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莎夫人蜡像馆

来自通约智库
明华讨论 | 贡献2020年8月19日 (三) 13:55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 更多义项 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ud's)是位于英国伦敦的一家蜡像馆。其在阿姆斯特丹、曼谷、柏林、黑潭(英国)、拉斯维加斯、纽约、东京、好莱坞、悉尼、华盛顿、维也纳、北京、上海、重庆、武汉、香港都有分馆。[1][2][3]

中国的上海分馆于2006年开放,武汉分馆于2013年开放,北京分馆于2014年开放[4],重庆分馆于2016年开放。[4]

蜡像馆是由蜡制雕塑家杜莎夫人建立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蜡像馆之一,有众多世界名人的蜡像,其中恐怖屋最为出名。

杜莎夫人蜡像馆1楼是1966年新开的展览厅。2楼大厅展有当代世界各国政治人物、近代英国君主和王室成员。3楼有“戏剧性场面”、“温室”和“英雄”3个展览顶。顶楼是蜡像制作室。[5][6][7]

中文名称 杜莎夫人蜡像馆

外文名称 Madame Tussaud's

类别 蜡像馆

地点

英国伦敦(总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香港(中国分馆)

开放时间

香港馆、上海馆于2000年开馆,武汉馆于2013年9月28日,北京馆于2014年5月29日,重庆馆于2016年9月10日

==国内直飞 ==

杜莎夫人蜡像馆位于英国伦敦,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有直飞城市名的航班,其他城市可选择在上述地点转机 北京11小时20分 伦敦 8140km 广州12小时35分 伦敦 9495km 上海12小时35分 伦敦 9196km 成都11小时25分 伦敦 8299km

20世纪,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及新闻传播速度的发展,了解当今最新消息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

杜莎夫人蜡像馆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展出也不再是一个向大众提供新闻的地方了,它的功能渐渐转向对公众人物的评论。 20世纪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在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动乱:在熊熊大火中、地震以及空袭炸弹中依旧存活下来。今天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比以往规模都要大,都要好,有机融合了多彩的历史和21世纪的历史人物。 杜莎夫人蜡像馆19世纪的作品依旧在展出,包括了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迫制作的死亡面具以及砍下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头颅的断头台。游客们在此还可以看到也许是史上最早的电动模型:绰号为睡美人的路易十五的情妇在睡眠中自然呼吸。展出的其他名人还包括娱乐界、体育界的明星及政治人物,如布拉德·皮特、娜奥米·坎贝尔,大卫·贝克汉姆、威廉王子等,每一具蜡像都惟妙惟肖。

制作过程

制作蜡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使得蜡像惟妙惟肖仿若真人就必须对制作的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在对名人进行完测量后,艺术家们就要将这些珍贵的数据带回伦敦总馆的蜡像工场,只有那里才能创造出另一个“名人”。


按照记录的数据和拍摄的照片,雕塑师会先用黏土捏出“名人”的头部,然后敷上石膏制出头部的模具。只要在石膏模内灌入热蜡,待冷却后除去石膏模,蜡像的头部原形就定型了,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出双手和双脚。而躯干初期的制作还需要金属骨架的支撑,后期则由玻璃纤维代替。

加工工序

头颅原形制作完成后便进入复杂的加工工序,眼睛、毛发及皮肤的着色都是极为细致的工作。眼珠采用一种玻璃状塑料(丙烯酸类树脂)代替,这会使“名人”的眼睛看起来炯炯有神,瞳孔内的放射状线条都是以水彩手绘而成,甚至细微到连眼白内的微丝血管都要用红色的幼丝线做出来。牙齿的制作更高级,取模、染色,简直就好比为名人做了一副假牙。

而“名人”的头发则是按度身时取得的样本,找寻类似发质的真人头发,再经由手工一根一根地植入蜡像内,然后经过清洗、裁剪,最后是梳理发型,工程可谓十分浩大。蜡像的“像”不仅在于形也在于神,要让“名人”看起来如真人一般活灵活现,全身皮肤的着色至关重要。根据黄种人的肤色和名人自身的皮肤特点,塑像师会调配出合适的颜色替蜡像涂上油彩,这种油彩会令蜡像全身呈现一种皮肤特有的透明质感,而且根据肌理纹路对色彩进行微调处理,以使“名人”的皮肤色彩更为逼真。着色完毕后,还要将头部及四肢安装在玻璃纤维制成的身躯上,完成整体的拼装。[6] 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