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求法与外求法”的版本间的差异
(→内求法) (2个标签:移动版编辑、移动网页编辑) |
(→内求法与外求法) (2个标签:移动版编辑、移动网页编辑)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参考:[[文明与内外求法]] | ||
+ | |||
==内求法与外求法== | ==内求法与外求法== | ||
王安石《礼乐论》:“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 王安石《礼乐论》:“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 ||
− | + | 常人外求,圣人内求。 | |
内求于心,外求于物。 | 内求于心,外求于物。 | ||
+ | |||
==外求法== | ==外求法== | ||
常人于外,六根见六尘生六识。 | 常人于外,六根见六尘生六识。 | ||
第27行: | 第30行: | ||
内求诸己 不假外物 | 内求诸己 不假外物 | ||
+ | |||
+ | 出自:春秋时期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 | ||
+ | |||
+ | 原文: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2021年8月22日 (日) 06:46的最新版本
参考:文明与内外求法
内求法与外求法
王安石《礼乐论》:“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常人外求,圣人内求。
内求于心,外求于物。
外求法
常人于外,六根见六尘生六识。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眼根所见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声音,鼻根所嗅香臭,舌根所尝味道,身根所触粗细冷热与湿滑,意根所感知。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对六尘而产生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就是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
内求法
“内求”一词,最早见于据考证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上清派典籍《大洞真经 》,内有“夫仙者心学,心诚则成。仙道者内求,内密则道来”的表述。
屈原在《离骚·远游》中说:“内唯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这恐怕是“内求”的最早记述了。不过,古人未把这一过程正式称为内求,而是称为“反求诸己,而后求诸人”。
《论语》中说:“君子求诸己”。《文子·上德》中说:“求诸人不如求诸己”。后世的《二程全书》中说:“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对反诸己应作怎样理解呢?《吕氏春秋·先己》中说:“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诸,去巧做.而游意于无穷之次,事心于自然之途,若此则无害于天矣………是谓得一……故知一则应用变化阔大深渊不可测也。”
内求诸己 不假外物
出自:春秋时期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