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大中华文明的始祖:伏羲

添加8,788字节, 2019年3月19日 (二) 07:06
二、伟大的中华民族
晚清经学家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清末大儒章太炎说:“不读史,则无从爱其国家。”纵观世界古代史,如今尼罗河畔的居民与当年建造金字塔的民族已有很大不同;两河流域的“众神之
王”马尔都克,没有阻止住传统中断的厄运和文化易帜的劫难;诞生佛教的德干高原和恒河流域更是几经国度兴衰民族变迁。所以,在19世纪初,莱茵河畔的一位大哲学家黑格尔在研究了全世界文明古国的盛衰后得出结论:“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无异,黑格尔的这个结论是十分正确的。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华民族有着极其强大的凝聚力。百多年来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的中国人已有几千万,遍布五大洲。过了一代又一代,这些唐人街出生的孩子甚至没有到过祖国,他们的文化习俗却依然有着深深的中国烙印。祖居之地的山山水水是他们最美好的憧憬,故乡的每一个变化都会使他们无比激动。这些远行干里的游子,从来没有忘记要回来寻根,也从来没有忘记要回来看望他们的母亲,因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的血管里永远奔腾着自己民族的血液!<br>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夏禹时的“万国诸侯”,实际上是由上万个氏族部落组成,这里面原本就包容着许多民族。1000多年前鲜卑、匈奴羯氐、羌所谓的“五胡乱华”,很快变成了“五胡合华”。今天的大中华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和睦幸福的大家庭里,是世界民族团结的典范,与此同时,华夏文明也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数千年来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与源于华夏本土的儒家、道家(教)共同植根于中华大地,共同创造着中华文明,并且从未因宗教信仰而发生战争,创造了世界民族史、世界宗教史的奇迹。<br>
中华民族具有极其博大的胸怀。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是中华
民族的美好憧憬;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源泉;共同的民族自尊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脊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大传》)是中国永不衰落的国魂!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国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缔造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三、关于华夏文明的起始年代====
如何确立华夏文明的起始年代,这个问题是所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人们所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历代一直没有定论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还有人认为没有文字记载的一律不足信都是后人杜撰的,显然,持这种态度的实为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br>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夏代以前的中国上古文化,将中华文明的起始年代界定为7000年。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各类书籍中,一般将中国的文明史界定在上下五千年,这是因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仅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中,“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已于2000年底正式公布,将原先记载纪元的起始年代由西周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又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即公元前21世纪。按现在史书推算的到黄帝时代,“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因此中华文明具有5000年之说,也没有准确的结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中华文明定位于7000年?我们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从考古学角度界定伏羲诞生=====
个多世纪以来,在以中岳嵩山为中心,半径为150公里的范围内出土了众多的古文化遗址。特别是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的发掘,将中华文明的起始年代大大提前。在2001年春对其遗址的再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从这里新出土的大量稻谷、炭化米,以及大量成套的稻作农具证明了考古学家多年来的猜想,9000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已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证明,淮河上游地区曾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具体例证详参第三章“‘龙根’觅源”)它不仅证明上述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原始发源地,而且出土的大量文物还表明,上述地区在9000年前已进入了初步文明阶段,基此,我们将人祖太昊伏羲,即当时中原地区的部族首领的生活年代界定为7000年前左右,将炎黄二帝的起始年代定为5000年前。
=====(二)从文字的发现与演变考证=====
文字是人类在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同时也表明一个民族在进化过程中的文明进步程度。文字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即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并且是以文字载体而存在。而载体又随社会的进步程度而不断变化。我们可以设想,即使在远古的人们,已经发明了文字,但是,如果没有锐利的工具,仅用打制的石器不可能在坚硬的岩石上刻出文字并遗留数千年之久,而此时,他们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依靠语言和表情了。他们向后人传递的各种社会的、生活的信息,也只能利用语言一代传递一代,一直传到有那么一天,他们发现可以用锐利的石器在树皮上刻字,此时的字当然是象形的语言符号,但是这些以树皮为载体的文字是不可能保持久远的。随后,先人们发明了陶器,即使用一根纤弱的树枝,也会在泥土上画出符号,于是,这些陶器就变成了文字的载体。尔后,先人们对陨铁的使用,青铜器的使用,使书写文字的工具有了一个飞跃,于是,山岩上的刻字和绘画出现了,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出现了,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出现了,书写在木头或竹简上、丝织品上的文字出现了。<br>
 
根据考古发掘,我国于1954年首先在西安半坡(见图1)出土的陶器口沿上,发现100多个共约32种刻画符号。其后,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长安五楼、临潼姜寨等六七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多次发现。其中,以姜寨发现最多,共发现120多个40多种符号,有的与半坡的符号相同,有的还见于其他遗址。此外在青海省西宁东部乐都柳湾处,就出土了50多个彩绘符号,此遗址比半坡遗址晚1000年,但两地直线距离约600公里,而记事符号却又极其相似(见图2),说明这两个地区的原始文化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br>
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甲骨契刻符号的发现(见图3),将中国文字的起源时间推至距今8000年前。此遗址于1983年至1987年发掘,2001年又进一步进行发掘。<br>
贾湖契刻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依据何在?长期从事这项研究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认为,贾湖契刻符号虽然过于抽象,目前还不便对之进行臆猜,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形,应记录了当时主人一定的寓意,是可以肯定的。而意是要用语言来解读的。因此这些刻符就具备了文字的形、音、义的基本条件。在贾湖遗址发掘前,人们通常认为甲骨文出现在商代,它是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简称(见图4)。<br>
 
甲骨文在1899年首次发现于安阳殷墟,至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出土了1700多片甲骨,记载的文字共约3500多个,甲骨文图形性很强,象形字比例很高,有不少字还未完全定型。与甲骨文比较接近的文字在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属于会意字和象形字,距今6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属新石器时代)。而商代,按目前公布的历代纪元表,距今约3700年。<br>
贾湖刻符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和现代的汉字一样,也有三个结构层次(笔画、构件和合成字) 。从书写特征看,贾湖契刻与商代甲骨文是一致的。与现代汉字相比,书写的特点也基本一致,如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等等。如果不照这些笔顺来写,不但写起来困难,也难以写好,这是汉字的特性所决定的。由此可以判定,汉字
的基础在8000年前的贾湖时期已经奠定。<br>
 
上述符号实际上是正在形成中的文字。它们大约出现在距今8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到仰韶文化时期,与我们认定的人祖太昊伏羲和炎黄二帝的生存年代基本相符。伏羲时画八卦,也是以八种符号表示方位,而有史记载的黄帝时期的仓额造字,也决非谬传。由此可看出文字从最初的记事符号一象形字一甲骨文,至周朝文字基本定型,大体经历了400年左右。而甲骨文的出现源于对占卜的需要,这一方面可以确认伏羲八卦绝非后人杜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先人们不是为了占卜,就不会采用龟甲,如果
没有龟甲做文字载体,甲骨文如何能保存至今?如果没有发掘出数量庞大的甲骨文,我们如何能比较系统地确定商朝的历代帝王正是古人通过煅烧龟甲并从龟甲上产生的裂纹占卜吉凶,并用
文字加以记载,才使我们知道了商代及其前的部分古代史。由此可见,文字的载体十分重要。中央电视台在现场直播北京老山汉墓的挖掘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墓葬中出土了很多汉代竹简,考古专家们立即用墓地的湿泥包住,否则,这些竹简就会毁掉,这说明文字的载体是很不容易保存的。我们可以设想,从最初的文字起源到文字基本定型的周朝这4000多年里,先人们必定在商朝甲骨文出现的很早年代已有了与甲骨文相似或相同的文字用以记载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是由于文字的载体不是采用龟甲,而陶器又不是专门用以记载语言交流的工具,所以,先人们记载的文字史料无法保存到现在。<br>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认为,中国文字的出现大约有8000年的历史,因此,华夏文明的起始年代定为7000年是有充分根据的,只是作为国家的雏形,应从5000年前的炎黄二帝时期算起。
==《伏羲探寻》==
1,89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