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会

文华讨论 | 贡献2018年5月6日 (日) 14:13的版本 3 主要分布

宗亲会

建立在相同姓氏基础上的血缘组织,是源自相同世系的同姓人聚在一起组成的姓氏团体。

中国人移居海外的突出特征之一,是社会组织和传统社团的出现和发展。宗亲会和同乡会、商会、同业公会一样,也是海外华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种类,具有群众性,其前身是同宗会、家族性的家族会。

中文名 宗亲会 建    立 在相同姓氏基础上的血缘组织 
源    自 相同世系的同姓人 前身是 同宗会
目录

1 发展

萌芽期的宗亲会,是从19世纪初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馆、堂、会、祠”发展起来的,以血缘和地缘相结合为特征,范围小,规模也不大,并没有固定的组织或制度,人员也较少,只是为了祭祀共同祖先、调解争执或筹集慈善救济款而举行聚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才逐渐有了固定的场所、财产、收入、组织、事务,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带有更强的独立性。其变化途径可以简化成以下公式:祠堂→联宗→同宗会→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宗亲会。与同乡会相比,宗亲会带有更多的独立、封闭和等级性,并且划清各族的分支。每个分支都严格按照家谱中记载的继承性及有关规定,有各自的祠堂、财产和祭拜礼仪。

20世纪70年代末,宗亲社团出现了联合的总体趋势,世界性宗亲组织开始纷纷建立,现有26个世界性的宗亲组织。如1977年世界至德宗亲总会成立;1977年8月,世界各地区谢氏宗亲会联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世界谢氏宗亲总会”。 [1] 1982年首届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在马尼拉召开。1986年,新加坡185个宗亲会和会馆联合起来,组建了“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包括地域性的同乡会、业缘性的行会和血缘性的宗亲会)。1994年3月,全球苏姓宗亲代表在菲律宾马尼拉,以“敦亲睦族,联络宗谊,秉承血亲关爱之精神,谋求世界宗族之团结,促进社会繁荣”为宗旨,成立了“世界苏姓宗亲总会”。

2003年11月29日,世界张氏总会在马来西亚诗巫市成立。

2 形式

分“单姓”、“两姓”和“多姓”几种形式。

▪ 单姓形式

包括李、梁、丘、吕、陈、林、马、梅、许、童、郑、潘、颜、伍、戴等姓氏。

▪ 两姓、多姓形式

如全球董杨宗亲总会、世界济阳柯蔡宗亲总会、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含姚、虞、陈、胡、田、袁、孙、陆、车、王十姓)、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含吴、洪、翁、龚、方、汪、苏、周、连、辛、柯、蔡、曹、江十四姓)

▪ 联宗形式

联宗即异姓人士通过追溯同源始祖,合成宗亲关系,有二姓联宗,也有数姓联宗。

3 主要分布

目前主要分布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韩国、越南、缅甸、老挝、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古巴、秘鲁、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据台湾宗亲谱系学会1985年编印的《谱系与宗亲组织》记载,新加坡有200个宗亲会,菲律宾有110多个宗亲会,马来西亚有4 000个以上的华人宗祠和会馆。

值得强调的是——有不少世界性宗亲会的总会会址都设在台湾。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绝大多数台湾人民都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他们与大陆居民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对大陆有着深厚的宗亲感情和念祖情结,他们往往在自己的聚居地建立祖籍祠堂、庙宇。近六十年来,海峡两岸虽遭到人为的隔离,但在台湾却掀起了一股宗亲、修谱、寻根的热潮。20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的宗亲活动进入一个活跃期,它直接地推动了世界性华人宗亲活动的开展。据台湾《新生报》统计,1979年全台登记的宗亲会达222个,其中单姓198个,联宗24个。1977年,台湾成立了“宗亲谱系学会”,1978年在台北举办了“宗亲谱系资料展览”,1982年起还到各地巡回展览,并举办多次谱系研讨会,1985年出版了《谱系与宗亲组织》,全面介绍了19个世界宗亲会,58个省市宗亲会的情况,包括姓氏源流等内容。

4 发展变化

5 入会

6 管理上

7 宗旨

8 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