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培养的四位数学天才,都“归美”了,我们应该谴责,还是深思”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https://kandianshare.html5.qq.com/v2/news/2435351985259848002?docId=2435351985259848002&from_app=qb&sGuid=ba43247e00ef7e787920b11a13b788cb&sUserId=&sUserType=5&card...”)
 
2个标签移动版编辑移动网页编辑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王老师教育观察 2021-07-01
 +
 +
一直以来,北大和清华都是我国顶尖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
 +
大家能从各种新闻中知道,清华北大也是,全国人才输出最多的两所大学。根据数据调查,超过60%或70%的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在完成硕士学业后选择出国深造。
 +
 +
而北大培养出的四位“国内”天才数学家,最后都选择了留在美国发展,现在聚集在美国做科学研究。关于他们出国深造后,留在美国的行为,社会上颇有争议,我们一起来看看。
 +
 +
张伟出生于贫困之中。他从小成绩优异,频频获奖。后来成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数学系学习。让人意外的是张伟,最终选择了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
 +
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解决了库达拉猜想中的模型问题,现在他在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担任数学系教授。
 +
 +
恽之玮,他从小特别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方面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小学时获,华罗庚金杯数学邀请赛一等奖,初中时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数学竞赛一等奖。
 +
 +
获得许多奖项后,恽之玮被保送北大的学系。后来,恽之玮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现在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
 +
朱歆文他一直对数学情有独钟,钻研数学各种知识。朱歆文早年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随后还参加了各类比赛。2000年,他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毕业后,他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大学任教。
 +
 +
许晨阳,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懂事听话,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他在北大,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并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去了美国发展。
 +
 +
个人认为不能片面地,谴责这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需要做的是对比中外教育环境的差异,做出清楚的认知和改变。
 +
 +
福利待遇不同
 +
 +
虽然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物价水平,尤其是在一些一二线城市并不低。过高的物价与收入不成正比,尤其是房价,动辄几百万。
 +
 +
国外不一样。他们地广人稀,房价普遍不高。通常在国内买两居室或三居室,可以在国外买别墅。很多国家为了吸引人才,基本都会给房子等福利。
 +
 +
科学家也是人,也需要为自己的家庭奋斗。几十年寒窗苦读,希望用自己知识换取相应的价值,这是可以理解的。国内对其他方面人才有一些补贴政策,但相对来说国外的一些福利制度并不全面。
 +
 +
比如一些人才子女的教育等措施,中国还没有引进非常完善的制度,只有顶尖人才才能享受到一些好处。在外国,这方面确实比国内好得多,在他们提供的优质条件中,对家庭和子女有更全面的规定。
 +
 +
科研环境不同
 +
 +
众所周知,科研需要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总有那么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不惜作假。这种学术作假成本比较低,网上抄袭比比皆是。
 +
 +
很多人只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让一些真心想做出科研成果的工作者,开始灰心丧气,觉得自己不受国家重视,对自己不公平,于是选择转向其他国家。
 +
 +
对于国外来说,研究环境相对宽松,这种事情会少发生。而且中国很多科研经费基本都是颁给科研顶尖人才的,那些刚开始起步,想做科研的人员很难筹集资金。
 +
 +
但在其他一些国家,相对来说,对新人是有包容性的,所以很容易获得资金,他们的文化多样性,也可以提供一次多元化的研究方向。
 +
 +
就业机制不同
 +
 +
论资排辈是我们用人机制的普遍现象,而在国外,只要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可以晋升教授;能力特别突出,直接评院士也不过分。
 +
 +
针对以上三点不同,进行修改。首先,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一个人只要在该领域有知识有能力,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不管他什么年龄,一定要重用。自古英雄成少年,为什么我们现在做不到?
 +
 +
其次,要净化学术环境,避免学术作假等事件发生。我们应该让这些科学家在工作中感到舒适和自由。没有太多限制,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专注于研究。这是最重要的。最后,这些有年轻人才的国家,应该得到更慷慨的待遇,并尽最大努力留住他们。
 +
 +
结语:我们不要总是抱怨这些人不回家,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人为什么不回来?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人才吸引回来!
 +
----
 
[https://kandianshare.html5.qq.com/v2/news/2435351985259848002?docId=2435351985259848002&from_app=qb&sGuid=ba43247e00ef7e787920b11a13b788cb&sUserId=&sUserType=5&cardmode=1&sh_sid=5__24262a92236b974a__ba43247e00ef7e787920b11a13b788cb&target_app=kb 北大培养的四位数学天才,都“归美”了,我们应该谴责,还是深思]
 
[https://kandianshare.html5.qq.com/v2/news/2435351985259848002?docId=2435351985259848002&from_app=qb&sGuid=ba43247e00ef7e787920b11a13b788cb&sUserId=&sUserType=5&cardmode=1&sh_sid=5__24262a92236b974a__ba43247e00ef7e787920b11a13b788cb&target_app=kb 北大培养的四位数学天才,都“归美”了,我们应该谴责,还是深思]

2021年7月11日 (日) 04:31的最新版本

王老师教育观察 2021-07-01

一直以来,北大和清华都是我国顶尖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大家能从各种新闻中知道,清华北大也是,全国人才输出最多的两所大学。根据数据调查,超过60%或70%的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在完成硕士学业后选择出国深造。

而北大培养出的四位“国内”天才数学家,最后都选择了留在美国发展,现在聚集在美国做科学研究。关于他们出国深造后,留在美国的行为,社会上颇有争议,我们一起来看看。

张伟出生于贫困之中。他从小成绩优异,频频获奖。后来成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数学系学习。让人意外的是张伟,最终选择了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解决了库达拉猜想中的模型问题,现在他在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担任数学系教授。

恽之玮,他从小特别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方面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小学时获,华罗庚金杯数学邀请赛一等奖,初中时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数学竞赛一等奖。

获得许多奖项后,恽之玮被保送北大的学系。后来,恽之玮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现在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朱歆文他一直对数学情有独钟,钻研数学各种知识。朱歆文早年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随后还参加了各类比赛。2000年,他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毕业后,他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大学任教。

许晨阳,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懂事听话,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他在北大,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并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去了美国发展。

个人认为不能片面地,谴责这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需要做的是对比中外教育环境的差异,做出清楚的认知和改变。

福利待遇不同

虽然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物价水平,尤其是在一些一二线城市并不低。过高的物价与收入不成正比,尤其是房价,动辄几百万。

国外不一样。他们地广人稀,房价普遍不高。通常在国内买两居室或三居室,可以在国外买别墅。很多国家为了吸引人才,基本都会给房子等福利。

科学家也是人,也需要为自己的家庭奋斗。几十年寒窗苦读,希望用自己知识换取相应的价值,这是可以理解的。国内对其他方面人才有一些补贴政策,但相对来说国外的一些福利制度并不全面。

比如一些人才子女的教育等措施,中国还没有引进非常完善的制度,只有顶尖人才才能享受到一些好处。在外国,这方面确实比国内好得多,在他们提供的优质条件中,对家庭和子女有更全面的规定。

科研环境不同

众所周知,科研需要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总有那么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不惜作假。这种学术作假成本比较低,网上抄袭比比皆是。

很多人只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让一些真心想做出科研成果的工作者,开始灰心丧气,觉得自己不受国家重视,对自己不公平,于是选择转向其他国家。

对于国外来说,研究环境相对宽松,这种事情会少发生。而且中国很多科研经费基本都是颁给科研顶尖人才的,那些刚开始起步,想做科研的人员很难筹集资金。

但在其他一些国家,相对来说,对新人是有包容性的,所以很容易获得资金,他们的文化多样性,也可以提供一次多元化的研究方向。

就业机制不同

论资排辈是我们用人机制的普遍现象,而在国外,只要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可以晋升教授;能力特别突出,直接评院士也不过分。

针对以上三点不同,进行修改。首先,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一个人只要在该领域有知识有能力,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不管他什么年龄,一定要重用。自古英雄成少年,为什么我们现在做不到?

其次,要净化学术环境,避免学术作假等事件发生。我们应该让这些科学家在工作中感到舒适和自由。没有太多限制,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专注于研究。这是最重要的。最后,这些有年轻人才的国家,应该得到更慷慨的待遇,并尽最大努力留住他们。

结语:我们不要总是抱怨这些人不回家,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人为什么不回来?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人才吸引回来!


北大培养的四位数学天才,都“归美”了,我们应该谴责,还是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