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来自通约智库
吴伦伟讨论 | 贡献2022年10月24日 (一) 08:13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1、生产力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科学技术、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五要素构成,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的意识...”)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生产力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科学技术、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五要素构成,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发现和发展了科学技术、劳动工具,开发和利用了劳动场所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决定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岗位分工制、劳动成果分配制、生活资料消费制四要素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第一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工制,分工制决定分配制,分配制决定消费制。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劳动者的意识超前反映,根据已经掌握的规则,在一定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活动,创造观念的生产关系,并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其他劳动者的意识形态,使观念的生产关系变成现实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有三方面表现:
①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和劳动素质在发展。
②科学技术、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在发展。
③劳动对象在发展。

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四方面表现: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发展。
②劳动者分工制度在发展。
③劳动产品分配制度在发展。
④生活资料消费制度在发展。

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落后的生产关系,有三方面表现:
① 当下落后的制度限制了生产资料的发展,然而社会思想素质在提升,劳动者认识了先进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 当下落后的制度限制了劳动者的发展,然而社会科学技术和劳动工具在发展,劳动者认识了先进的分工制度。
③ 当下落后的制度限制了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社会劳动素质在发展,劳动者认识了先进的分配制度与消费制度。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落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