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大中华文明的始祖:伏羲

添加3,998字节, 2019年3月19日 (二) 05:50
《华夏“龙根”觅源》
==《华夏“龙根”觅源》==
作者:周光敏 刘文松
 
===第一章悠久的历史伟大的民族===
====一、华夏与中国名称之由来====
悠悠华夏,名曰中华。“华”义为荣为彩,“夏”义为明为大。《孔传》载:“夏,华夏。”孔颖达疏:“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左传》有:“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疏云:“华夏有中国也。<br>
汉族古时称华夏族,华夏族来源于伏羲、炎黄二帝及子孙夏禹部族。更因禹的封地为夏,所以即将后来夏朝所融合的各个民族总称为华夏族。中华之名亦当出于此。由夏禹及其子启所创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国国家的起源,又是华夏族的肇始。推究“中国”之称,古时称国之都城为中国,尔后则沿用到泛指整个国家。在史书中最早提出中国之名称者为《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二为参照《尚书》史料编写的《史记·夏本纪》:“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这里把“中邦”改为“中国”。这两处讲的都是夏禹平治水土成功,他根据土地的质量把土地划成了三个等级(细分为九等),让各诸侯国按照土地的等级完成赋税,运往国都(即中国)之中。三是见之于《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
此中国,以民为速……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惠此中国,国无有残。”这里诗人或歌者在祈求上天(或天子):把仁慈赐给中国吧,以安抚四方;把仁慈赐给中国吧,民人需要团聚;把仁慈赐给中国吧,使
民人不再愁苦;把仁慈赐给中国吧,让国家不受到伤害和凶暴。显然,在这首诗中的“中国”,已不是狭指国之都城了,而是指整个国家。因此,中国的国名应首出于《诗经》。《诗经》成书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间,而《大雅》则是西周天子的乐歌,是节奏较为舒缓并伴有舞蹈和音乐的歌曲,多用于祭祀或宴饮等场合。由此
可以推断,泛指整个国家的“中国”这个国名大约出现在夏、商以后的西周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br>
在上古时中国往往把夏之都城的区域称为“中邦”、“中国”或“中州”。这源于夏禹治水时就将古时的中国划为“九州”,豫州乃九州之中故豫州又称中州(中原或中邦)。纵观夏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皆在豫州,即今河南省。河南省的郑州、洛阳、许昌所辖的新郑、新密、禹州登封、偃师等县市,无论从考古还是从史书记载或历史遗留的古人文景观都雄辩地证明,这些地区均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伟大的中华民族====
晚清经学家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清末大儒章太炎说:“不读史,则无从爱其国家。”纵观世界古代史,如今尼罗河畔的居民与当年建造金字塔的民族已有很大不同;两河流域的“众神之
王”马尔都克,没有阻止住传统中断的厄运和文化易帜的劫难;诞生佛教的德干高原和恒河流域更是几经国度兴衰民族变迁。所以,在19世纪初,莱茵河畔的一位大哲学家黑格尔在研究了全世界文明古国的盛衰后得出结论:“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无异,黑格尔的这个结论是十分正确的。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华民族有着极其强大的凝聚力。百多年来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的中国人已有几千万,遍布五大洲。过了一代又一代,这些唐人街出生的孩子甚至没有到过祖国,他们的文化习俗却依然有着深深的中国烙印。祖居之地的山山水水是他们最美好的憧憬,故乡的每一个变化都会使他们无比激动。这些远行干里的游子,从来没有忘记要回来寻根,也从来没有忘记要回来看望他们的母亲,因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的血管里永远奔腾着自己民族的血液!<br>
==《伏羲探寻》==
1,89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