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夏代晚期大都会

遗址发现属偶然

010.png 偃师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西南9公里处,南临古洛河故道,北部为今洛河所切断。这一带北面有邙山,南面是伊阙,西部与豫西的丘陵地相连,东部连接着嵩山,四周环山,中部是狭长形盆地。如今的二里头遗址恰好坐落在伊、洛河之间的夹河滩上面,这里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在登封、禹县一带考察“夏墟”,在二里头村南路旁地坎上见到不少灰坑,一个养鱼池附近堆积着大量碎陶器残片和其他遗物。他在后来写的调查报告中说:“我们看到此遗址颇广大,但未追求四至,如果乡人所说不虚,那在当时实为一大都会。” 随后,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前往复查,确认这里是一处大型遗址。遗址范围很大,以二里头村为中心,面积约4平方公里。鉴于同类文化遣址中,偃师二里头遗址最具有典型性和代 表性,因此,这类文化遗址就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出土文物丰且美

011.png 二里头遗址内涵非常丰富,出土大批青铜器、玉器、漆器、石器象牙器、蚌贝饰和各种精美的陶器分别用作礼器、乐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工艺品和宗教用品等,它们的规格、气势、制作工艺、品种、数量均令人惊叹不已。
青铜器绝大多数为墓内的随葬品。包括爵、斝、盉、鼎、凿、刀、锛锥、鱼钩、戈、镞、戚、铜铃等,还有圆牌形铜器和兽面纹盾形铜牌饰等杂器。尤其是那些铜牌饰,近似长方圆角盾牌的形状,凸面用许多长条形、方形和三角形绿松石小片镶嵌成兽面纹,图案色彩斑斓,组合精巧,显得庄严而又威武,凶恶而又神秘,写实而又抽象,亦真亦幻,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成为二里头文化特有的瑰宝。
012.png 玉器包括刀、璋、戈、钺铲、柄形饰、琮等。这些玉器在艺术和制作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玉柄形饰上刻有兽面纹,造型优美,雕琢精 细,线条流畅,抛光光洁,看不出雕琢的痕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推测当时已有了用于加工玉器的铜制圆形旋转工具。
013.png 陶器除了有传统的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如印纹硬陶、釉陶和造型精美的白陶、黑陶等。 014.png

当时宫殿很气派

015.png 在二里头遗址中部,发据出1号宫殿。宫殿基址整体略呈正方形,坐北朝南,总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从现存的墙基、柱洞和柱础石看,北部为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建筑。殿堂前面是平坦广阔的庭院。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有彼此相连的廊庑。南部有宽敞壮观的大门,组成了一组十分完整的宫殿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其平面安排,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在殿堂附近和庭院内,还发现一些灰坑中埋有被捆绑的人骨架,这些很可能是举行某种仪式的祭祀坑,而这些人骨架就是祭祀时的牺牲品。同时,在官殿遗址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居住生活的现象,推测这里可能是王室的宗庙建筑。在此供奉其祖 先,搞祭祀典礼和其他政治活动。
在二里头遗址中部,还发掘出2号官殿基址,距1号宫殿遗址约150米。北部为中心殿堂,由三间大室组成,室外为回廊建筑殿前有庭院,院四周有墙、廊,正南有大门。

夏桀亡此未可知

016.png 二里头遗址的巨大规模,大型宫殿基址等诸多遗迹,还有青铜器、玉器等丰富遗物,均表明这里是一座都城遗址。据碳-14测定,二里头文化的上限不大可能超过公元前1880年,其下限要早于公元前1540年。因此偃师二里头遗址属于夏代中晚期都城,而二里头文化的末段,则已进入商代早期范围。根据文献记载,我们知道夏人自始至终都以豫西 地区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文献中有“昔伊洛竭而夏亡”、“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把夏亡与伊洛竭联系起来,说明桀之居地必近河洛,如果大胆预测,夏桀就亡在二里头也未可知。
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评为“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