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英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其官方顾问机构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1]
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
2001年10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办。这是APEC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隔13年再次在中国举行。截至2014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三个观察员[2][3]。
2020年6月30日消息,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担忧,新西兰计划取消2021年APEC奥克兰峰会全部实体会议,峰会将以“虚拟化”方式举行。[4]
中文名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外文名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 组织性质 国际组织 创建日期 1989年 组织成员 21个成员,3个观察员 快速 导航 组织机构
组织成就
活动合作
文化传统
管理集体
评价意义 历程沿革 成立背景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诞生于全球冷战结束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为潮流。同时,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
2001年上海APEC会议 该组织为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成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 发展历史 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波比·霍克访问韩国时在汉城(今首尔)倡议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国家部长级会议”。
张力军出席2013印尼apec峰会 1989年11月6日至7日,12个创始会员国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首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5] 1991年11月12日至14日,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汉城(今首尔)举行并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亚太经合的宗旨目标、工作范围、运作方式、参与形式、组织架构、亚太经合前景。亚太经合的目标是为本区域人民普遍福祉持续推动区域成长与发展;促进经济互补性,鼓励货物、服务、资本、技术的流通;发展并加快开放及多边的贸易体系;减少贸易与投资壁垒。这次会议也正式将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北三个经济体同时纳入亚太经合会。 1992年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泰国曼谷召开,确定将亚太经合秘书处设于新加坡,并确立亚太经合运作基金的预算规则。 1993年1月,亚太经合秘书处在新加坡成立,负责该组织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1993年11月20日,首届亚太经合经济领袖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布莱克岛(Blake Island)举行,并宣示亚太经合的目的是为亚太人民谋取稳定、安全、繁荣。 1994年11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茂物举行的经济领袖会议设立“茂物目标”:发达成员国在2010年前、发展中国家成员在2020年前,实现亚太地区自由与开放的贸易及投资。 1997年的部门提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亚太地区的现实情况,难以按原有设想加以推进。经济技术合作得以保持发展势头,但因发达成员态度消极,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仍需时日。 1998年和1999年的两年,APEC进入一个巩固、徘徊和再摸索的调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