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文明探源
2个标签移动版编辑移动网页编辑
第一篇 河图、洛书考释
2个标签移动版编辑移动网页编辑
第4行: 第4行:
 
如果将中国上古史比作一顶皇冠,河图、洛书就是这顶皇冠上两颗最耀眼的明珠。《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在中国上古时
 
如果将中国上古史比作一顶皇冠,河图、洛书就是这顶皇冠上两颗最耀眼的明珠。《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在中国上古时
 
代能被称作圣人的有名人物不过女娲、伏羲、神农、仓颉数人而已,这些圣人如何使用河图、洛书,未见文字记載。即便后来被儒家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生中天天期盼,也一直未能见到河图、洛书,他甚至将河图、洛书的再现看得比生命还
 
代能被称作圣人的有名人物不过女娲、伏羲、神农、仓颉数人而已,这些圣人如何使用河图、洛书,未见文字记載。即便后来被儒家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生中天天期盼,也一直未能见到河图、洛书,他甚至将河图、洛书的再现看得比生命还
要重要,才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一千古慨叹,由此可见这两颗明珠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分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不知道古代圣人的所作所为;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无法解读上古先民的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无法编写出完整的中国上古史。孔子很少言及尧、舜以前的事,司马迁的《史记》也只
+
要重要,才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一千古慨叹,由此可见这两颗明珠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分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不知道古代圣人的所作所为;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无法解读上古先民的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无法编写出完整的中国上古史。孔子很少言及尧、舜以前的事,司马迁的《史记》也只能从黄帝时代写起。此后有疑古倾向的人,甚至把有关上古的传说全部否定掉。即使在当代,历史界、考古界、文物界对一些新发现的上古先民所创造的珍贵文物也不明究竟,难下断言。因此,破解河图、洛书之谜,已成为研究一些中国上古疑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
====第一节河图、洛书研究简史及述评====
 +
按照传统说法,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上古时代既已存在,但河图、洛书实物以及河图、洛书在上古时代的真实用途却未能流传下来,直到宋代,一些研究《周易》的著作中才出现各种图式,并称其中的两种图就是上古的河图、洛书。这两种图式在上古时代是否存在,它们是否就是上古的河图、洛书,它们在上古时代有何用途,一直是干古难解之谜。<br>
 +
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
 +
、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①。”从这则记载可
 +
以看出,当时的河图应是玉一
 +
类的物品,或者是刻在玉上的一
 +
种图,和其他玉器同时陈列在
 +
起,并无任何神秘之处。郑玄为《
 +
尚书》作注:“图出于河,帝
 +
王之所受。一有洛书二字②。”说
 +
明郑玄曾看到有的《尚书》文
 +
本中有“洛书”二字。按中国人
 +
传统的审美观念,西序陈列五
 +
件玉器,东序也应该陈列五件玉
 +
器,这样才显得对称和谐,并
 +
与“越玉五重”记载相符。可见
 +
在西周成王、康王时代,河图、
 +
洛书都还存在。
 +
经幽王之乱,西周积累的货物宝
 +
器被犬戎劫掠
 +
 +
计河图、洛书也不会幸免。老子
 +
作为东周守藏室之史,一直未
 +
言及河图、洛书;孔子曾入周参
 +
拜过明堂,会见过老子,孔子是
 +
否与老子讨论过河图、洛书问题
 +
,文献中未见提及。孔子一直
 +
盼望能见到河图、洛书,直到老年
 +
时仍未见到。从西周灭亡到
 +
孔子而立,中间不过二百多年时
 +
间,两件国宝的失落,竟在中
 +

2019年2月26日 (二) 13:37的版本

中华文明探源

刘正英著

第一篇 河图、洛书考释

如果将中国上古史比作一顶皇冠,河图、洛书就是这顶皇冠上两颗最耀眼的明珠。《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在中国上古时 代能被称作圣人的有名人物不过女娲、伏羲、神农、仓颉数人而已,这些圣人如何使用河图、洛书,未见文字记載。即便后来被儒家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生中天天期盼,也一直未能见到河图、洛书,他甚至将河图、洛书的再现看得比生命还 要重要,才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一千古慨叹,由此可见这两颗明珠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分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不知道古代圣人的所作所为;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无法解读上古先民的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不了解上古的河图、洛书,就无法编写出完整的中国上古史。孔子很少言及尧、舜以前的事,司马迁的《史记》也只能从黄帝时代写起。此后有疑古倾向的人,甚至把有关上古的传说全部否定掉。即使在当代,历史界、考古界、文物界对一些新发现的上古先民所创造的珍贵文物也不明究竟,难下断言。因此,破解河图、洛书之谜,已成为研究一些中国上古疑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一节河图、洛书研究简史及述评

按照传统说法,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上古时代既已存在,但河图、洛书实物以及河图、洛书在上古时代的真实用途却未能流传下来,直到宋代,一些研究《周易》的著作中才出现各种图式,并称其中的两种图就是上古的河图、洛书。这两种图式在上古时代是否存在,它们是否就是上古的河图、洛书,它们在上古时代有何用途,一直是干古难解之谜。
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 、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①。”从这则记载可 以看出,当时的河图应是玉一 类的物品,或者是刻在玉上的一 种图,和其他玉器同时陈列在 起,并无任何神秘之处。郑玄为《 尚书》作注:“图出于河,帝 王之所受。一有洛书二字②。”说 明郑玄曾看到有的《尚书》文 本中有“洛书”二字。按中国人 传统的审美观念,西序陈列五 件玉器,东序也应该陈列五件玉 器,这样才显得对称和谐,并 与“越玉五重”记载相符。可见 在西周成王、康王时代,河图、 洛书都还存在。 经幽王之乱,西周积累的货物宝 器被犬戎劫掠 估 计河图、洛书也不会幸免。老子 作为东周守藏室之史,一直未 言及河图、洛书;孔子曾入周参 拜过明堂,会见过老子,孔子是 否与老子讨论过河图、洛书问题 ,文献中未见提及。孔子一直 盼望能见到河图、洛书,直到老年 时仍未见到。从西周灭亡到 孔子而立,中间不过二百多年时 间,两件国宝的失落,竟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