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大中华文明的始祖:伏羲

添加5,932字节, 2019年3月29日 (五) 06:13
(二)裴李岗一莪沟文化
贾湖遗址于1983年至1987年发掘,发现房基30多座、灰坑300多个、陶窑1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器和龟甲等遗物数千件。遗址出土的7孔骨笛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乐器,经测音,能发出6声或7声音阶;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则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遗址年代距今8600至7600年。<br>
在2001年春又获考古新发现:从这里新出土的大量稻谷、炭化米,以及大量成套的稻作农具证明了考古学家多年来的猜想,9000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已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证明淮河上游地区曾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此遗址位于禹州市以南距禹州市不足60公里。
=====(二)裴李岗一莪沟文化[[裴李岗]]一莪沟文化=====1977-1979年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村发掘了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1977-1978年,在密县莪沟,又发掘了另一处与裴李岗同时代的遗址。两处遗址距禹州市北部约20公里,两遗址共同构成裴两遗址共同构成裴李岗一莪沟文化。此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距今约8000年,出士文物中有农业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铲、锯齿刃石镰及下面有四个矮足的石磨盘和石棒等,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脱离了初级阶段,显示出农业生产从开垦、播种、收获到加下工具已完全具备。=====(三)[[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7000-5000年。此地距禹州北部约120公里。其后陆续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遗址达1000余处,遍布黄河中游的河南大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出土的文物主要为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器具。=====(四)禹州市[[谷水河文化]]=====其遗址位于禹州市区西北14公里顺店镇谷水河村西,在颖河与谷水河交叉隆起的台地上,面积8万多平方米。1976年在遗址中心试掘,在东西宽4米、南北长7米的深坑中发掘出两个灰坑、一个墓葬,出土器物有骨镞、骨簪、陶球、陶环、蚌饰、石斧、石铲、石凿和陶纺轮等所有石器骨器均为磨制,属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约5000年。在禹州瓦店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被确定在4000多年前,其遗址规模比[[王城岗]]更大,出土了大量精美陶器铜器,考古专家认为此遗址应是夏之都城之一。=====(五)登封王城岗文化=====[[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西约1公里的五渡河西岸的王城岗上,该遗址于1975年起发掘,发掘出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小城堡遗址。城堡有东西两城并列,东城大部被五渡河冲毁。城内发现有夯土奠基坑、窑穴和灰坑等遗迹及奠基人牲,出土有青铜容器残片。距测定,该城堡的时代距今4600年左右。出土了不少石器、骨器、陶器,其中不少战国时的陶器上还印有“阳城”戳记及其他陶文。王城岗出土的青铜容器残片说明,此时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br>另外,根据这些年来的考古发掘,在今之告成镇东门外发现战国时期铸造铁器的手工业作坊,不仅出土了大量青铜兵器、残铁器和陶器,而且还出土了大量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故此,国内许多学者认为这也是“禹都阳城”所在。该遗址距禹州仅14公里。=====(六)偃师市[[二里头文化]]=====其遗址于1959—1962年以在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大规模的发掘而得名,距禹州市北部约60公里。该文化遗址已达八九十处之多,其分布区域大都在嵩山周围,以伊、洛、颍、汝河谷平原为中心,西至渭水下游,东达豫东平原的方圆千里之内。存在年代当在公元前20世纪至前17世纪,早于[[偃师商城]]和郑州[[二里岗文化]],与夏王朝立国和生存年代基本相符。所出土的大型宫殿基址,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大型宫殿遗迹。如一号宫殿由大殿、廊庑、庭院、大门组成,建筑布局主从分明、条理清晰、颇为壮观。它不仅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开了先河,而且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和阶级社会。<br>从二里头发掘的铸铜作坊遗迹及出土的相当数量的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石范、铜渣等遗物,可表明我国已进入了灿烂的青铜器时代。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大型墓葬中还出土了许多酒器和铜制兵器,这说明在当时国家政权已经出现。据史学家考证,这里是夏代八个都城中的最后一个。=====(七)其他属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类型的遗址=====其他还有一些属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类型且与禹州邻近的遗址,有许昌县的[[灵井文化]](一米下为商、周、战国文化;三米下为[[仰韶文化]];十米处为[[旧石器时代]]文化);许昌县[[丁集文化]](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年左右);长葛市[[石固文化]](上述两个类型)等。<br>通过对上述古文化遗址考证,周代及其以前,上述地区古文化遗址一脉相承,连续不断,处于中国文明萌生的核心,是远古时的“天下之中”,应是我华夏文明的发样地,这为进一步寻找我大中华之“龙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三、沃土孕“龙”====从河南省省会郑州西南行50公里,或从汉魏故都许昌市西北行40公里,便来到“龙”的故乡禹州,因为史料、民间传说和现存古迹都雄辩地说明这里是人祖太昊伏羲、炎黄二帝和夏禹的故里。=====(一)人祖太昊伏羲生地考=====据《山海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补史记·三皇本纪》载:伏羲氏父亲是雷祖,伏羲出生在“广都之野轩辕洞”。之所以称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皆源自人祖太昊伏羲。因自伏羲氏时,将“龙”作为部族的图腾标志(详见第五章“三皇一王”轶闻撷英):据考证,“广都之野轩辕洞”在今禹州西北颖水上游的箕山,箕山又称“龙山”,在箕山山脉的方城山,有一窑洞,自古至今称之为“轩辕洞”,民间传说这里就是人祖伏羲的出生地,亦即中华民族的 “龙根”发祥地。关于人祖伏羲生于禹州说,至今未发现任何异议,且全国也无任何地方有如禹州那么多有关人祖伏羲遗迹的民间传说(详见第四章“龙乡”览胜)=====(二)炎黄二帝生地考=====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帝王本纪》载: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史记正义》载:“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次子,号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日帝轩氏,母曰附宝。”《世本·帝系篇》载:“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都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伏羲探寻》==
1,89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