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HomeSchooling 家庭学习者刘潇迪与母亲”的源代码
←
HomeSchooling 家庭学习者刘潇迪与母亲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摘自中国自主学习促进会 http://www.lifegrowing.com/ceha/inte/danny1.htm -------------------------------------------------------------------------------- '''(1) 母亲的成功方式''' 彭老师与[[刘潇迪]](Fantasy Liu),是我在现实中观察到的一对非常典型的homeschooler母子,他们的经历对那些有心让孩子尝试homeshooling的父母有借鉴意义。潇迪刚刚经历了半年的homeschooling生活,我可以从他半年以来的改变,明显地感受到彭老师为潇迪所作的支持,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Rita、yuchen都提到过,homeschooler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交”。这和我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多数其他国 家,由于家庭多子女,父母在家辅导孩子的时候,孩子能够获得小型的交往环境,而在实现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绝大多数孩子在家里是独自一人,没有兄弟姐妹。 因此,对“社交”问题的担忧,中国父母会比其他国家的父母,强烈很多。我感觉,潇迪的homeschooling生活,最大的收获,恰恰就来自彭老师为潇迪成功创造的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 2004年2月,刚刚开始homeschooling的潇迪,不擅沟通交流。给我的印象,他极度渴望交流,但是又实施着“单向度”的沟通--总是急于抛出自己的想法,不习惯互动交流。他的兴趣很容易产生,但是产生之后,似乎又都飘忽不定。彭老师为他安排了下面这些homeschooling方式: #学习上借助一些现有课程,如,参加北京四中网校、请家教辅导初中课程; #鼓励潇迪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任何东西,比如,音乐、3D动画制作、动漫; #有意识地逐步为潇迪介绍新的朋友,比如EHO的我们几个,就是彭老师推荐给潇迪的,学音乐(吉他)的朋友,热爱动漫一起作Cosplay的朋友,也都是彭老师引荐给成天闷在家里的儿子的。 最近潇迪时常在MSN里,叫我欣赏他最新的3D作品。在MSN里的交谈,则使我感受,他的生活圈子在不断扩大。他与我的交流,也从最初明显的“单向度”, 变成友好的“双向互动”了。我将这些变化反馈给彭老师,彭老师总结,潇迪之所以成长显著,是因为他得到了“信任”,所以逐步学会了“沟通”,而他逐步养成 良好的“态度”,则是基本保障。 '''(2) 因地制宜的环境选择''' homeschool这种历史上常见的学习方式,在现代学校出现后,逐渐退出主流学习舞台。上世纪的美国,在宗教家庭里又逐渐兴起,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美国公立学校的校园环境恶劣,出于对环境影响孩子成长的担忧,家长们纷纷从两个方面改进孩子的教育:1、让孩子回到家庭接受父母的教育;2、相近社区的家庭,组合成为类似教育方式的homechool团体,相互支持帮助,形成一种公立学校之外新的学习环境。homechool教育形式,看上去,主要改变 了孩子学习的“环境”。 在当今中国,学校仍然是教育的绝对主流体制,星星点点逐渐出现的homeschooling现象,只存在于少数家庭中。对于很分散的homeschooler来说,他们很难得到上述美国社会homeschool 的第2个方面,即区域性的团体支持(中国上海的“家学会/HOSH”,是一个以外国家庭为主组合成的homeschool标准团体)。对于彭老师来说,当她决定让儿子潇迪尝试homeschooling时,她必须考虑的,就是寻找到属于潇迪的独特成长环境。她想到了巩固家庭内部,然后主动出击。 首先,她在家里和丈夫达成一致,支持儿子半年的试验。刘爸爸曾经是教师,现在是传统行业一位资深商人。对于潇迪的homeschool教育试验,他开始并 不太赞成,但是,熬不过彭老师的坚持,和潇迪在现有学校中出现的巨大不适应,他终于同意支持潇迪的试验。彭老师也和儿子潇迪达成了一致,潇迪必须对自己的 半年homeschooling生活充分负责。 然后,彭老师开始了被我称为“因地制宜的环境选择”。这是她的经历中,对中国homeschooler父母最有启发的地方。彭老师是一位心态非常积极的母 亲,十多年教育工作经历,对人的成长由衷的关注和人性化的情怀,使得她对潇迪的试验非常有信心,认为那是潇迪正确的选择。她决定,在潇迪逐步加强自我管理 的同时,由她为潇迪物色外部适合的积极环境,引导潇迪进入其中。 她先为潇迪的音乐爱好物色学习环境,在这里最大的艺术学校中,为潇迪寻找到吉他老师。潇迪开始接触本地音乐教育的圈子。在遇到我之后,她对我提到的 homeschool理念很认同,并敏锐地发现,这对潇迪的成长极有好处。于是,她迅速带潇迪到我这里,和我交上了朋友。我给潇迪介绍了MSN,现在已成 为潇迪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潇迪在网络上结交朋友、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潇迪也用这个工具,认识了Rita、yuchen、chenge等朋友。五 月,潇迪迷上了Cosplay,这也发生在彭老师无意之中遇到了一个喜爱Cosplay的女孩,介绍给潇迪之后。潇迪六月底,与本地的Cosplay一起 组队,到省城贵阳参加了Cosplay大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现在他正兴致勃勃地进行新的准备,要到重庆参赛,如果获胜,将有机会到上海参加更高层次 的赛事。在这些活动中,潇迪变了,变得话多了,变得越来越适应与人的交流了。不再是过去那个聪颖孤僻的小孩。 六月时,彭老师和我碰面,告诉我她准备在新学期,让潇迪回到学校去。我有些惊讶,问她是不是对潇迪的半年生活不满意,她告诉我,这个选择,是因为潇迪现在 还需要更多的朋友,需要一个同龄人的环境,所以她为潇迪进行了下面的选择(我想:这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选择,yuchen的父母对他也进行了这样的安 排): 她为潇迪选择了一所普通的民办中学,学校里小班制。学校对于潇迪的特殊情况,比较认同,给予潇迪比较宽松的管理环境。事实上,潇迪仍然可以相对自由的作自 己喜欢的事情。潇迪和彭老师都不想再回到考试为主的环境中去,所以他们选择了这样的学校。潇迪现在实际上“进化”到了一个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eclectic learner。(yuchen经历了一年的高中生活,最后选择了回到unschooler、homeschooler状态,不知道,潇迪将来又会怎样 呢?) '''(3) 自主学习的价值''' KenLee在其个人Blog“从不知”里,对“homeschooler和父母的第1,2个章节提出疑问。他认为在我们所共同处于的西部地区,类似彭老师和潇迪这样的homeschooling方式很难形成普遍示范意义,原因是这样的方式对家庭要求较高: 1、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相当的货币支付能力,至少在当地属于中等以上收入家庭; 2、家长综合素质较高,且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人脉关系。 Ken关注到自主学形式的适用性,这也是我们目前进行的案例研究的价值之一。以上两条,的确是我们观察到的实践自主学习(homeschooling)家 庭和父母的共性。在现实中只有少量家庭和父母能够具备这样的条件。不过,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这样的家庭,在中国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加。EHO- China的研究和我们正在构建的网络社区,非常关注通过网络创造一个自主学习案例的展示和交流机会,一方面使更多这样的家庭,能够感受到这种学习方式的 特殊价值,同时,使网络社区逐步产生群体性的支持功能,对于散落在各地的自主学习者(homeschooler)家庭,能够带来更多的帮助。这将对自主学 习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进作用。(相对于homeschooling而言,unschooling、eclectic learning是有区别的。后两者的适用面更加广泛。具体的分析比较将来再进行。) 由Ken的疑问,我想到自主学习(homeschooling)的价值。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学习方式,泊来品的“homeschool”一词,对于很多中 国人来说,确实需要一个接受过程。不过,我们的老祖宗其实就曾广泛采用过这种教育形式。homeschool在汉语中,有时翻译为“家庭学校”,看到这个 名儿,我首先想到了中国古代的“私塾”。homeschool和私塾,本质一致。私塾作为历史上广泛采用的一种学习形式,一直到现代化批量化教学的学校出 现后,才逐步消失,只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社会动荡、比如外部教育条件很差等等。 人只有一辈子,成长教育因而是不可重复、不可修补的,所以需要重视教育的效率。选择homeshool或是普通学校(包括对于各种普通学校的选择,升学学 校的选择、求学方式的选择……),其选择的依据,都应是“受教育者成长的效率”。从个体成长效率的角度来关注homeschooling现象,将有助于我 们理解自主学习存在的价值。 #homeschooler往往自身天分较高,很早就显现出与周边同龄人不一样的资质和行为特点,这使得他们难以在现有教育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促使 父母采纳homeschooling。我所观察到的小雪、潇迪、还有yuchen、Emmy等homeschooler,都如此。从海外 homeschool运动发展的历史来看,homeschooling方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学校教育制度之外的普遍教育体制,但是,自主学习可 以成为一些特殊孩子的成长选择方式,而且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教育辅助方法越来越日益获取的今天,自主学习效率可以很高。 #现在我们将homeschooling、unschooling、eclectic learning统一译成“自主学习”,这是因为“自主学习”这个概念,更加符合现代学习教育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日益个性化发展,人必须学会 对自身的个体成长,担负更加重要的责任,这是适应社会的需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使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信息日益充裕、网络等学习工具得到长足的 发展……。 #对于中国人,自主学习的倡导尤其有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被动型的,缺乏进取精神,自主学习鼓励人们积极进取,这无疑将使自主学习者更积极面对生存。即便是在校园里学习的学生,也需要鼓励他们学会更自主,离校后才可能适应日益多变的社会。 #作为现代人,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受到普遍提倡,自主学习的理念,其实再自然不过:你需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4) 阶段性的homeschool选择''' 潇迪打电话给我,晚上到公司,一进门,吓我一跳:他比上回见他瘦了很多!问问他,到学校上学以来,他的体重差不多下降了30斤!乖乖,不到一个月时间,这 简直是了不起的减肥效果!问问他,原来是因为他homeschooling的时候,天天睡到自然醒,每天有超过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现在每天只有6、7 个小时;学校里的学习因为功课比较多,所以占了每天很多时间,还好,除了英语之外,他别的基本可以跟上;除了这些,他给自己安排的事情还有: Cosplay社团的组织工作、3d动画制作自学、吉他学习。因为事情很多,他每天的时间安排的密密的,他说压力很大,现在比学校里的同学做事的速度都 快,因为:时间不够用啊! 我问他,现在对学校的感觉与半年以前相比会不会好些?他说好多了。半年之前,他在学校里如同困兽一般,没有朋友,也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爱好,并分配好时 间。现在,他有了校外的朋友圈和活动,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虽然交往不多,也“相安无事”了。说到这些时,我觉得潇迪的眼神,不再象半年前第一次和他妈妈到 我办公室时那样“饥渴”了,现在的眼神,虽然疲倦,但是明显更沉着,似乎对待现在的生活有了比较明显的信心和兴趣。彭老师的苦心安排,开始产生作用了。我 在想,对于类似潇迪这种非常聪明孩子的成长,彭老师以退为进,采取“阶段性的homeschool选择”,有可能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教育选择。 这类型的孩子,比如潇迪,yuchen,QuickBasic,mick,因为天份超高,在普通学校里往往活得没有感觉(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调皮孩 子”,很可能就属于这一类型),结果是成为学校的“差生”,无法被“分数”这个学校主流标准所认同。学校教育做不到了,现实社会,特别是中国现在的社会环 境,对于这类型孩子,也往往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创造一个特殊的环境给他们(不过,这给商业机构提供了想象空间)。少数有幸者,自己摸索,找到了路子,比如 QuickBasic,成为了unschooling的典型。更多的,是得不到生活的合理引导,大大折损了自身天份的作用,变得平庸。 当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孩子需要,社会教育又接不上手时,主动采用“阶段性的homeschool选择”,为孩子组织更加全面的学习成长体系,很可能会成为对这类型聪明孩子值得借鉴的培养方式。事实上,彭老师在半年内,帮助潇迪完成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转变: #培养出业余爱好-----充沛的精力找到了出口; #形成了能够交往的圈子--有了交流的对象; #锻炼出自学能力-----为回到校园(实质上是在eclectic learning)打下了良好基础; #切实感受自我成长与管理-学习对自己负责。 这种方式,对家长要求比较高。上述四个聪明的孩子,除了QuickBasic,其他三位的父母都不同程度借鉴homeschool,安排了他们的成长 (mick最彻底,全部在homeschooling)。潇迪、yuchen、mick三个孩子现在的发展,看起来都相当不错。 继续关注潇迪下面的Eclectic Learning生活。 '''(末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 潇迪回到校园,步入新的成长期。尽管在学校生活里他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去适应而成长,但是,现在的他,与半年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他在调整适应学校学 习,为明年的初中毕业考作准备;作为新成立的动漫社的核心,他在紧张准备明年独立组队参赛;他还告诉我,希望自己年轻时的第一桶金来自他的3D设计……最 近他和我交往很多,我们开始为他提供英语学习的辅导支持。对他作为Homeschooler与父母之间故事的观察,暂告一个段落。总结潇迪半年的 homeschool经历,我感觉,此前和此后,他所接受的整个教育形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可以描述成为: *homeschool以前--------“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少量社会教育” *homeschool期间--------“家庭教育为主+大量社会教育” *homeschool之后--------“学校教育为主+大量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为辅” (Eclectic Learning) 尽管现在就下结论,彭老师对潇迪的这种教育的调整已经成功还为时过早,但是,迄今为止潇迪的案例,使我们看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教育发展脉络(最好在义务教育 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教育弹性很大,升上高中之后就不好调整了,高考在那里坐镇,谁也不敢轻举妄动),那就是:在孩子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家庭教育的引 导和安排,帮助其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教育基础,由常规的学校教育为主,转变为学校、社会、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三点支撑,总会比单点支撑 更加稳定,对于不少的孩子,在现实环境中,如果能够得到这样成功的实现,将是莫大的幸运。 homeschool是外在的形式,更加重要的是,在这种形式之下,潇迪所受教育形式的整体发生的转变。按理说,本质如此,形式却可以多种多样,这点,很值得思考,潇迪的转变,我们能感受到远比他个体多得多的启示。CEHA 注释: 1.本文作者为[[余扬]],起先是作为系列blog发表于其个人blog--"Life Growing"上。完成后,经过作者授权由促进会工作人员整理成此文,为了方便连贯阅读,曾对此文做过一些小改动,但仅为严谨词汇为目的的改动,并不影响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及作者原意。 2.如有需要[[刘潇迪]],请致邮本会。
返回至
HomeSchooling 家庭学习者刘潇迪与母亲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