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导读:陪校长睡觉的家长还不是最可怕的
网传事件:
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顺利入学,竟被迫与校长睡觉!而且校长还不知足,睡了一次还赤裸裸暗示想再睡一次。孩子的父亲对此很失望,希望孩子转学,然后举报校长。而孩子的母亲则认为,为了孩子牺牲一次也是值得的,不能毁了孩子的未来......
校长在与孩子妈妈的聊天中,各种明示暗示,就是要潜规则。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信念,这位母亲就这么挺身而出了。
结果没想到,校长一次不够,还要再来一次。
天秤上的砝码也在不断增加,校长开始用「进小班」来诱惑这位母亲。
另一边,孩子的母亲向丈夫「坦白」了此事。
丈夫气不打一处来,立刻就要让孩子退学,同时还要举报校长。
这时候,夫妻二人的矛盾就出现了。
母亲认为:
举报校长会毁了孩子的未来。 只要为了孩子,这点委屈又算啥。 陪校长睡,全赖孩子爸没本事,家里没有学区房。
父亲认为:
要求家长陪睡的校长,教不好孩子。 被以这种方式送进学校,孩子不清白。 无关奉献,这就是出轨。
为了利益可以放弃一切道德尊严,平时口口声声进行道德尊严的宣扬和灌输,关键时刻干出最没有道德尊严的事!
由于此事件的三观过于震撼,又仅有几张截图为证,目前还不能确定事件的真实性及发生地,也无法确认该事件是否旧闻。
结果在评论区,我被各位「身为人母」的网友们的真实发言给吓傻了。
孩子爹们倒是都很乐于奉献,戏谑一下倒无妨。
认为陪睡校长没什么问题的母亲们,也确实大有人在。
甚至还有人结合当下魔都入学难,入学贵的问题,合理化这种潜规则。
太魔幻了…
正反立场的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反对者认为,这样的牺牲既不值得,也没必要,突破了人性的底线;
而为那位母亲辩解的人们,口径也大体一致——
只要为了孩子,就算献出的是底线和尊严,都是伟大的。
事件中的那位母亲,甚至拉出了《阿甘正传》来说事。
凭什么阿甘的妈妈接受潜规则就是母爱伟大,而我接受潜规则就是出轨?
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双标?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位母亲这么豁得出去呢?
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差异。
的确,与水平参差不齐的公立学校相比,昂贵的私立学校教育更加高端、国际化,也更容易将孩子送入更加广阔的平台。
这位母亲的问题也就由此显现了。
她不是走投无路,无数选择摆在她面前,而她只想要拔尖。
是不计后果,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拿到那个「万里挑一」。
除此之外,一概是「垃圾」,她统统不能接受。
也就因此,「奉献」的底色被彻底扭曲了。
相较于绝大多数,相较于平均数,她就把自己变成了弱势。
于是她才眉头紧皱牙关紧咬,把「实现命运」的机会塞进了儿子手中。
看看微信截图里的那位母亲。
是为了能提前站得比绝大多数人更高。
她一再提到「学区房」,提到「经济实力不足」,提到丈夫「不嫌丢人」的工资。
其实都是在将自己的所谓「奉献」用金钱量化。
网络上有人大义凛然地掏出私立学校的收费标准,算盘打得叭叭响,算起账来了。
「自己出去卖的话也没这个价格。」
能用金钱等价替换的,到底还是母爱吗?
这本质上,是打着「爱」的名义的攀比。
是种情感绑架。
试问。
她会像阿甘母亲一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把孩子的人生交给孩子吗?
恐怕很难。
不难揣测,她有着对成功的绝对定义和坚守,上名校、成为精英,才是自己儿子应该拥有的。
或许,她内心或许已经早早安排好了自己孩子的未来该走的路。
在幼儿园入学(再次强调,是幼儿园啊)的时候可以为了「拔尖」而昧著良心和道德出卖肉体。
那么之后呢?
当肉体和金钱无法换取「优越性」,压力最终还是落回到了孩子头上。
这位母亲从一开始就设立了极高的起点,而她的「奉献」、「牺牲」则将如同紧箍咒,紧扣在儿子头上。
必须优秀,必须精英。
未来的日子里,只要孩子没按她的节奏来,这位母亲就算不把她跟校长的事情挑明,也会满眼心酸泪,隐隐晦晦地念叨起她早已埋好的咒语:
「该做的,我都做了,你还要我怎样」。
这不是母爱,是枷锁。
可怜的还是孩子。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从哪一天就走入了这深不见底的,名为「母爱」的圈套。
而未来的日子里,他也有的是时间在自我意志和自责之间来来回回。
这样的母亲实在是太可怕了。
而这说明了一个更加恐怖的问题。
如今的父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搞不清楚教育的目的。
别说这一代了。
在我们小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已经开始渐渐模糊了。
记得父母长辈们的念叨:
「不好好学习,就当掏粪工人」
「不好好学习,长大只能扫地」
「不好好学习,工作都找不到」
教育的育人价值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与阶层地位的直接挂钩,勤读书,考学历,当体面人。
而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就变得更加功利了。
素质考核从幼升小就开始了,考核从考查学生本身延伸到了考核家长能力,再覆盖到考察家庭经济实力。
曾经看过一条新闻,是说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内容,竟是回家拍两张照片:
一张自家厨房,一张自家车辆。
而这种功利在招生制度上的体现更为明显。
很多办学资质较好的私立学校,即使有钱交得起高昂的学费,学校也不一定会录取你家孩子。
父母的职业、学历、社会地位,甚至祖上三代的背景成分,都将直接与孩子的教育挂钩。
更讽刺点说,或许还跟母亲的容貌身材有关。
这里没有公平,只有特权。
教育食物链,也就因此根据家庭阶级逐渐形成。
即,上层无忧无虑,中层过度焦虑,底层放弃教育。
整个环境都奇奇怪怪,魔幻的新闻也就层出不穷了。
南京有一处面积只有13.2平方米的小破房,却被炒到了17万一平。
房子长这样——
然而就是性价比糟糕成这样的房子,看房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开始,这房子总价168万,后来在人们的你争我抢之下被哄抬到了230万。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房子里埋了金矿。
但其实,让它敢要这么高价钱的原因仅仅是,这是学区房。
太魔幻了,什么东西只要一跟「学」字沾边儿,马上价格疯涨。
TVB有部纪录片,也讲了当代育儿之魔幻。
名校只招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
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大几个月,能力上的差异就比较明显了,所以月份大的孩子比较有优势。
于是为了让孩子能在几年后成功进入名校,香港的妈妈们已经不迷信「赢在起跑线」这句话了。
而是发明了一句:
「赢在射精前」。
从造娃,到受孕,到生产,再到成长入学,一切都要精准计算。
好不容易挤进了名校,还不够,还得比拼才艺。
于是,在香港,又出现了兴趣班鄙视链。
「不要跟学钢琴、学游泳的做朋友,要跟学马术、学竖琴、学高尔夫的玩,这样才高级。」
简直都疯了。
大人们只是把成年人的战场移植到了刚出生的孩子身上。
忙着比出一个高低贵贱。
人人都把脑袋削得溜尖,谁还管什么路径清白。
富人的孩子过砸钱的生活。
普通人的孩子,母亲接受潜规则,也得过上砸钱的生活。
我真的想看看,在这种丧心病狂的培养下长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他们一定没有底线。
因为他们的教育者已经把底线模糊成了「奉献」。
这些孩子长大,想必也会是美化自己,感动自己的一把好手。
其次,无论他们在砸钱的教育下学到了什么,都不会真正有所获得。
他们早早被教育了,学习不是学习本身,而是一种比拼。
那么学习的成果,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赢」才是最终目的。
最后,那些没有「赢」的孩子又会怎样呢?
「可惜我爸不是李刚」这句话,改编一下,就变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可惜我妈豁不出去」。
毕竟眼前的同龄人,要么是家底丰厚一路顺风的,要么是通过豁得出去的母亲获得机会的。
路径不重要,成果最重要;
自我实现不重要,出生在终点最重要。
这简直太可怕了。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
「孩子,我让你读书用功,
不是为了让你跟别人比成绩,
而是希望你在将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了意义,
你就有了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
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
给你快乐。」
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为了获得思考的能力,而这使人有尊严、有价值、有满足感。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平与圆满的人生。
可怜这些孩子,未出生就被放上赛道,就开始被身后的鞭子抽在脊梁骨上狂跑。
只要跑起来,尊严都可以不要。
从来没人告诉他们,要快乐,要去寻找有意义的一切。
人们常在看到生而不养的人间悲剧时痛彻心扉说:
「当不好父母就不要生孩子」。
可这么说的人,也许并没有反思,自己有没有当好父母。
不是养了,就对了。
为人父母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香玉也没有资格在这里教授什么。
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人人知晓。
要想为人父母,就先要做到「为人」。
这是前提,如果连这点没做到,那么——
生儿育女,即是造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