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的:“文革”前的华南师院附中
谨以此文献给培育我们成长的母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文革”前的华南师院附中
高宏的
(2008年12月)
1963年7月,我在广东实验学校小学部六年级毕业。同年8月31日,入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读初一,属于“老三届”中的一员。在附中读书的这几年,即不是我人生的起点,也不是我人生的终点,但却是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站。 这一站,华师附中给我的知识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给我 的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给我的身体锻炼出健康的体魄 给我的精神磨练出顽强的意志,给我的人生观打上了抹不去 的烙印,同时,华师附中也留给我许多难忘的记忆和沉甸甸 的思考。今年,值此母校建校120周年华诞到来之际,几十 年前的往事不免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华师附中概况
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文革”前称华南师范 学院附属中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他由中山大 学、岭南大学、广东文理学院和华南联合大学的四所附属中 学合并组成。四脉相承的华师附中,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 至1888年设立的广州格致书院,以及后来的岭南学堂、岭 南大学附属中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中山大学附 属中学等。
四校合并后成立的附中隶属华南师范学院,校址在广州 市区的中山四路和仰忠街。1956年在广州市郊区华南师范 学院所在地的石牌建立了新校区,1958年校本部迁至石牌 校本部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各为三年学制,每个年级为6 个班,每班约48人,全校为36个班,共有1600余名学生。 960年,在市区的华师附小改称广东实验学校,市区的附 中改称中国广东科技学院附中,翌年改称华师附中广州分 校;1962年两校合并为十年学制的广东实验学校,设有中 学部和小学部,中学部为五年学制,小学部分为六年和五年 两种学制,随即该校脱高华南师院管理。
为适应备战需要,六十年代中期,广东省在全省初二年 级男生中公开招收了滑翔员,以此作为空军的后备力量。 1965年8月1日,滑翔班在附中开课,1966年又招收了 批,两批滑翔班学员共有483人。我与许多男同学也参加了 体检,遗憾的是视力不佳,没能被录取。该批学员隶属华师 附中管理,文化课由附中教师兼任,飞行专业课由部队负责 “文革”爆发后,该班停办。1968年以后,滑翔班学员中 陆续有100多人参了军,成为海军和空军的飞行员,其中还 有多名成为特级飞行员,并产生了两名将军。
附中是有创新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清朝末年, 当国人还在穿着长袍马褂、留着长辫子、不知道学校何为体 育课的年代,附中就将现代体育项目引入校园。那时的岭南 学堂为增强学生体质,强制开设了课外体育活动,计有:足 球、排球、网球、棒球、田径和游泳等,还成立了女子排球 队,并铸造了“附中人”一百多年的体育情结。1906年 岭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了4名女生,以后附中和附小也招 收了女生,直到1920年北京大学才开始招收女生,随后 全国各地陆续效仿,冲破封建樊篱,实行男女生同校。1914 年,岭南学堂在全国率先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1919年五 四运动期间,广东高师附中的同学与大学生一道走上街头游 行,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20年8月,广东在陈独 秀指示下开始了建立共产党和共青团的活动,附中成为全省 最早的党团活动基地之一。孙中山曾三次造访岭南大学,附 中的许多师生也曾有幸聆听他的教诲。今天,中山图书馆内 的钟楼,当年就曾是中大附中的礼堂,1924年,标志着国 共两党合作的国民党一大就在这里举行。附中的师生在风起 云涌的大革命浪潮中经历了大浪淘沙,在峥蝾岁月的土地革 命战争中浴血奋斗,在风雨如磐的抗日战争中冲锋陷阵,在 催人奋进的解放战争号角声中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在广东历史上,附中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如与孙中 山、尤列、杨鹤龄并称为反清“四大寇”之一的中国民主革 命先驱陈少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烈士熊锐、林基路 曾参加过建党、建军、统战等许多党的重大开创性活动的 06岁革命老人谭天度(生前曾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务),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生前曾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交通部部长、国务院顾问等 职),原暨南大学校长、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陈序经,东江 纵队政治部主任、原副省长兼暨南大学校长杨康华,蜚声中 外的邓锡铭、钟南山等7名院士,以及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 纪录的举重冠军陈镜开等。
1952年华师附中成立后,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力 求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仅仅几年时间, 附中迅速发展成为“广东首位、国内知名”的名牌中学。“文 革”前,华师附中在广东省是授课课时最少、开展政治学习 最广泛、参加劳动项目和时间最多、体育锻炼最刻苦、课外 活动内容最丰富的学校。1959年华师附中在高考中名列全 省第一,1963年华附在每年一度的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上 获取男女团体冠军,此两项殊荣,附中一直保持到“文革” 爆发。
改革开放年代,华师附中更加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保持学校的整体实力, 不断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华附是我国中学生参加奥林匹 克竞赛获奖最多的学校,所获国际舆赛金牌数量稳居全国之 。华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继续保持发扬艰苦奋斗精 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增强劳动人民感情。从1990年开 始,附中高二年级的同学每年都要到清远市偏远欠发达农村 进行为期7~10天的“学农”活动。在此期间,同学们要与 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除参加农忙外 还要进行科技支农和农村调研。
华师附中之所以能在中学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并长久不 衰,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老校长王屏山为首的忠实于人民 教育事业、勤恳敬业、精通业务的教师团队;同时,附中继 承了一贯的教学传统,即从不因循守旧,永不自满,善于创 新和不断探索。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一传统得以继 续保持和发扬下来。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曾到校祝察 参观,并给予指示。
二、德育领先
提起“文革”前的名牌学校,世人总难免认为是“分 数第一”、“分数挂帅”,但华师附中却并非如此。那时的华 师附中同全国一样,最强调的是“政治第一”,但在“突出 政治”上,附中是比较讲究务实的,强调育人要先育德,要 将学生培养成为忠实于祖国和人民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 保卫者。
“八字学风”“三个天天”要求及“三风教育”
老师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这是附中的优良 统之一。强调抓校风、学风,同时注重抓规章制度,是加 强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用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始终是附中德 育教育的中心。到六十年代初期,附中党总支向学生提出了 “勤奋、刻苦、认真、踏实”的“八字学风”;同时还提出 了“三个天天”的要求,即天天读报、天天学毛著、天天劳 动;同时推行了“三风教育”,即革命风、学习风、劳动风 在附中,任何一位优秀学生都会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
记得我上初一时,我们班右边墙壁上就贴着“八字学风” 的座右铭,老师还专门讲解了“座右铭”的含义。
“天天读报”是要求每一位学生能从小关心国家大事, 博闻多识,众毛攒裘。“天天学毛著”是要求每一位学生能 通过学习革命理论,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也 是与当时全国开展学习雷锋运动及大兴学习毛主席著作之 风密切相关的。“天天劳动”是要求学生从小培养热爱劳动 的习惯,培养尊重劳动人民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革命风、劳动风、学习风”是华师附中的一贯校风 是希望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963年8月31日,附中举行开学典礼时,学校用黄色菊花 拼成“革命风、学习风、劳动风”的图案摆在大门口,迎接 每一位入学的同学,我就是在这一天走入华师附中大门的 此情景令我至今难以忘却。
辅导班制度
附中注重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传帮带精神,建立了高年级 带低年级的制度,即辅导班制度。该制度要求,每年初一新 生入学后,由高一的一个班对口帮扶初一的一个班,一直跟 在这三年中,高年级的同学对低年级同学进行集体帮扶 重点在政治、思想、劳动、学习等方面。其中,高年级每个 班还要专门选派一名品学体兼优的“专业辅导员”。可以说 由于有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呵护,小弟弟小妹妹们自然进步较 快,也会更早成熟和老练。
少先队工作、发展党团员及评比“三好学生”
我在1963年入学时,校领导在开学典礼上就宣称我们 本届新生全部为少先队员,其中80%以上为原来各小学的少 先队干部。那时,附中在初一和初二年级保留有少先队组织 每个班为一个中队,学校有大队部,有专职辅导员。五十年 代,附中大队总辅导员高志光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 积极分子,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我读附中 时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是彭世英老师,他也是我们初中时期 的政治老师。彭老师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是树立正确人生观 的启蒙者。那时彭老师是全省少先队优秀辅导员,他的事迹 多次上了报纸和电台。一次,报纸上刊登了彭世英老师的先 进事迹,我们都争着传阅。彭世英老师会拉手风琴,他善于 利用文艺的形式来教育我们这批青少年。
那时附中少先队大队部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革命传统 教育和入团教育。记得1964年为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 15周年(1949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缔造的、全国统 的少年儿童组织一—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1953年6月, 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在 彭世英老师操办下,附中少先队大队部提前几天(好像是 10月10日,星期六)在岗顶初一初级和二年级新教学楼前 的小操场举行了以歌颂革命先烈为主要内容的篝火晚会。晚 会上,校航模组发射了火箭。在冉冉的篝火旁,有一首表演 唱《踏着先烈们走过的道路》,激荡了我们少年的心。数十 年过去了,我们中的许多人至今还会唱这首歌。这首歌词如 下:“在波涛滚滚的赣江旁,有方志敏同志战斗过的山岗 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有杨靖宇将军住过的茅草房。多少先 烈,多少红色的战士,忠于革命忠于党。为了人民永远地幸 福,他们的鲜血洒在革命的大道上。”“我们今天能戴上红领 巾,能高高兴兴地走进学校的大门,是无数革命的先烈,用 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我们继续向 前进。向敬爱的先烈们宣誓,你们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完成!”
那时,附中学生满15周岁要举行隆重的少先队退队仪 式。我至今保留有1965年10月1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华南 师院附中队部”颁发给我的退队《贺信》,称:“少先队组织 珍惜您为少先队所做过的许多有意义的工作,您曾经用您的 行动为我们的队旗,为您鲜艳的的红领巾增加了光荣和荣 誉。N希望您在今后的生活中听毛主席的话,读毛主席的书, 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在革命化和劳动化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当您成为先进工作者,成为光荣的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的 时候,当您为祖国树立功勋的时候,您可以骄傲地说:‘我 曾经是带红领巾的人’。”
华附在初一时就对学生进行了入团教育,对初二已满 15周岁的优秀学生,开始进行发展团员工作。附中入团的 要求很严格,程序也很民主。要发展一名新团员,由团支部 召开通表会议,全班同学都可以参加提意见,可以说,决定 权并不都在老师手里。学校团委在批准新团员前,往往也要 参考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这样的团员,基本上都能起到表率 作用。我们年级在初二时最早发展的几个团员,如一班的王 平生、二班的丁松筠、四班的何苏义等,都是大家公认的好 学生。1966年5月24日,我被校团委批准加入共青团,当 天,我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文革”前,毛泽东与刘少奇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的 分歧开始激化,刘少奇为证明党的教育路线基本上是正确 的,他让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在个别学校的中学生中发 展党员。1966年4月,经中共广东省委同意,华师附中在 高三年级发展了杨小村和李東陆两位优秀学生入党,那时他 们刚满18岁。
毛泽东在五十年代对学生发出“身体好、学习好、劳动 好”的号召后,许多学校每年都要评选“三好学生”。附中 对此项评比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每年一个班只能评出一两 名,先由全班同学提名,再进行民主讲评,尔后通过无记名 投票选出。
关心政治和关心国家大事
培养学生从小就关心政治和关心国家大事,是使学生树 立革命人生观的重要途径。附中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许多师生都曾积极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 中,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革命者。
该校的革命历史可以追朔至五四运动时期。当时两广高 等师范学校附中(中大附中前身)的师生积极参加了五四爱 国运动。1920年夏秋开始,在陈独秀、谭平山等人领导下 广东开展了有组织的建党建团活动,时任附中教员的谭天度 等人就曾是第一批的党员和团员。以后在各个革命历史时 期,附中的师生都走在革命斗争的前列。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后,当时的中山大学 附中建立了多个进步学生组织。1935年爆发一二九运动时, 中大附中学生曾生、杨康华等打着大旗走在游行队伍前列 他们后来成为华南地区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人民音乐家冼星 海是原岭南大学附中学生,他创作出许多激昂的抗战歌曲 著名烈士林基路是原中大附中学生,他牺牲在新疆。
1949年广州解放前,中共广州地下党组织在大学和中 学建立了“广州地下学联”这一党的外围组织,后来任附中 校长的王屏山就曾是该组织成员。1964年8月9日,华师 附中举行校庆活动,曾有学生在晚会上用诗歌朗诵的形式讴 歌了这段校史,在我的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的痕迹。
在附中校风影响下,同学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六十年 代,每个班都由学生自己凑钱订阅了一两份报纸,挂在读报 架上供大家阅读。
1958年8月,毛泽东下令,由周恩来亲自指挥了金门 炮战。随即,中国政府对美国军舰和飞机侵犯我国领海、领 空的行径发出了一次次警告,到“文革”前,已达200多次 为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有的班级还制作挂出了对美帝 国主义的警告牌,以此提高大家的爱国主义热情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新疆罗布泊试爆 了第一颗原子弹,当广播中传出这一消息时,全校沸腾。加 上三天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下台,一个“防修反修”的学 习热潮在附中兴起。
那时,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我们许多同学都会到华南师 院大草棚的操场前看露天电影。记得就在这一期间,放映了 《英雄儿女》的电影,我与许多同学一样,被电影中的英雄 主角王成所感动,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这也加深了我们的 “英雄情结”。当天晚上,我还写下了饱含激情的日记。当 然,大家也马上学会了这部电影中的插曲《英雄赞歌》。
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
1964发行了《毛泽东著作(甲种本)》和《毛泽东著作 (乙种本)》,还在内部发行了《毛主席语录》,一个学习毛 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兴起。那时,附中许多学生都自 费购买了甲种本和乙种本。这一时期,首先由部分千部子弟 从家里拿来了《毛主席语录》,大家如获至宝互相传阅。到 “文革”前,通过干部子弟“走后门“,大多数人都有了这 本“红宝书”。每天晚饭后至晚自习前,往往就是大家读报 和学习毛著的时间。那时,还有个别同学主动学习了马恩列 斯的著作,扩大了理论学习范围,以至于有的同学很早就成 为度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文革”爆发后打“语录仗”, 附中绝大多数学生随口就能背诵出许多毛主席语录,在这种 “语录仗”中往往会占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