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后记”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4}}
 
{{4}}
'''田亚东约稿小记'''<br>
+
'''后记'''<br>
[[user:田亚东|田亚东]]<br>
+
2004年华附的校庆虽说不是学校的小庆、大庆,却是我们67届附中人心中的重要日子。人生如白驹过隙,40年转瞬即逝。留在我们心底的仍是不变的情怀。在校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顺利地举办了全级的大聚会、出版了这个小册子,这是许多同学的心声,它从各个角度反映着我们这代人的遭遇、抒发着我们这代人的胸怀。是我们心中永久的记忆和纪念。<br>
 +
为了让这次活动能够举行得更加有意义、使同学们的相聚、活动更加愉快地进行,由李新苗发起和多方联络,组成了有各班同学代表参加的联络小组。在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活动的过程向全体同学作一个交代。<br>
 +
04年7月26日,在新苗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把设想给议了议。参加者有:一班的刘敏瑞;二班的林克勤;三班的李新苗、伍爱;五班的延奇南。在座的还有回国省亲的初三(2)班学姐侯建平。四班及六班的代表因临时的原因未能出席。新苗提出了全级大聚会的建议,大家认为此举创意很好,并初步议了大致的活动内容,侯学姐建议,为了活跃气氛,是否可以安排些文娱节目。由各班代表回去后分头通知本班的同学。4班和6班由新苗会后将活动内容另行告之。<br>
 +
04年10月21日下午,林宜光老师和李新苗、张德雄、延奇南、李邦锐、林克勤、叶小沧等回到华附,与负责校友接待工作的陈新老师见面,商议了会议活动的地点、赠送纪念品等事宜,互相留下联络方式。以便下一步工作的进行。确定由李邦锐同学撰写本书的前言。当天还实地考察了华附附近的中、西餐酒店,为活动当天的聚餐场地作准备。同时决定于10月30日上午10时,在延奇南家再次召集各班代表,就活动内容及进一步具体落实各项细节。<br>
 +
30日会议的代表是:1班的范至庄、郭小文;2班的林克勤;3班的李新苗、周世平;4班的蒋向午、邱六元;5班的麦保尔、田亚东、张德雄、延奇南;六班的胡小刚、黄漾。会议讨论了此次活动的主题,决定了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初步决定:<br>
 +
1、 收集各班同学手中的老照片,刻录成光盘,附中日发给参加聚会的同学们。<br>
 +
2、 收集各班同学写的抒发我们这代人的经历的各种文章、诗歌。印刷成一个小册子,附中日发给参加聚会的同学们。<br>
 +
3、 赠送一件纪念品给母校,初步定为为母校种一棵纪念树。<br>
 +
4、附中日当天,请专业摄影师为到校的同学和曾经任教的老师拍集体照作为留念。<br>
 +
5、 附中日当天,请专业人员为我们的活动全过程摄像,并刻录成光盘。<br>
 +
6、 附中日聚会时,请当年的老师和学生代表发言,并由各班演出一些小型的文娱节目以活跃气氛。<br>
 +
7、 附中日当天中午在学校附近餐厅举行全级聚餐。<br>
 +
会上麦保尔同学慷慨应承了免费制作所有老照片的光盘。会上还决定了各班收集照片和文章的截稿日期为11月12日。<br>
 +
会后,大家积极行动,各自联系本班同学,商量出节目、寻找“失散”多年的老同学、老老师、发动大家写文章、找老照片、修订同学通讯录等等。由李新苗负责汇总文章和照片,范至庄负责联系聚餐事宜,延奇南负责联系封面设计和印刷,徐小桔负责联系摄像事宜。
 
<br>
 
<br>
注:我是原初二(五)班的,和同学们一道于1968年底到了海南岛中坤农场跃进队插队,近年几个同学想搞点纪念,我自告奋勇,写了约稿信,并附了几首打油诗,现录出供大家一笑。<br>
+
经过同学们的一番共同努力和华师附中领导、老师及其他各届校友们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活动得以成行。在此,我们衷心地感谢为本次活动题词的老校长王屏山、为本书作封面设计的校友朱松青、负责帮助我们联系种树的邝锦标校友以及所有为此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同学和朋友。<br> 
开场白<br>
+
编者 <br>
厕身社会,慵慵碌碌,活的年头多了、也麻木了。说不清缘故,海南那几年却总还忘不完,几分依恋,几分辛酸。偶而聚起三五同伴,咀嚼着逝水流年。说不得壮丽、又不甘于平凡。自从今年同学聚会时拜读了晓培大作,勾起不少暇想,竟也有热血上头、赋诗一首的冲动,提起笔来才觉文思枯竭,顿足捶胸、慨然发老大伤悲之叹: 耽误了!全给耽误啦…但转念间又觉不尽其然…算啦!就剩这么几年,还发什么牢骚。只得道一声晦气,提起如橼巨笔(仅指重量)咬牙硬写。<br>
+
2004.11.30.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何苦来着?您别说,写写这玩艺象练气功一样,几句打油诗一呤,自得其乐得好象出气都顺了点。和几个农友的诗凑起来一看,又觉得对方把自已的情怀都扩展开了,好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您就算有不以为然,最多“糍线”!于我则仍是个乐趣。绝无单位分房不公、干部落聘亦或是生意蚀本之类的不快。<br>
 
这原本是在下自嘲的一段文字,但遥想当年,我们的确是那么年轻,那么纯朴。写点东西吧,对自己是个安慰、对青春是个祭奠。我很明白自己的东西进不了正册,忙忙碌碌的社会里也未必有几个知音, 只希望把他献给有同样遭遇的伙伴,并盼望大家都来凑个分子,以沫相濡。您是为了温饱疏于笔墨的农友吗? 太好了, 村俗俚语正是吾辈的写照。您是笔耕不辍的朋友吗?知青们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正有待于您的升华。总之小品短文、诗词歌赋、家书启事任君发挥,您真诚的情感是最宝贵的。请给自己一次机会、给大家一份温暖、给后人一点感受。<br>
 
现征得陈肖漪同学同意,由其操持征集同学农友的稿件,田亚东、周冀石等愿意帮忙的同学都帮手编辑,只要无大碍,都原件照录。于下次同学聚会时编印分发给各位留念,如届时仍有稿件或修改意见,我们尽可能充实再版。<br>
 
自认为是件好事,硬着头皮起个头,以求抛砖引玉的作用。<br>
 
<br>
 
'''海南畅想  回海南之一'''<br>
 
烟雨迷蒙梦园寒,<br>
 
情怯轻踏胶路弯,<br>
 
翘首苍茫林深处,<br>
 
或许一班人未还。<br><br>
 
'''豪情壮志  回海南之二'''<br>
 
结伴高坡舒望眼;<br>
 
遥想会战对面山,<br>
 
若是抡锄再比试,<br>
 
魁首仍应是一班。<br><br>
 
'''胶林情话  回海南之三'''<br>
 
尽抛红尘游中坤,<br>
 
何事林段又纠纷?<br>
 
冀石前头窃窃笑,<br>
 
惹嗔后面张丽珍!<br><br>
 
'''暮色归途  回海南之四'''<br>
 
暮歌起自对面山,<br>
 
邦仁荷锄泥在肩,<br>
 
木轮牛车黄干驾,<br>
 
王丹呼唤许玉婵。<br><br>
 
'''忆连队早晨 回海南之五'''<br>
 
晨星寥烁钟声颤,<br>
 
粥碗响伴呼狗唤。注:1<br>
 
口令催人快步去,<br>
 
列队村头歌声起。<br>
 
周少咀角梦中涎,<br>
 
丽珍朦胧云鬓散。<br>
 
语录再鼓少年行,<br>
 
胶灯一盏进林段。<br>
 
注:1.海南少有厕所, 孩童于住宅门前便溺后均由犬只舔食, 约定俗成, 逢唤则犬必至.每早生产队里唤犬之声此起彼伏,犬只尤忙,堪为一景. <br><br>     
 
'''又忆连队早晨  回海南之六'''<br>
 
犹恋黄粱呵欠长,<br>
 
重披末洗旧衣裳。<br>
 
怨恨钟声坏我事,<br>
 
残月伴我奔食堂。<br><br>
 
'''得勾端罗旋体有感 回海南之七'''<br>
 
惹得天火五内焚,<br>
 
烧得褥中乱乾坤,<br>
 
道是玉帝金鞭笞,<br>
 
原来肖漪送银针。<br><br>
 
'''忆开大会  回海南之八'''<br>
 
油灯昏昏夜正长,<br>
 
惺忪睡眼睏会堂。<br>
 
乡音何堪加白字,<br>
 
队长语重心又长。<br>
 
社论引我渐入梦,<br>
 
口号惊我离梦乡。<br>
 
才喜发言快结束,<br>
 
猛见书记又登场。<br><br>
 
'''忆工间休息 回海南之九'''<br>
 
日上三杆肠呜急,<br>
 
班长英明决策宜。<br>
 
大个先把木薯拔,<br>
 
女知青们拾柴去。<br>
 
剩下同志继续干,<br>
 
木薯煨熟再休息。<br>
 
待得领导一声令,<br>
 
早有欢声灰堆起。<br>
 
黑嘴花猫君莫笑,<br>
 
抹净脸蛋谁知许。<br><br>
 
'''忆插秧 回海南之十'''<br>
 
寒风细雨破衣裳,<br>
 
早春插秧涕流长。<br>
 
可怜半壶菠萝酒,<br>
 
无力暖我空肚肠。<br>
 
 
<br>
 
<br>
 
[[华附67届初中校友回忆录集《足迹》|返回《足迹》目录]]
 
[[华附67届初中校友回忆录集《足迹》|返回《足迹》目录]]

2022年9月28日 (三) 07:00的最新版本

后记
2004年华附的校庆虽说不是学校的小庆、大庆,却是我们67届附中人心中的重要日子。人生如白驹过隙,40年转瞬即逝。留在我们心底的仍是不变的情怀。在校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顺利地举办了全级的大聚会、出版了这个小册子,这是许多同学的心声,它从各个角度反映着我们这代人的遭遇、抒发着我们这代人的胸怀。是我们心中永久的记忆和纪念。
为了让这次活动能够举行得更加有意义、使同学们的相聚、活动更加愉快地进行,由李新苗发起和多方联络,组成了有各班同学代表参加的联络小组。在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活动的过程向全体同学作一个交代。
04年7月26日,在新苗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把设想给议了议。参加者有:一班的刘敏瑞;二班的林克勤;三班的李新苗、伍爱;五班的延奇南。在座的还有回国省亲的初三(2)班学姐侯建平。四班及六班的代表因临时的原因未能出席。新苗提出了全级大聚会的建议,大家认为此举创意很好,并初步议了大致的活动内容,侯学姐建议,为了活跃气氛,是否可以安排些文娱节目。由各班代表回去后分头通知本班的同学。4班和6班由新苗会后将活动内容另行告之。
04年10月21日下午,林宜光老师和李新苗、张德雄、延奇南、李邦锐、林克勤、叶小沧等回到华附,与负责校友接待工作的陈新老师见面,商议了会议活动的地点、赠送纪念品等事宜,互相留下联络方式。以便下一步工作的进行。确定由李邦锐同学撰写本书的前言。当天还实地考察了华附附近的中、西餐酒店,为活动当天的聚餐场地作准备。同时决定于10月30日上午10时,在延奇南家再次召集各班代表,就活动内容及进一步具体落实各项细节。
30日会议的代表是:1班的范至庄、郭小文;2班的林克勤;3班的李新苗、周世平;4班的蒋向午、邱六元;5班的麦保尔、田亚东、张德雄、延奇南;六班的胡小刚、黄漾。会议讨论了此次活动的主题,决定了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初步决定:
1、 收集各班同学手中的老照片,刻录成光盘,附中日发给参加聚会的同学们。
2、 收集各班同学写的抒发我们这代人的经历的各种文章、诗歌。印刷成一个小册子,附中日发给参加聚会的同学们。
3、 赠送一件纪念品给母校,初步定为为母校种一棵纪念树。
4、附中日当天,请专业摄影师为到校的同学和曾经任教的老师拍集体照作为留念。
5、 附中日当天,请专业人员为我们的活动全过程摄像,并刻录成光盘。
6、 附中日聚会时,请当年的老师和学生代表发言,并由各班演出一些小型的文娱节目以活跃气氛。
7、 附中日当天中午在学校附近餐厅举行全级聚餐。
会上麦保尔同学慷慨应承了免费制作所有老照片的光盘。会上还决定了各班收集照片和文章的截稿日期为11月12日。
会后,大家积极行动,各自联系本班同学,商量出节目、寻找“失散”多年的老同学、老老师、发动大家写文章、找老照片、修订同学通讯录等等。由李新苗负责汇总文章和照片,范至庄负责联系聚餐事宜,延奇南负责联系封面设计和印刷,徐小桔负责联系摄像事宜。
经过同学们的一番共同努力和华师附中领导、老师及其他各届校友们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活动得以成行。在此,我们衷心地感谢为本次活动题词的老校长王屏山、为本书作封面设计的校友朱松青、负责帮助我们联系种树的邝锦标校友以及所有为此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同学和朋友。
  编者
2004.11.30.
返回《足迹》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