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大中华文明的始祖:伏羲

添加2,500字节, 2019年3月27日 (三) 03:31
伏羲在历史上的存在
周祖昌著
===伏羲在历史上的存在===
根据史料记载,先夏以来,在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部族集团除黄帝外,还有伏羲与神农。伏羲、神农、黄帝史称为“三皇”。关于三皇”,古籍记载不一:有说伏羲、女娲、神农的《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有说伏羲、神农、祝融的《白虎通》;有说伏羲、神农、共工的《通鉴外纪》;有说燧人、伏羲、神农的《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三皇”称谓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始见于《周礼》(战国后期作品)等书。 “皇” 字在战国前只是形容词及副词、偶作动词,没有作为一种阶位名称。战国后,有以称“上帝”之“帝”字作为了人王之号,“皇”字在战国后期,也化为人王之称。但在上古万国林立,部族之邑为“国”的时代,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祖先,所以在后世的不同典籍中,能见到很多不同的“三皇”。但在上古说及“三皇”时,总忽略不了要提到伏羲的存在与贡献,可见其影响之大。《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周易〉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被称为“群经之首”,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一部经典。《周易》之前与以后,虽还有《三坟》、《五典》《连山》、 《十翼》等经典,但多都亡迭不见。《周易》在整理成书时,想必是参阅了大量先夏以来的重要典籍与史料,相互参证而写成的。对“庖羲氏之王天下”,“始作八卦”等重要史实,相信是不会信然乱涂的,它的记载是十分严肃的。除《周易》外,记载伏羲的先秦典籍还有《尚书·序》:“古者伏羲氏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其他如《左传》、《国语》、《庄子》、《管子》、《荀子》、《淮南子》、《尸子》、《楚辞》、《国策》、《世本》、《竹书纪年》 、《礼记月令》、《孔子家语》、 《汉书》、《史记》等。以上典籍在史料上的价值及权威性,足以证明历史上确有伏羲为王,统治一方的真人与历史的存在。只是史料记载过于简略,人神相混,对那一段历史时代了解不详而已。伏羲真人历史的存在,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加以论证和讨论。首先,伏羲氏部族生发于何地?《竹书纪年·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位,都宛丘。”古“成纪”为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北部,即天水市北道区及秦安县通渭县的部分地区。“宛丘”为今河南周口地区的淮阳县。又东汉纬书《遁甲开山图》引《路史·后纪一》:“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陈仓”为今陕西宝鸡市,与天水市相邻。又《遁甲开山图》:“人皇起于刑马山”,“人皇”即是“伏羲”,“刑马山”,《水经注·渭水》:“渭水又“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刑马山在甘肃天水市北道区的伯阳乡。又《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遁甲开山图》:“仇夷山,四壁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仇夷山”即“仇池山”,在今甘肃西和县,是天水市西南的邻县,原属天水地区管辖。从上引可以看出,伏羲生于甘肃天水,在甘肃的通渭、秦安、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西和、礼县、宝鸡等广大地区生活和治理过。其部族分散在甘肃东南的广大区域。又明·李贽《史纲评要·太昊伏羲氏》:“帝生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风姓”。清·吴秉权等辑《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纪)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生帝于成纪,以木德而王,故风姓”。以上典籍的记载说明,从春秋以来至清代,历代文史研究家都认为伏羲是生于成纪的。<br>伏羲与女娲成亲又在何地?《淮南子·览冥训》 :“昔宇宙初辟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中。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为夫妻,又自羞耻,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风俗通义〉:“女娲,伏希(羲)之妹。”〈淮南子〉高诱注“女娲,阴帝,佐伏羲治者也。”“女娲兄妹”是指伏羲与女娲生活在同一时代,部族内部群婚;“昆仑山中”,在这里只是指大的地理方位,而不是现在的昆仑山。郭庆藩辑〈庄子集释〉第一卷释:“昆仑山昆,或作岷”,即甘肃的岷山一带。上古时的中原“九州”地理范围很小,西北部疆界以陇山为界。这里在地理上当指陇山以西的地区即甘肃天水一带。他们“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的婚配仪式,在后代的结婚仪式中,新娘头盖“红盖头”一直延续到现代。<br>甘肃天水地区民间有伏羲与女娲成婚地点的传说。其地在今天水市秦安县的玉钟峡内。因伏羲与女娲神人结合显世,缔造华夏子孙,故这里又称“显亲峡”。秦安县在东汉至南北朝的553年间,曾以“显亲”作地名。又《礼记·月令》有伏羲结亲的一段记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祠于高谋”。“谋即“媒”,指伏羲与女娲是在农历二月在太牢祠,面对祖先祠庄严地举行了结婚的仪典。伏羲如何“始作八卦”,又在何地?据史载:《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
==《中华文明八千年之说》==
1,89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