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喆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
2个标签mobile editmobile web edit
2个标签mobile editmobile web edit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简说河图洛书]]
+
喆学简介
  
文/慈天元
+
喆学是对哲学的时代扬弃。从最小共识起步,展开良性对话,止于适度边界,就是喆学的学术范畴。
  
真太阳时只有一个,它也是周期变化的过程。这就是天道周行,简而易知,但又会有微观漂移,形成积分变量。故古人贵研机综微,而能知常达变。古易学首出天文,始于物理观测、成于数学建模。
+
所以,无共识不谈喆学。
  
其数学模型,以经纬坐标为基准。古人认为:通天下一炁耳!炁即元流体,在楚简《老子》一书中,写法是上既下火。既表法变化过程,火表法世界的初始动能。对于初始动能的变化,古人用河图做了说明。河图是中间均衡,周边公差为五,而数值不等的弦量场。数始于一,时空函数对应冬至,子午取向,二对应夏至,三对应春分,四对应秋分,中数五是经纬坐标的取值点。六、七、八、九,表法四季轮回,正如十是五的叠加周期。这构成了原始的四风历。四风历用于指导上古游牧生活,已经够用了。四风历,是古人长期观察物理光影变化,最终以经纬坐标确定弦射点完成的。四风历体现了天地一体的变化,也即北斗七星和地理季节之间,有对应的函数联系。“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就是说:若把观测的时间固定于傍晚,则春分时斗柄指东,夏至时斗柄指南,秋分时斗柄指西,冬至时斗柄指北。借助斗柄指向地面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可以确定二至二分。
+
双吉喆,也可以看成是两个基础量元构成的量亼(音义同集),因此天然具有算法结构,是1+1问题的自然展开。
  
根据中国上古神话传说,河图洛书并非同时代出现,这一点很明确。河出图,洛出书,演绎成神话,不等于神话就是真实的起源,只能说神话延续了民族历史记忆。河图的形成并不复杂,它是龙华先祖在马背上观察自然的结果。这并不是说马的背上,会形成河图的形象,而是长期的游牧生活,从对四季轮回的感悟,得出了“圭律”认识。河图本身就构成了经纬坐标系,数字在经纬坐标上的排列,直观且明确。有意思的是,数字五成了经纬坐标的原点,这是中华数系,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特征。并且,五分阴阳,合而为十,这构成了二、五、十,虚实相变的基础。影响所及,后世珠算中,也体现了二进制、五进制和十进制的综合应用。
+
中国人都知道,两只筷子摆在一起的自然状态是:
 +
1+1=11
 +
这是数值相加的自然形态,我们叫自然共识。而1+1=2,则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为约定的共识。我们叫特约共识。
  
河图提供了一个原始的动力系统。动力是物理等差效应,我们也可以总结为压差致动。这个动力定律,放之宇宙而皆准。
+
1+1=11,是数值自然累积的状态。如果所有的数字都用这种方式表达,那么占位率就是100%。在函论喆学中,数值和数位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复变函数的基础。
  
洛书,则提供了一个稳态模型。也就是一个系统,各项合力相互抵消之后,会表现出稳定的平衡态。
+
我们把1+1=11,称为元进制计数法。它的作用是还原数值和数位的对应关系,任何数,都可以用元进制表达,它是数值和数位完全统一的自然状态,所以也称为真自然数。
  
我们说,洛书是河图之心。因为洛书的幻和,与河图中央数之和相等。洛书的具体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稳态模型。矩阵中,数字可以从1~9,进行分列组合,也可以从2~10,或者任意两数之间,有相等的公差,形成9级变化,都可以构成三阶幻方。洛书配合五行算法,轻易就能导出无穷级奇阶幻方,简直是不要太容易。稍加变化,任意偶阶幻方,也可以导出。
+
数值1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如可以计为01,001,0001……这都没有问题,这时你会发现,多余的数位并不影响计量!但那些数位,会成为数字表达的限域空间。01,信息表达的空间是两位数,001,信息表达的空间是三位数,其余可以以此类推。
  
所以并不是古人没有发现多阶幻方,他们只是给出了最简版本而已。范本给你了,却不能举一反三,进而闻一知十。不是祖龙无能,而是龙生九子,难免有龟鳖之变异。
+
通常,我们知道0和0相加的结果还是0。但是如果对数字0的占位进行统计,0+0就不再是0。这时我们可以导入虚数,就是单纯统计数位的数。函论对虚数的定义,就是还原数位的数。它可以在微积分中,用于表示实数变化的轨迹。
  
#慈天元
+
当计位时,0+0≠0,而等于2i,表示占用两个数位。为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0+0,计算时可以进行前置约定:wei 0+0=2i。
 +
 
 +
位运算可以形成虚进制,也就是运算的结果,只统计数位,不涉及实数。
 +
 
 +
为了表达的方便,我们对进位值作出以下约定:
 +
 
 +
x.z=虚进制
 +
x.a=元进制
 +
x.b=二进制
 +
x.c=三进制
 +
x.d=四进制
 +
x.e=五进制
 +
x.f=六进制
 +
x.g=七进制
 +
x.h=八进制
 +
x.i=九进制
 +
x.j=十进制
 +
x.ja=十一进制
 +
……
 +
 
 +
元进制和虚进制组合应用,会产生位值制。计算机二进制,是标准的二进位值制,其表现为:
 +
 
 +
1+1=10
 +
 
 +
高阶位值制,可以表达为n=1+(n-1)i
 +
 
 +
例如三进制,3.j=10.c=1+(3-1)i=1+2i,也就是虚化两个数位,得到三进制对应的进位形式。
 +
 
 +
在元进制中,没有数字0,计数符号是唯一的。从而11而是最原始的数组,并且也是第1个素数。
 +
 
 +
素数有两个基本特征:
 +
a.它们都是正整数的组合
 +
b.它们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
 +
 
 +
1不是素数的原因在于,1不是正整数的组合。它可以是分数的组合,可以是小数的组合,但唯独不是正整数的组合。
 +
 
 +
我们限定了素数概念,也就是说素数是有“圭律”的。2是素数的始基,所有素数,除2自身外,都可以通过2n±1(n≥1)的方式,用素数的两个特征,筛选出来。
 +
 
 +
例如,十以内素数有:2、3、5、7
 +
 
 +
3=2×1+1=2×2-1
 +
5=2×2+1=2x3-1
 +
7=2x3+1=2×4-1
 +
不符合素数特征的数,都要筛选掉。
 +
 
 +
1+1=1(11),构成了函论中的素基函数。
 +
 
 +
哥德巴赫猜想涉及的1+1,人们通常都理解错了。这是因为没有关注过实质问题。
 +
 
 +
我们回顾一下哥德巴赫猜想:
 +
 
 +
哥德巴赫猜想源自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与瑞士数学家欧拉之间的通信。这个猜想有两个形式,一个是关于偶数的,一个是关于奇数的。
 +
 
 +
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表述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这个猜想至今未被证明,尽管在数值上已经有许多验证支持这一猜想。
 +
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表述为:每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这个猜想已经得到了部分证明。例如,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了“每一个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可表示为两个质数的乘积”,这通常表示为“1+2”。这意味着对于足够大的奇数,它们可以分解为三个素数之和。
 +
 
 +
所以哥猜1+1,属于偶数哥猜。哥猜很可能是成立的,只不过它的通俗表达有误导性。迄今为止,哥猜得到了部分证明,但还没有确切的证伪依据。证伪很简单,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证明很难,因为全部数据不能有一个例外。
 +
 
 +
我们无意于证明或者证伪哥德巴赫猜想,我们注意到:每一个数都会和其它数关联起来,这种数字之间的关联态,就是函数。有函数思维,我们就不会孤立地看待世界。
 +
 
 +
在推证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有限元相加,只能得到有限结果。面对无限,只有导入虚数,才能简化运算。于是有了自然函数序列:
 +
 
 +
N(i;1,11,111,n;∞)
 +
 
 +
n为有限元时,n+1≠∞,n=∞时,加减会失去意义。∞变化的是数位,而不再是数值,因此∞=i,计量时可收敛为一个补数。
 +
 
 +
比如在如下微积分案例中:
 +
 
 +
1=(1/2)+(1/4)+(1/8)+2(1/2ⁿ),在这里无穷取值,可以收敛为尾数自补。这可以看成是量子微积分的通用法则——取最小作用量进行积分运算,而不必让数位冗余成为计算系统的灾难。
 +
 
 +
大于2的偶数都不能合成素数,因为相加的结果还是偶数。大于2的奇数,一次相加,也不能合成素数,因为得到的结果也是偶数。这使得数字2,具有非常特殊的“隧道”意义。所以我们在选择喆学名称的时候,没有用三吉嚞,虽然它看起来很壮观。

2024年1月4日 (四) 09:16的最新版本

喆学简介

喆学是对哲学的时代扬弃。从最小共识起步,展开良性对话,止于适度边界,就是喆学的学术范畴。

所以,无共识不谈喆学。

双吉喆,也可以看成是两个基础量元构成的量亼(音义同集),因此天然具有算法结构,是1+1问题的自然展开。

中国人都知道,两只筷子摆在一起的自然状态是: 1+1=11 这是数值相加的自然形态,我们叫自然共识。而1+1=2,则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为约定的共识。我们叫特约共识。

1+1=11,是数值自然累积的状态。如果所有的数字都用这种方式表达,那么占位率就是100%。在函论喆学中,数值和数位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复变函数的基础。

我们把1+1=11,称为元进制计数法。它的作用是还原数值和数位的对应关系,任何数,都可以用元进制表达,它是数值和数位完全统一的自然状态,所以也称为真自然数。

数值1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如可以计为01,001,0001……这都没有问题,这时你会发现,多余的数位并不影响计量!但那些数位,会成为数字表达的限域空间。01,信息表达的空间是两位数,001,信息表达的空间是三位数,其余可以以此类推。

通常,我们知道0和0相加的结果还是0。但是如果对数字0的占位进行统计,0+0就不再是0。这时我们可以导入虚数,就是单纯统计数位的数。函论对虚数的定义,就是还原数位的数。它可以在微积分中,用于表示实数变化的轨迹。

当计位时,0+0≠0,而等于2i,表示占用两个数位。为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0+0,计算时可以进行前置约定:wei 0+0=2i。

位运算可以形成虚进制,也就是运算的结果,只统计数位,不涉及实数。

为了表达的方便,我们对进位值作出以下约定:

x.z=虚进制 x.a=元进制 x.b=二进制 x.c=三进制 x.d=四进制 x.e=五进制 x.f=六进制 x.g=七进制 x.h=八进制 x.i=九进制 x.j=十进制 x.ja=十一进制 ……

元进制和虚进制组合应用,会产生位值制。计算机二进制,是标准的二进位值制,其表现为:

1+1=10

高阶位值制,可以表达为n=1+(n-1)i

例如三进制,3.j=10.c=1+(3-1)i=1+2i,也就是虚化两个数位,得到三进制对应的进位形式。

在元进制中,没有数字0,计数符号是唯一的。从而11而是最原始的数组,并且也是第1个素数。

素数有两个基本特征: a.它们都是正整数的组合 b.它们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

1不是素数的原因在于,1不是正整数的组合。它可以是分数的组合,可以是小数的组合,但唯独不是正整数的组合。

我们限定了素数概念,也就是说素数是有“圭律”的。2是素数的始基,所有素数,除2自身外,都可以通过2n±1(n≥1)的方式,用素数的两个特征,筛选出来。

例如,十以内素数有:2、3、5、7

3=2×1+1=2×2-1 5=2×2+1=2x3-1 7=2x3+1=2×4-1 不符合素数特征的数,都要筛选掉。

1+1=1(11),构成了函论中的素基函数。

哥德巴赫猜想涉及的1+1,人们通常都理解错了。这是因为没有关注过实质问题。

我们回顾一下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源自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与瑞士数学家欧拉之间的通信。这个猜想有两个形式,一个是关于偶数的,一个是关于奇数的。

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表述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这个猜想至今未被证明,尽管在数值上已经有许多验证支持这一猜想。 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表述为:每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这个猜想已经得到了部分证明。例如,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了“每一个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可表示为两个质数的乘积”,这通常表示为“1+2”。这意味着对于足够大的奇数,它们可以分解为三个素数之和。

所以哥猜1+1,属于偶数哥猜。哥猜很可能是成立的,只不过它的通俗表达有误导性。迄今为止,哥猜得到了部分证明,但还没有确切的证伪依据。证伪很简单,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证明很难,因为全部数据不能有一个例外。

我们无意于证明或者证伪哥德巴赫猜想,我们注意到:每一个数都会和其它数关联起来,这种数字之间的关联态,就是函数。有函数思维,我们就不会孤立地看待世界。

在推证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有限元相加,只能得到有限结果。面对无限,只有导入虚数,才能简化运算。于是有了自然函数序列:

N(i;1,11,111,n;∞)

n为有限元时,n+1≠∞,n=∞时,加减会失去意义。∞变化的是数位,而不再是数值,因此∞=i,计量时可收敛为一个补数。

比如在如下微积分案例中:

1=(1/2)+(1/4)+(1/8)+2(1/2ⁿ),在这里无穷取值,可以收敛为尾数自补。这可以看成是量子微积分的通用法则——取最小作用量进行积分运算,而不必让数位冗余成为计算系统的灾难。

大于2的偶数都不能合成素数,因为相加的结果还是偶数。大于2的奇数,一次相加,也不能合成素数,因为得到的结果也是偶数。这使得数字2,具有非常特殊的“隧道”意义。所以我们在选择喆学名称的时候,没有用三吉嚞,虽然它看起来很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