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大中华文明的始祖:伏羲

添加8,498字节, 2019年3月23日 (六) 02:04
(三)黄帝子孙复称帝
禹拜昌言曰:“俞!此段是说:只要按照先王的道德处理政务,就能使谋略实现,大臣之间就能同心同德。禹则表示赞同,并问其详。皋陶说:要做到这
点,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品德修养,无言行之失,非浅近之谋,以敦厚之心待“九族”而“家齐”,则有能力的大臣会勉力辅佐天子,从而国有所治。即后世说的“修身、齐家、平天下”。还说,一切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由近及远,就能把社会治理好。禹非常赞同皋陶的意见。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獾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此段是说:皋陶在禹的赞同下,又进一步作了以下阐述:这里的关键在于“知人、安民”。于是禹赞叹地说:即使是尧帝亦难能做到这二者兼举啊;并进一步发挥说:知人则智则明,则会任用聪明贤达之官员(即知人善任),只有大智大慧的人才能做到;安民,必须给人民以仁爱,自己有智慧又有德于百姓,百姓就会爱戴你、想念你,如此
“能哲而惠”,就不会忧心獾兜之党恶,有苗(即三苗,长江流域的另一民族)之不服迁移,更不用害怕好言善色、包藏奸恶的孔壬(即共工)了。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以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这段是皋陶又以安民为中心展开了论述:要使民安,为官者就必须具备“九德”;总言其人有德,必须看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才可相信。禹就问皋陶何谓“九德”?皋陶说:一是态度豁达,毫不拘束,又能恭又能恭敬谨慎;二是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三是谦逊而又严肃认真;四是有治才能敬畏也;五是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意见纷纭所迷惑,而能刚毅决断;六是行为正直而态度温和;七是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八是刚正而不鲁葬;九是勇敢而又善良。并不是从表面就能断定谁具有美好的德行,必须有事实作为依据,有了正确的判断,才能任用这种有德行的人。这样,才能指望各方的负责人都办好分内的事。<br>皋陶在后面又讲到,作为大夫至少要具备三德;作为诸侯至少要具备六德。具三德者应“日宣”、 “夙夜”地学习九德以扩充自己的德行。具六德者更要每天都严格要求自己,以便早日能达到九德的境界。德之多寡虽不同,人君惟能翕(即合)而受之,布而用之。如此,具备九德之人才能把一切事办好。加强德行修养,这对于率领千人或百人的官及所有百官都是适用的。只有大家都能自觉地师法九德就像四季中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一样那样自然,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充分发挥,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达到大治。<br>皋陶还说,当天子的应当以勤俭率诸侯,不可以安逸享受,否则就会上行下效,更不能任用私欲膨胀且贪图享受的人承担一方的重任。一方之主,日理万机绝不允许尸位其职。这种职位是代表上帝行事的,怎么可以让那些不称职、无所作为的人来代表上帝呢?皋陶说,要安民,就要建立秩序。皋陶认为:“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天讨有罪”,所以建立秩序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是稳定等级关系。他说,上帝既然安排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常次序便应当按照上帝的意旨整顿和巩固这种关系。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这五个等次各有礼法,这对于维护社会的既有秩序是有很大作用的,天子应当大力推行使人们各安其位、互相尊重、协力同心办好事情。为了表明各个等次人员德行,上帝还制定了与他们相应的服饰制度,以表彰道德高尚的人。为政者也应按上帝的意旨办事,以劝善崇德。第二,要打击犯罪。上帝为了惩罚有罪的人,便制定了五种刑罚,以惩办五种罪人,为政者也要坚决执行。皋陶在五千多年前就首先提出了“知人”、“安民”的思想,不仅促成了舜、禹时代的太平治,而且直到今天仍有着极其伟大的现实意义。他从司法的角度议安民,提出来的却是一个全面治理的方案。其中所说的加强官员的自身修养、任用有德称职的人、严厉打击犯罪,对后代都是有启发意义的。鉴于皋陶的巨大功绩,禹选他做接班人,可惜他过早地去世了。=====(四)夏禹开启家天下=====继人祖太昊伏羲、炎黄二帝三皇之后,又经少昊、颛顼、喾、尧、舜五帝。因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天下洪水有功,所以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夏禹。夏禹乃上古“三皇五帝”之后的夏、商、周 “三王”之首。<br>据《世本·夏世系》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高密即禹,亦即禹之封国。<br>据《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这说明禹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颛顼之父昌意和禹的父亲鲧不在帝位,均为人臣。<br>据《帝王世纪》载:“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阳翟,即今之禹县。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上古帝王,受禅成功曰禹,夏即封国之号,史称夏禹或帝禹,自禹而后中国步入奴隶制社会。<br>由于大禹治服了洪水,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生活的安宁,因而得到了各氏族部落的拥戴并获得了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与华夏部落联盟,而且东南方的东夷、南方的苗蛮、西南方的差戎等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这一切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br>在尧舜、禹三代禅让时,我国正处于夏族建立国家和华夏族形成的前夕,各个地区性的氏族、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加剧。禹受禅称帝之后建立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夏王朝。当时,华夏部落联盟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一个,而活动在长江中游以南的三苗氏族部落联盟则是南方各部落联盟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华夏部落联盟要向南扩展势力,必然受到三苗部落联盟的阻挡;而三苗部落联盟要向北越过长江扩展势力,也必然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因此,在尧、舜、禹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双方进行了长达百年的争夺战。<br>三苗,传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在大禹治水时,也积极参加了治水大会战。但是治水成功后,各氏族部落论功行赏时,却不及三苗,苗因此不服而反叛。禹准备用兵征伐,但当时舜还在位,舜不同意动武,主张以德感化,于是“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当禹做了天子后,三苗又起兵向禹发动进攻,挑起了更大的战争。这时的禹已掌握了领导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大权,而且形成了以夏族为中心的一个领导集团。为了进一步扩大统治地区,统一长江流域,禹决心对三苗的反叛进行讨伐。禹在出兵之前举行了祭天仪式及誓师大会,然后率领五千多人南下,在南下途中又联合了一些氏族部落的兵力,向三苗活动的根据地江汉流域发起了攻击。由于禹的军队有严格的组织,并经过“执干戚舞”的训练,因此战斗力极强,双方一交战,三苗便溃不成军。禹一举击败三苗,其势力迅速达到了江汉流域。这时,北方和东夷的许多氏族部落也纷纷归顺。这些氏族部落的人民后来都成了夏王朝的国民。禹伐三苗的胜利,是夏王朝诞生的前奏。<br>禹征服三苗后,进而安抚了原华夏部落联盟中的各氏族部落,并巩固了对东夷的统治,然后开始对南方进行巡视。当禹巡视到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东岸)时,就驻扎下来,与各方诸侯约定时间来涂山相会。到了相会时间,从四方来的诸侯多达万人,而且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进玉,小国献帛,故史书《述异记》《国语》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次与天下诸侯相会时,举行了隆重的祭天祀土仪式,表示禹是受命于天帝,乃是天帝之子,应该掌管天下。涂山大会诸侯,是禹向天下四方宣告夏王朝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禹力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检验。他没有采取武力而使四方诸侯臣服,这一方面是因为禹平治水土,发展了农业生产,使民安居乐业,有功于全国人民,人心归服;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们已厌烦了诸侯征战的混乱局面,人心思定,而大禹的所有行动均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br>禹建国后,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为了培养接班人,他学习尧舜,欲将帝位禅让给有德之人。他首先选定了皋陶,将要授之以政时,而皋陶却去世了;他随即又选中了益,让他管理政事。又过了10年,禹帝到东部地区去巡视,到了会稽(即今浙江省杭州)却去世了。禹虽把政权授给了益,但时间很短,益对禹守孝3年后,就把政权辞让给禹的儿子启,并避居于箕山之南(今河南登封告成)。由于启很受部落诸侯和人民的信任,于是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国的启帝。由此帝位禅让制度结束,“家天下”的世袭制一直延续到4000多年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br>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文明社会的开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与原始公社制相比,奴隶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夏王朝,人们的生活无疑要比以前大大地提高。夏朝的农业、手工业、铸造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自夏朝开始,有了治理国家的各项制度,如军队、刑罚、监狱及贡赋制度等。尽管这些制度还极不成熟,但它毕竟是治理好国家的一项重要保证。
==《伏羲探寻》==
1,89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