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无编辑摘要
他要用自己的身体来验证这一信仰,“拿生命做实验”。
 
十岁的彼得
 
彼得生来就是个“先驱者”。
 
在帝国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候,彼得因为一本科幻小说对机器人产生了兴趣。帝国理工没有机器人系,他就说服学院允许自己无限期休学,自学机器人。
 
工作以后,他是那个最格格不入的。领导不喜欢他的提案,他就绕开领导,直接和客户推销他的想法,为公司拉到了一位大客户,他因此成了公司史上最年轻的初级合伙人。
 
 
1983年,BCS机器人协会,坐着的是彼得
 
彼得也把这种大胆用在了对抗病魔上。他用工程师的思维,设想了三项“管道改造”手术,解决随时可能面临的吃饭和排泄问题:
 
1、在胃里插一根管子,用来送饭送水,这叫“输入”;
 
2、一根管子从膀胱里渗出来排尿,这是“一号输出”;
 
3、另一根管子从结肠伸出来排便,这是“二号输出”。
 
为了让这三个手术听起来更专业,彼得给它们取名为“三重造口术(tripleostomy)”。这是他自己生造的词,没想到后来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写入了《英国医学杂志》。
 
 
纪录片《彼得:人类赛博格的诞生》片段
 
彼得在做手术前的检查
 
医生听了他的想法都有些吃惊,从来没有人在这些功能还健全的时候,就主动要求做手术。
 
另一方面,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给他投保,彼得必须自己承担一切治疗产生的费用,这很可能花光他一辈子的积蓄。
 
为彼得拍摄的纪录片《彼得:人类赛博格的诞生》,记录了改造的全过程。
 
 
手术之前,彼得的亲朋来鼓励他
 
考虑到彼得的身体,医生把这三台较小的手术结合成一台整体手术,同时找来了麻醉师、消化道外科医生和泌尿外科会诊医师。
 
因为几乎没有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做手术的前例,手术的具体执行过程需要他们自己摸索,麻醉方案是专门为彼得原创的。
 
好在三个手术本身并不困难,三重造口术进行得很顺利,除了当晚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彼得从睡梦中呛醒,发现自己不能自主呼吸了。他立马又被推进了手术室,做了气管造口术,提前过上了依赖呼吸机的日子——三重造口术变成了四重造口术。
 
 
喉切除手术示意动画
 
解决了吃饭、排泄和呼吸问题,摆在彼得面前的是新的挑战。
 
这个病另一个常见死因,是痰液进入肺部导致的感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做喉切除手术,而副作用是再也不能开口说话。
 
这是他交出的最终答卷:“未来的我,一部分是湿件,一部分是硬件。湿件——也就是大脑,会加上大量的机械神经,成为彼得2.0;而硬件——我的身体,将只用来维持大脑运转。”
 
做决定之前,彼得和弗朗西斯认真地谈了一次。弗朗西斯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和宏大目标,他只希望爱人可以陪自己更长的时间:“比起完完全全地失去你,你没有真正死去,还有一部分活着,总要没那么可怕。”
 
弗朗西斯的话,让彼得下定决心成为赛博格,“竭尽全力当一个不死之人。”
 
就像是命运使然,从小到大,彼得因为不墨守成规而收获的一切:一个机器人学位,和相对殷实的财富积累,成了彼得2.0诞生的基础。
 
[https://c.m.163.com/news/a/H0BELKIG052582BB.html?from=wap_redirect&spss=wap_refluxdl_2018&referFrom=&isFromH5Share=article 科学家得绝症后的超酷自救:人类史上第一个“永生者”诞生了]
1,4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