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大中华文明的始祖:伏羲

添加58字节, 2019年3月19日 (二) 07:16
(二)从文字的发现与演变考证
=====(二)从文字的发现与演变考证=====
文字是人类在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同时也表明一个民族在进化过程中的文明进步程度。文字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即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并且是以文字载体而存在。而载体又随社会的进步程度而不断变化。我们可以设想,即使在远古的人们,已经发明了文字,但是,如果没有锐利的工具,仅用打制的石器不可能在坚硬的岩石上刻出文字并遗留数千年之久,而此时,他们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依靠语言和表情了。他们向后人传递的各种社会的、生活的信息,也只能利用语言一代传递一代,一直传到有那么一天,他们发现可以用锐利的石器在树皮上刻字,此时的字当然是象形的语言符号,但是这些以树皮为载体的文字是不可能保持久远的。随后,先人们发明了陶器,即使用一根纤弱的树枝,也会在泥土上画出符号,于是,这些陶器就变成了文字的载体。尔后,先人们对陨铁的使用,青铜器的使用,使书写文字的工具有了一个飞跃,于是,山岩上的刻字和绘画出现了,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出现了,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出现了,书写在木头或竹简上、丝织品上的文字出现了。<br>
[[文件:Jp73.png]]
根据考古发掘,我国于1954年首先在西安半坡(见图1)出土的陶器口沿上,发现100多个共约32种刻画符号。其后,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长安五楼、临潼姜寨等六七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多次发现。其中,以姜寨发现最多,共发现120多个40多种符号,有的与半坡的符号相同,有的还见于其他遗址。此外在青海省西宁东部乐都柳湾处,就出土了50多个彩绘符号,此遗址比半坡遗址晚1000年,但两地直线距离约600公里,而记事符号却又极其相似(见图2),说明这两个地区的原始文化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br>
[[文件:Jp74.png]]
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甲骨契刻符号的发现(见图3),将中国文字的起源时间推至距今8000年前。此遗址于1983年至1987年发掘,2001年又进一步进行发掘。<br>
贾湖契刻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依据何在?长期从事这项研究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认为,贾湖契刻符号虽然过于抽象,目前还不便对之进行臆猜,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形,应记录了当时主人一定的寓意,是可以肯定的。而意是要用语言来解读的。因此这些刻符就具备了文字的形、音、义的基本条件。在贾湖遗址发掘前,人们通常认为甲骨文出现在商代,它是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简称(见图4)。<br>
[[文件:Jp75.png]]
甲骨文在1899年首次发现于安阳殷墟,至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出土了1700多片甲骨,记载的文字共约3500多个,甲骨文图形性很强,象形字比例很高,有不少字还未完全定型。与甲骨文比较接近的文字在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属于会意字和象形字,距今6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属新石器时代)。而商代,按目前公布的历代纪元表,距今约3700年。<br>
贾湖刻符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和现代的汉字一样,也有三个结构层次(笔画、构件和合成字) 。从书写特征看,贾湖契刻与商代甲骨文是一致的。与现代汉字相比,书写的特点也基本一致,如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等等。如果不照这些笔顺来写,不但写起来困难,也难以写好,这是汉字的特性所决定的。由此可以判定,汉字
1,89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