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解惑
解惑
初二(6)班 胡小刚
2004年刚好是我们考入华师附中40周年,有热心的同学发起活动并征集照片文章,恭敬不如从命,集体活动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遂受命而作。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1964年当我们带着红领巾进入附中的时候,充满了自豪,充满了希望。因为在附中这所名校里,名师德才兼并、学生出类拔萃、教学别出一径、生活丰富多彩。当时的整个中国,走出了三年困难的阴影,领袖思想的光芒至高无上地照耀着大地,雷锋、王杰、焦裕禄等英雄的精神前赴后继地鼓舞着人民;国家在外交、国防、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令每一个国人都有欣欣向荣的幸福感觉,令每一个国人都有热血沸腾的献身思想,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少年就更不用说了。
随之而来的却不是我们憧憬的高考之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突然而至,使我们产生了人生征途的第一个迷惑。一个又一个的运动高潮,一批又一批的人事更替;有人是身体力行地卷了进去,有人是行动逍遥也受到了影响。正当这一切正方兴未艾的时候,运动嘎然而止,上山下乡给我们带来了人生征途的另一个迷惑。我们誓师,我们拥抱,我们壮怀激烈,我们义无反顾,开始真正踏上社会人生征途。
我们这一代,就这样让历史、让社会选择了我们的人生第一站。无论是留校、升学、入厂、下乡、参军都由不得我们,大家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踏实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更多更多的浪潮扑面而来,我们面对人生的挑战,开始也有了选择。同时,也继续面对社会和个人的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令人迷惑的问题,继续试图去解惑。
孔子对人生的发展进行了最精辟的概括:“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年龄上说我们都该“知天命”了,即使从进附中算起,今年也该是我们的“不惑”之年。有“惑”要解,“解惑”就是人生,就是追寻一种价值。可以说人生道路的选择就是“为人”和“立世”的体现。当然我们要承认,人生选择并不全然归于个人,甚至更多归结于社会和机遇。选择从主观世界来说是人自身的追求,包括性格、能力、意趣等等的自我认知;从客观世界来说则要看所处环境、生活情形、发展等等的可能性。选择的困难首先是自知,有如西方神庙的刻石上留下的古典哲人们那警世的名言──“知道你自己!”
所以,我们不需羡慕他人。当四十年以后我们来回顾人生,自然看到不同的同学选择的不同道路。有人从商,今天似有腰缠万贯的潇洒气派;有人从政,今天似有叱咤风云的威风实惠;有人从学,今天似有清高儒雅的学识风度……有人辗转奔波,有人平平淡淡。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征途何处不艰辛?弗洛姆说过“逃避自由”,能逃避选择也许是幸事。然而不可能的话,“选择”则可能要伴随人的终生。事实无论是残酷还是欣然,不过是知道你自己之后对人生的一种选择罢了。
其实,不论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我们大都不再盲目迷信宣传,都能独立观察和思考,明白了世界上永远没有圆满。我们已能干练豁达处事,能在大多数场合下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情感,能坚韧不拔,释然地对待许多事情。总之,能有“自知之明”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这不就是不惑吗?
有人说,“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依然会是大惑不解的”。我想,最要紧的是保持人性本来,少些扭曲。只要没有太多的欲望,大抵可以保持自我本色。尽可能让我们这些少时同学多些来往,互相记住这最珍贵的友谊。
这就是我在纪念我们入学附中40周年之际想说的解惑。
返回《足迹》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