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宫遗址”的版本间的差异
(→找“老子”找出长氏墓) (2个标签:移动版编辑、移动网页编辑) |
(→找“老子”找出长氏墓) (2个标签:移动版编辑、移动网页编辑) |
||
第19行: | 第19行: | ||
发掘工作困难重重。挖出的土无处堆放,只好拉到较远的地方;发掘现场离周围房屋太近,墓壁 | 发掘工作困难重重。挖出的土无处堆放,只好拉到较远的地方;发掘现场离周围房屋太近,墓壁 | ||
周围是遗址上松散的灰土,使房屋的安全、发掘人员的安全、文物的安全都受到影响;墓葬较深,地下水位较高,从水面到墓底有3.2米深,不得已在周围打了7口井,用了7台抽水机才降下水位; | 周围是遗址上松散的灰土,使房屋的安全、发掘人员的安全、文物的安全都受到影响;墓葬较深,地下水位较高,从水面到墓底有3.2米深,不得已在周围打了7口井,用了7台抽水机才降下水位; | ||
+ | [[文件:073.png|left|200px]] | ||
在发掘到露出棺椁和器物时,正值隆冬,雨雪不止,如不采取措施,所显露的迹象可能被破坏殆尽,只好在墓室上面搭起了帐篷。所有这些都为发掘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相应地延长了发掘时间,增加了资料记录的难度,例如墓顶盖有帐篷,无法拍摄完整的墓室平面,帐篷下的光线太暗,所拍摄的照片效果也不理想。从揭露出椁室到发掘结束的20天时间里,7台抽水机日夜不停,虽能控制水位,但有些遗迹现象不甚清晰。尽管 | 在发掘到露出棺椁和器物时,正值隆冬,雨雪不止,如不采取措施,所显露的迹象可能被破坏殆尽,只好在墓室上面搭起了帐篷。所有这些都为发掘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相应地延长了发掘时间,增加了资料记录的难度,例如墓顶盖有帐篷,无法拍摄完整的墓室平面,帐篷下的光线太暗,所拍摄的照片效果也不理想。从揭露出椁室到发掘结束的20天时间里,7台抽水机日夜不停,虽能控制水位,但有些遗迹现象不甚清晰。尽管 | ||
这样,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终于在1998年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圆满完成了发掘工作。这个大墓因出土多件铜器带有铭文“长子口”三字,长子口应是墓主人的名字,按照惯例,称之为长子口大墓。 | 这样,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终于在1998年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圆满完成了发掘工作。这个大墓因出土多件铜器带有铭文“长子口”三字,长子口应是墓主人的名字,按照惯例,称之为长子口大墓。 |
2019年3月1日 (五) 08:13的版本
长子口大墓揭秘
岁月沧桑说太清
在河南省鹿邑县东约5公里,有一遐迩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镇—太清宫镇,这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故里。有人认为汉代苦县即在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镇四周尚有城墙残迹。《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厉”音“赖”,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由于这里是老子生地,汉代以后,道教盛行,老
子生地逐渐受到重视。据《后汉书·祭祀志》所载: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神祠老子”,并在此建老子祠,自此之后,老子祠便成为一处名胜。唐宋时期,随着道教的发展,统治者和社会上对道教重视,老子祠的地位也被提高,成为帝王、官员、宗教人士、文人骚客经常祭祀凭吊的地方。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老子祠为老君庙,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
老君庙又扩大规模,并改名太清宫,连祭祀老子母亲的李夫人祠也改名先天太后祠。自此以后,太清宫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筑也越来越宏伟。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来朝谒太清宫”,下诏重修并扩建。此时太清宫的规 模和影响都达到了顶峰。太清宫所在的曲仁里,也逐渐被人遗忘,被太清宫之名所替代。久而久之,太清宫既是一个著名的道观名字,也是一个村镇名字了。
找“老子”找出长氏墓
1996年,某新闻单位报道了在安徽省涡阳县发现“老子故里”,揭开“千古之谜”,引起学术界、宗教界的关注,在河南省特别是鹿邑县引起很大反响,为澄清这个问题,河南省人民政府委派省文物局做一些考古发掘工作。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周口地区文化局、鹿邑县博物馆成立联合考古
队,鹿邑县人民政府负责后勤保障、协调等工发掘工作于1997年开始,主要围绕着“寻找老子生
活时代的有关遗迹”、“寻找历代帝王和民间祭祀老子的有关遗迹”等两个主题进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些重要收获:在太清宫的后宫(祭祀老子母亲的润霄宫)发掘出规模宏大的宋金时期的建筑基址,出土了丰富的遗物,有建筑构件、生活用具、碑刻资料等;在太清宫西侧的隐山遗址发据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窑、窖穴等遗迹,西周时期的夯土遗迹、大型贵族墓葬,春秋时期的马坑、祭祀坑以及玉圭、玉琮、铜舟等遗物。特别是发现了一座西周初年长氏贵族
大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7年上半
年,为探索“老子生活时代的有关遗迹”,决定对隐山遗址进行发掘。由于遗址上房屋密布,无法集中布方,只能选择房屋之间的空隙发掘,有些地方不能布探方,只好开挖探沟,因此发掘的地点显得多而零碎。5月份,在太清宫镇中学院内发掘,除确定了战国、春秋、西周、商代、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等时期的地层相叠压外,还发现有春秋时期的马坑2个。当时估计马头朝向的方向可能有墓葬,由于东侧为学校老师宿舍,宿舍外为民
居,无法连续开方,只好在马坑东25米居民的院子内发掘,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夯土,并在遗址中心南侧供销社院内发现有墓葬迹象,经过向南 东、西三个方向扩方,找出了东西两侧的墓边。
发掘工作困难重重。挖出的土无处堆放,只好拉到较远的地方;发掘现场离周围房屋太近,墓壁
周围是遗址上松散的灰土,使房屋的安全、发掘人员的安全、文物的安全都受到影响;墓葬较深,地下水位较高,从水面到墓底有3.2米深,不得已在周围打了7口井,用了7台抽水机才降下水位;
在发掘到露出棺椁和器物时,正值隆冬,雨雪不止,如不采取措施,所显露的迹象可能被破坏殆尽,只好在墓室上面搭起了帐篷。所有这些都为发掘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相应地延长了发掘时间,增加了资料记录的难度,例如墓顶盖有帐篷,无法拍摄完整的墓室平面,帐篷下的光线太暗,所拍摄的照片效果也不理想。从揭露出椁室到发掘结束的20天时间里,7台抽水机日夜不停,虽能控制水位,但有些遗迹现象不甚清晰。尽管 这样,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终于在1998年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圆满完成了发掘工作。这个大墓因出土多件铜器带有铭文“长子口”三字,长子口应是墓主人的名字,按照惯例,称之为长子口大墓。
千年古墓终面世
长子口墓平面形状为有两个斜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全长47.75米、最宽处7米、墓底距地表8米由南墓道、北墓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内填土为灰土夹杂有少量黄土,由于墓葬是建在遗址之上,灰土为挖墓坑时所挖出的遗址堆积,内 含有商代、新石器时代的陶片,黄土为挖墓坑底部时翻动上来的生土。墓壁四周用细沙土捶抹,故在清理时墓边明显,很容易辨认,清理后墓壁平滑美观,可见筑墓时颇费了一番工夫。墓底修治平整,在底部和两侧壁高0.25米处敷设有朱砂。 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都有二层台,二层台以下的墓室分前(南)后(北)两部分。前部平面呈长方形,主要放置殉人。在殉人的底部、上部都铺或覆盖有朱砂。后部是墓室的主体,棺椁、大部分随葬器物都放置于此。在墓室的四角与二层台相连处,留有四个土台,使墓室平面形状呈亚”字形。土台则成为“井”字形 木椁的四角,在这四角之间形成四个长方形椁室 用以放置随葬器物。棺室内有人骨架一具,头向 北,由于腰坑的沉降,骨架已经移位,经初步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60岁左右。棺下正中有一方形腰坑,坑内殉葬有一人一狗。
随葬遗物丰且美
长子口墓随葬品丰富,出土有青铜器、玉器、骨器、蚌器、瓷器、陶器计601件,加之较多的骨镞、贝币、蚌泡等小件总数有1000余件。随葬品多放置在边椁室及棺内,且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北边椁室内放置器物最多,有160余件,一般是两层相叠压,上层为陶器,下层为青铜器,青铜器的空隙之间放置瓷器。西边椁室随葬品也分上下两层,上层陶器,下层青铜器,集中在北半部,其间有少量的玉器,南部放置骨排箫等。南边椁室东西两侧以铜饰件、车马器、青铜工具、武器、陶器等为主,中部以青铜兽面饰为主。东边椁室以出土乐器、青铜兵器为主,有铜铙、石磬、铜戈、铜铖、铜镞、玉镞等。棺内以出土玉器、蚌器为多。腰坑内置有一些玉饰件,主要为动物形象,有鸟、鹿、虎、牛、兔等。长子口墓的发掘,是近年来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因其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地方特征明显而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长子口为长国之君,其身份在墓葬形制、埋葬习俗和随葬器物等方面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该墓随葬的85件青铜礼乐器,在数量上远远高于现在所知的商末周初墓葬。方形青 铜器是商代统治阶级的权力地位的标志物,长子口墓出土的方形铜器,其种类和数量在商周墓葬中属最多的一座。该墓还出土了大量的乐器,计有铜铙6个,禽骨排箫5组,石磬1个。铜铙常出土于商代晚期墓葬中,一般为3件一套,而该墓出土6件,是目前发现最多的。禽骨排箫共有5组,保存最好的两组为每组13根,最长者34厘米。排箫是古代最为常用的乐器,《诗经》中“箫管备举” 即是指此。在以前的考古中,出土排箫的资料共有3处:一处为春秋时期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竹管排箫;一处为春秋时期河南下寺楚墓出土的件石排箫,有13管;一处为战国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2件竹排箫。上述各地都出土不超过2件,而长子口墓出土有5件之多,排箫质为禽骨,这说明排箫最原始的形态为骨质而非竹质。最重要的是将我国古代排箫产生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将长子口墓出土的乐器一排箫、铜铙、石磬组合一起,可以组成一个至少8人的乐队。一个墓中发现这么多的乐器,在商周墓葬中还是第一次。墓中随葬的玉晷,有相当数量是玉质纯正、制作精美的器物。如白玉篁,圆 口浅腹高圈足,腹部是一周涡纹带。目前商周玉簋仅见于殷墟妇好墓有两件,此簋为第三件。虎形坐人,圆雕,从正面看是一虎首跽坐人,从背面看为一鸮,作器者匠心独具,将虎头、人身和鸮 同时表现在一件不大的器物上,生动传神,巧夺天工,是很难见到的玉雕佳品。长子口墓是淮河流域目前已发现的商周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根据墓葬形制和器物特点推断长子口墓的年代应为周初。墓主人为长子口,原为商的重臣,商亡后又臣服于周,死后按商代葬俗埋葬。长子口墓所处的豫东地区,在商周时期是中原华夏文化与东夷、淮夷文化的交汇处,尤其是商末周初,更是中原与东方战争的要冲。长子口墓的发掘,对研究商末帝辛征人方,周初武王、成王东征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