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一叛将,晚年写信给邓小平,想回到家乡”的版本间的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04799930501648791%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isBdboxFrom=1&pageType=1&r...”) |
|||
第1行: | 第1行: | ||
+ | 2021-03-29 08:04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 ||
+ | 1990年9月的一天,一封书信出现在邓小平的桌上,信的大致内容是:我当初有罪,但现在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已回故乡广东乐昌探亲,希望准许我留乡长久居住,落叶归根,死也死在老家。最后落款是龚楚。看着这个名字,邓小平陷入沉思,多年前的往事像幻灯片一样在眼前浮现。 | ||
+ | |||
+ | 早年参加革命,却因艰苦环境思想动摇 | ||
+ | |||
+ | 1901年11月,龚楚生于广东乐昌县长来镇长来村。他天性聪颖,接受过中小学教育。1917年,孙中山回广东发动了“护法运动”,年仅16岁的龚楚就参加了革命,一直干到国民革命军少校参谋。后来国共合作期间,龚楚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家乡一带组织开展农民运动,担任农民自卫军总指挥。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龚楚又任工农讨逆军总指挥,参加讨伐蒋介石的战斗。 | ||
+ | |||
+ | 1928年1月,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到广东北部,遇见了龚楚率领的农民军,双方合并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师,龚楚任党代表。1928年4月,龚楚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成立了红四军。因为参加革命时间早,再加上受过教育,龚楚在井冈山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出任了红四军前委委员,很快又担任了红四军前委常委。可以说,在当时的红四军中,龚楚的地位仅次于毛泽东和朱德。 | ||
+ | |||
+ | 后来,龚楚被安排到广西工作,参与策划百色起义,也正是在起义中,龚楚结识了邓小平。起义后,红七军成立,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龚楚任参谋长。在和龚楚合作期间,正逢龚楚结婚,邓小平还为龚楚担任了证婚人。 | ||
+ | |||
+ | 之后,龚楚先后担任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长、红十二军参谋长、红七军军长等职,在红军中的地位是比较稳定的。不可否认,这十来年里,龚楚为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围剿,革命形势日益严峻,龚楚的思想开始松动,加上他在军事上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被撤去军长一职,这让龚楚对党组织产生了怨言,对革命失去了信心。理想信念动摇的后果非常严重,龚楚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歧途,叛变了革命。 | ||
+ | |||
+ | 面对龚楚表现出的消极思想,党中央及时发现并对他进行了批评,还送他去红军大学受训。应该说,这是党中央对他的关心,但龚楚没有领悟组织的良苦用心,反而越陷越深。 | ||
+ | 对未来失去信心,当了逃兵 | ||
+ | |||
+ | 此时,党中央对龚楚的能力还是信任的,甚至一度让他出任红军总司令部代总参谋长,直接参与指挥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后来,龚楚又相继担任赣南军区司令员、参谋长,负责部署红军突围。虽然这时的龚楚仍然担任党和红军的重要职务,但他心里已经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 ||
+ | |||
+ | 1934年10月,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漫漫的长征之路。此时龚楚又被委以重任,出任中央军区参谋长,和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陈毅一起负责留守中央苏区,为正在转移的红军主力断后。 | ||
+ | |||
+ | 龚楚虽然服从了组织安排,但内心已经产生了畏难情绪。国民党军一轮又一轮的“围剿”让红军疲于应付,第五次反“围剿”更让龚楚对革命失去信心,尤其是之后开展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惨重,更让龚楚感到革命前景渺茫,要早日为自己打算才行。 | ||
+ | |||
+ | 时间转眼来到1935年,党中央决定让龚楚率领红军余部在湘南一带进行游击战,但此时红军力量极其薄弱,龚楚手下没有太多部队,也没有后勤支援,国民党军却仍在以重兵不断围剿,穷追猛打,打得龚楚东躲西藏,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本来就思想动摇的龚楚看着眼前的景象更是失望到了极点,他终于做出决定,背叛革命,逃离红军。 | ||
+ | |||
+ | 1935年5月2日,刚刚结束一天行军的龚楚对勤务员说自己不舒服,吃完饭后便休息了。第二天,部队的政治部主任见怎么也寻不到龚楚,就去他的房间找他。可房间里哪还有龚楚的影子,只有桌上的一封信,上面写着: | ||
+ | |||
+ | 何同志:你回来时候,我已到广东去了。以我一个负了方面重任的同志,脱离你们而逃,你们该会觉得惊奇,更将会责骂我由动摇而走向不革命反革命道路的。诚然!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来责骂我,我是错的……倘若你们认为我的出走是错误的话,那么,人各有志,请从此别。 | ||
+ | |||
+ | 看到了这里,何主任明白,龚楚当了逃兵! | ||
+ | |||
+ | 转投国民党,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 | ||
+ | |||
+ | 龚楚离开红军后,先是偷偷回了趟广东老家。过了一段时间后,龚楚感觉自己躲在老家并不安全,便打起了投靠国民党的算盘。几个月后,龚楚辗转找到国民党广州绥靖公署秘书长张昭芹,经其引荐,被蒋介石接纳,加入了国民党。如果说龚楚起初叛离红军是单纯的革命意志不坚定,算是一名逃兵,不那么令人痛恨的话,那么他在没受任何威逼利诱的情况下,主动投靠国民党,就是名副其实的叛变了。 | ||
+ | |||
+ | 龚楚担任过红军军长、中央苏区参谋长等高级职务,是当时投靠国民党的地位、级别最高的红军干部,他的叛逃对红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因此他也被称为“红军第一叛将”。正所谓亲者痛仇者快,看到龚楚的蒋介石非常高兴,他认为龚楚了解红军的战术特点,有很大利用价值,便让龚楚在粤军余汉谋部任职,先后任剿共游击司令、粤湘边区剿匪指挥官、粤北五县联防主任等职,专门负责对付滞留在南方的红军。而龚楚为了向蒋介石表忠心,欣然接受了任命,向自己昔日的战友举起了屠刀。 | ||
+ | |||
+ | 不得不说,龚楚确实熟知红军游击战术,他率人伪装成红军游击队,四处诱捕红军队伍,使得广东、湖南一带的红军游击队损失惨重。1935年10月13日,龚楚甚至设计袭击项英、陈毅所部,差一点就抓住项英、陈毅,多亏有人及时发现,才让他们躲过一劫。 | ||
+ | |||
+ | 龚楚就这样用昔日战友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新主子的欢心,他原本可以隐姓埋名,不问政事,却选择了与国民党反动派沆瀣一气,残杀曾与自己并肩战斗的同志,这样的叛徒注定为人不齿。 | ||
+ | |||
+ | 抗日战争爆发后,龚楚参加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甚至官至少将。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龚楚依然泯顽不灵,与我人民解放军为敌。不过,虽然他为蒋介石立了不少功,但却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完全信任,在龚楚投靠国民党后的十数年里,他始终是个少将,再未向上一步。 | ||
+ | |||
+ | 率部投诚,再次打起小算盘 | ||
+ | |||
+ | 解放战争末期,龚楚担任广东省北江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继续率军负隅顽抗,但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龚楚兵败如山倒,带着仅剩的一个保安团逃回了乐昌县。直至此时,龚楚依旧妄图与我军为敌,准备顽抗到底。本来,此时解放军可以彻底消灭龚楚,但为了尽量减少伤亡,组织还是决定对其进行劝降。 | ||
+ | |||
+ | 1949年10月,接到劝降信后的龚楚一度犹豫不决,但考虑到国民党大势已去,局面彻底无法挽回,他就本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想法向解放军投诚。接受龚楚投降的是林彪所辖部队,而林彪在井冈山时还是龚楚的下属,不知当时的龚楚会是什么心情。 | ||
+ | |||
+ | 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叶剑英得知此事后,觉得龚楚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便在请示中央军委的意见后,派龚楚前往海南岛策反国民党守将薛岳。龚楚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按照计划他应该转道香港,从香港飞往海南岛。但到了香港之后,龚楚又打起了小算盘,他觉得自己过去把事情做得太绝,杀了太多自己的同志,此时是因为觉得自己有用才留着自己,指不定哪天没有价值就被毙了,所以,龚楚决定留在香港,观察一下情况。 | ||
+ | |||
+ | 对于龚楚的担心,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他毕竟是个叛徒,难免会有这样的心理。随着时间推移,龚楚发现共产党和解放军并没有大举通缉他,甚至没有任何关于他的声音,便逐渐放下心来,定居在香港,龚楚的家人随后也来到香港定居。 | ||
+ | |||
+ | 到了香港之后,龚楚一家人住在新界的侨园,这里是国民党在香港购置的党产,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国民党将领。龚楚一家在侨园分到了50亩地,一家老小靠养猪、种植和出租门市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倒是有声有色。 | ||
+ | |||
+ | 1950年,蒋介石想起了龚楚,便派人把他接到台湾,当面向龚楚提出希望他能来台湾任中将高参,帮自己组织“反共救国军”,龚楚一口回绝。在他看来,当年国民党在大陆都打不赢解放军,现在退居台湾,还幻想什么反攻大陆,无疑是痴人说梦。 | ||
+ | |||
+ | 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试图回到故乡 | ||
+ | |||
+ | 龚楚生在广东,长在广东,军事生涯也大多在广东度过,有着很强的乡土观念,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但他深知以自己的叛徒身份,在当时是不可能回家乡的。直到1979年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龚楚忽然对自己的侄孙龚庆韶说,你们可以去内地做生意了,因为邓小平出来了。 | ||
+ | |||
+ | 龚楚为什么敢说这话,就是因为当年百色起义时和邓小平共事的那几年,让他非常了解邓小平。因此,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时,龚楚意识到中国很可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自己可以借此回到故乡。 | ||
+ | |||
+ | 在龚楚的支持下,龚庆韶于1979年回到广东,在惠阳县兴办了一家毛衣厂。从此之后,龚庆韶不时以港商身份往来内地,但活动范围仅限于广州,而且手续繁琐,不过这样也够了,龚庆韶每次往返都会把家乡的情况告诉龚楚。 | ||
+ | |||
+ | 龚楚听说家乡的变化,也很想回去,但始终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他深知自己当初背叛革命犯下的累累罪行,还没有被人民原谅,不赎罪的话,就不会有机会回家乡。不久之后,龚楚听说自己家族中一个叫龚洪永的人担任了乐昌县县委副书记。 | ||
+ | 听到这个消息,龚楚仿佛看到了回乡的希望,他托一个从广东乐昌来香港经商的老乡替他回去看望龚洪永,并邀请龚洪永来香港面谈。龚洪永确实是龚楚的宗亲,按辈分还是龚楚的族叔,但他一开始不想去香港,他是党的领导干部,在这种事情上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自作主张。 | ||
+ | |||
+ | 但考虑到龚楚的特殊情况,龚洪永还是向时任乐昌县委书记蔡森林作了汇报,后来经上级统战部门批准,龚洪永孤身一人奔赴香港,见到了时年78岁的龚楚。龚洪永不知道如何称呼他,便叫他“龚将军”。后来,龚楚从整整三大本族谱中,翻到了龚洪永父亲的名字,瞬间龚楚就泪流满面,抱着这个比自己小了40岁的“宗叔”痛哭流涕。 | ||
+ | |||
+ | 经过推心置腹的交谈,龚楚说出了自己埋藏数十年的心思,他想回内地,但顾虑很大,因为不了解内地的政策,担心回去会遭到清算。龚洪永对龚楚进行了耐心地开导,给他讲了党的政策,说只要真心认错,党会给予优待政策,我们不搞秋后算账那一套,更不会以怨报怨,搞什么“复仇清算”。 | ||
+ | |||
+ | 这下龚楚心动了,答应回乡看看,临别时还送给龚洪永两本自己写的回忆录。龚洪永回去之后把龚楚的回忆录交给了组织,回忆录里,龚楚对自己背叛红军之后的经历只字不提,看来他也知道自己这件很不光彩的往事是多么不堪回首。 | ||
+ | |||
+ | 事情出现转机,回乡愿望达成 | ||
+ | |||
+ | 龚洪永回到县里后,立即向领导做了汇报,县委决定统筹龚楚回乡定居的准备工作,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此事一直未能落实。这一等又是多年,内地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渐显现,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但龚楚在香港侨园的地皮和房子却被国民党收回,80多岁的他只好跟着定居美国、英国的两个儿子居住。 | ||
+ | |||
+ |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龚楚又回到了香港,由小儿子照顾。此时的龚楚住在香港的一栋出租房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返乡的心情更加迫切。按照老家的风俗,人不能死在外面,即使重病住在医院,死前也要抬到祠堂,死后葬入祖坟,是为落叶归根。 | ||
+ | |||
+ | 在外漂泊大半生的龚楚非常渴望回到故乡,就在他以为自己终究无缘内地的时候,转机出现了。198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的公告》,公告称:“对去台人员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大陆犯有罪行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六条关于对犯罪追诉时效的规定的精神,决定对其当时所犯罪行不再追诉。” | ||
+ | |||
+ | 1989年9月,两高再次发布公告,将这条规定的适用性扩大到除台湾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人员。两份公告的先后发布让龚楚再度看到了回乡的希望,这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发布的公告,法律效力毋庸置疑,这让龚楚吃了一颗定心丸,下定了回乡的决心。 | ||
+ | |||
+ | 但龚楚在乐昌老家的旧宅和土地早就被政府征用,回到家乡也无处定居,乐昌县委向省、市统战部门请示后,广东省委统战部批复:对龚楚回乡定居作人民内部问题处理,按原国民党中级军政人员接待来往。至于政治上是否要作适当安排,待后再作考虑。 | ||
+ | |||
+ | 得到上级批复后,乐昌县委拨款3万元在龚楚的老家长来镇长来村建造了一栋两层小楼,楼内配有空调、彩电、电话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在村里十分显眼。1990年9月13日,龚楚怀着惴惴不安的心,乘坐火车到达韶关,又乘车抵达长来。 | ||
+ | 所谓近乡情更怯,当车子越来越接近长来村时,龚楚反而更加担心,他怕村里人把自己当作叛徒看待,甚至对自己大打出手。但令他意外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当龚楚踏入院门的时候,乡亲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村里甚至放起了鞭炮和烟花,龚楚瞬间泪流满面。 | ||
+ | |||
+ | 结语 | ||
+ | |||
+ | 龚楚在家乡住了一周多,龚洪永再去龚楚家里看他,龚楚对龚洪永说请他帮一个忙。龚洪永爽快答应了,只见龚楚拿出了三封信,龚洪永一看就呆住了,三封信的收件人分别是邓小平、杨尚昆和王震。 | ||
+ | |||
+ | 惊讶归惊讶,龚洪永还是帮龚楚将信寄了出去,寄信之前,龚洪永特意用相机把三封信拍了下来,由于担心信寄不到,龚洪永又安排任给邓小平办公室拍了一封电报,电报大意是原红七军军长龚楚,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希望在故乡广东乐昌定居,安度晚年。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 ||
+ | |||
+ | 过了几天,邓小平直接一通电话打到了龚楚家里。这通电话彷佛跨越了半个世纪,把龚楚的记忆一下子拉回到了1929年的百色起义。时至如今,邓小平和龚楚究竟说了什么内容,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的是,邓小平答应了他回乡定居的请求,龚楚愿望得以实现,激动地老泪纵横,无话可说。 | ||
+ | 晚年的龚楚作息生活十分规律,他的经历在当地引起轰动,很多人争相前来拜访,请他回顾过去的历史。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龚楚都会兴高采烈地谈起当初在红军的事情,但对1935年叛离革命后的经历却闭口不谈。 | ||
+ | |||
+ | 1995年,95岁的龚楚因肺部感染在家中去世,并实现了埋入祖坟的愿望。出殡的那一天,只有龚洪永、龚洪贵、龚庆韶等族人相送。当历史远去,时过境迁,人们或许会选择宽容一个垂垂老矣的叛徒,但叛徒终归是叛徒,龚楚作为叛徒的经历永远不会改变,他一生的是是非非也就留给后人评说了。 | ||
+ | ---- |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04799930501648791%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isBdboxFrom=1&pageType=1&rs=2126972636&ruk=5YVLPscR2T9cfVkltYleXA 红军第一叛将,晚年写信给邓小平,想回到家乡]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04799930501648791%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isBdboxFrom=1&pageType=1&rs=2126972636&ruk=5YVLPscR2T9cfVkltYleXA 红军第一叛将,晚年写信给邓小平,想回到家乡] |
2021年3月30日 (二) 22:41的版本
2021-03-29 08:04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1990年9月的一天,一封书信出现在邓小平的桌上,信的大致内容是:我当初有罪,但现在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已回故乡广东乐昌探亲,希望准许我留乡长久居住,落叶归根,死也死在老家。最后落款是龚楚。看着这个名字,邓小平陷入沉思,多年前的往事像幻灯片一样在眼前浮现。
早年参加革命,却因艰苦环境思想动摇
1901年11月,龚楚生于广东乐昌县长来镇长来村。他天性聪颖,接受过中小学教育。1917年,孙中山回广东发动了“护法运动”,年仅16岁的龚楚就参加了革命,一直干到国民革命军少校参谋。后来国共合作期间,龚楚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家乡一带组织开展农民运动,担任农民自卫军总指挥。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龚楚又任工农讨逆军总指挥,参加讨伐蒋介石的战斗。
1928年1月,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到广东北部,遇见了龚楚率领的农民军,双方合并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师,龚楚任党代表。1928年4月,龚楚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成立了红四军。因为参加革命时间早,再加上受过教育,龚楚在井冈山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出任了红四军前委委员,很快又担任了红四军前委常委。可以说,在当时的红四军中,龚楚的地位仅次于毛泽东和朱德。
后来,龚楚被安排到广西工作,参与策划百色起义,也正是在起义中,龚楚结识了邓小平。起义后,红七军成立,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龚楚任参谋长。在和龚楚合作期间,正逢龚楚结婚,邓小平还为龚楚担任了证婚人。
之后,龚楚先后担任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长、红十二军参谋长、红七军军长等职,在红军中的地位是比较稳定的。不可否认,这十来年里,龚楚为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围剿,革命形势日益严峻,龚楚的思想开始松动,加上他在军事上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被撤去军长一职,这让龚楚对党组织产生了怨言,对革命失去了信心。理想信念动摇的后果非常严重,龚楚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歧途,叛变了革命。
面对龚楚表现出的消极思想,党中央及时发现并对他进行了批评,还送他去红军大学受训。应该说,这是党中央对他的关心,但龚楚没有领悟组织的良苦用心,反而越陷越深。 对未来失去信心,当了逃兵
此时,党中央对龚楚的能力还是信任的,甚至一度让他出任红军总司令部代总参谋长,直接参与指挥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后来,龚楚又相继担任赣南军区司令员、参谋长,负责部署红军突围。虽然这时的龚楚仍然担任党和红军的重要职务,但他心里已经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1934年10月,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漫漫的长征之路。此时龚楚又被委以重任,出任中央军区参谋长,和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陈毅一起负责留守中央苏区,为正在转移的红军主力断后。
龚楚虽然服从了组织安排,但内心已经产生了畏难情绪。国民党军一轮又一轮的“围剿”让红军疲于应付,第五次反“围剿”更让龚楚对革命失去信心,尤其是之后开展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惨重,更让龚楚感到革命前景渺茫,要早日为自己打算才行。
时间转眼来到1935年,党中央决定让龚楚率领红军余部在湘南一带进行游击战,但此时红军力量极其薄弱,龚楚手下没有太多部队,也没有后勤支援,国民党军却仍在以重兵不断围剿,穷追猛打,打得龚楚东躲西藏,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本来就思想动摇的龚楚看着眼前的景象更是失望到了极点,他终于做出决定,背叛革命,逃离红军。
1935年5月2日,刚刚结束一天行军的龚楚对勤务员说自己不舒服,吃完饭后便休息了。第二天,部队的政治部主任见怎么也寻不到龚楚,就去他的房间找他。可房间里哪还有龚楚的影子,只有桌上的一封信,上面写着:
何同志:你回来时候,我已到广东去了。以我一个负了方面重任的同志,脱离你们而逃,你们该会觉得惊奇,更将会责骂我由动摇而走向不革命反革命道路的。诚然!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来责骂我,我是错的……倘若你们认为我的出走是错误的话,那么,人各有志,请从此别。
看到了这里,何主任明白,龚楚当了逃兵!
转投国民党,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
龚楚离开红军后,先是偷偷回了趟广东老家。过了一段时间后,龚楚感觉自己躲在老家并不安全,便打起了投靠国民党的算盘。几个月后,龚楚辗转找到国民党广州绥靖公署秘书长张昭芹,经其引荐,被蒋介石接纳,加入了国民党。如果说龚楚起初叛离红军是单纯的革命意志不坚定,算是一名逃兵,不那么令人痛恨的话,那么他在没受任何威逼利诱的情况下,主动投靠国民党,就是名副其实的叛变了。
龚楚担任过红军军长、中央苏区参谋长等高级职务,是当时投靠国民党的地位、级别最高的红军干部,他的叛逃对红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因此他也被称为“红军第一叛将”。正所谓亲者痛仇者快,看到龚楚的蒋介石非常高兴,他认为龚楚了解红军的战术特点,有很大利用价值,便让龚楚在粤军余汉谋部任职,先后任剿共游击司令、粤湘边区剿匪指挥官、粤北五县联防主任等职,专门负责对付滞留在南方的红军。而龚楚为了向蒋介石表忠心,欣然接受了任命,向自己昔日的战友举起了屠刀。
不得不说,龚楚确实熟知红军游击战术,他率人伪装成红军游击队,四处诱捕红军队伍,使得广东、湖南一带的红军游击队损失惨重。1935年10月13日,龚楚甚至设计袭击项英、陈毅所部,差一点就抓住项英、陈毅,多亏有人及时发现,才让他们躲过一劫。
龚楚就这样用昔日战友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新主子的欢心,他原本可以隐姓埋名,不问政事,却选择了与国民党反动派沆瀣一气,残杀曾与自己并肩战斗的同志,这样的叛徒注定为人不齿。
抗日战争爆发后,龚楚参加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甚至官至少将。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龚楚依然泯顽不灵,与我人民解放军为敌。不过,虽然他为蒋介石立了不少功,但却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完全信任,在龚楚投靠国民党后的十数年里,他始终是个少将,再未向上一步。
率部投诚,再次打起小算盘
解放战争末期,龚楚担任广东省北江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继续率军负隅顽抗,但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龚楚兵败如山倒,带着仅剩的一个保安团逃回了乐昌县。直至此时,龚楚依旧妄图与我军为敌,准备顽抗到底。本来,此时解放军可以彻底消灭龚楚,但为了尽量减少伤亡,组织还是决定对其进行劝降。
1949年10月,接到劝降信后的龚楚一度犹豫不决,但考虑到国民党大势已去,局面彻底无法挽回,他就本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想法向解放军投诚。接受龚楚投降的是林彪所辖部队,而林彪在井冈山时还是龚楚的下属,不知当时的龚楚会是什么心情。
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叶剑英得知此事后,觉得龚楚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便在请示中央军委的意见后,派龚楚前往海南岛策反国民党守将薛岳。龚楚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按照计划他应该转道香港,从香港飞往海南岛。但到了香港之后,龚楚又打起了小算盘,他觉得自己过去把事情做得太绝,杀了太多自己的同志,此时是因为觉得自己有用才留着自己,指不定哪天没有价值就被毙了,所以,龚楚决定留在香港,观察一下情况。
对于龚楚的担心,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他毕竟是个叛徒,难免会有这样的心理。随着时间推移,龚楚发现共产党和解放军并没有大举通缉他,甚至没有任何关于他的声音,便逐渐放下心来,定居在香港,龚楚的家人随后也来到香港定居。
到了香港之后,龚楚一家人住在新界的侨园,这里是国民党在香港购置的党产,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国民党将领。龚楚一家在侨园分到了50亩地,一家老小靠养猪、种植和出租门市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倒是有声有色。
1950年,蒋介石想起了龚楚,便派人把他接到台湾,当面向龚楚提出希望他能来台湾任中将高参,帮自己组织“反共救国军”,龚楚一口回绝。在他看来,当年国民党在大陆都打不赢解放军,现在退居台湾,还幻想什么反攻大陆,无疑是痴人说梦。
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试图回到故乡
龚楚生在广东,长在广东,军事生涯也大多在广东度过,有着很强的乡土观念,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但他深知以自己的叛徒身份,在当时是不可能回家乡的。直到1979年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龚楚忽然对自己的侄孙龚庆韶说,你们可以去内地做生意了,因为邓小平出来了。
龚楚为什么敢说这话,就是因为当年百色起义时和邓小平共事的那几年,让他非常了解邓小平。因此,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时,龚楚意识到中国很可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自己可以借此回到故乡。
在龚楚的支持下,龚庆韶于1979年回到广东,在惠阳县兴办了一家毛衣厂。从此之后,龚庆韶不时以港商身份往来内地,但活动范围仅限于广州,而且手续繁琐,不过这样也够了,龚庆韶每次往返都会把家乡的情况告诉龚楚。
龚楚听说家乡的变化,也很想回去,但始终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他深知自己当初背叛革命犯下的累累罪行,还没有被人民原谅,不赎罪的话,就不会有机会回家乡。不久之后,龚楚听说自己家族中一个叫龚洪永的人担任了乐昌县县委副书记。 听到这个消息,龚楚仿佛看到了回乡的希望,他托一个从广东乐昌来香港经商的老乡替他回去看望龚洪永,并邀请龚洪永来香港面谈。龚洪永确实是龚楚的宗亲,按辈分还是龚楚的族叔,但他一开始不想去香港,他是党的领导干部,在这种事情上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自作主张。
但考虑到龚楚的特殊情况,龚洪永还是向时任乐昌县委书记蔡森林作了汇报,后来经上级统战部门批准,龚洪永孤身一人奔赴香港,见到了时年78岁的龚楚。龚洪永不知道如何称呼他,便叫他“龚将军”。后来,龚楚从整整三大本族谱中,翻到了龚洪永父亲的名字,瞬间龚楚就泪流满面,抱着这个比自己小了40岁的“宗叔”痛哭流涕。
经过推心置腹的交谈,龚楚说出了自己埋藏数十年的心思,他想回内地,但顾虑很大,因为不了解内地的政策,担心回去会遭到清算。龚洪永对龚楚进行了耐心地开导,给他讲了党的政策,说只要真心认错,党会给予优待政策,我们不搞秋后算账那一套,更不会以怨报怨,搞什么“复仇清算”。
这下龚楚心动了,答应回乡看看,临别时还送给龚洪永两本自己写的回忆录。龚洪永回去之后把龚楚的回忆录交给了组织,回忆录里,龚楚对自己背叛红军之后的经历只字不提,看来他也知道自己这件很不光彩的往事是多么不堪回首。
事情出现转机,回乡愿望达成
龚洪永回到县里后,立即向领导做了汇报,县委决定统筹龚楚回乡定居的准备工作,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此事一直未能落实。这一等又是多年,内地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渐显现,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但龚楚在香港侨园的地皮和房子却被国民党收回,80多岁的他只好跟着定居美国、英国的两个儿子居住。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龚楚又回到了香港,由小儿子照顾。此时的龚楚住在香港的一栋出租房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返乡的心情更加迫切。按照老家的风俗,人不能死在外面,即使重病住在医院,死前也要抬到祠堂,死后葬入祖坟,是为落叶归根。
在外漂泊大半生的龚楚非常渴望回到故乡,就在他以为自己终究无缘内地的时候,转机出现了。198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的公告》,公告称:“对去台人员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大陆犯有罪行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六条关于对犯罪追诉时效的规定的精神,决定对其当时所犯罪行不再追诉。”
1989年9月,两高再次发布公告,将这条规定的适用性扩大到除台湾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人员。两份公告的先后发布让龚楚再度看到了回乡的希望,这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发布的公告,法律效力毋庸置疑,这让龚楚吃了一颗定心丸,下定了回乡的决心。
但龚楚在乐昌老家的旧宅和土地早就被政府征用,回到家乡也无处定居,乐昌县委向省、市统战部门请示后,广东省委统战部批复:对龚楚回乡定居作人民内部问题处理,按原国民党中级军政人员接待来往。至于政治上是否要作适当安排,待后再作考虑。
得到上级批复后,乐昌县委拨款3万元在龚楚的老家长来镇长来村建造了一栋两层小楼,楼内配有空调、彩电、电话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在村里十分显眼。1990年9月13日,龚楚怀着惴惴不安的心,乘坐火车到达韶关,又乘车抵达长来。 所谓近乡情更怯,当车子越来越接近长来村时,龚楚反而更加担心,他怕村里人把自己当作叛徒看待,甚至对自己大打出手。但令他意外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当龚楚踏入院门的时候,乡亲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村里甚至放起了鞭炮和烟花,龚楚瞬间泪流满面。
结语
龚楚在家乡住了一周多,龚洪永再去龚楚家里看他,龚楚对龚洪永说请他帮一个忙。龚洪永爽快答应了,只见龚楚拿出了三封信,龚洪永一看就呆住了,三封信的收件人分别是邓小平、杨尚昆和王震。
惊讶归惊讶,龚洪永还是帮龚楚将信寄了出去,寄信之前,龚洪永特意用相机把三封信拍了下来,由于担心信寄不到,龚洪永又安排任给邓小平办公室拍了一封电报,电报大意是原红七军军长龚楚,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希望在故乡广东乐昌定居,安度晚年。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过了几天,邓小平直接一通电话打到了龚楚家里。这通电话彷佛跨越了半个世纪,把龚楚的记忆一下子拉回到了1929年的百色起义。时至如今,邓小平和龚楚究竟说了什么内容,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的是,邓小平答应了他回乡定居的请求,龚楚愿望得以实现,激动地老泪纵横,无话可说。 晚年的龚楚作息生活十分规律,他的经历在当地引起轰动,很多人争相前来拜访,请他回顾过去的历史。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龚楚都会兴高采烈地谈起当初在红军的事情,但对1935年叛离革命后的经历却闭口不谈。
1995年,95岁的龚楚因肺部感染在家中去世,并实现了埋入祖坟的愿望。出殡的那一天,只有龚洪永、龚洪贵、龚庆韶等族人相送。当历史远去,时过境迁,人们或许会选择宽容一个垂垂老矣的叛徒,但叛徒终归是叛徒,龚楚作为叛徒的经历永远不会改变,他一生的是是非非也就留给后人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