支书何永丰。她说,闻说广州近来常下大雨。不知故乡亲友可都安康。我说,广州现在排水得当,所以生活如常。我还每天骑单车到菜市场买菜呢。虽然混身湿透,但我经历了几十年的体育生涯,已练就了“铜皮铁骨”,回来更换衣服就没事了。她大惊失色,好在现在电邮也来得快,马上就给我发来忠告,要我不要为一时豪情所引,都快八十了,还是稳重点好。我告诉她:我有一位邻居前牌友,从前是台山的一位中学校长,打牌特精。他不用看牌,到时说:“胡了”,把牌翻转,放齐,果然“胡了”。现在有时我就在菜市场遇见他,他也是骑单车来买菜的。他今年已九十整岁了。问你服未。我说,我也要努力争取骑车买菜直到九十岁。我请她耐心等着,我相信我也能做到的。我还告诉她,现在大石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路又窄,都停满了车。所以车就走得很慢。特别是十字路口,就得见缝插针。这正好锻炼我的车技和体能。哈哈,这就是生活。


最好的并不是你所需要的

我青年时就患有胃病,所以很多好吃的东西我就不能随心所欲的吃了。例如大串连时我到了梧州,那里有很多正宗的沙田柚出售。我吃了两片就觉得胃涨,不敢再吃了。83年,我因患脑血管瘤到北京宣武医院入院治疗。在北京吃的是东北大米,它非常可口,可是粘性大,胃又消化不了,所以我入院四个月就只能都吃面食了。最近十多年我又患了痛风,医生交带我不能吃海鲜。唉!海鲜这是一个很大的美味食谱,我又最爱吃海鲜,这又一次断了我的至爱。我的好友许锡志的夫人是广州造船厂厂医院的院长,她也患有痛风,她对防治痛风就最有发言权了,她又给我开了一大串不能食用的清单,例如各种菇类,红色的肉类等等。我一位老同事说:“从前想吃什么都没钱吃,现在有钱吃了医生又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真叫人着难。”难呀!为了活得舒服一点,就只好样样都倍加小心了。与老同学共勉。


吹牛也要懂得一点牛脾气

前天我和几位58届的老同学聚会,香港回来的好友何绍良说,我不久前送他一本《回忆》让他回味了青少年时的很多故事。这次他是特意回来向我致谢的。我的小书能得到同学的认可,这让我十分的开心。他问我怎么把过去的事记忆得这样细致?我说这无它,只要事情上心,就可以记得牢。我这个人好和别人扯谈,如果人家讲的事你一概不知就里,那又从何谈起呢?那天我去广医二院镶牙,我对医生说,欧洲小国列支敦士登出的假牙最有名。牙医驚奇的说:“你怎么知道这产品的?”说他们也用该国的产品。我说,我是从前看世界地图册时记下来的。就这样我和医生的关係就拉近了许多。人与人的关係是靠互相相知建立起来的。我肚里有什么,你肚里有什么大家互不知晓,那怎么能互相信赖呢?所以我以为知识面广一点,与人的关係就可以亲蜜多了。


清明蔗,毒过蛇!

今天广州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有说,现在街上多有“鲜榨蔗汁”出售。说那些出售蔗汁的小贩很不卫生。但我以为他只是从不卫生的角度评说。还没有说到要害。记得在旧网站时我就以同样的题目说了一次。我也只是从不卫生的角度评说。跟着,小荔就说,清明过后,甘蔗就会生霉茵。而有一种霉茵(我也忘记了名称)是会致人死命的。所以就是“清明蔗,毒过蛇”了。广州台因为没有请教专家,所以评说并不到位。如李翔说的:“大茵食细茵,细茵当补品”,那就大件事了。


虚惊一场

今早我孙子说周身发热。我摸摸他的头。是很烫。于是给他探热:“38.5度”。现在那禽流感让人谈热色变。于是我马上和他打的去广医二院挂急诊。再探热,还是“38.5度”。医生立马要他验血。验血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白细胞和分叶细胞比例都比正常值高出很多。我不懂。医生一看,顿时露出笑容。说是感冒了。他说若是禽流感,那是病毒。现在是细茵感染。所以只是感冒而以。我也就老怀顿为宽慰。打了一针退烧针,吊了一袋药水。忙到下午才告搞掂。回家吃了医生开的药,现在孙子已安然入睡。唉,自已病,最多辛苦点。小孩病,心中总是多了胡思乱想。有病,还是要请医生诊治为好。


光棍佬遇着冇皮柴

昨天我突然收到一个电话。来话人说:“你猜我是谁?”我说:“我猜不着你是谁。”他说:“我近来换了电话号码,你猜吧,广州你有那么多亲朋,一定能猜着。”我听他的口音不象是广州人。我确实没有这样的亲朋。我于是马上想到又是一个骗子。我于是说:“那你说我是谁吧。”他大概知道我不会上他的当,于是把电话挂了。现在的骗子层出不穷。真是防不胜防。我本来想把我去世了的弟弟的名字问他是不是。玩他一下。但一想,还是算了。要抓他又抓不着。可气。


介绍一个生活小窍门

今天看电视见某地方有无知居民听说世界末日的谣言,又说会有三天全天黑暗,于是抡购蜡烛。真是“愚不可及”。我家也常备一支蜡烛。不过现在我们这里已多年没有停过电了。我的蜡烛另有用途。现在天气凉了,每逢上街当然就要穿上带拉练的冬衣。一个热天,冬衣没用,现在一时要穿,往往就觉拉练不太顺溜。于是我就用蜡烛把拉练内外擦上一遍。这样穿起衣来就方便多了。大家不妨一试。


原来如此

我在当运动员时伤过腰。在干校时开始又在养鱼班。为了给大家加菜,冬天也下到塘里拉网捕鱼。结果落下了坐骨神经痛。在干校几年,用红外线,腊疗,蜂毒,等等都试过。全不见效。令我苦不堪言。后来回体委当教练,可能注意了保暖,结果不药而愈。直到去年还好好的。我以为不会再发病了。今年夏天,天气热,我一于短打。短袖衫,短裤,凉鞋。结果坐骨神经痛又犯了。其实我的生活,饮食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我以为年老,就会发病。这几天,天凉,我就穿起了厚长裤,密筒鞋,和袜子。哈,去书店,上街市,脚都不痛了。看来还是个保暖问题呀。从今已后,我再也不敢贪图凉快来个短打了。但愿果真如此吧。现在先把这经验向同病者说说。同病相怜嘛。愿大家都有一个快乐的晚年。 久病成医

我有一好友原是游泳教练。现在当然也退休了。他也和我一样曾因颈椎骨增生而头昏,也曾因高血压而头昏。有一次他对我说,又有头昏,但用牵引不解决问题,血压也不高,不知什么原因。我说:“我也曾有这样的情况。去广医二院诊治。因为头昏的起因很多。医生一时也找不出原因。我对医生说,我在香港曾听说‘耳水不平衡’也会头昏。”医生说:“可能。”他于是给我开了药,说,让我试试。不成再找他。他的药方是外文我看不懂。等我拿了药才知道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是《西比灵》专医“由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眩晕和偏头痛”。记得黎绮兰老师给我们上生理课时教过,耳窝内有一窝管就专管前庭功能的。这就和香港医生说的‘耳水不平衡’相同了。我回家吃了药,果然头昏就医好了。”我向好友介绍了这种药。他一吃,果然也药到病除。有病当然最好找医生。但有时经验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久病成医”的道理。


不是笑话的笑话

我出门一般都要经过一个约30米的路口。每遇红灯我必停下来等转了绿灯我才过马路。今天我正在等转绿灯时对面马路上一位与我差不多年纪的老者趁车与车有一个间隔快步跑了过来。当他还没喘过气时,我对他说:“几十年都过去了,还差那么几秒?上了年纪还是悠着点好。”他笑了。但愿他能记着我的忠告吧。


又是一个骗局

正当我们热闹的议论各式各样的骗局的时候,我孙子收到了一个从湖南寄来的信。我想,我孙子那里会有湖南的朋友呢?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印刷精美的对奖券。奖券是北京三星集团北京公司发出的。我也懒得看它的内容了。单是北京公司的奖券由湖南发出一事就足以说明这是骗局。虽然上面有几个公证员有名有姓,还有相片,也可怜这个骗子花费了邮资和印刷费。只希望我们国家成立一个专捉骗子的部门。免得我们带来那么多麻烦。


笑话一则

今天早上,突然来了一个电话,说要找什么部长。我不知是来电者打错了电话还是白撞。反正这时我的心情不差,于是我就说:“部长这里没有,厅长倒有一个。我就是。”他说:“你是那位厅长?”我说:“我是我家客厅的厅长。”他知道我在耍他。说:“呵,对不起,打错了。”现在骗人的招数很多。我就曾不止一次的接到这类电话。有一次,有来电者问我要不要借钱。他可以提供免抵压贷款。我明知那是骗局。也不愿搭理他。于是我说:“我不差钱。”这是借用了春晚赵本山的一句口头禅。反正我大把时间,总要找些乐子。否则也闷的慌。一笑。


做个好梦也能欢愉一阵子

某君连做梦也想发财。一晚,他梦见一神仙。神仙许诺他可发财十万银。梦醒,把这事也忘记了。时天气奇热。他纳凉时有一阵好风。他高兴的说:“好风,真值十万银了。”当晚,又见神仙。说:“你又说给我十万银。怎不兑现?”神仙说:“我给你一阵好风。你说值十万银。这不就是给了你十万银了吗?”某君愕然。 今天天气也热得交关。众街坊在大院内乘凉。一阵好风吹来。众人皆悦。我说你们发达了。众不解。我把这故事给他们说了。众说:“吓,发咗达都唔知。”一笑。


大暑小暑,有食懒煮

今天热得交关。按照北方人的说法是:“一块汗珠甩八瓣。”看看日历,原来明天就是大暑了。人说:“大暑小暑,有食懒煮。”有食当然可以懒煮了。没得食,那也只好找食的。好在现在到处都可以找到食的地方。但常上酒楼也非我所愿。而超市有的是食材。只是超市的急冻饺子也不如手工的好。自已包又太过劳神。好在街市有饺子铺,买回来现煮就方便多了。现在人们要什么东西,就怕你想不到,凡想得到的大概也能找到。这就是改革开放的好处吧。改革开放万岁!


话说“意大利粉”

记得在附中读书时老师在讲淀粉分子时讲过,小麦淀粉的分子有长链和短链的分别。在食品加工中有一种是把小麦淀粉放在水中漂洗,然后过滤,把沉淀下来的捞起,掠干,就是人们通常用来制作羔点饼食的淀粉,行家叫它“澄面”(音“邓Deng面”)。余下的经过加工就是人们在街市豆腐摊上买到的“面筋”。淀粉因为基本上是分子中的短链分子。所以制品就爽口。用来制作通心粉,意大利粉都很合适。老师讲的这段知识是课本中没有的。我又记得老师还讲过一位先哲说:“知识好比一个圆,圆内是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圆外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知识。圆内已经知道的知识越多,圆就越大。它接触的圆外的未知的知识就越多。”老师的讲课使我象干瘪的海棉一样,把老师讲的知识尽量的吸到我脑袋的知识宝库里。附中老师不单把课本的知识讲通讲透,而且把与课外的知识也连带的给我们讲述,使我们对知识的追求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永远感谢附中的老师。这次煮食意大利粉又使我想起了老师的教导。

我也曾去意大利旅游。但因为吃饭都在在意大利开餐馆的华人餐馆中就餐,图其方便兼且廉价。所以就没有在意大利吃过意大利粉了。我在书本上得知,欧洲人吃面条是马可  波罗从中国引进去的。那么意大利粉也应是自那时以后才出现。在意大利我去过米兰,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和罗马。就是在比萨当地的华人导游告诉我,国内出售的“彼萨饼”并不是出自比萨。比萨也没有彼萨饼出售。这倒也真使我了却知识库内的一个误会。可惜我没有向导游了解在意大利是否也把这种面条称作“意大利粉”。如果网友对这方面有所知,就请顺便导我走出盲区吧。先谢了。

面筋用来做菜也很好。它就是小麦面粉中的长链分子。用来焖猪肉很入味,也很有嚼头。豆腐挡还有用油炸过的面筋。用来打边炉一流。

披萨是成功人士做的食品。那老板攒大了。就那么点“垃圾食品”堆起来的一块饼,竟要一百大元,未免也太贵了吧。好在广州平多了。那天下雨,我在家叫了一客快递披萨,送到家才五十元。还是广州好呀。

国尧同学,很高兴你关心校友网上的贴子。我没有买过“生筋”,好象见过,一般街市上卖的“面筋”是经煮熟了的。呈浅灰色。生筋是白色的。不知我有没有搞错。关于知识是个圆的哲理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因为精彩,所以经过一个甲子我还记忆犹新。我们真应该感谢老师的教导呀


我要吃鸡

记得文革前珠江电影制片厂出了一部电影,名叫《逆风千里》。我们的校友莫梓江在电影中也扮有角色。所以同学们很多都有观看这电影。这电影说的故事也简单,就是说当时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在南线战争中俘虏了一批国民党的军官。因为南线地区较窄,要把这些伪军官押往北线。这中间要经过国民党军的地区,于是就产生了一些趣事。又因为这电影离现在已经久远,所以故事情节我也记不清楚了。我就记得文革开始后这电影就被批得体无完肤了。批它什么我也记不起了。我就记得一句台词,其中一个军官说:“我要吃鸡。”因为那个年代吃鸡可是非常稀罕的事,一般人家都只能在逢年过节才杀鸡。所以“我要吃鸡”就成了大家调侃的口头禅了。以讽喻一些人只想“吃香喝辣”。这个故事又使我想起了我在家乡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我们村邻近有一条客家村。那年代客家人一般都是穷人家,有一年,一个客家小孩对他妈妈说:“呀妈,人家挡鸡挡鸭做麻界(做什么)?”他妈说:“人家过年嘛。”小孩说:“我们也过年吧。”他妈说:“那我们就煲饭煮咸菜呀。”小孩听了十分高兴,因为平时他家就只能吃一些蕃薯和稀粥。一不留神,把人家的小鸡踩死了。还得赔人家的小鸡。这故事听来就觉得辛酸。现在我的家乡人们不论是客家或本地,人们要挡鸡杀鸭那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住在大城市的有时想不吃鸡也难。我住在大石,有时家里人都外出了,就剩下一两个人,我也懒得煮饭了,就到附近的小食店要一客碟头饭。看看菜牌,就是那么几样:什么“白切鸡饭”,“冬菇蒸鸡”,“咖喱鸡”,“油鸡饭”,“炒鸡球”.......总之就是鸡鸡鸡。我家附近有一家“清远鸡饭店”,我儿子多在香港工作,每回来就要在那店子外买一只白切清远鸡。有时还要打包一,两只带回香港给他的好友吃。说香港简直就吃不到这样的好鸡。我可是要吃完他剩下的那些鸡。人说那吃得满口也臭鸡屎味了。更要命的是,前天我孙子随他爸上街,买回来一个“麦乐鸡桶”。那桶内装的全是炸鸡。那是什么鸡做的我不说大家也知道的。我孙子就吃了那么一点点。其余都“孝敬”我了。一口吃落,简直“味同嚼蜡”。好在还有一点辣味,否则真是难以下咽了。就是因为吃了这“麦乐鸡”,我产生了如上的感言。大家有同感吗?


那里的咖喱最正?

我的孙子的饮食就讲求“新鲜”。近来电视的广告说某餐厅供应咖喱鸡饭。我孙子说要试试。于是我就买它几桶。(每桶其实是一人量)我家阿姨说她做的咖喱饭比这要好些。于是我就到市场的杂货店买了两包咖啡和薯仔。刚巧我儿子邮购了好些澳大利亚牛排。阿姨就做其咖喱牛肉饭了。——薯仔去皮切粒,牛排解冻切粒,另加辣椒,洋葱,红萝卜也切粒,这些物料都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熟。加入咖喱和调味料,煮透。加入米饭中,就成了一度很美味的咖喱牛肉饭了。餐厅供应的是咖啡鸡饭。那鸡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货色了。当然没有牛肉饭那么精彩了。而且内地供应的咖喱辣度不够,一定要加入辣椒和洋葱才够劲。记得在香港时我也很爱做咖喱菜式。香港生活着很多印度人,印度咖喱是世界上的咖喱中有名的品种。地球的北回归线附近有一条“辣带”。从菲律宾到中国的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到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的人都爱吃辣。在菲律宾,印度,土耳其都以咖喱驰名。香港的印度人就在香港开了好些香料店,以供应印度咖喱等香料为人们所熟知。我就曾常到印度人开设的香料店买咖喱。印度咖喱比我们平时吃的咖喱稍辣一点点。味道也好。有一次,我在北角见到一家中国人开的香料店,我问他可有咖喱出售。他说有。我问他,是印度咖喱还是土耳其咖喱。以示我对咖喱还颇有研究。他说:“无以名之。你吃得好就来帮趁我,就是了。”我于是就买了一些。回家煮食。果然香且滑。以后我就常光顾他了。在香港,我煮咖喱常会加入一点椰酱。这样咖喱就更香滑一些。香港超市有罐装的椰酱出售。广州的超市不知有没有。而且咖喱也不常吃。所以我也就没有特别找它了。看来咖喱还是可以常常煮来吃的美食吧。


话说“粽子”

端午节已过,我家因为人们都外出了,所以也就“得过且过”吧。吃粽子可是要认真的对付一下的。街市买的或是超市买的粽子总是不太如意。好在有朋友送来了几只正宗肇庆裹蒸粽,让我一饱口腹之欲。现在超市上出售的粽子真是五花百门。名称我一时也说不尽矣。不过我还是喜欢肇庆裹蒸粽。就我所知,那肇庆裹蒸粽的里边除了一般粽子里都有的去衣绿豆和糯米外,还有咸五花肉,咸蛋,蠔豉,瑶柱等配料,加之“够火路”。所以味道就格外和美了。除了肇庆裹蒸粽之外,我就特别喜欢没有豆子的枧水粽。贪它“烟靭,爽口”,且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电视介绍一种外地的粽子只有白糯米和一粒红枣。说是纪念屈原的青白和红心。“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难怪全世界都说“食在广州”。我还是喜欢肇庆的裹蒸粽。心里想着爱国,何须那么形式呢?其实吃粽子也不一定在端午节。广东陈村人就是拿粽子祭祖的。只是他们祭祖后的粽子吃不完也不拿回家,只把它丢掉。故名之为“陈村粽”。这又是专指那些“洗脚唔抺脚的人——甩干”的卓号了。


街市买菜的招数

昨天是芒种节,民谚曰“芒种节,食唔切”。就是说,这个时节南方蔬菜大量上市,种类让你挑选时也犯难。我曾为“一家之煮”,现在则改充“专职採购”。但买回来的菜蔬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好在我家阿姨业是有年,我也就跟她学得了一些招数。现在就向大家交待几招,供初入行者参考。
节瓜:首先要选长得四正,瓜皮清爽,长有密毛,残花还在,拿起手觉得沉重结实者,就是好瓜。轻轻的就可能快倒瓤了。不可取。
芋头:买宾郞芋头要选圆净的,手感要轻,用手周身按捏不凹陷者为好香粉芋头。芋头仔则选圆净者可也。
菜心:首选“齐口远”,就是菜花蕾与菜叶齐平的。菜梗不可空心。
好,先讲这些。如大家有不解之迷,不妨提出,大家研究研究。


苦尽甘来话苦笋

我家阿姨是从化吕田人,她说她家乡的苦笋很好吃。我从未吃过苦笋,近日乘她回乡参加亲戚的喜事请她买些苦笋来尝尝。她说这苦笋不便宜。我说那也得买来试试。果然这苦笋要八元一斤。比起我们现在在街市买的普通鲜笋五无一斤是贵些,但它全部是笋肉,不带笋壳等,算来也就不贵了。当天我就要煮来吃,阿姨说要起码浸一天。那只好听她的。第二天请阿姨用五花肉煮来吃。首先我的感觉是这苦笋也真苦。但慢慢吃来,还真别有风味。而且过后口中还会齿颊留甘。再浸两天,那苦味竟然去得差不多了。我觉得风味反而不及原来。记得从前我到华南植物园参观时园内老师说植物园中的竹园有竹二百多种,但竹笋能吃的就只有二十种左右 。不知可吃者是否包括这种苦笋。我以为苦笋的确值得留在我的菜单之中。现在特向同学们推介。现在正是苦笋上市之时。而且只有在从化吕田才有得卖。过了这时节,想吃也没有供应了。


鸡頚鸭下巴

家乡送来了一只活鸭,两只活鸡。要亲自宰杀了才可食用。我已几十年没有亲自操刀了。现在只好亲自挂帅。记得从前有口诀:“鸡頚鸭下巴。”就是说杀鸡时要在鸡的頚部动刀,杀鸭则要在下巴处动刀。因为该处有它的大动脉,好放血。先杀鸡。备一小碟,放些盐,加少少水,让助手抓牢鸡脚鸡翼膀,我即拔去鸡頚的毛,用利刀割之。把鸡血注入碟内,后可把鸡血放在汤里,煮熟了吃。放血后,鸡已死。用水把鸡全身湿透,再用大热水浸之,即可拔毛,已后就是开膛等工夫了。宰鸭工夫也差不多。如果是早禾鸭,因为毛未出齐,拔毛则比较麻烦。记得那时是用小竹管插到鸭頚里,用力吹气,使鸭皮涨起,这样拔毛才容易一些。经过一番奋斗,才大功告成。不过乡下自养的鸡鸭嗞味是“零舍唔同!”对我的辛劳也大大的补尝了。 有心不怕迟,十月都是拜年时

又是一年新春。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忙于清洁扫除,准备年货,最后是年夜饭,跟着就是看春晚了。人人都忙得不亦乐乎。今天是年初一,人说是“赤口”。就是不宜出外拜年,否则容易有斗咀。那就在家休息可也。香港人说:“有心唔怕迟,十月都是拜年时。”那就更不用急着去拜年了。这是借口而已。好在现在有互联网,在网上给好友发条短信,“乜嘢都搞掂”了。小孩子可不这样看,他跟随父母去拜年,总能得到很多“利是”。父母给送出多少他是用不着管的。昨晚的央视春晚也真热闹。中不中大家的意,那真是见仁见智了。人们又在议论,“谁谁谁又复出了。谁谁却不见面了。”我以为总不能让几个大碗长期占着春晚舞台吧。也应让更多的新人露露脸了。昨晚的年夜饭还没来得及消化,今天如何张罗饭菜才是我最伤脑筋的呢。


家乡的食品真好吃

前天我生日,家乡的姪儿来庆贺。他现在在家乡种田,但已开其漂亮的小汽车到我家。记得46年我从家乡回广州从天亮出行到日落才到。前天他一出村就上高速公路,只一小时就到我家了。真是何止鸟枪换炮呀。我姪儿从车里给我送来自家种植的甘蔗,茨菇,还有自家制作的油环,松饼,艾饼和我家乡著名特产炒米饼,龙门粉。那天来客送给我的食品真不少。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澳门手信。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以为最合我心的还是我家乡的各种食品。大概这就是因为“故乡的情结”吧。


好吃不过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是一个小品中的名句。虽然这段小品已过去了好些年了,但这句话我一直不忘。可见其感人之深。我当过兵,在部队里伙食一般是不错的。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吃饺子。每逢节假日,各伙食单位往往要包饺子。到时,由伙房分发面粉和由猪肉,韮菜等做好的馅料,就由各小单位分头包饺子了。我那时在俱乐部做图书管理员。俱乐部有几个广东兵,就是许宁伟,许锡志和我。我们几个就凑点钱到市场去买回一些鲜虾,放到馅里。饺子包好了,就到伙房煮熟,然后就大快朵颐了。有一次,政委经过,他就来试试我们几个广东仔的手艺。一吃,大大称赞一番。已后凡吃饺子,政委一定来光顾我们的。这事直到现在我们还津津乐道呢。包饺子最考功夫的就是赶皮。我们不会操作,就只好把面和好了,赶成一大张,再用一个铁皮罐子压出饺子皮,再包之。我现在还能熟练的包饺子就得益于当兵时的训练。现在市场上的面店有现成的饺子皮供应,就使包饺子的操作方便多了。前些时候街市有冬笋卖,我买回几只,正好派上用场。把笋壳去掉,切去头部过老的部份,再切片,用水煮几分钟,去掉苦味。再切丝,又切成小粒。和上新鲜的猪肉末,切碎并去了部份水的芹菜及调味料等做成的馅。就可包饺子了。经过一番努力,大家就开怀大吃其饺子。这用笋包的饺子真出彩。爽口。它又让我回忆起过去那多姿多彩的生活。真是“好吃不过饺子”呀!


因为吃了一味好菜而想到的

我家阿姨是从化人,她不时就会烧一些客家菜,这不仅使我们大快朵颐,还使我联想起一些有趣的往事。 去年正月初,我家乡的姪子就给我来电话,说是年十五就是一年村里摆花灯的时节。从前每年正月元宵节,凡在年前生了小孩的家庭就会在村中的祠堂摆花灯酒。生了小孩的家庭出资小小,由村里太公出大头在村里大宴乡亲父老。出外谋生的人也都回乡参加盛宴。中午各至亲家庭先给外地回家者来一小宴,旁晚才是全村共享的盛宴。我在抗战未期和胜利初两年都在家乡参加了这种花灯酒。最记得这酒宴的菜肴必有九大碗。是为“九大簋”。其中四角都是“茨菇炆猪肉”。它的寓意是希望多子多孙吧。而且这味菜价廉又顶肚。抵食夹大件。解放后这一习俗没有了。近年,家乡里人们都富起来了,这一习俗又从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只可惜我不会开车,会开车的儿子又不得闲。我又年纪老迈,走动不便。只好作罢。 今天阿姨煮了一盘“茨菇炆猪肉”,味道和我在家乡吃过的无异。虽然好几十年都过去了,那亲切的嗞味还记忆犹新。本来这味菜我也会整。但儿子孙子都不爱吃茨菇,我也就没有做过了。今天这味菜一上桌,大家竟然食不住口。吓,原来大家对食物的欣赏习惯竟也变了。一如苦麦菜,苦瓜,从前都说“怕怕”。现在却也趋之若鹜。 茨菇炆猪肉做法: 材料:茨菇一斤,猪肉半斤,青蒜半斤。 做法:茨菇洗净去皮,切开边,备用。猪肉要五花肉,切大块,备用。蒜苗洗净,切寸段,备用。开油锅,爆香柱侯酱,加入猪肉,爆香。下茨菇,兜匀,加过面水。中火,炇十数分钟,加入青蒜,加调味料,兜匀,加蓋片刻,即可上桌。 这味菜可口,老少咸宜。大家不妨一试。


治咳妙方

我老汉体质大不如前了。天气转冷,稍遇风寒,我就患上咳嗽。服了一些成药,也不顶事。有人建议我试试磨碎生萝白泡蜂蜜,沖开水服用。可止咳。于是我就用一小段白萝白,用姜铇磨碎了,放入一个约50CC的广口瓶中,加满蜜糖,泡浸数小时,取几汤匙,加开水服了。吓,果然咳嗽立减。两小时后再服。咳嗽就止住了。我不知道其中的机理是什么,但果然止咳,这就是有效了。请明白其机理的朋友示我。也好让我多一些知识。现先向大家介绍,好让也患咳嗽的朋友多一种治疗方法。所费无几,得益甚大。


吃蕃薯吃出栗子味时所想到的

从前广州西关住着一些“西关大少”。一般的说,西关大少指的就是上辈留有钱财的二世祖。这些二世祖好食懒做,渐渐家财也散得差不多了。但他的“大少”架子还是照样摆着。就拿吃蕃薯来说吧:从前街上就时有过街的熟蕃薯卖。有时蕃薯个大,小贩就可切开来卖了。西关大少就大模施样的走来对小贩说:“斩四两来。”让人以为他是在买烧腊呢!“买四两”不就得啦。他就说“斩”。可笑。一口咬落,连说:“吓,有点栗子味。”以示他平常是吃栗子的,现在试试廉价的蕃薯而已。今早,我煮了一锅双皮黄蕃薯,熟了,再用微波炉把水抽干。一吃,果然也真有点“栗子味”。于是我就想起了从前的这段故事了。


健康绿色食品——蕃薯

电视上播出了从化良口蕃薯节的盛况。我老汉走动欠佳,只好望而兴叹。吓,好在我这里的街市门口来了一辆农用车,装着满满一车蕃薯。个头细细,皮色红润。说是双皮黄蕃薯。标价1.5元一斤,五元四斤。这正是我小时候喜欢吃的蕃薯。不管它三七二十一,我就立马买了一大袋。回家开其“蕃薯宴”。这活也简单,把蕃薯洗净,用瓷碟装了,放在微波炉内,高温加热十分钟,即可食用。从前我是用水煮的办法煮蕃薯的。后来发现用微波炉更方便,而且这样煮的蕃薯由于微波把一部份水份抽干,蕃薯就更加香甜了。提起吃蕃薯我真有很多话要说了。记得抗战时我逃难回到家乡龙门永汉。我有一亲戚是地主,他家雇有几个长工。长工是要管饭的。每逢吃饭地主婆必先放一篮蕃薯让长工把肚子吃满,等会吃饭就可少吃些了。后来一位长工对我说,其实吃蕃薯只把胃挣大了,吃的饭更多。那年代,穷人家在农闲时就只能用产量高的蕃薯充饥。那时说:“世界饥萎,食蕃薯也要连皮。”现在可不同了。据说蕃薯周身是宝。连蕃薯皮也可作药用。据说煙酒多了,吃蕃薯皮可解毒。我煙酒不沾,那蕃薯皮就免了。蕃薯叶倒是我家餐桌上的常菜。据说大酒家用鸡油炒蕃薯叶,就能得到食家的好评。“烤蕃薯”常常是白领一族的至爱。虽然田源(《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重要配角)说那“脏兮兮”的,但它胜在可口,顶肚。


食得榴莲,娶得暹妇

我一位在北京的同学向我特别推荐多吃水蜜桃。说水蜜桃是最有益健康的水果。说北京现在正是水蜜桃大量上市的时节。我也爱吃水蜜桃,不过在广州出售的水蜜桃往往是硬硬的,大概完全成熟了不便运输。所以只好得过且过。据说北方有一种水蜜桃成熟了可用吸管就把果肉全部吸进嘴里。这样的桃子我没有见过。从我吃过的成熟的水蜜桃来说,这会是真的。怪不得西王母的蟠桃园就特别得到孙悟空的青睐。广东本地出产的桃子确实不敢恭维。现在人们就只爱它的花。每年年花,它可是主角呀。只是据说某香港富家女主人每年都不准买桃花,以免男主人行为不轨。一笑。广东的水果其实真不可胜数。近年来更有很多外国水果落户广东。例如火龙果,山竹等等。我家的众人喜吃榴莲。我闻到就怕怕。据说全世界航空公司均不准带榴莲上飞机。在香港有说:“食得榴莲,娶得暹妇。”暹就是暹罗,现在叫泰国。我受不了榴莲,所以对暹妇就敬而远之了。哈哈。


狗肉滚三滚,神仙都企唔稳

天气渐凉,又是广东人进补的时候了。民以食为天。老广当然就在吃方面大做文章了。我本想讲讲吃狗肉的事,但是现在买狗肉也真不易。这些天,我到街市却看到有新鲜羊肉卖。记得从前我也曾在网上讲过如何炮制羊肉。最近有老饕给我一番提示如何燘好羊肉煲。我照他的提点,果然“零舍唔同”。他说燘狗肉也当如此炮制。且听我慢慢说来: 材料:羊腩(狗肉也当如此)连带羊肝羊心羊腰羊肚三斤,支竹半斤,青蒜半斤,去皮马蒂8枚,竹蔗三小段,红萝白一个,当归半两,姜二两。 做法:支竹分成小段开油锅炸香,捞起,备用。爆香姜片,下羊肉,爆香,要不时翻动,到全部转色后加入各物料,只留下除羊肚外各内臓。其余内臓待起锅前十分钟才后下。放下各物料后即加到面水,大火烧开后转中火,燘约两小时,要不时翻动和加水。起锅前五分钟时加入南乳柱侯酱料酒等调料。到羊肉可嚼即可连锅上桌。大快朵颐了。羊肉或狗肉都不可太淋,否则没有嚼头,不妙。 老饕特别交代,买羊肉或狗肉一定要连带内臓,否则风味就差多了。怪不得我从前煲的羊腩煲味道就和猪肉相去不远呢。


中秋赏月的美味食品——田螺

中秋节已过,但中秋赏月的美味食品还不时涌现心头。月饼是中秋必备的食品,但现在人们对月饼已不感兴趣了。甚至说“怕怕”。原因不说自明。现在中国人的食品不敢说极大的丰富,起码也要说十分的丰富了。中秋的节日大餐中“芋头焖鹅”已不是必备的菜式了。现在人们的饮食更讲究“清淡”了。可是赏月时的小食“炒田螺”却还是很受大人,小孩的欢迎。现在街市还能看到有田螺出售。我就来说说田螺吧。田螺买回家最好先用盘养它一天,让它把肚内的坭排出体外。记得从前是用瓦盘养的,妈妈还在盘内放一把菜刀,说可以加快排坭。不知是真是假。现在用的是不锈钢盘就没必要放菜刀了。炒田螺前先把螺身清洗干净,用刀把螺尖端砍去一点,再洗净。开油锅,爆香蒜头豆豉,放入田螺,翻炒,加蓋片刻,加入紫苏丝和盐生粉等开成的浆汁,兜匀,加蓋。把田螺煮熟透。即可食之。据说螺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营养。但多吃了就不易消化。好在它味道鲜美。广东人对田螺也情有独钟。有不少说词就拿田螺说事。让我一一道来:“三只手指捉田螺——十拿九稳”。“大口田螺——顾口饱,唔顾屎窟生青苔”。在建筑和修路时捞水坭石屎就叫“炒田螺”。工地的混凝土车就叫它“田螺车”,也真够形象的。


水乡的另一种美味食品——禾虫

人说:“后生讲牙屎,老人讲旧史。”我老汉已没有什么现时的威水事好讲,除了跌跤时能让屁股先着地外,也没有什么值得牙擦了, 就讲讲从前的故事吧。上贴讲“虾春咁嘅价钱,烧鹅咁嘅味。”说到吓春。记得从前珠三角还有一种美味食品“禾虫”。我在南海泌涌干校时就在田间的小溪中见过禾虫。淡红色,细看体边有无数的绒毛不停的蠕动。成群结队的。老农说这是禾虫,蒸熟了十分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但当时我并没有吃过。后来到了九佛干校,那里都是没人耕种的山坑田,只有蚂蟥,没有禾虫。一直到了改革开放,我随朋友到从前的华侨大厦餐厅吃饭。那里住的都是香港客。我见到周围每桌都有一砵从前农家常用的砵头。内装好象是鸡蛋蒸的什么东西。一打听,是“禾虫蒸蛋”。我们也要了一客。吃了,觉得近乎“鱼肠蒸蛋”。味道似乎还要鲜美一点点。可是自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禾虫了。自我成了“一家之煮”,我也未能在街市找到禾虫。大概也和虾春那样,因为价格低廉,加之水质污染,现在也没有禾虫上市了。而砵头在大石的一些农家菜馆中还常用来蒸饭。一碗一砵。正如鲁迅说的,在精美的瓷器摆设中,放上一些粗碗也很别緻。


虾春咁嘅价钱,烧鹅咁嘅味

我喜欢与泳场的救生员交朋友。他们多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和一般市井生活十分熟识。和他们交谈可以学到很多生活知识。他们谈话也很风趣,充满智慧。例如他们说某种食品又好吃,又便宜,他们会说:“虾春咁嘅价钱,烧鹅咁嘅味。”从前我没有吃过虾春,不知道这话的实在意思。有一次,我见街市有虾春卖。这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了。我问小贩,怎么卖。价钱的确低廉。我又问,怎么吃法。小贩说,只需加点盐,油,葱花,上锅蒸几分钟即可送饭。我果然照做。吃饭时一尝,吓,其味果然无穷。后来我又从救生员处了解到,原来虾春只是珠三角水乡农民在咸淡水交界处捞取的小虾类生物磨成的酱。所以价钱就低廉了。我又听说,这“虾酱”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所以味道鲜美。现在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在。工厂林立。水体也多受污染了。我已很久未见街市有虾春卖了。写下这条谚语,我真有点怀念那“虾春咁嘅价钱,烧鹅咁嘅味”呢。


鲩鱼头燘支竹豆腐煲

一般来说,我喜用鳙鱼头做菜。不过买个大鱼头要30元左右。有人说用鲩鱼头做菜也很好。于是我就试着做了一次。挑个最大的鲩鱼头,才13元。请鱼佬砍件,回家洗净,用盐捞过,备用。买来支竹,软身豆腐,回家做其“鱼头支竹豆腐煲”。支竹折成约十公分长,开油锅炸一过。注意,油开即可下支竹,一下即要捞起,否则就糊了。这菜最宜用砂锅做。在锅底先放切成麻将牌大小的豆腐,再放炸香的支竹,再放鱼头。加过面水,中火煮之。约十分钟,加调味料,葱段。起锅。连锅上桌。吃饭时先稍稍捞匀。我虽患痛风,也忍不住吃了不少。一句话——鲜。


柚子皮煮鱼味道正

街上少有正宗广西容县沙田柚卖。而梅县蜜柚却周街都有。也好,梅县现叫梅州,那是我们敬爱的叶帅的家乡,就当是支持老帅家乡一下吧。卖柚子的是一位湖北大姐。我问她,这是湖北产的柚子吗?她说,这是梅州蜜柚。她是湖北孝感人。我说孝感麻糖好吃,我去过那里。她说,这蜜柚个大,甜,皮薄。我说,甜不甜吃过至知。我却主要是要它的皮。请她给我挑一个皮厚的。她说,为什么要皮厚的呢?我说我是广州人,我们爱吃柚子皮做的菜。她问我如何做法。我于是就给她讲了一通。她说,她那里还有很多柚皮,问我要不要。我于是又多要了一只。回到家里,我把柚皮分开,削去皮青。因为现在家家都没用煤炉了。而我家的气炉又太先进,上面不放有一定重量的锅就打不着火。只好把果皮青削深一点,放到水里煮一会,把皮上的油脂去掉。不过我以为留点此油可能更有风味。把柚皮放到清水里,泡浸过夜。不时换水。第二天捞起,挤干水份。留下暂时不吃的放入冰箱。把柚皮切一指宽,备用。 买来鱼滑,煎成鱼饼,切条,备用。开油锅,爆香姜片,放入柚皮爆香,加入鱼 条,兜匀,加小小水。加蓋片刻。加入生粉,汾酒,鸡粉,盐和成的汁液,兜匀,加蓋片刻,即可起锅。这味菜佐餐一流。大家不妨一试。


柚子皮也很好吃

中秋前后,柚子大量上市。价钱廉宜。虽然品种不同,味道有异。我以为最好当然是正宗的广西容县出产的沙田柚了。只是我胃纳不佳,不能多吃。我买柚子主要是为了吃其柚皮。何也,让我慢慢道来: 从前香港有人在农田里大量种植柚子。其实人们不是要吃其果肉,广东人饮茶爱吃“豉汁排骨”,酒店点心师就用柚皮垫底。吓,人们反而先吃了柚皮才吃排骨。不过这柚皮加工颇麻烦,现在就多用炸土豆代替了。如何加工柚皮,也让我一一道来: 柚子品种可以不论,买来柚子,把柚子皮一开为四,剝开柚子,果肉如何处理,適听尊便,我就不管了。柚皮用刀批去皮青,在火上慢烤至黑。去掉黑焦,在清水里泡浸一天,时时换水。最后,把水挤干,切成一指宽条条,备用。如果要吃“排骨柚皮”,做法如下: 买来肉排,砍件,回家洗净,用鸡粉,生抽,汾酒,生粉拌匀,淹约一小时。用柚皮垫碟底,上排上排骨,加小小水,上放少许椒丝。即可上锅蒸之。约十分钟即可大快朵颐了。 若要吃“滑鸡柚皮”,做法如下:鸡半只,买回家后,洗净,砍件,也用鸡粉,生抽,汾酒,生粉捞过,淹约一小时。开油锅,爆香羌片,把鸡件爆至半熟,放入柚皮,加小小水,兜匀,加蓋片刻。即可上碟。 是有点麻烦,但果然做了,保证好吃。相信大家会对柚皮比排骨或鸡件更有兴趣呢。


中秋食谱之葱油鸭

中秋将至,又是人们讲饮讲食的时节。我不妨向大家介绍一下适合中秋大餐的食谱的简单制法。儿子买回各式月饼,以为应节。谁知人们看的多,食的少。年年如是,对这么浓重的甜食,也怕怕了。不过节日大餐还是要准备的。一如“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今天先介绍一味《葱油鸭》: 材料:光鸭一只,葱十数条,蜜糖,柱侯酱,南乳等配料。 做法:到三鸟档买来水鸭,(不是野生的水鸭,是在塘中养或者放到田中长大的鸭子。)鸭先请档主宰鸭,只开肚,不开膛。内臓另行处理。回家把鸭内外清洗干净。记得把肺去掉。煮一锅开水,中火把鸭浸熟。捞起,沥干水,内外涂上蜜糖柱侯酱南乳和匀的酱料,淹片刻。开油锅,油要多。加入葱条,慢火把鸭煮得全体焦黄。捞起,放凉了,砍件。把余下的酱料加水,煮 成浓汁,浇到砍好的鸭上。大功告成。 鸭内臓洗净,切片,加上冬瓜粒,鳐柱碎,冬菇草菇粒,放入原先浸鸭的汤水中,煮汤,佐餐。 这味菜所费无几,人多就餐,很实惠。


醉茶

好一段时间,我每天都泡一杯普洱茶喝。从早到晚,喝了添水,从浓喝到淡。昨天有客到,我陪客人喝功夫茶。喝了几小杯,觉得气闷闷的,想吐。于是我吃了家中常备的保济丸,才恢复常态。不久,我孙儿也喝了功夫茶。也觉想吐。于是我又给他吃了保济丸。也没事了。有福建的人说,这是“醉茶”。吓!我只听过醉酒。现在才听说喝茶也会醉。我和孙儿平时并不怎么爱喝浓茶。只是兴之所至,偶一为之。昨天多喝了一点点浓茶,竟然“醉了”。而且那感觉比醉酒还难受。好在有解法。据说吃一点糖果也可解醉茶。我又增加了一点生活知识,愿与众网友共享。


白云猪手是怎样做出来的

白云山有座能仁寺,旧址就在从麓湖上白云山的路中间,那里现在有一条石级路直达《白云晚望》,也可沿公路上山。能仁寺本来就不是很大,但从前有一本武侠小说《十三妹大闹能仁寺》,这样能仁寺的名气就大多了。能仁寺早湮没了,现在遗址上还立有它的标牌。能仁寺不大,和尚也不多。但据说广州有一味佳肴——《白云猪手》就出在能仁寺。话说从前,能仁寺只有几个和尚。一天,大和尚下山了,做饭的小和尚偷偷的从山下买回来一只猪手。准备煮熟了吃。但煮得将熟未熟之际,大和尚回来了。小和尚连忙把猪手倒落山泉水下的小水氹里,并用菜叶蓋住。不久大和尚又下山了。小和尚不甘有失,于是就把那猪手又捞起来。重新用糖,白醋等配料汇之。一吃,酸,甜,爽,滑,香。哈,其味无穷。小和尚高兴之余把这妙招偷偷的告诉了山下小食店的老板。小店老板照版煮碗。果然也妙及毫颠。老板于是美其名曰《白云猪手》。小店自出了这一名菜,很快的就火红起来。现在这一道佳肴就成了广府名菜了。


歪打正着的食物

家人从澳门回来,去饼店买早餐。买回来很多“酥皮面包”。说:“怎么广州没有菠萝包呢?”我说:“从前有菠萝包,有一次伙记做包时下糖下多了。正在发愁。可是烤出来的包既香且甜。老板大赞好嘢。已后就照此制作。店子就一下子火红起来了。并把这种面包定名为“酥皮面包”。从此广州的饼店就只生产酥皮面包了。”


汤----广东人的至爱

广东人爱喝“老火靓汤”。我患痛风,不宜喝含有很多嘌呤的老火汤。夏天吃饭没有汤,也真难下咽。于是我就专做滚几滚的汤水。现在积多时的经验,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冬瓜汤是最容易做又最为人受落的。而且冬瓜汤的做法也多。 1,最普通的冬瓜汤,冬瓜两斤,猪肉(不见天部位,就是隔肢窝的地方。那部位肉滑,肥瘦合适)半斤,鳐柱碎一撮,茨实薏米共一两,姜几片。冬瓜连皮切麻将牌大,与各配料齐放入煲内,猛火煲一小时,不开蓋,闷着。吃饭时加调味料即可饮用。猪肉佐餐一流。 2,冬瓜溶,人们上酒楼爱吃“冬瓜盅”。其实“冬瓜盅”不易做,麻烦。我向大家介绍一味“冬瓜溶”比“冬瓜盅”易做而且入味。冬瓜两斤,鸭肾鸭肝三副,草菇三两,莲子百合(鲜干皆可)各一两,鳐柱碎一撮。冬瓜去皮去瓤切粒,鸭脏洗净切粒,与各物同煲一小时。不开蓋闷到吃饭时加调味料,这味汤是我的至爱。 3,冬瓜水,冬瓜两斤,生莲叶半块,煲半小时,加点盐,作清凉饮料。去暑一流。 冬瓜还有很多做法,当然,做菜也是很好的。同学们请多多介绍。



夏至食乜嘢好?

记得一年前又是夏至时节,我在网站讲了一个“夏至狗,冇定走”的故事。今年又是一个夏至节了。故事的发源地还是广西玉林。这几天电脑里也还为玉林的狗仔争论不休。我们这个小区家家都有养狗。尤以我家的藏獒为最。不过人们也与狗相安无事。因为大型犬都有围栏围着。它叫就让它叫好了。不防碍人们活动。多年前我也在大石住过。那时大石街市有狗肉买。但后来人们发现,一些不法之徒用鼠药把人家的狗毒死,再拿到街市去卖。所以人们就不再吃狗肉了。现在大石也不见有狗肉卖了。今天我也就不再讲食狗肉的事了。虽然还是“狗肉滚三滚,神仙都企唔稳。”那也算了,还是讲讲别的吧。 今天电脑里特别介绍,夏至最宜吃苦瓜。记得从前德国佬出过一个迷语:“大哥生毛,二哥生癞,三哥生得丁丁带带,四哥执人烂帽带。”迷底是:“大哥是节瓜,二哥是苦瓜,三哥是丝瓜,四哥是茄瓜。”我也曾把各种瓜如何做菜介绍了一下。今天既然说夏至最宜吃苦瓜,我也不妨把苦瓜可做什么菜式再介绍一下: 1,苦瓜炒牛肉:苦瓜先去瓤,切块,用开水淖一下,再炒。也可把苦瓜斜切片,不用开水淖,这样有点苦。苦瓜,苦瓜,我还是以为有点苦好吃。牛肉宜先用几滴枧水捞过,这样就不会太韧了。 2,苦瓜煲汤:苦瓜也是去瓤切块,与猪骨同煲。一小时,加调味料,即可饮用。此汤清热。可口。 3,煎襄苦瓜:苦瓜开边,去瓤,把鱼滑及肉滑混和,填充到苦瓜内。用慢火煎之,肉焦黄了,加点水,加蓋片刻,让瓜熟透,再加入调味料,即可上碟。吃时要用餐刀切段。 以上几味,希望同学们喜欢。


指天椒煮娃娃菜---醒胃

五几年,我在部队,有一次参加学习班。地点设在江西芦溪。那时部队营房不多。于是只好借住民房。与当地老百姓住在一起,倒也了解不少当地民情民风。那里靠山,星期日我们就结伴到山间游玩。只觉山青水秀,风景绝佳。也真领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阴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那时连以下的兵一个月的伙食费就十六元钱。但也觉不错了。最记得是餐餐每桌都有一大碗辣椒。我们几个广州仔当堂头痛。这怎么吃呀?那时南方人都不大习惯吃辣。说也奇怪,不几天,我们个个都能吃辣椒了。到后来竟无辣不欢。人们说,这是因为江西水土“凉”,吃辣椒能去“寒气”。我不知是否果真如此。总之自此已后我就习惯吃辣椒了。现在到街市买菜,就见各菜挡都把辣椒放到显眼的位置上,而且品种繁多。与我们同住的一位朋友祖藉是湖南人,但他从小就在广州长大。不过他家现在还保持着湖南菜的口味。他煮菜也多放辣椒。我煮娃娃菜也简单,一棵菜切开三段,分散,洗净,开油锅,爆香蒜头,放入娃娃菜,兜匀,加点水,加蓋,煮熟,加盐及味精。即可起锅。他煮娃娃菜则稍有不同,在爆蒜头时同时加入切碎的指天椒。吓,食落真“零捨唔同”。很醒胃。大家不妨一试。


节瓜咸蛋肉片汤----适时

广东人好饮“老火靓汤”。我也常煲不同内容的老火汤。自以为有营养。然而我的痛风却因此长患不断。苦呀!经朋友“同病相怜”,一再警告。我也有所省悟了。入夏,一餐无汤也难下饭。于是我就适时的滚其“节瓜咸蛋肉片汤”。果然很得家人赞赏。现向大家介绍如下: 材料:节瓜一个,咸蛋一枚,猪瘦肉一两。 做法:节瓜括皮,切片,备用。咸蛋打开,蛋黄分散,备用。猪肉切丝,用生粉生抽鸡精捞过,备用。烧开水,水开加入节瓜,滚片刻,待瓜片呈透明时加入肉片。滚片刻,加入咸蛋,和调味料,即可食之。 此汤正气,顺喉。做时记得肉丝不宜久煮。咸蛋更应“后下”。大家不妨试试。


西瓜共蟹唔识莫买

西瓜,我所欲也;蟹,亦我所欲也。但如何挑选好货就不是那么随意了。通常,如果人不多,我就买开刀的西瓜。那就保准没有错了。不过现在挑选多了也能掌握一些诀窍。就是靠拍。感觉瓜有共震的就基本上是好瓜。实实的就是未熟。有空洞声的就可能是倒瓤了。蟹就真的不好掌握了。我通常只光顾一家常帮趁的水产店。我让店主帮我挑选。他知道我是常客,不敢怠慢。所以我也放心了。青蟹现在还未上市,要等七八月才好吃。它是咸淡水间生产的蟹。渔家捕得的蟹要在塘里养一段时间,喂以饲料,从水蟹,养成肉蟹,再养成膏蟹。如果这时不卖,成了“顶角膏蟹”就很容易死亡了。水蟹与肉蟹不容易分别。膏蟹反而容易看出来。现在市场卖的多是花蟹。我去市场买蟹就叫店主帮我挑选大个的,不要“慢爪”(就是将死的,这是市场行话。)。我现在就向大家介绍一味“羌葱焗蟹”: 材料:以四人量算,蟹六只;羌约姆指大块;葱四株。 做法:通常我会让店子帮我挡了,回来用刷子把脏污刷净,蟹肉砍件。备用。羌去皮切片,葱洗净切段。开油锅,爆香羌片,倒入蟹件,兜匀,加盖片刻,务须使蟹转红熟透。加葱段,加生粉盐生抽开成的茨汁。兜匀,即可上碟。大家不妨一试。现在吃花蟹也是时候了。


炒蛋的妙招

炒鸡蛋是家常菜中最易做的一味。可是炒得好还是要一点技巧的。现在我介绍一味韭黄炒蛋给同好。希望大家喜欢。 材料:鸡蛋四枚,韭黄二两。 做法:鸡蛋加盐打匀,备用。韭黄洗净切两公分段。烧红锅,加约一个蛋份量的生油,烧滚,倒入韭黄,兜匀,煮片刻。即倒入鸡蛋,兜匀。再加入一蛋份量的生油,兜匀起锅。 厨师口诀:生葱,熟蒜,半病韭菜。所以凡煮韭菜一定不能过熟。韭黄更之。起锅前加油,蛋才能软滑,鲜明。大家不妨试试。



西餐中作——薯仔会猪利

我在西餐厅吃过一客猪利。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制作的,半条猪利伴以炸薯仔块,还有番茄等。用刀叉食之。不错。我又吃过咖喱薯仔焖牛腩。也觉好吃。这还是我在香港时中午的快餐碟头饭常点的项目。于是我就作了一款咖喱薯仔会猪利。大家吃过,都说好嘢。现介绍如下: 材料:猪利半条,薯仔两个,洋葱一个,指天椒两枚,咖喱块一盒,调味料等。 做法:猪利用水煮过,放入凉水洗净,切片,不要太薄,否则没有嚼头。备用。薯仔去皮,切成麻将牌大小,洋葱半个切开分散,开油锅,爆香羌片,倒入薯仔和洋葱,兜匀,加水过面,煮到薯仔烂,要注意不时加水,铲底免占锅。加入猪利,咖喱,辣椒丝,余下的半个洋葱和调味料。焖到猪利熟,即可上碟。用来伴饭,一流。


新品种——节瓜焖鸭

我曾做过冬瓜焖鸭,但我在一农家饭庄用餐时吃过一味节瓜焖鸭,觉得颇有风味。 回家做了一次,还算合格。现介绍如下: 材料:光鸭半只,节瓜两个,配料若干。 做法:买鸭时请挡主砍件,回来洗净,沥干水,用生抽生粉鸡粉料酒捞过备用。节瓜去皮,切成五公分长,分半宽的长条,去瓤。用羌起锅,先把节瓜煮至半熟,放入鸭件,捞匀,中火煮熟。加盐及生粉开成的茨汁,即可上桌。 这味菜记得节瓜要去瓤,凡煮肉类记得最后放盐,否则肉不易煮烂。


苦瓜煮肉片----入味

近来多朋友到访,为省事,多在菜馆就餐.我又学到了几招好菜式,现向大家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苦瓜煮肉片:这味菜相信大家都有做过.不过我以为菜馆做的的确正.现简述如下:猪肉顺纹切薄片,用生抽鸡粉生粉料酒捞过,备用.苦瓜洗净,开边,去瓜瓤,再切边。然后各边放砧板上,用刀斜切成薄片。烧开水,水开即把苦瓜倒入,再开片刻,即捞起。蒜头豆豉捣碎。开油锅,放入蒜头豆豉,爆香。放入苦瓜,兜匀。加蓋片刻。倒入肉片,兜匀,加蓋片刻。加入生粉,盐,水开成的茨汁,兜匀。即可上碟。这味菜开胃,人们都说我做的和菜馆无异。


烧麦 烧卖

还是多年前,我和同伙到北京谈生意。事后,我们到前门的全聚德吃烤鸭。两个人吃了半只。未饱。于是又到前门大街的《都一处》吃烧麦。我们都是第一次在北京吃这种食品。但“都一处”早已名声在外。据说当年乾隆皇微服私访,游到深夜,肚子饿了,找吃东西的地方。食店都关门了。最后只找到一家小店专卖烧麦的。只好将就。这时乾隆皇爷早已饿得肚子咕咕叫。这烧麦吃下去正好解馋。皇爷大大的满意了。次日,一道圣旨下来,因为当时都只有这一处有东西吃,所以就赏赐《都一处》牌匾,以示嘉奖。这样,这家小店就因皇爷有奖,一下子就火红起来了。一如现今习大大在庆丰包子店就餐一次,这店子就红遍了全中国一样。这“烧麦”传到广东,因为语音关係就成了“烧卖”了。我们想,广州烧卖一笼就那么四只,我们就每人两笼吧。于是就要了四笼。谁知端上来的每笼就足有一斤多。一只就比广州的大一倍。我们吃烤鸭已经半饱,两人吃半笼经已饱到顶角了。好在当晚我们就乘晚班飞机回港了。于是请服务员帮手打包,二一添作五,两人分了,回家放入冰箱。我就吃了三天才把它吃完了。这又成了一项愉快的记忆。 我在香港和有钱的阔佬上过酒楼,也和装修师傅,建筑工人上过酒楼。我发觉有钱人埋了单一定把食余的东西打包带走。而工人大佬多是拍拍屁股就走人。这可能和有钱人多是从一般劳动者做起。节俭已成了习惯。如李嘉诚就是从塑胶工人做起的。而现在的香港生活水平高了,劳动者反而感到没有必要麻烦了。这也是香港人生活的一个怪现象吧。


一段关于“馕”的趣事

在很久以前,我还在香港做生意,有一次我与同伙上北京办事。办完事后,我们就在北京到处闲逛。中午,我们就到宣武门的新疆餐厅吃饭。那时候南方还很少北方菜馆,新疆餐厅就更少有了。我们两个都没有吃新疆饭菜的经验。坐落后,看菜牌,主食中有“馕”一项。馕是什么东西呢?于是问服务员。他见我们是南方人,就说,馕就是烧饼。我想,烧饼不就半个巴掌大么。于是就要了六个。我想每人三个也差不多了。那时,还不兴服务员给顾客出主意。谁知端上来时一看竟是好大的一个。既然来了,也不好退货吧。只好每人吃了半只,其余打包,一直到拿回香港。回到香港本打算拿回公司与同事分享我们的笨事。谁知人们却对这种维吾尔族食品大加赞赏。后来,我们每去北京都要带几个馕回去,作为上京的手信。现在我已搬入大石居住。从我家出市区,就得在我家住的福安园公交站乘番禺188路公交车到洛溪换乘地铁。在转乘路上有一挡维族小伙子开的烤馕挡。哈,这是个好东西。于是我就顺便买了几个。回到家里果然也是很受大家的欢迎。它又使我想起,第一次吃馕的趣事。于是记录如上。 “馕”就读“囊”nang.(囊中之物的囊。)这是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民平时的主食。不油腻。耐饱。有嚼头。香。成基见到,不妨买个试试。近日我家来了一位北京的朋友,他说他曾在新疆生活了好几年,他知道新疆人特别是生活在沙漠附近的人们都爱吃馕。因为馕耐蓄存,不用冰箱,就可保存一个月。因为天气干燥,在牧区携带特别方便。想不到它在广州还得到我们的青睐。


种姜养羊,本短利长

昨天,老同学老战友许锡志宴请我和老同学老战友许宁伟。他的儿孙和外甥出席作陪。在谈到他儿子现在的工作时,他儿子说,从日本回来后做过几样工作。现在选择做农民。我们好生奇怪。现在也没有知青下乡了,何来做“农民”?原来,这是真的。他在日本时参观过人家的家庭农场。那是科学养殖。鸡养40天就可出栏了。专门供应快餐店。他说,他养的鸡自己不吃。不是有毒,是没鸡味。自己食的另养。得养一年多,才能宰杀,才有鸡味。养羊。羊爱吃树叶,本钱不大。羊繁殖快。几个月就又一窝了。公羊养大,卖掉。母羊留着繁殖。他现在家住广州,每周开车到农场指导生产。既能发家致富,又可增加当地农民就业门路。他说得眉飞色舞。我们也为他的创业而高兴。难怪许光的朋友也到农村办农场了。再说说做白切鸡的诀窍:用开水浸鸡前先把鸡倒置在大碟上。用壳挠开水倒到鸡内腔中。倒滿,片刻,倒回锅内。烧开了再挠。如此反复几次。这样鸡浸好了,就不会有熟不透的情况了。蒸鱼也有诀窍,蒸鱼不能用姜。只在鱼与碟间放几个葱段,以使鱼受热均匀。蒸鱼时间要掌握好。视鱼大小与肉厚薄,用猛火蒸十到十五分钟不等。蒸好后把蒸鱼出的水倒掉。洒上葱丝。烧红锅,倒入生抽,再倒入生油。烧滚了,再淋到鱼上。就大功告成了。记得倒生抽和生油的次序不能倒转。否则可能使油爆起,容易焯伤。春节的气氛还没过。祝大家日日都有个好心情。


春节是个大忙的日子

今年春节是近十多年来最忙碌也是最喜庆的日子。和儿子孙子和从加拿大回来的孙女一起过,真是其乐融融了。除夕,我亲自挂帅,做其大厨。朋友送来一只大剦鸡,我好几十年没有亲自杀鸡了。不过操作程序还记得。于是手执鸡的双翅,扭转鸡头,让孙子执住鸡脚,用利刀割开鸡颈,放血。烧开水。待鸡死后,用凉水把鸡湿透了,用大熟水浸鸡全身。这样去鸡毛就是很容易的事了。把鸡毛除干净后先割开鸡颈下方,去掉鸡嗉囊。后在腹部切开一口,把鸡内臟全部取出,包括鸡肺。用水把鸡内外都洗干净了。沥干水,放入两片姜,两个拍开的蒜头,一些酒,把鸡淹着,备用。鸡内臟把要食用的洗净切成小块,用料酒鸡精生抽生粉淹了,备用。把鸡淹约一小时,烧开水,把全鸡放入,继续烧水15分钟(视鸡只大小增减时间)。中间要不时翻转鸡身,以免沾底。过后把鸡取出,放凉了,最好用凉开水浇过,鸡皮即可更爽滑。砍件。上碟。沾料各人喜好不同。我喜欢用葱碎,姜蓉,盐,生抽,鸡粉,放入烧滾生油。我家乡人喜用砂姜,葱头,加入生抽,熟油。海南人喜用醋,加姜蓉。鸡内臟用来炒菜,很和味。另外清蒸桂鱼。浸过鸡的汤用来滾青菜汤。这样一鸡几味。我们四爷孙就可大快朵颐了。吃过饭就静候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了。今年的春晚分外热闹,精彩。我最喜欢的是舞蹈《丝绸霓裳》和相声《这不是我的》。我从头观赏到尾,连汁都捞埋。大石虽属广州,但人们在正午夜还是大放其鞭炮。大概法不责众吧。总之“炮竹一声除旧岁”。今年真个热闹非常了。


上屋搬下屋,唔见咗一箩谷

儿子把大石的房子装修一新,要我搬入去住。忙了几天,总算搬过去了。收拾东西还得搞几天。很多用惯了的旧物都要丢掉。我们这些老傢伙习惯了珍惜旧物。但虽可惜也只能割爱。冇计。新时代,就得有新观念。现在就只好把旧观念抛弃了。那岂止唔见咗一箩谷咁简单?!新的生活还得有排才能适应。也只好如此了。


薯仔作主食,好!

我二舅夏昌世是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教授。他老婆是德国人。从前他就住在北轩,我家住北斋。又因他儿子夏华德与我同龄,所以我就常到他家玩。他们家是全盘西化的。我二舅是园林专家,家居陈设自然按德国人的习惯,美观舒适。他家的饮食也与别不同。我看他家吃饭往往是一块肉,一点蔬菜和两个薯仔。有时是两块面包。我当时一直在纳闷,薯仔我们一直都是当作蔬菜食用的。后来我才知道西人就是把薯仔作为主食的。近日电视上也多有报导,国家也倡议把薯仔,也就是土豆,学名马铃薯作为我国人民的四大主食之一而加以推广。于是我就想起了二舅的餐桌了。作为响应国家的号召,我昨天晚餐也以薯仔作主食。现介绍如下:在冻肉店买来两大块牛排,在菜摊买了四个大薯仔和一个西兰花。回家先把牛排洗净解冻,用鸡精黑胡椒粉盐把牛排淹了。薯仔洗净用小煲煮半小时,待餐。西兰花洗净,切开,备用。两小时后,开油锅,先将牛排两边煎黄,铲起,盛入大瓷碟。薯仔去皮放在牛排边。西兰花放入油锅内兜匀,加小小水,加蓋片刻,也放入牛排旁。一盘美味的西餐就制作完成了。用餐刀餐叉进食。我孙子吃得眉飞色舞。说还可再做。


无事出街小破财

今天是2015年元旦。我循例也应写写贴子。清早,我北京的老同学何永丰给我发来祝福。本应马上回复她。一看,手机竟然没钱了。于是只好马上去街市充值。我今天本来打算中午就吃饺子,晚上的菜肴也在冰箱里备有。所以就不用再上街市买菜了。现在既然要去充值就走一趟吧,权当锻练了。谁知到了街市,东买一点,西买一点,加上充值。几百大元就不翼而飞了。这年头科学发达了,花钱的题目也多了。物质丰富了,对荷包的吸引力也大了。电视上不停的宣传“富由节俭,败由奢。”我们这把年纪,富也富不到那里去。省俭还是要时时着意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愉快。这比发财更实在呀。


蒸鱼妙法

昨天是冬至,民间谚语有所谓“冬大过年”。我也就随俗吧。儿子平时有他的活动,港穗两边跑。昨天就说回来与老爸我过过冬至。他知道我“整得几味”。问我有什么菜。我说:“白切鸡”,这是广东人过节的例牌菜,不可或缺。“蕃茄焖大虾”,“莲藕煲猪肉汤”等等。他说鱼由他买。我平时因怕痛风,所以很少食鱼。他也患痛风,他说:“食鱼比食蚧壳类安全多了。”反正不是常吃。就尝尝吧。他买回来一条约两斤重的石斑鱼,让我隔水蒸十分钟,去掉蒸出来的水,加葱丝,煮滚生油和生抽,淋上鱼面,即成。他说不能加姜,否则成条鱼就坏了。到食时果然鲜美。大家不防一试。


臊臊地都系羊肉

人说,天冷最适合进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广东人都以为吃羊肉很“补”。我以为猪牛羊等动物的肉都差不多。可是现在街市上的牛肉就要40元一斤,羊肉带骨30元一斤,而猪肉只要10元左右一斤。牛羊饲养时间长,牛羊肉贵点不奇怪。可也比猪肉贵得不成比例吧。天冷,食羊肉“补”,也只好“随俗”了。广东人又说“臊臊都系羊肉”。就是说,羊肉虽有臊味,但它“补”呀,我也只好照食可也。从街市买来带皮的羊肉,我特别挑选了羊颈部位,贪其多肉。让挡主砍件,回家先烧红了锅,下多点油,爆香了柱侯酱,把羊肉下锅爆香了,放果皮,当归,加水焖之。十分钟后又加入拍裂切开的莲藕,注意随时添水,煮半小时,余下少少汁,加入调味料就可助餐了。补不补我还不知道,但吃得我混身发烫那是真的。


打边炉好过打屎窟

天气骤冷,中国人无论南北,都爱吃火锅。吃火锅广东人叫打边炉。其实是一码事。不过吃法各各不同。我以为最有特色的还是四川人吃火炉。从前是“火红,汤红,吃得人也都面都红了。”因为四川人食火锅用的汤料加入了很多辣椒油。从前吃火锅的锅是铜造,内胆烧木碳。上有烟囱。烧得水滚,下食料,人人动手,不亦乐乎。现在大家都用电磁炉了。我以为气氛还是从前的精彩。电磁炉我是去年才购置的。人们说我落后于时代。其实我觉得家居夹窄,家俱多一件不如少一件。但毕竟还是电磁炉方便企理。昨天我就买来了肥牛,鱼蛋,鸡,菠菜,塘好,清补凉。先把清补凉,油盐,鸡粉和鸡件等放入锅内,滚透。就可放入各人喜好的食材煮而食之。佐以酱油辣椒酱,食得皆大欢喜。最后放入家中常备的米粉。食得我孙子跟着就话,:“再嚟。”


蕃薯宴也不错

我妈妈本来是小学老师,解放后就没有再做了。她成了“一家之主”和“一家之煮”。我爸爸在中大先修班教书,收入应该不错,但朱自清尚且因为拒食美国“救济品”,营养不良而生病去世了。我家的生活在妈妈的调理下也还过得去。那时那能餐餐大鱼大肉?米贵,很多家庭就常以蕃薯代粮。现在人们也常吃蕃薯。不过那是用以点缀生活,调节一下肠胃。和当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记得当年蕃薯的品种很少。大概就只有红皮白心和黄皮黄心两种吧。不象现在有什么紫心,鸡骨香,甚至标名叫“冰山雪莲果”的,等等。在干校劳动过就知道红皮白心的蕃薯产量高,但味道欠佳。我们一般是用来作猪食的。那时最平的蕃薯就是红皮白心的了。但我妈妈却能把红皮白心的蕃薯做得很可口。做法是:蕃薯去皮,斜切成半公分厚的薄片,用浓盐水浸片刻,开油锅煎之。慢火,洒盐水并加蓋,再煎得两面焦黄,就可食了。这时蕃薯有点咸,又有点甜,而且香口。十分好吃。大家不妨试试。


秋茄当腊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街市的菜蔬美不胜收。单瓜果类就让人眼花缭乱。旧网站时德国佬出过一个迷语:“大哥生毛,二哥生癞,三哥生得汀汀带带,四哥执人烂帽戴。”迷底是“节瓜,苦瓜,丝瓜,茄瓜。”那时对各种瓜类做什么菜也多有介绍。现在我向大家再介绍一款矮瓜做的家常菜——酿矮瓜。茄瓜广东人多叫矮瓜。其实是一样的东西。不过茄瓜也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因为现在茄瓜正是大造,又好下饭,做法多样,通常做的是“鱼香茄子煲”,“酿矮瓜”。鱼香茄子煲旧网站已讲过,现在单表“煎酿矮瓜”。这要用粗身的那种矮瓜。斜切,两片之间要相连着。内中填入鱼滑,慢火煎之。两边金黄后,洒上葱花,淋上献汁就大功告成了。记得要即做即食。放久了就有失风味了。


做一家之主真难

“今天食乜餸?”现在真难为了许多“一家之主”。我一位老同事常说:“从前想食乜都冇钱食。现在有钱食医生又唔比食。”这就为难许多一家之主了。我家附近有一家华润超市。有时我就到那里去买现成的炒饭。味道还不错。孙子很受落。但总不能天天吃炒饭吧。有时我就买一只烧鸡,一包馒头。中午一餐就搞掂了。那烧鸡宰前大概就一斤重左右。还没有活到“天年”。我想,那也是蛋鸡场的作品了。蛋鸡场不会把小公鸡养成大鸡。那太费事了。不把它做成“乳鸽”那就不错了。养个半大,给超市制作“烧鸡”也不枉它出来“萧洒走一回”。不过那鸡的肉质也麻麻。现在我改买炸鸡腿了。不错。味道和那著名的“肯德基家乡鸡”相去不远。我的一餐也就打发了。 野山猪肉?

街市外地摊上摆卖着一堆肉,黑不溜秋的一条大腿足有一米多长。黑大汉高声的叫嚷着:“新鲜野山猪肉。”看的人多,就是没人买。隔几米有两个老汉议论着。一个说:“我在粤北山区做知青十多年,见的山猪也不少,都没有超过一百斤的。看这条猪腿,这猪起码有二,三百斤。这应该是猪场淘汰的老公猪。”哈,老公猪的肉我在干校时领教过,其膻腥味令人不敢入口。而这黑汉子还要价三十大元一斤。市场上的猪肉才十元左右,这傢伙宰客也未免太狠了吧。而且还是假货。不久前我还见到市场门口的摆摊叫卖冰鲜乳鸽的。十五元两只,平。没头没脚,而且比市上的红烧乳鸽稍大。有人说,那是鸡场淘汰的小公鸡。因为鸡场只留下母鸡生蛋,小公鸡“食得唔好嘥(sai)”,于是就乔装打扮成“乳鸽”,去掉头脚是为了不让人家认出来罢了。唉,又是“流嘢”。现在上街买餸也得多加点心眼呀。 1962年,正是困难时期。各单位想方设法渡过难关。我们体委有射击俱乐部,摩托俱乐部,于是就组织了打猎队上粤北打猎。结果打得水牛鹿一只。那是比黄牛细小小的大型鹿。运回广州,各单位都分得一些。我分到四两(老称)。回家用清补凉珍而重之的炖之。不知是否肚内空空,还是嘴馋,总之我觉得美味无比。现在再吃,不知是否还有这种感觉?


天气渐凉,是吃糯米饭的时候了

天气渐凉,街市的腊味已大量上市了。我爱吃糯米饭。于是就买来糯米,腊鸭肶,腊肠,五花肉和一小撮咸萝卜干,回家煮其糯米饭了。记得从前煮糯米饭常常煮不透熟,生骨。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糯米澱粉分子链短,一煮,外面的澱粉熟了,水进不到米的中心,所以里边就不熟了。于是我这次就先把米浸泡两个小时。让米中心也吸饱水,再煮,就不会生骨了。我是这样操作的:按吃饭人多少,量好糯米,洗净,加水比平时煮饭少小许,泡约两小时,待煮。五花肉切粒,用鸡精,料酒,生抽捞过。腊鸭肶,腊肠,萝卜干切粒,备用。煮饭时米水已与米面平,不用另加水,面上倒落五花内和腊鸭肶等开电饭煲煮之。饭熟,用饭壳和筷子把饭捞匀,加蓋闷片刻即可食用。这样煮出来的糯米饭软硬适中,不会生骨。当然,生炒糯米饭更妙。那也是要先把米泡浸了。只是操作起来就很费工夫了。


我又挨了一刀

我右脚尾趾不知怎的几年前长出一个瘤子, 不痛不痒。我也没有特别的关注它。几年下来,发现它渐有长大,今年觉得它对穿鞋也有点压迫了。于是我就上医院要求把它摘除。医生诊断为線体囊肿。可以切除。开单交费400大元。预约隔两天动手术。今天依约上医院。30年前我在北京宣武医院做过颈动脉结扎,也不觉痛。今天做脚趾尾手术离脑袋更远了,大概也不会受不了吧。果然,除了打麻醉针有一点点痛外,医生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搞掂了。一点也不觉得痛楚。医生夹着一粒花生米大小的身外之物对我说,这是尿酸的积聚物。呵,原来又是引起痛风的原凶。医生警告说,这东西还会长出。唉,我还得挨刀。我说那安个拉链得了。医生“呵呵”的笑了两声,又是开出400大元的药费和清理伤口的手术费。也罢,谁叫你长出这多余之物呢?


炎夏真要多找些乐子

天气热的人烦躁。我去手机店为手机充值。店主一头爱犬大概也热得烦,在店内猛吠。我说:“夏至刚过,你就咶咶叫。”另一位顾客说:“再嘈送你去玉林。”第三位顾客说:“这样它就脚仔软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就使各人都轻松不少。天气热,真要找些轻松的交流放松一下了。


赠君一法决狐疑

广东现在也渐渐的由春转入夏了。天气日渐暖和,一些应洗而又可洗的冬装就要洗净而束之高阁。但近日天气也总是“阴转小雨”的多。晾晒较厚的衣物就常常不能干透。特别是衣服的腋下,最难干。于是我就在晾衣时用衣架支撑住衣的下摆,再挂到阳台的晾衣铁链上,这样衣服就能全面一齐干了。品质较好的毛衣应该用热水浸泡,然后用手挤压。不能扭干,应把它斜放在木板上,沥干水,然后用衣架横腰挂起毛衣晾晒。质量较差的毛衣就可用洗衣袋装了,用洗衣机洗。但晾晒时也要横腰挂起,否则衣服就会变形。羽绒衣就只能拿去干洗了。以上建议仅供师弟妹们参考。


鸡汤能治感冒?----非也

刚才我在<记忆中的今天》栏目上邝瑞珠师姐的文章中邝师姐提到:她在干校时得到的一条“经验”---“鸡汤能治感冒”。从我多年听很多中西医生和有经验的朋友中都听到的,“感冒一定不能吃鸡。”我想,邝师姐之所以得出她那条经验是因为那时,她身体也太过虚弱了。补充一点营养也确能改善一下体质。可是现在,我们大家体内却不缺乏营养,吃鸡,却会使体内更加拥堵。这对疏理身体各器官是大有妨碍的。看来还是请识者说说吧。邝师姐说,他弟弟给她白胡椒,说能治胃寒。这也是我的经验之谈。我在前边的贴子里也多有记述。现再简述一次:白胡椒数十粒,用刀身圧爆,加洗净猪肚半个,一同慢火煲三小时,饮汤,猪肚佐餐。治胃寒,我屡试不爽。

有一种小食叫做“屎坑鸡”

前几天在街市我见到一家杂货店有人在门面叫卖一种食品。一看,原来是酸蒜头。店员马上给我递过来一张传单。原来这品名叫做《蒜老头》。再看,它说的功效还颇多呢。说什么强力杀菌,又可防治肿瘤癌症。预防肠胃疾病,还可降血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就是没说可预防外伤之类了。也太不自量力了。骗人多多。人自不会相信。不过大蒜可以杀菌我倒是听过的。小时候,妈妈也常买来吃。那时人们叫它做“屎坑鸡”。就是说它嗅。不过还是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后来因为怕吃了它口臭,就没有再吃它了。现在就我两爷孙一起生活,所以也顾不了这许多了。我就买它一瓶。拿回家,原来孙子也爱吃。吃了几天,觉得对肠胃好象有点好处。是否真的如此,且听将来分解。 我的肠胃也不大好。照过胃镜(那太辛苦了),医生说我是“浅表性胃炎”。吃各种胃药是少不免的。后来吃了“胡椒煲猪肚”觉得颇有效果。做法是: 材料:猪肚一个,胡椒四十粒。 做法:猪肚切开,烧红锅,把猪肚内灸一遍,洗净。放入煲内。胡椒用刀身压开,一齐放入煲内。大火烧开,慢火煲三小时。加调味料,喝汤。猪肚切开,佐餐。 我现在每觉胃不适就煲这种汤喝。一般都能治理。这是胃寒者才适用。我从前有一位朋友是乒乓球教练,他胃痛喝几匙酸白醋就搞掂。如我一样照办,必死无疑。可见胃痛不是每人一样的。你也不妨试试。或许有效。

凉头暖脚

时已 入冬,晚上睡觉往往因为手脚冰冷而久久不能入睡。年纪老了,尤其难顶。因为血液循环力欠佳,所以至此。我到一家大型药店看看有什么器械能克服这一现象。果然见到有一种“暖脚器”,是用电加热的。我对把电线引入被窝心有疑虑,所以只买了一具暖水袋。昨晚试用一过,果然对睡眠大有改善。不敢独享,特向大家介绍。加暖水袋要用毛巾裹住。否则一时不在意,局部帖上,就成个弹起。最好睡前半小时就放入被内预热,睡时就刚刚好了。我孙子也怕冷,睡觉大被过头。这是一个很坏的习惯。我妈说:“睡觉要凉头暖脚。”这真是金玉良言呀!

瑶柱炆节瓜味道一流

台风到,凡叶菜都贵到不能为如我这样知铿识俭者所接受。昨天去街市看到菜心竟卖到八元一斤。只好改食节瓜。买了两个节瓜才三元多。回来去皮,洗净,切约两公分的一段段。备用。瑶柱约十数粒,用开水泡浸,约半小时。开油锅,先下羗片,爆香,下瑶柱,爆香。下节瓜段,兜匀。加过面水,煮滚。慢火煮一小时。注意适时加水。待节瓜煮淋了,加生粉及调味料开的献汁。再煮片刻,即可上碟。佐饭一流

如何把菜心煮得好吃?

昨天我和两位老战友到酒楼吃饭。要了一客上汤浸菜心。大家都说好吃。我想怎么我煮的菜心就没有人家煮的好吃呢?味道固然一流,但它不象我煮出来的不是太硬就是把叶子也煮黄了。菜味也失真。我再细看,只见这菜心碧绿碧绿的。我明白了。这菜心煮时下了一点点枧水。于是今天我就到街市买回来菜心。回家洗净后摘去菜花。煮一锅开水,把菜放下去,跟着倒落半茶匙枧水,并用筷子把菜和水捣匀了。加蓋3分钟。熄火。把菜夹到碟上排齐。我没有上汤,就在菜上面倒上蚝油和香蔴油。到吃饭时,我孙子一吃,马上赞好嘢。不一会,一大碟菜心就被他吃光了。还叫再整。记得买菜心时要买短而粗身的,才好。

唔怕你大隻,最怕你痴呆

个多月前,我去街市买猪肉,我看到猪肉佬数钱时手不停的颤抖。我想他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了。十多年前我也得了相同的病。后来有人教我,说写大字可治此症。于是我坚持写了几年大字,每天写几页纸。现在手不抖动了,而写的字也比过去顺眼一点了。于是我就告诉猪肉佬,如此这般。一个月过去了,据猪肉佬告诉我,他的手现在已有所好转。我要他坚持下去。起码也要坚持三几年,才可巩固。 看来此法还真管用。而我在街市又交上一个朋友了。

体育保健,不可不防

孙子跑步回来,急着就要用水冲洗双脚。我马上止住他。说:“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冲洗。因为这时血管正在大量的输血。立马用冷水冲洗,会令血管收缩。这时全身肌肉和身体内部器官都需要大量血液供应。血管收缩就会影响血液流通。会影响脑贫血,引起头昏。如果只洗脚,也会使腿部血流不畅。甚至引起腿部静脉曲张。”我孙子说:“有那么严重吗?”我于是告诉他,从前有一种职业是专门为人抬轿子的,叫轿夫。他们抬着轿子就不能放下,过小溪也得趟着水行走。这时脚是走得火热,一下又在水里走,所以轿夫十之八九是腿部静脉曲张患者。理发师傅如果不注意也容易得这种病。体育卫生真是要多多注意的呀。

扒龙船是一项很好的群众体育运动。

端午节就快到了。现在不时都会听到龙船鼓响。我今天还专门到河边去看扒龙船。只见健儿们个个奋勇争先,好不热闹。虽然还不是比赛,但也是水花四溅。岸上的观者也大声为他们喝彩。现在扒龙舟早已在全国兴起了。连外国也十分流行。我在香港时就常在端午节去看龙舟竞渡。现在除了外地来的劲旅争夺最高锦标外,各大公司也组队参加比赛。很多外国人也拥跃参加。这对各公司发扬团队精神大有好处。也难怪现在中外的老总对此也都乐此不疲了。扒龙船对提高体质大有好处。还有一个好处,凡参加者必须要会游泳。这样,即使发生了沉船或者适逢落水,那也会自救。死人就可大大减少了。我想,扒龙船真是一项很值得大力推广的体育运动呀。

羽毛球苏迪曼杯中国队又蝉联冠军了,我们也沾点光。

今日下午羽毛球男女混合团体赛苏迪曼杯在东莞举行,中国队又蝉联冠军了。打女单的李雪芮是原广东省实验学校的学生,省实也认我这个人是校友。哈哈,我们竟也和世界冠军做起了校友。这当然只搏一笑,也让我兴奋了好一阵。我祝贺中国羽毛球队的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们。他们奋发图强,不骄不馁,精益求精。终于又一次登上混合团体赛的顶峰。好!我为他们喝彩。


去湿粥---去执竹

近来广州阴雨绵绵。回南,屋内屋外,到处都是湿渌渌的。叫人好生烦闷。电视中就不时建议大家煮些清热去湿的汤水喝。现在屋外的木棉花已经开放。于是我又想起了运动员的一个怪癖,跳高运动员从不拾跌下来的木棉花。因为人们拾取木棉花是要用来晒干,作煲去湿粥之用。“去湿粥”与“去执竹”同音。跳高不停的“去执竹”那不犯忌吗?二沙头很多跳皮仔在集训。他们常摘了园林中的花卉回房间独享。唯独是白色的菊花没人摘。因为“白菊”与“白谷”同音。运动员就要摧谷。摧谷不成,不就“白谷”了吗?有趣。现在年轻人犯忌的事就多了。我老汉孤陋寡闻,还是听年轻人说说吧。

养水族箱也是一项大运动

我业余爱好就是养鱼。在干校时我就是养鱼班长。连我就五员大汉,都是教练。人说:“精仔养鱼,笨仔养猪。”鱼饿了不会叫,猪饿了就吵翻天。但那时也轮不到我们挑选。总之不情愿也比较愉快的过了几个月的养鱼生活就是了。现在退休在家,除了上网,看书,煮饭买菜,总得找些事情做做才好。二十多年前我在香港就爱上了养观赏鱼。一开始,我儿子就养了一缸“食人鲳”。每天就从冰箱里取出一块麻将牌大小的象石块一样坚硬的牛肉,放入水箱,不一会鱼儿就狼吞虎咽的吃掉了。不久,我就回广州生活,不时回港照料一下鱼缸。那食人鲳没东西吃,就“单淘汰”,先把最弱的一条吃掉了。然后逐条的吃。最后只剩下一条了。我干脆把它倒入厕所,了事。儿子见我对养鱼有兴趣,于是就佈置了一个养珊瑚鱼的环境,养其珊瑚鱼了。珊瑚鱼的确漂亮。但用的是海水,海水盐份高,家里的铁品就容易生锈。烦。后来我就回广州长住了。回广州前我还专门买了台湾出的养水草鱼的书。回到广州我就买来一个大水族箱,又到芳村买来各种养鱼设备,和各色水草和水草鱼。按台湾印刷的精美书藉介绍,布置了一个很漂亮的水族箱。每日定时喂鱼,隔周清理鱼缸。看书看电视累了就看看游鱼,也自得其乐。一养就是十年有余。不过,近来我就被水中生发出的螺仔搞得我非常烦恼。水草也生长了青苔。看水草鱼也没有新鲜感了。于是我决定养大型观赏鱼。清除了水草和小鱼。把缸底的海砂捞出,洗净。这过程就忙了我整三天。累得我气也喘不过来。前天我就到芳村花鸟虫鱼市场花三百大元买来约十多尾漂亮的观赏鱼和必要增设的器具,回家从新布置我的水族箱。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今天就安然坐在水族箱前欣赏我的“杰作”了。舒心。悦目。好。

看东亚运动会中港男篮比赛有感

今晚特地耐着性子看了一场东亚运动会中国对中国香港男子篮球赛。最后比分是86;55。中国青年队胜。这使我想起解放初大概是50-51年左右时比赛的吧。当时香港有一支学生男子篮球队来广州比赛。那时国内除部队外还没有专业篮球队。广州于是从中学体育老师中选择一些篮球好手取名《南队》去比赛。记得最著名的好手中有一位10中的体育老师花名叫做“肥佛”的。那时广州还没有体育馆,只在省体育场有一个木质看台的篮球场可供比赛。场地还是坭地的。记得那时的香港学生队的运动员就是快而准。结果是香港学生队大胜。隔天,广州部队的“战士篮球队”出战才免强胜了香港学生篮球队。我那时是空军的一个俱乐部的工作成员,所以有幸得到球票前往观看。我以为,刚才看到的香港男子篮球队还是准而快。我知道香港现在还是没有专业篮球队。他们都是业余的运动员。当然,现在香港有体育学院。运动员退役后可以去教中学。但毕竟他们还要兼顾学习功课。而广州我相信有好几支篮球队可以与香港队相抗衡了。当然更不用说宏远和新世纪了。顺便说说,我去香港后不后,与我同在西村工人体育场做业余体校教练的一位篮球教练李德贞也去了香港。他后来在元朗谋得一个体育教师的职位。而很快就在学校中带出了一支篮球队打遍香港中学无敌手。校长于是急急的要为他申请一个正式的教师职位。但当时教育司署的当政者是英国佬。他当然不甘心让中国的教练在香港出人头地。所以不单不给予批准还要学校马上让这位教练离开学校。这使我们这些从国内去香港的体育工作者决心不为港英服务。现在不同了。香港已是中国香港了。这就让我以平常心去看比赛了。

祝贺张培萌100米跑出10秒整的好成积

喜闻我国田径运动员张培萌在世锦赛100米跑中跑出10秒整的好成积。解放前,我国100米的全国纪录是刘长春的10秒7。解放后很久才被打破。我有一个学生黄绍辉在我离开体校不久,他考入广州体院。在一次测验中他也跑出了10秒7。这年他18岁。前年我与他们相聚,他对我说他儿子也在附中读书。现在已跑10秒5了。我说那可以送去二沙头训练呀。他说,现在中学生跑10秒3的多的是。从10秒3到10秒整看似只差0.3秒。这可是一个巨大的不容易跨越的距离呀。我以为中国运动员与黑人运动员的差距在于力量。中国人不是没有力量。看看举重就知道了。但中国人差在力量耐久力。肌肉结构是关键。看黑人运动员的屁股是向后凸出的。我们的屁股是向横长的。上肢肌肉他们是多发达呀。我想,经过很多年代的培养,我们也可以有一些人有大大的长进吧。刘翔张培萌就是明证。张培萌虽然还进不了决赛,但我也祝愿他百尺竽头,更进一步。(黄绍辉现在是天河体育馆的馆长)
下文是新苗的跟贴:
张培萌与法国选手就差1000分之一秒,遗憾没有进入决赛。广东历来出短跑选手,这次世锦赛广东苏炳添也进入了半决赛,可惜偷步遭淘汰。
以下是中国男子百米纪录成绩演变:
百米成绩 创造者 创造时间 比赛地点 
10秒61 袁国强 1978年6月10日 河北 保定 
10秒53 袁国强 1979年9月21日 北京 
10秒52 袁国强 1982年7月14日 瑞士 洛桑 
10秒51 余壮辉 1983年6月11日 北京 
10秒43 郑晨 1984年6月6日 江苏 南京 
10秒28 郑晨 1985年9月26 印尼 雅加达 
10秒26 李涛 1986年12月5日 印尼 雅加达 
10秒24 陈文忠 1992年10月17日 湖北 武汉 
10秒20 陈文忠 1996年4月20日 上海 
10秒17 周伟 1998年6月6日 北京 
10秒16 苏炳添 2011年9月8日 安徽 合肥 
10秒04 张培萌 2013年4月27日 广东 肇庆 
10秒00 张培萌 2013年8月11日 俄罗斯 莫斯科
其中余壮辉曾是我的学生。有一次广东田径队赴港比赛,我去看望他们。余壮辉向香港运动员介绍:“这是我的开山师父。”让我攒足了面子。现在他在广东体育技术学院(原伟伦体校)当教练了。
我从前的职业只是体育运动的园丁。在少年中发掘可造之材,加以培养。成不成材如我这样的初级教练确实也尽了一分力的。但主要看他们自已的努力与济遇。经过训练的青少年,身体是会有所增强的。无论对他的学习或者已后的工作或当兵都会的一个好条件。毛主席1917年就发表过一篇《体育之研究》。他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解放后,他又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国今天在体育运动上的突出成就就是国家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也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即如林丹的当值教练也不能独占其光荣。就如金字塔,没有坚实而广大的底坐也建不成如此高崇巍峨的伟大。看了新苗的贴子我有感如上。

苏东坡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我一晃在世上活了八十年了,当然也会在世上留下一些印痕。有些印痕让我不愉快,我就让风把它一下子吹掉了。但有些有趣的,或者可资留念的我就让它留在我的记忆里。好在我们现在有一个《华南师大附中校友联谊网》,www.hfer.com我就在上面这写下了一些贴子。先前我就出过一本《回忆》,把早先写的贴子辑成一集,同学们认为可读。还让我继续出下去。我现在又把后来写的贴子再出一本《生活中的浪花》。我不知道同学们的反映如何。只是希望继续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我就不胜荣幸之至了。谢谢大家!

刘力山 再鞠躬 201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