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神话”腰斩600亿,高管出走:无论为人还是经商,都要懂得“量力而为”!

来自通约智库
明华讨论 | 贡献2021年7月28日 (三) 21:30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2021-07-19

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让大家共同受益!

近日,永辉超市董秘张经仪辞职后发的一条朋友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永辉工作了整整12年的他感慨道:

“我们也许透过浮云看见了远方更高的山峰,因为我们正在下山,恢复体能、更新装备、重整后勤。但我不能和永辉人继续攀登远处那座山峰了。”

一、永辉大撤退:昔日的千亿神话!

这条朋友圈背后,反映的是巨头永辉日落西山的辛酸与无奈。

2010年底永辉在A股上市,市值超过千亿,如今市值仅有440亿,还不及当年一半。

想当年,永辉势头正盛,被视作是新零售的标杆,赢得了腾讯、京东的资本青睐。

2016年8月,刘强东花费42.35亿元,占永辉总股本的10%,一年之后的2017年12月,腾讯入股永辉花费近42亿元,占总股本的5%!

如今的永辉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而就投资角度来看,即使算上永辉超市后续分红、降低成本的情况,京东、腾讯也做了笔赔本的买卖。

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了,从大起到大落,永辉都经历了什么?

二、“新物种”,怎么就变成了“新陷阱”?

永,长久,久远;辉,光也,辉煌之意。永辉二字,寄托了创始人对这份事业永远辉煌的期待。

永辉创始人是张轩松和张轩宁两兄弟,1995年开始做超市,3年后开出第一家永辉。

2004年,永辉超市门店总数达50家,营业额攀升至20亿元。

到了2010年,公司已经成为深交所上市公司,拥有门店156家,总经营面积105万平方米。

永辉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牢牢把握住了“生鲜”这张王牌。

生鲜是当时大卖场的薄弱地带,于是,永辉从原本的农改超定位迭代为生鲜超市,将传统农贸市场直接装到了超市里面。生鲜自此成为永辉的品牌标签,成为了时代的领头羊,还获得了“永辉模式”的封号。,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商对传统大卖场形成了摧枯拉朽般的冲击。

永辉超市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不输给时代,永辉进行了种种转型创新。

在这之中,张轩松主导的永辉云创被看成是永辉超市谋求线上增长的重要载体,旗下的“超级物种”更是备受资本与市场看好的明星项目。

(超级物种是一种全新的零售业态,属于超市+餐厅的融合,线下门店集销售、餐饮、仓储于一体,并自配物流系统,直接对标阿里系的盒马鲜生,这也是吸引腾讯投资的最大亮点之一。)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零售界“新物种”,却成了永辉的“新陷阱”。

实际上,自2015年正式成立后,永辉云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高达30.72亿元。

那么,这个“超级物种”究竟是栽在了哪里呢?

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行业竞争激烈。

在超级物种的对面,站着盒马鲜生、苏宁苏鲜生、京东7FRESH、美团小象生鲜等多个竞争对手,巨头厮杀、补贴四起,在疯狂价格战中,超级物种并无明显优势。

二是发展不清。

就定位而言,超级物种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瞄准中高端消费人群。

因此选址多开在写字楼和高端商场附近,产品包装设计也十分精美,但这部分消费人群却尚未激活,很快便暴露出坪效、租售比不高等问题。

但是,超级物种依旧在没看到清晰盈利模式的情况下仓皇扩张,成本剧增、资金断裂、亏损加剧,最后只能用关店的方式交一笔又一笔学费。

三是兄弟分歧。

在经历前几年的携手奋斗之后,兄弟二人的理念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张轩宁看好线上新零售业务,即自己牵头创办的永辉云创,而张轩松看好线下传统连锁超市,即永辉云超。

尤其是随着超级物种的亏损加剧,兄弟两人之间产生的冲突也越来越大,进而升级为永辉的发展方向和人事冲突。

张轩松甚至也公开承认与张轩宁存在分歧。

张氏兄弟的冲突反过来也影响了永辉的发展,管理层的失和让超级物种始终处于一个极其割裂的状态,既想做餐饮又想做零售,既想做线上又想顾及好线下,这种“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最后什么都没做好。

经历了四年多的发展,超级物种随着张氏兄弟的关系一路向下,永辉超市也一起走向了下坡路。

三、是攻城略地,还是蒙眼狂奔?

从2017年底开始,永辉开始高歌猛进、迅猛扩张。

仅2018年,永辉增开门店就达到1275家,笑傲全行业。

2019年,永辉更是以平均2天开一家的速度狂奔。

即使是在疫情冲击之下的2020,永辉仍然在加速扩张

但无论为人还是经商,都要懂得“量力而为”。

永辉的扩张是在资金不足、人事冲突等种种压力下负重前行,导致其发展质量跟不上速度、资金链极度紧绷,使得永辉会员店、永辉生活和永辉mini等均陷入了尝试开店、快速扩张、资金困难后立刻关店止损的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尤其是供应链跟不上开店的速度,优势变成短板,从而影响了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重要环节,犯了行业大忌。

近几年,北京、上海、河南江苏等多地市场监管局连续通报永辉售卖产品不合格,连续爆出来的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让永辉多次登上地方黑榜,信誉受到极大损害。

比如今年,永辉就曾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据人民网报道,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永辉超市在福州、莆田、龙岩等多地多家门店共有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但最让广大网友感到愤怒的是,永辉不仅犯了错,还没有知错就改的态度。

本应该诚恳道歉,认真整改,把食品质量提上来,争取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二次信任,但永辉超市却在明明白白地甩锅,最终彻底惹恼消费者!

食品安全是底线问题,曾经靠新鲜食材打天下的永辉超市,如今竟然栽倒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不得不让广大消费者失望透顶。

看似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商业版图的行为,最后却异变为拖垮企业、失去民心的蒙眼狂奔,永辉必须好好反思才是。

也值得我们每个做企业的人反思!


“永辉神话”腰斩600亿,高管出走:无论为人还是经商,都要懂得“量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