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大中华文明的始祖:伏羲

添加5,077字节, 2019年3月28日 (四) 07:01
伏羲在历史上的存在
。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根据史料记载,原来比较安宁的中原和西北地区,部族之间的战争频繁
了。大量因水患迁向中原和西北地区的部族,为了争夺新的生存土地和资源,他们与原居地的部族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尧、舜、禹、共工、欢兜、契、稷、太昊等部族间的战争与争夺王位,史书上不乏史料记载。如史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又舜禹之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霄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br>
《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的故事:“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顓民,鸷鸟获弱。”女娲与伏羲所在的这一时期,正是地质史上洪水泛滥,气候炎热之时,这段故事传说的记载,正可补证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存在。伏羲与女娲是较早西迁的一支部族,他们在甘肃天水渭水流域一带生存定居下来。6000前,渭水是古黄河故道,那时天水这里气侯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部族迁徙这里的尚不很多。部族之间的战争苘不激烈,故从史故从史籍典故中未见有伏羲为王与邻族有战争的记载与传说。<br>伏羲生活的时代,洪水泛滥,气侯炎热,森林起火,泉水外涌,山崖崩裂,使“猛兽"”,“鸷鸟”失去了故有的生存领地,失去了食物的来源,开始向逃难的人群进攻了。文献中提到的“顓民”,是颛顼部族的人民,也做善良的人民解。(左传):“陈,颛顼之族也……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寘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賜之姓,使祀虞帝.(昭公八年)。”瞽瞍是虞舜的父亲,幕是舜的祖先,最早居住在山东及河南东部地区。《五帝本纪》载: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予负夏”。“冀州”指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的广大地区,“历山”在今山东济南,“雷泽” 、“河滨”、皆在鲁西的济宁、荷泽一带;“寿丘”在曲阜。颛顼部族是舜的母族上古祖先,为太昊氏。太昊氏部族称“华胥”,是华夏民族中的 “华”族先祖。他们在洪水泛滥之时,最早向中原和西北地区逃难,部族成员遭受很大损失。《尧典》:“陈,太皞(昊)之虚也”。陈国,也是太昊部族的子孙。《陈祀世家》:“陈都于宛丘之侧”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境。1963年陕西兰田出土西周青铜器《询簋》,铭文中提到了“华尸(夷)”,同见者有“西门夷”,“秦京夷”、“畀刀夷”、“降(夆)夷” 等部族名称。太昊氏部族又称“夷”、“夷”、“华夷、淮夷”等,凡是古称夷族的大都与太昊氏族有关,可见有很多太昊氏部族的分支族系在“洪水漫世”之时向西迁移,在西北,中原地区定居,范围是很广泛的。<br>前文所提到的“淮夷”,原是颛顼之族。其“淮”字从“水”从“佳”;甲骨文有“佳夷”,即“淮夷”。“佳” 《说文》曰:“鸟之短尾总名”,是居住在水边,以鸟为图腾的部族。《逸周书·作雒》:“淮夷之大者曰熊盈族”,“盈”即“贏”,《路史·国名记》引《世本》:“淮夷赢姓”。古时,徐、奄、赵、郯皆嬴姓。童书业先生早有所证。<br>秦部族之先祖伯翳,又称益,羿,是兴起于晋,冀一带的游牧狩猎部族,其族长于畜牧射猎,创造了打井技术,有钻,灼和卜骨,养马,典型的陶器是“鬲”,不同于“华”族的“鬶”,秦先祖伯翳,出自玄鸟,与殷人同,以鸟为图腾,赢姓,当与淮夷同祖,是伏羲的母族后裔。<br>《孔子家语·五帝第二十四》载:“季子日:‘太皞氏其始之木,何也?’,孔子日:‘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这段孔子的学生季子问老师的对话,说明了伏羲母族太昊氏族最早的起源地、及为何伏羲以木德王天下。前引所证反映出华夏民族的先民,在洪水漫世之时,由东向西迁徙,开始了人类第一次部族间的大融合及文化大交流,推进了人类种群间的优化及文明进程。<br>《辞源·伏羲》条载:“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伏羲为太昊,是太昊氏族中有影响的一支,其部族号称“华胥”,(胥,夷古音同)。《左传》:“比于诸华,光又甚文(昭公三十年)。” 华胥族在当时是以文明之族而显于社会的。蛮族自己也这样认为。戎子驹支说:“我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襄公十四年)”。在春秋时代,族属概念混杂已搞不太明白了。但华族被当时视为文化——族属概念。在我国古代,习以族属称其王朝,夏时称“夏人”、“诸夏”,商时称“商人”、“殷人”,周时称“周人”、“诸周”,秦时称“秦人”,汉时称“汉人”等等。“华”也是来自族名。<br>伏羲“风”姓来自族名。史书上称为“风夷”。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夷有九种,日畎夷、于夷、方夷、黄夷、 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关于伏羲风姓部族“风夷”,《左传·僖二十一年》 : “任、宿、须句、颛臾等国皆风姓”以上风姓,皆是伏羲后裔子孙。在夏以后至春秋时,从晋冀迁入山东等地。《辞源》对以上风姓皆有注。如 “任”,任城县,古国名,风姓,今山东济宁;“宿”,宿迁县,春秋时宿国迁于此,属江苏省,风姓;“须句”,古国名,风姓,今山东东平县;“顓臾”,古国名。伏羲之后,鲁之附庸,故地在今山东弗县西北。<br>伏羲风姓部族,在夏禹至桀十七世471年间,还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据先秦典籍《竹书纪年》载:后相为王执政时,“二年,征风夷及黄夷。” 后相是继禹、启、太康、仲康为王之后为王的。后相以后,又经有穷后羿、寒浞、少康、抒、帝宁、柏杼子几世,到后芬,“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这“九夷”即前引之九
==《中华文明八千年之说》==
1,89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