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在郭鹤年家族旗下,不仅有着你每天上班的北京国贸,还有你每天要吃的金龙鱼食用油,以及你出差要住的香格里拉酒店。”
尽管这只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但却折射出马来西亚富商郭鹤年家族在中国庞大的产业,特别是旗下的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凭着占据45%市场份额的“霸气”,早已在中国家喻户晓。
在福布斯2019全球富豪榜中,郭鹤年排名第111位,公司排名世界500强第258位。从90年代至今,他年年稳坐马来西亚首富之位,每年入选亚洲十大富豪。
10月15日,被誉为“国民第一油”的金龙鱼(股票代码:300999),在A股创业板正式上市。最高62.65元的股价,使其市值一举冲上3396亿的高点。
这家粮油业龙头企业,国内食用油市占率近40%,仅2019年就实现营收1707.43亿,是贵州茅台的两倍之多。它背后屹立着的,正是97岁的马来西亚华人首富郭鹤年。
1923年,郭鹤年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华商家庭,当时郭父与四伯父合伙经营着东升公司。
然而在郭鹤年刚学会走路时,四伯父抽空公司现金出走,郭父便开始吸食鸦片、沉迷赌博、包养情人。郭母一气之下带郭鹤年返回福州,决心不再回马来西亚。
二战时期,郭鹤年有机会进入三菱公司工作,第一次接触到大米、食糖和烟草的进口。
1947年,郭父郭钦鉴死于冠状动脉血栓,两位遗孀和八个子女分了遗产。为了不让家业就此没落,郭母郑格如建议郭氏几房堂兄弟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在此之前,郭氏家族第一代人经营粮油食品生意仅局限在马来西亚新山;在此之后,25岁的郭鹤年被推举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董事主席。
掌管公司期间他悉心研究企业经营方法和国际贸易知识,尤其对蔗糖买卖、经营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来,多次专程飞往英国,参观知名大企业,学习管理制度。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英国撤走资产,郭鹤年敏锐捕捉到马来西亚高度依赖英国制糖企业的市场空白,花了两年时间全面考察炼糖业。伦敦糖业经纪商说,郭鹤年对糖的买卖乐此不疲,不论是贱买贵卖,或从中抽佣,他总能赚取大笔的利润。
“刚开始做生意时,是不够本钱的,靠着微少的储蓄,加上像超人一般的勤奋工作,要成功,不得不比常人勤奋,两年的工作一年完成。”回顾往昔岁月,郭鹤年说年少的他是靠着勤奋,抢时间抢出来的效益,但更重要的是,他对商业时机的准确判断和勇敢出击。
1953年,马来西亚正处于被英国殖民的时期,郭家生意在内战中大受影响,为了给家族生意到出路,郭鹤年去往了英国学习。
在英国他深入各种商业场所广泛熟悉当地的经济与商业环境,他天天流连于商品交易所,学习现代的商品交易方法,并对全球糖业的贸易情况有了宏观认识和把握,并开始做糖业进出口买卖的生意。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英国商人曾经占领的市场瞬间出现了真空,郭鹤年瞅准了国家糖业完全依靠进口的现状,大胆向家族成员建议,把全部资金投入炼糖业。
此言一出,全家族哗然,虽然在外国商家垄断中价格不断上涨的糖产业,确实有发展空间,但是孤注一掷未免风险太大。而这一举也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了郭鹤年的睿智和魄力。
最终,他力排众议大举进攻制糖业,他顺利向政府租借到大片土地,开垦成甘蔗种植园,大大增加了原料来源。年轻的他非常勤奋,当时为了跑业务,经常白天在在他们办公室跑五六家,晚上就请一家出去吃饭,吃饭中把他脑中的看法都拿出来,回去再进行研究,然后写电报,睡觉的时候差不多就半夜一点了。
“我相信比我聪明的对手有好多,但是有的人聪明,夜生活却比较乱,第二天我不会睡觉,他们却会睡觉,所以我就跑得快。”郭鹤年说。
但同时郭鹤年非常果敢,在盯着糖业生产的同时,时刻关注着销售市场的变化,在变化来临时,他大胆决策,赶在世界糖价上升前,大举在国际市场收购白糖,并投资糖期货贸易。
郭鹤年回顾自己的商旅生涯。被问及生意的成功之道,他总结说:“做生意90%靠自己勤奋和智慧,要有一种胆量,要不断收集讯息等,看准时机要快,如果每次胆量都太小,永远是穷人。”
到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郭氏企业集团控制了10%左右。在马来西亚的糖业市场上,郭氏企业则占到了80%的份额。而在国际商场上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郭氏企业控制了其中的二十分之一,郭鹤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糖王”。
在糖业市场站稳脚跟后,郭鹤年看到了行业的天花板,决定向其他领域进军。
借助经济发展的良机,以及四通八达的关系网,郭鹤年先后创办了面粉厂、食油公司、饲料加工厂、采石厂、玻璃厂和矿厂等多个企业。他在香港成立万通贸易公司,将食糖销往中国和东南亚市场,还在新加坡成立LEO船务公司。1971年,他投入1亿马币,在新加坡创建首间豪华酒店,取名为“香格里拉”,也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想不到,这家定位于高级酒店的香格里拉,又是一战成名。
在郭鹤年众多的王冠中,除了糖王之外,“香格里拉之父”的称号格外醒目。
七十年代初,亚洲政局大体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经常飞往世界各地的郭鹤年又注意到旅游业将是一个重点发展区域。而酒店则是旅游业的发展工具之一,环太平洋区域拥有促进旅游业成长的最大潜能。
1971年,郭鹤年投入1亿马币,在新加坡创建了第一间豪华酒店,取名为“香格里拉”,英文:Shangri-la(世外桃源的意思)。
像当年糖业一战一样,定位于高级酒店的香格里拉酒店又是一战成名。郭鹤年出手果断,除了在马来西亚,还有泰国、香港、斐济、汉城、缅甸、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都建起了香格里拉酒店。渐渐地,香格里拉被认为是高级、与众不同的象征。而在郭鹤年创办的酒店中,只有最高档次的五星级宾馆才能命名为“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酒店提供了衡量亚洲酒店服务的一个标尺。比如“亚洲人的待客之道”,就发轫于香格里拉酒店,风行于世界。
事实上,为亚洲酒店确立新的核心价值的推动者,正是香格里拉酒店集团。“香格里拉之父”、“酒店业巨子”的桂冠又戴在了郭鹤年的头上,甚至有些掩盖了“糖王”的光芒。
从此,郭鹤年又有了“酒店大王”、“香格里拉之父”的称号。
▲中国几乎每座名城,都有一座香格里拉
1973年4月,郭鹤年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
中国外经贸部所属的华润公司找到他,告诉他国家现在很紧张,大量缺糖,而且钱也比较缺,希望他帮忙,低价从国际市场买30万吨的糖,同时也买一些期货在行情波动时进行套利。
虽然郭鹤年当时已是世界顶尖的食糖贸易商,但即使他愿意低价,手上也没有这么多货可以卖给国家。
30万吨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郭鹤年估计,如消息公开,会让糖价上涨20%到25%。
因此,这个生意必须绝密进行。
要在绝密中买够30万吨现货,还要同时买期货,这是相当高难度的事情,但听到是国家需要,而且这么信任他,郭鹤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个忙我一定帮,但我们都得非常之抓紧,要想得快,做得快。”郭鹤年还同时承诺,将把自己的生意冻结起来,专门用一两月时间来替国家做这个事。
郭鹤年分析后认为,只有去巴西才能买到这么多糖。
但作为“亚洲糖王”的他太招眼,如果亲自去一定会引起猜测。恰逢两三周后,日内瓦有个大规模的国际糖业大会,平时很少出席这类活动的他决定:派人到巴西去买糖,自己则特意报名去参加这个会议。
“我想,我和他们一起开着会,他们就不会想到是我在买糖吧。”郭鹤年回忆。
一场惊心动魄的商战就这样展开。
在日内瓦的郭鹤年,一边和国际同行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虚情假意”,一边抓紧部署和跟进着巴西的行动,“每一天都很紧张,过得提心吊胆”。
巴西行动的关键期,一位英国商人还吓了郭鹤年一大跳。“他把我拉到一边,很神秘地和我讲:你知道吗?最近巴西很奇怪,两三个从来没见过的、很年轻的亚洲人,天天在糖区进出,好像有大事要发生。”
郭鹤年一阵心惊,装着很诧异也很重视的样子和对方说:“是吗?你还有什么行情、什么消息,一定要告诉我啊。”转身,则是一脑门子冷汗。
“可见他们的情报好厉害。”
第二天,巴西的年轻人给郭鹤年传来了好消息。“大会上,有人正演讲,广播传出一个声音,叫Robert Kuok,我的英文名,说有国际电话找。”
郭鹤年赶紧接了这个电话:“巴西的同事告诉说,我们有一点进展了。我说,你要快啊,要飞快啊。不然,消息出来要爆啊,而且这边已经知道一些苗头了。”
三、四天后,郭鹤年大获全胜了。
一战下来,他不但成功用低价为中国解决了30万吨食糖,还通过期货市场为中国赚了500万美金。
有数据显示,197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8100万美元。郭鹤年一战为中国赢来的500万美金,一下超过举国的外汇储备,绝对是雪中送炭。
但作为国际大糖商的郭鹤年,却没从这么大的行情中赚到一分钱,相反还丢掉两个月的生意。
“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肯定可以挣钱。”郭鹤年说:“但我不能那么做。因为这样就是对中国的不忠。这样说,可能太隆重。我的原则是,即使一个普通的生意,你答应了人家,也不应该跑两匹马。”
1974年,郭氏兄弟旗下的嘉里集团在中国成立了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以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龙鱼”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
1984年,嘉里集团斥资5亿美元在北京兴建当时最高的建筑国贸中心,成为北京CBD的地标性建筑,这也是当时外资在中国内地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
低调谦和的郭鹤年曾对媒体说,自己不是个有本事的商人,很多生意如果换成手段更厉害的,都不会像他这么做。比如那么早就到中国投资,从投资回报来说,就不是精明的决定。
投资北京国贸中心时,国内的投资环境很不完善,市场也没起来。如果他将这笔钱放到海外,回报一定更大。后来在中国做酒店,做食用油,也都是“要像种树那样,一颗树种下去要好多年才能摘果。”在他不断把海外赚到的钱往中国输送的时候,在海外赚得盆满钵满的人,甚至笑话他,做了看不到头的生意。
多年后,谈及这本账,郭鹤年说,“大算盘我会打,但小算盘,我不打,也打不到那么精。”打大算盘,不打小算盘,这也是他20多岁时就有的生意经。
1988年,郭氏集团以20亿港元收购了香港电视有限公司31.1%的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1993年,郭鹤年的嘉里集团又斥资26.5亿港元收购了香港销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英文报刊《南华早报》,郭鹤年也因此被港媒封为“传媒大亨”。
就这样,在郭鹤年的带领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了。郭鹤年开始成为各大富豪榜单的常客,并常年稳居华人富豪前十位。2013年,郭鹤年位列世界华人富豪榜第7位,并连续12年成为马来西亚首富。2017年,他身家达114亿美元,约合800亿人民币。
他也被新加坡财经界评价为,一个在经济衰退时期也不会破产的人。
庞大家业千亿帝国接班难
1992年,郭鹤年宣布退休,实际上,闲不下来的他还是退而不休,仍然拥有郭氏集团的最高决策权,尤其是对中国大陆与香港的投资方面。他解释道:退休的目的不是不做事,还是希望接班人能够发挥。
郭鹤年曾经在出版的自传《郭鹤年自传》中谈及,自己一向看名利如浮云,一直以来都抑制贪念与欲望,但是直到今天他都一直未从他的千亿王国中退出,到底来说还是放不下他一手打理的家族生意。事实上,郭鹤年1992年69岁的时候就已经对外宣布要退休,可惜宣布后一直退不下来,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找不到适合的接班人。
郭鹤年与不少巨富一样有两房妻室(并非共存),膝下共有八个子女,如果按照传统,郭鹤年的接班人当属是正室的两个儿子。不过这两个儿子这些年一直内讧,制造麻烦,表现失准,这多少也令郭鹤年失望与持有保留态度,倒是侄儿郭孔丰和小儿子郭孔华如今概率最大。
对于郭孔丞和郭孔演,郭鹤年给出的形容词是“好孩子”,不过这与家训中“儿孙能如我”,似乎还有所差距。此外,郭鹤年曾在家族会议上提到,侄儿郭孔丰是更好的接班人。“有者愚蠢,有者卑鄙,但他是最聪明的。”这是郭鹤年对侄儿的评价。
郭孔丰在内陆名下共有6家公司,其中就包括即将上市的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而郭孔丰便在这家公司任法人与董事长之位,可见郭鹤年对他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郭鹤年一再夸赞侄儿的商业头脑,也对其予以重任,但郭鹤年同样对另一个人颇为器重,这个人就是二太太何宝莲所生的儿子郭孔华。
郭孔华在中国内地名下的公司多达12家,且多为酒店、地产等业务,注册资本也都在千万乃至上亿级别。不过,郭孔华在这些公司中多任董事一职,不知对于郭鹤年来说,这个小儿子是否还处于培养与观察阶段。
不过眼下,香港四大家族纷纷交棒下一代,郭鹤年的千亿帝国将由谁来传承?是三位儿子与侄儿各司其职,还是遵从家训将资产留给有能力之人?
香港四大巨富中李嘉诚、李兆基已经相继退休,而96岁高龄的郭鹤年依然保持着生意人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在他的千亿帝国运筹帷幄,一生都在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