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大喜奔的CPU变革:中国RISC-V,将挑战X86/ARM架构

来自通约智库
明华讨论 | 贡献2019年12月16日 (一) 02:11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普大喜奔的CPU变革:中国RISC-V,将挑战X86/ARM架构


【老平按】各位,还记得老平刚刚几天前发布的那篇2018年4月22日刷频的热文吗?


在《一个人的战斗: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一文里,作者梁宁,这位倪光南院士的弟子,回忆自己本世纪初参与倪光南院士主导参与的,国家级芯片和操作系统项目,最后功败垂成,让人心情沉重。


如果不是亲历者讲述,恐怕我们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我们曾经壮志满怀,国家投入那么多的资源,以解决芯片和操作系统问题!


通过文章略带忧伤的回忆,我们才知道,一直有大批像倪光南院士这样的中国科技界勇士,自强不息,大智到若愚,大白到若辱,坚韧地坚守到让人泪目!


若不是在2018年4月16日的中兴事件以后,受到刺激和触动的作者,作为曾经的当事人,揭示当初问题症结之所在,还有悲观情绪满地......


你就无法体会到,当华为的备胎芯片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当华为鸿蒙惊艳问世,给了整个中华民族怎样的鼓舞!无数人扬眉吐气,热泪盈眶!


作者说得很对,这种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创新项目,不适合政府集中资源去投资,也不能指望BAT这样的上市公司去砸钱!


所以最后,是毛主席的好学生任正非,这位创办华为之前就是军方内的科研标兵,在用市场养活了华为之后,反哺华为的超级力度研发,进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我们知道,2003年,在国际化之路中困难重重的华为,本打算将公司整体卖给美国摩托罗拉,初步合同都草签了;结果因摩托罗拉董事会不支持CEO的决定,收购告吹......


被逼上绝路的任正非,在团队少壮派的热血坚持下,选择了继续经营!


弄巧成拙的是,他很好地“化危为机”,完美处理了与美国思科莫须有的侵权官司,反而因祸得福,国际市场接受了华为,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


同时,当他决定要继续经营华为时,就知道迟早有一天,华为会与整个美国短兵相接,会遭遇美国在芯片和操作系统领域的掣阻,便在次年(2004年)提早战略布局了海思!


其后的15年,海思犯过很多错,给华为带来过很多损失,甚至其芯片曾经差点毁了华为的智能手机业务(以至于该业务曾经差点被卖点)!可是,无论海思犯多少错,任正非都全力支持,那份战略意志惊天地、泣鬼神!


其后,任正非又部署了2012实验室,研发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形成了对传统电脑互联网时代的微软视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谷歌安卓的降维打击优势!


对,这就是已经成熟的鸿蒙操作系统,可以降维碾压微软、谷歌的中国新一代操作系统。


鉴于此,华为成了中国科技界的明星,也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鼎力支持:在全球智能手机需求减弱的大环境下,华为手机(含荣耀)在中国市场逆势飞飏,反而实现了销售额大增长!


老平知道,很多人还在说,鸿蒙刚刚投入市场,成熟起来,建立自己的生态,还需要时间。可是,谁也不能否认,未来属于我们!


芯片,还有操作系统,美国对我们的“掐脖子”能力,已经越来越弱!中华科技,正在扶摇直上九万里!


各位,一定还会有无数妄自菲薄的人,强调华为的芯片设计虽然如何如何,虽然摆脱了英特尔的X86架构,但那是基于ARM架构的,指令集都是人家,是授权使用!


是,曾经面对这些嘲讽,咱们无言以对!但是现在,改变历史的时刻来了,RISC-V正在驾临中华大地!


普天同庆、大快人心、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来来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亿欧网最近爆料的专业大新闻,很通俗易懂!


【正文】


芯片行业落后三四十年的中国,能否借RISC-V发展契机直击行业“金字塔尖”,绝地求生。


近日,由海淀区政府、北京市科委、北京微芯边缘计算研究院共同发起,中关村科学城开源芯片源码创新中心成立。


创新中心将推动芯片设计领域全球标准创建,建设国际开源平台,提升我国芯片设计硬实力和自主可控核心能力。


众所周知,芯片的架构设计一直被誉为芯片行业的“金字塔尖”,难度巨大,且一直被国外垄断。


此次,中关村科学城开源芯片源码创新中心的成立,旨在抢抓RISC-V芯片生态发展机遇期,构建RISC-V芯片创新生态,打造我国自己的芯片和架构。


多年来,由ARM公司主导的ARM架构,与英特尔主导的X86架构,是全球芯片领域的主流架构。


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发展,这些老牌的主流架构开始面临众多挑战,不少科技巨头纷纷转向RISC-V架构。


RISC-V因其灵活、精简、开源等特性,成为全球芯片领域备受关注的架构,也被视为中国芯的“新机遇”。


今后,全球芯片领域主流架构“两极争霸”的局面,或许将会变为“三足鼎立”的新篇章。


RISC-V突围的故事,还是要从两大巨头如何形成开始说起。


1、初代芯片王朝的崛起


学过半导体的人都知道一句话,CPU的发展史,简单来说,就是Intel公司的发展历史。


从1971年,Intel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至今,CPU的发展已经有近五十多年的历史。而Intel在CPU发展前进的每一步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8年,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在硅谷创办了Intel公司。戈登·摩尔,正是大家所熟知的“摩尔定律”的提出者。


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片内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晶体管之间的距离是10微米,能够处理4bit的数据,每秒运算6万次,频率为108KHZ,前端总线为0.74MHz (4bit)。

如下图。


没有微处理器,个人计算机就不可能出现,而没有个人计算机,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互联网革命。


可以说,微处理器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


1978年6月8日,Intel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款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


i8086的出现,也同时开创了一个新时代:X86架构诞生了,它定义了芯片的基本使用规则。


X86架构,指的是CPU执行的一些计算机语言指令集。


由于Intel从8086开始,此后升级的每一代芯片(例如80186、80286等)都用的同一种CPU架构;所以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也就是所说的X86架构。


1981年,使用X86架构的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个人PC时代。


1993年,Intel推出了奔腾处理器Pentium。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体管数大幅提高、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并把十年未变的工作电压降至3.3V。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减少功耗,也让性能有了新的突破。


奔腾处理器的诞生,让Intel公司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其运行速度达到工作站处理器的水平。


自此,Intel一举超过所有日本半导体公司,坐上了半导体行业的头把交椅。


此后,以Intel、AMD等公司为代表的X86架构芯片,便横扫世界,统治了个人PC与服务器时代,书写着王朝的史诗。


2、王朝演替,各据半壁江山


技术决定能否提供需求,而需求也决定了技术发展的方向。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电脑等大型设备需求降低,对手机等移动设备需求显著提升。


在这个需求变革契机,另一巨头ARM显现出来,开启了自己的传奇。


1981年,电子设备设计和制造公司Acorn,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英国广播公司BBC,打算在整个英国播放一套提高电脑普及水平的节目;他们希望Acorn公司,能生产一款与之配套的电脑。


接下这个任务之后,Acorn公司就开始干了起来。


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产品的硬件设计并不能满足需求。当时CPU的发展潮流,正在从8位变成16位,性能正在大幅提升。Acorn自己并不能制造生产芯片,他们只能去寻找其他厂商合适的芯片。


一开始,他们打算使用美国国家半导体和摩托罗拉公司的16位芯片。但是,经过评估后,他们发现了两个缺陷:


第一,芯片的执行速度有点慢,中断的响应时间太长;第二,售价太贵,一台500英镑的电脑,处理器芯片就占到100英镑。


于是,他们打算去找当时如日中天的Intel,希望对方提供当时代表最先进技术的80286处理器的设计资料和样品;但是,却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下,Acorn公司只能自己造芯片。


经过多年的奋斗,Acorn最终完成了CPU的设计。


对于这块芯片,Acorn给它命名为Acorn RISC Machine。这也就是这就是大名鼎鼎的“ARM”三个字母的由来。

后来的ARM架构,指的也是设计这款芯片时采用的架构。


1985年,Acorn研发出来的第一款处理器芯片的型号,被定为 ARM1。但是,就在同一年,1985年10月,英特尔发布了80386。


在80386面前,ARM1显得弱小不堪。在ARM1之后,Acorn陆续推出了好几个系列,例如ARM2,ARM3。


1990年,Acorn公司正式改组为ARM计算机公司,Advanced RISC Machines。


虽然缩写相同,但ARM芯片是Acorn RISC Machine的缩写。但ARM公司是Acorn、苹果、诺基亚、VLSI、Technology等公司的合资企业。


虽然Intel持续迈向X86高效能设计,而ARM则专注于低成本、低功耗的研发方向。两者看似有着不同的方向,但在Intel强大的统治下,ARM并不好过。


在这个情况下,ARM决定改变他们的产品策略,他们不再生产芯片,转而以IP授权的商业模式,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公司。


简单来说,就是ARM不再像Intel一样,一颗芯片的设计、制作、封装,都由自己来完成;它相当于出售自己的“设计图纸”,剩下的由购买方自己去完成。


没想到正是这种模式,开创了属于ARM的全新时代。


1991年,ARM将产品授权给英国GEC Plessey半导体公司。


1993年,ARM将产品授权给Cirrus Logic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TI。


与德州仪器的合作,给ARM公司带来了重要的突破。而且,也给ARM公司树立了声誉,证实了授权模式的可行性。


此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这种授权模式中,与ARM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就包括韩国三星、日本夏普等。


由于手机不需要像电脑那样强大的性能,它们更需要便捷性与低功耗;所以手机厂商不需要X86架构那样强大的性能,因此大量使用ARM架构去设计!


然后,随着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井喷式的增长,ARM架构也随之水涨船高:2007年,真正的划时代产品出现了。那就是iPhone。


苹果iPhone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移动电话的设计,开启了全新的时代。第一代iPhone,使用了ARM设计、三星制造的芯片。


iphone的热销,App Store的迅速崛起,让全球移动应用彻底绑定在ARM指令集上。


紧接着,2008年,谷歌推出了Android(安卓)系统,也是基于ARM指令集。


至此,智能手机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ARM,也因此奠定了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


2011年,就连传统Wintel联盟(windows+intel)的微软,也宣布Windows8平台,将正式支持ARM架构处理器。


这是计算机工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X86架构处理器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也标志着ARM架构处理器正式成为另一新的巨头。


3、巨头弊端显现,夹缝中杀出的RISC-V


两大巨头,一个演绎着PC时代的神话,一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称霸。两种不同架构各有侧重。可以说是优势互补、无法替代的关系。


而在下一个时代,物联网的时代,他们是否还能继续稳稳坐在第一的位置上?


CISC(复杂指令集)和RISC(精简指令集),是当前CPU的两种架构分别采用的指令集。X86架构采用CISC,ARM架构采用RISC。


从性能上看,X86架构的芯片,无论如何都比ARM架构的芯片在更快、更强。


X86架构的CPU运行起来,随便就是1G以上的运行内存,并可以采用双核、四核等模式来加强性能,通常使用45nm(甚至更高级)制程的工艺进行生产。


而ARM架构方面,CPU通常是几百兆的运行内存,最近才出现1G左右的CPU;制程通常,使用不到65nm制程的工艺。


可以说,在性能和生产工艺方面,ARM架构根本不是X86架构的对手。


但ARM架构的优势不在于性能强大,而在于效率!


ARM架构采用RISC流水线指令集,在完成综合性工作方面处于劣势;但在一些任务相对固定的应用场合,其优势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拓展能力来看,X86架构的设备,采用“桥”的方式与扩展设备,如硬盘、内存等进行连接,即插即用。


而且,X86架构的设备出现了近30年,其配套扩展的设备种类多、价格也比较便宜。所以,X86架构的电脑,能很容易进行性能扩展,如增加内存、硬盘等。


ARM架构的设备,是通过专用的数据接口,使CPU与数据存储设备进行连接。所以ARM的存储、内存等,性能扩展难以进行。


ARM架构一般在产品设计时,已经定好其内存及数据存储的容量。所以采用ARM架构的系统,一般不考虑扩展,基本奉行“够用就好””的原则。


从功耗来看,高功耗导致了一系列X86架构,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系统的续航能力弱、体积无法缩小、稳定性差、对使用环境要求高等问题。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X86架构与ARM架构,是在两个完全不同领域方面的应用。它们之间,根本不存在替换性!


对比来看,在服务器、工作站,以及其他高性能运算等应用方面,可以不考虑功耗和使用环境等条件,这时X86架构占了优绝对优势;


但受功耗、环境等条件制约,且工作任务固定的情况下,ARM架构就占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手持式移动终端领域(比如智能手机),X86架构的功耗更使其毫无用武之地。


表面上,相比于X86架构和ARM架构,RISC-V架构显得有点名不见经传。


我们先认识以下:RISC-V,一般念做riskfive。V,就是罗马数字5。


很多人提到RISC-V,都会说它是开源芯片,其实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


准确来说,RISC-V是一个基于“RISC(精简指令集)”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是RISC架构的子集。


既然是RISC架构的子集,那么它为什么敢挑战两大架构的地位?


其实,这与芯片行业目前的格局与发展方向有关。


现如今,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生产和制造服务于各个垂直行业的终端和模组。


但X86架构,一直是Intel和AMD两家公司掌握的封闭性技术,没有明确的知识产权授权模式。


而ARM架构,则需要上亿高昂的授权费用。这都使得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望而却步。


这时,开源(免费)的RISC-V,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


RISC-V基于小型、快速、低功耗等现实情况设计;而且,其设计者也并没有对特定的微架构进行过度的设计,恰巧可以满足物联网时代传感器:低性能,结构简单,低功耗的需求。


请注意,又是物联网,就像鸿蒙操作系统基于物联网,是后来者的机会!


4、突围成功还是失败


RISC-V的众多优点,是可以看得到的!


RISC-V架构采用的开源方式,其指令集可以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和销售RISC-V芯片和软件,而不必支付给任何公司专利费。


虽然这不是第一个开源指令集,但它具有重要的意义:RISC-V的设计,可以完全适用于现代计算设备,如仓库规模云计算机、高端移动电话和微小嵌入式系统;


同时,设计者考虑了不同用途的性能与功率效率;另外,RISC-V还拥有众多的支持软件,这解决了新指令集通常的弱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多次在公开演讲中表示,RISC-V的优势,在于其包含了CPU发展过程中优秀的创新点,在技术上非常完备。


因为“年轻”,它不仅非常精简,而且没有所谓的“历史包袱”。比如,一个技术手册,由于ARM和英特尔,都需要与自己的上一代产品兼容,可能需要2000多页,而RISC-V却只需要几百页。


但倪光南院士也给出几点警示,对于移动端和 PC 端市场而言,RISC-V 的生态远未成熟到,能与英特尔、ARM 等“王朝元老”相匹敌的地步。


首先,RISC-V架构的开源规则,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


RISC-V强调完全开源的设计,并且让取用者可任意加上专属指令集,甚至可以自由选择将架构封闭还是维持开源。


这样,就导致了 RISC-V架构可能出现,虽然拥有更多的指令集,却无法共用的问题,也就是多样化到没有公约数。


当各个公司做出具有本身公司特色的芯片时,如果他们选择将自己的专属指令集保密,那么若干年后,很可能出现芯片互不兼容的情况。而这样的碎片化问题,往往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


就像谷歌的Android(安卓)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源的系统;但经过华为、小米、OPPO等厂商,各自开发成自己的系统之后,就变得不再互相兼容了!


这也是RISC-V架构开源规则本身的局限性。

此外,RISC-V架构生态欠缺。


目前,英特尔推动的x86架构,市场依旧庞大,几乎从传统PC到数据中心规模的服务器,都在使用基于x86架构的处理器。同时,相关软件带动的应用服务,也有长达40年的优化发展历史。


对于ARM架构,已产生的庞大市场应用规模,RISC-V架构更加难以取代;而且,ARM的IP授权模式,已经趋于完善。


尽管授权费用高昂,但各大厂商依旧乐此不疲。例如我国的华为海思、展讯、中兴、全志等芯片,皆是采用ARM架构。


虽然RISC-V架构刚刚起步,还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但从1958年集成电路发明以来,我们也看到了整个产业发生了多次的变迁。


无论是市场的转变,还是技术的创新,行业一直在带给我们惊喜。


RISC-V架构具有简单和灵活的特性,非常适合部署到物联网、控制器、数据中心的,专用芯片和边缘计算等应用场景,具有广大前景。


未来,希望具备“得天独厚”优势的 RISC-V,能随着我国物联网的先发优势而大放异彩,成为赶超欧美的新动力。


【老平的结束语】


恐怕与很多ICT行业的人观感不同,老平这个乐天派,对中国把开源的 RISC-V用好,建立自己的生态,与x86架构和ARM架构分庭抗礼,充满了期待。


请注意,第一台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发明,英特网的前身阿帕网,早已在美国军方和高校之间应用多年,可以说美国人拥有一骑绝尘的绝对优势!


但是,互联网1990年代到底中国后,在东方得到了蓬勃发展。20来年过去了,现在全世界的互联网,出现了中文和英文两大体系,全球最大的八家互联网公司,中美各占四家!


曾经很多年以来,公知们,还有一些心思很重的技术控们,一直都在嘲讽或者忧虑互联网服务器的尴尬与致命:


在IPv4时代,互联网的主根服务器在美国(1台),辅根服务器有12台,其中9台在美国,欧洲2台,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1台在日本。


我们作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竟然只有镜像服务器,IP资源十分有限,导致我们随时有被人断网的可能性。


理论上,无论我们的电商玩得如何风生水起,人家一不高兴,咱们就嗝屁!


但是,随着2015年6月23日正式发布的“雪人计划”,问题已经逐步得到了解决!


请注意,这个关键的“雪人计划(Yeti DNS Project)”,是中国主导,带着日本、欧盟一起发起的大起义!


这一基于全新技术架构的全球下一代互联网IPv6,根服务器测试和运营实验项目,早已在2017年11月底投入使用。


IPv6时代,全球完成了25台IPv6根服务器架设;其中,中国境内部署了4台,为一台主根服务器,三台辅助服务器,在世界各国中位处第一!


各位,那个咱们在互联网时代受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伟大的中华民族,用实际行动,带领全世界,打破了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霸权!我们也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再想想关键的CPU领域,目前主流的x86架构和ARM架构之外,正将蓬勃发展的RISC-V,有我们举国之力的背书,想不成功恐怕都难!


这就像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之外,C919来了,三足鼎立的阵势正在形成,足以令每一个中国人普大喜奔!


美帝,不,霉弟,掐脖子的东西,还有啥?


最后,老平还是愿意欣喜地与大家一同来分享,2019年5月,那激动人心的惊喜时刻, 那必将载入史册的时刻:《深喉爆料:任正非布局的战争,特朗普追悔莫及》。


外链:

普大喜奔的CPU变革:中国RISC-V,将挑战X86/ARM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