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生不逢时”与“欣逢盛世”
“生不逢时”与“欣逢盛世”
──附中入学40周年感言
初二(2)班 严小军
1964年9月,我们进入当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华南师院附属中学就学,回首已经40年了。我们中的很多人,是怀着将来当政治家、科学家等憧憬进入附中学习的,环顾附中良好的学习氛围,谆谆善诱的师长,我们毫不怀疑自己会有美好的前途。但是不到两年,在中国,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大事——文化大革命。这场风暴,改变了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命运。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五十年代初(或四十年代末),可以说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同时,我们这一代人,又是“被耽误了的一代”,在人生的每个节点上,总要碰上不愉快的事。有人这样形容我们这些人:
在求学的时候,碰上“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革而中断;
在求职的时候,碰上了上山下乡;
在结婚生子的时候,来了晚婚和独生子女政策:
当想创一番事业的时候,已经是以年龄划线的“年轻化”;
正当壮年的时候,碰上了国企改革和下岗、失业;等等。
自然,这一代里跳出这个“规律”的幸运儿不是没有,但是不多。我注意到,中国从高层到省市的各级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在新老交替的时候,往往是从解放前出生的人交给了六十年代生人(现在已经是七十年代生人了),在五十年代生人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断层。 人们会问,什么原因造成了五十年代生人缺乏竞争力,以至还没有走上舞台就退出了舞台?社会是不是对整整一代人不公平?这种现象,可以由社会学家做专题的考证研究,而我们从感性出发,只能自怨自艾:生不逢时。
但历史会有另一种声音。有一件事对我感触很深: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时,我正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机场,准备乘搭前往纽约的班机。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全国停航,我们被困在拉斯维加斯长达一个星期。记得当时我对华裔导游张先生说:这次来美国真不走运,旅程受阻,还看不到“双子星”了。他说:其实你们恰巧选在这个时间来美国,是“欣逢其盛”,极其难得的机会,你们比很多旅游者幸运,你们可以亲历其境看看美国人是如何面对突然而来的灾难的。可能张先生用的“欣”和“盛”的字眼对911的死难者是大大的不敬,但他说出了一个事实,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遇到直面恐怖灾难的现场感的。人生里程遇到灾难、挫折不也是一种难得的际遇吗?
1964年可以视作文革准备的前奏,随后我们见证和参与了文革的发动和破灭,以及后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这40年,是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年代,是一个可以同世界历史其他变革年代比美的“大时代”。所以,假如称为“盛世”,也不是指“富足繁荣”之“盛”,而是指“剧烈变革”之“盛”。我们有幸参与其中,当然,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
在不能掌握自我命运的前期,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同样经历了读书——文革——上山下乡,大家的情况相差不大。回城后大家的际遇有了分化,有些进了国营单位,一直做到退休或下岗;有些通过读大学,进入了事业的更高台阶;有些出国(或港澳)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些下海创出了自己的家业;凡此种种,都成为每年同学会上大家的一番感慨。我这个人比较惰性,回城后本想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干到退休,但历史偏偏要和我开玩笑,让我接连碰上企业破产、个人失业。回顾这40年,我会认为,经历就是财富。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敢于面对现实,尝试各种人生体验,无论酸甜苦辣。
这里,我们要感谢母校,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年(我这里只计算正常上课的那两年),却和我们当年接受的社会教育一起,铸造了我们的品格、意志和在社会上继续学习的基础。我们才可以从容地应对后来发生的各种变化。另外,由母校维系的校友关系网,也是我们人生里程上的一种精神依托,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来自老师、同学的关怀总是弥足珍贵。
2004年11月17日
返回《足迹》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