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语言和思维的异同及先后关系”的源代码
←
语言和思维的异同及先后关系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5}}语言和思维的异同及先后关系 <br> 1、语言的两大功能:思维和交际。 思维(想象思维、抽象思维)<br> 2、语言功能,其交际的五个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br> 3、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单位构成。语言的底层是音位。音位是最小的有辨义作用的语音单位,位于语言符号结构的最底层。<br> 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短语,第四级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br> ◆1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br> 它们的区别:<br> <br> [[文件:Siwei-yuyan.png|center]] <br> 它们的联系:<br>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 4、言语包括语言成分和语余成分。 <br> ◆二、 语言和思维的联系:<br> 1、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最有效的工具。 A、从认知学讲,语言是认知的伙伴→固定认识成果 B、思维的形成过程和成果都离不开语言 <br> 2、语言离不开思维: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运用中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思维,就无所谓交际。 B、语言中词和句子的意义是思维赋予的; 层级关系、组合、聚合等与思维的活动模式相吻合。<br> 总之,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又相互适应,思维水平高,语言发展的水平就高。<br> <br> 二 语言和思维的区别:两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不同科学研究的对象。 <br> 1、概念不同。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br> 2、职能不同。思维用来认识世界,反映规律;语言的最重要职能和目的是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br> 3、构成不同。思维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构成。<br> 4、语言单位与思维形式不完全对应:如梦话。<br> 5、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具有民族性。 <br> <br> 在探讨语言和思维的先后 。<br>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有争议的问题.直到今天西方学术界仍进行着相当激烈的急论.然而,在我国却似乎很平静,这一理论问题早有了定论:"语言和思维互为依存,是同时产生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用语言进行的",甚至还生发出"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等等.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占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流行于哲学界,语言学界,逻辑学界,心理学界… …总之,无论是什么领域,一旦涉及到语言和思维关系问题,人们都把它当做普遍真理,搬进自己的论文,讲义或教科书.只要翻开三十年来我国出版的有关著作,辞书(包括新版《辞海》)就不难看不起出,其基调都如出一辙.对于这样一个带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竟会如此"步调一致",不禁使人感到奇怪.追其源,这些答案主要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本文不想对此书做任何评价,但对那些来源于该书的一些见解和解释,我觉得存在一些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到,顺便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在阐述之前,有必要把某些概念明确一下,这样,"对基本名词所指的具体事物,含义和解释有共同的语言才可以进一步澄清观点,求同辩异".<br> ①分歧莫过于"思维"一词的理解上.有人说,它是指人的认识活动的理性阶段,连最有权威的《辞海》(新版)也是这样下定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却有所不同,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这样,我们就无所适从了,到底是认识活动的理性阶段呢 还是认识活动的全过程 "思维"一词本是从哲学里来的,让我们翻开《简明哲学词典》(这还是斯大林批判马尔之后的1956年重版的),看这里是怎样说的:"мышление"(思维),特殊组织的物质——脑——的最高产物,通过表象,概念,判断等等来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能动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即找不出思维是专指"理性阶段"的字眼,也体会不出此类暗示,而是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是指认识的能动过程,当然也包括感性阶段,就是说,是指认识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单指哪一个"阶段".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象《辞海》那样冠以"人的"一词(这种限制不仅多余,而且是不科学的),而是只说它是"脑"的最高产物,这决不仅仅是为了省几个别字,而是为了更科学些,使内涵和外延相等.那么,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它是大脑皮质上一种特有技能,此技能是以外在对象及其复杂的关系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推理和想象". <br> ② 我赞同这样说法. 那么,语言和思维又是什么关系呢 二者是不是同一事物的"内核"与"外壳" 思维是否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进行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准备从二者的起源和产生先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维活动的分析,以及聋哑人的思维等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思维和语言不是同时产生的许多语言学著作中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二者是同时产生的.对此有人提出了质疑,而且近几年越来越多。 ③思维与语言是否同时产生,或是谁先谁后,实在是个难题.正如美国历史学家亨利.摩尔根所说的那样:"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被放弃了,因为大家公认它是一个讨论不出结果来的问题."④ 然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会因困难而抛弃它.许多事实证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历史,可以从其它方面探研成果来考察它,还可以用医学等现代科学所提出的假设为佐证。 总之,这一问题是可以探索的.人类来自动物界,这是众所公认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思维的萌芽是根植于动物界,它是在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说:"制造工具的人(真人)的出现,根据现有的资料,最早不过三百万年,而古猿开始向人类方向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一千万年以上.无论这个过渡阶段有多长,但总是存在的."⑤ 思维是在猿类向人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就开始萌芽(这可以从现代猿有低级思维得到印证),在最初的劳动中,手脚开始分工,能够直立行走,这关键的第一步不知经过了多少艰难的努力,是在几十万或几百万年的漫长时间才完成的.同大自然斗争的同时,脑子愈来愈发达,人类的思维也就渐渐形成了.而语言的萌芽,是在人类开始过群团生活,会制造简单工具,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互相间的交际日益广泛的时候,愈来愈觉得许多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抽象事物需要表达,而手势,表情,体态或动物式的叫喊难以表达清楚了,即恩格斯所说的"到了非说不可的程度",这时,语言的出现才成为可能."思维萌芽于远古时代的猿类,语言萌芽于南方古猿时代的人科或人属成员.人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迅速地促进了语言的萌芽及其发展".⑥ 因此说,语言的出现最早不过三百万年,这要比思维的出现晚得多,连其零头也赶不上.这一点,在马克斯和恩格斯一致称赞的《古代社会》一书⑦ 中,摩尔根也曾指出:"人类的语言似乎是由最粗糙,最简单的表达形式发展的,必然是先有思维而后才有语言的".⑧可是,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替"同时产生论"极力辩护,说:"从系统发生着眼,几乎是同时产生而无先无后的",⑨ 然而,此文作者又不得不承认:"从具体的发生时间看,… …劳动,思维,语言的产生,可以说是有先有后的",⑩ 尽管如此,作者的意思很明显,企图退一步而进两步,"具体"时间上虽有先后,而一旦从"系统发生着眼"就"同时完成"了.这位学者站得高,看得远,是要"宏观世界".然而,如果是几年,几百年或是一两万年之差,可以不计较先后,而这是相差几百万年,如何"宏观"也好,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呢!人类的文明史只不过数千年而已,何以把几百万年的差距硬说成"无先无后"呢 在学术问题上这样慷慨是不必要的.系统发生是这样,我们再从个体发生看看这一问题.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说:"有机体的胚胎向成熟的有机体的逐步发育同植物和动物在地球历史上相继出现的次序之间有特殊的吻合,正是这种吻合为进化论提供了最可靠的根据".(11)人的胚胎的初期同鱼,龟的胚胎惊人地相似,反映了动物从水栖动物到两栖动物,再到哺乳动物的演变过程.同理,"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祖先… …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婴儿的成长过程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最好的一种研究人类进化过程的可靠依据.任何观察过儿童成长过程的人都能发现,他们通常是在两岁左右开始咿呀学语(或稍早些),到了三,四岁才能较好地掌握基本语言;而思维则不同,当婴儿四个月后,就开始有明显的意识,不仅能辩认自己的母亲,而且能够辨别颜色.到了八九个月,喜怒哀乐几乎都开始具备,感情较丰富起来,往往是无休止地提出各种要求,目的如果达不到,就以哭叫威胁.这一切都用"条件反射"来解释已经很困难了.现代医学观察还表明,人的大脑在两岁时已达到一千克以上,就是说,与成人的脑量基本接近,思维的物质基础基本稳定,因此,目前有许多国家提倡三个月到三周岁这一段进行幼儿初期教育.据观察,在两岁左右时让小孩学一门外语,其效果极佳.这说明,语言和语言系统都是后来才建立起来的,比思维晚得多.例如:幼儿想穿袜子,他只能说出:"War!War!"的声音(这是语言,但仅仅是一个词),别人还弄不清什么意思,母亲却马上明白了,是要穿袜子!赶紧给他穿上.可以设想,幼儿说出"War!"之前,他是想到了"我要穿袜子"或"我想穿袜子",但不会这些词语更不会按这种顺序排列它们,只好用所会的一个词代全意.我们进一步设想,他不会汉语中的这几个词,也就谈不上用汉语去思维,可这个意思确实想到了(即思维到了),那么,他是用什么语言去思维的呢 不会是英语或法语罢 。 总之,无论是从系统发生还是个体发生看,都是思维在先,语言在后,"同时产生论"是站不住脚的,而"思维是用语言来进行"的立论也随之倒塌.(例如,在语言产生前那一段以何思维 )周建人先生在其《思想科学初探》⑿ 一文中指出,人不是先有锄头,铲子之类的词儿,然后才创造出这些工具.更不可能是工具和名称恰好同时产生的,而是有了工具,然后才给它命名一样,语言是在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那种"思维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说法恰恰是本末倒置的.<br> 二,形象思维可以不靠语言<br> 尽管有个别人说世间无所谓"形象思维",人类的思维只有一种,叫做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理论思维).这种极端的说法实在不值得驳斥,绝大多数人都承认,除了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思维.就连主张"用语言思维"的人也承认这一点.说到"形象思维",应该说明一下:我们所采用的是其广义,即指一切用形象来进行的思维.它包括:艺术家的特殊思维,即高尔基斯所说的"艺术思维"(通常人们说"形象思维"往往是专指此种);还有普通人平时的思维形式(感性—直观思维)及一些高等动物的直观—感性思维.为了免得"走极端",我们不准备细谈动物的思维之有无,因为有些同志根本不愿听到这种提法,就不必强人所难,将许多具体例证抛去不提.但狗,猩猩等高等动物的确有着一定的思维能力,这却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关于此,并非我第一个发现,许多学者曾做过论述.我们信奉的是马列主义,因此,别的学说或主张当然不足为训,但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也曾谈到这一问题,他说:"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译以及抽象… …分析… …综合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⒀ 当然,我并不认为伟大人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但在这一问题上,现代科学已经充分证明恩格斯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动物学家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表明,除了人之外的许多高等动物确有不同程度的思维.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没有语言的动物是用什么思维的 这种低级思维显然不是用语言进行的.那么人呢 就一定要靠语言才能思维吗 我们再讨论一下普通人的思维.不管是狗,还是猩猩的思维,虽说已经较为发达,但是,它毕竟是低级思维,与人类的思维是无法相比的,在生物进化史上,至少要相差几百万年到一千万年,而且,可以断言,它们的思维是永远也赶不上人类的思维.一般人多用感性——直观思维,这一点上与动物的思维相似,但比之复杂得多.李泽厚同志在《关于形象思维》一文中说:"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形象想象和感情的思维",⒁ 正概括了一般形象思维的特征.就是说,没有用形象来想象的生动画面和思想感情是难以进行这种思维的.例如,我们在工作之余常常躺在床上回想一天的所作所为,在"过电影"时,脑子里不可能只冒出一些名词术语,而出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生动的形象和画面.我们怎样解释在脑海的莹光屏上映现的种种人物的风貌,样样景物的色彩,还有那电光火石般稍纵即逝的难以形容的细节呢 难道这些都穿得上合身的语言外衣吗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有些事物"不可名状",而且某些微妙的思维成果也有"不可名状"的时刻.如对一些新发现的事物的认识,新产生的某种设想,情绪,推想,幻想等,总有说不出的东西存在.庄子有一句话:"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天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表达能力差的缘故,否则,哪有想到而说不出的东西呢 那么,在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夫子,总该算是著述多而且能把自己丰富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的人了,但他也深有感慨的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⒂ 这都说明了思维这个东西并非语言所能描述尽的,若是"用语言去进行思维"的话,也就没有这许多表达不出的麻烦和苦恼了.过去人们还常常认为,任何思维都有语言器官的微弱动作或潜在动作,并以此证明思维和语言的不可脱离性,断言思维确实是用语言进行的.苏联语言学家宋采夫对此提出怀疑,他说,当人故意说谎时,如果他的言语器官已全部被他的谎言占有,但他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说谎的这一思维过程又怎样表现为言语器官的微弱动作或潜在动作呢 ⒃ 这种"双重意识"是极普遍的现象,几乎是人人都可以体味到的.著名哲学家贝克莱曾说过:"词语是思想的巨大障碍",⒄ 这并不是贬低语言,而是说思想不一定都是用语言的词句拼凑成的,真正的新思想往往是闪电般地迅速,在它出现时,现有的名词术语往往不能适应,甚至为寻找恰当的词句来表达时,闪现过的思想火花早已消逝.这与叔本华的观点完全一致,他认为,思想一旦用语言表达,思想就"死亡"了.⒅ 这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在多次的感受之上总结出的经验之谈,揭示了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的严重矛盾.对种种难以解答的思维之谜,现代科学作出了新的解释.<br>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语言学动态》(1978年第3,第4期)上,转述了美国科学家近十年的一项科学实验结果:人的大脑左半球掌管抽象,概括思维,右半球掌管感性——直观思维.当压迫右半球时,言语记忆遭到破坏.而动物,却没有大脑两半球的分工.这从生理医学上为我们提供了证据.苏联哲学家,语言学家罗登贝格也认为,人确实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或称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他还指出,对人所进行的实验表明,这两种思维分别同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相连.但大脑由于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左右半球的分工只能说是相对的.他还引用科斯坦多夫对生理机制的研究,说明大脑右半球(非语言思维)对任何信息的知觉和意识都要比左半球迅速.⒆<br> 在艺术家那里,形象思维又有着新的意义.我国著名的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诵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艺术构思竟是这样的神奇:转眼千年,瞬息万里,物色鲜明,有声有色.这千变万化的内心视觉形象和内心听觉形象,难道都穿着语言的外衣吗 什么样神灵的语言能够套得上这种思维 <br> 以画家的思维为例,他们在动笔绘画时是否用语言去思维呢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是一种纯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也就是罗登贝格所说的空间形象思维(非语言思维)的一种,它有着更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在此,我们可以特地退一步说,就按"思维是专指理性阶段"的说法也无妨,绘画思维也完全"够格".在我国古代画论中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苏东坡谈到画竹时说:"…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而熟视,乃具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视,如兔鶰落,少纵即逝矣."⒇ 蒙古族画家布颜图对构思创作的情景还作过真实生动的描述,他说:"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墅,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21)在绘画时达到头脑中有这种生动的形象,达到"抒腕"就能"探取"的程度,才能使这张画更加传神.除了绘画,诸如音乐,舞蹈等的创作恐怕也都须形象思维,这些思维活动中,很少有语言介入的机会.人们所说的"音乐语言","绘画语言"等,并非真正的语言,那只是权借这一名词而已( 这无须我多做解释).我们很难想象,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构思中,语言总是时刻不离地"纠缠"着帮忙的情形.有人说,图画的标题就是语言.的确,题目或名字都是语言,但多是后加的;就是先有名而后创作的东西,也并非用来思维的,谁都知道,这么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是无法进行那种丰富驰骋的空间形象思维的.许多无题山水画,无词的乐曲就是证明,他们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出深刻的感情和美好的享受,各得其所,难道说,这样的艺术作品也都能用普通的语言尽善尽美地表达得了吗 ?<br> 是的,在思维和语言的矛盾中,语言处处表现出它是个落伍者,这不仅表现在其历史上的产生时间方面,在后来的一切实践中,也没有能够"后来者居上",总是跟在思维后面,而且常常被甩下十万八千里.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思维绝对排斥语言,而是也愿意得到语言的协助,特别是文学家那里,每当需要表达时,须有语言来使自己清晰,易于表达(即先进行内部语言再往纸上写).但除了认真思索等情况外,在更多时候思维是异常敏捷而迅速的,语言则显得笨拙而无能了.让我做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思维是一台现代化快速汽车的话,语言就象一头老牛,语言有时可以协助思维,就象汽车在泥潭里"打误"时,牛也可以帮着拉出来一样(那只是偶尔的事).但是,总不能因此而得出:"汽车是用牛拉的,牛是汽车前进的动力"的荒唐结论吧 。<br> 三 聋哑人的思维与语言无缘<br> 如果前面的论述和依据仍不足为证,那么,我们还可从聋哑人那里得到更具体而可靠的依据.斯大林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中,对许多问题作了正确阐述.例如:语言是"一视同仁"地为整个社会服务等观点,以及批判马尔的"语言是上层建筑"等错误理论等等,这些论述直到今天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当他论证人的一切思想"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22)的时候,他却遇到了聋哑人提出来的难题,他把这个问题当做"没有讲到也不能讲到"的问题回避开了.而正是这个被回避的问题,首先动摇了斯大林的有关论点.(23)在那封信中,斯大林同志虽然很为难,但最终还是做了一番解释,他承认了聋哑人的思维是在活动,但又认为他们的思想只能建立在形象,知觉和观念上,意思是说聋哑人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概念,推理,分析等).这恐怕是不符合聋哑人的实际情况的.<br> 为了避免认识上的分歧,先把讨论对象明确一下,否则,有人也许会提出"聋哑人不会说,但能认字,所以有语言能力"或"他们有内部语言,是用内部语言思维的"一类可笑的问题.我们所说的聋哑人是指一岁以前(包括先天)的全聋全哑并且没上过学的聋哑人.这样的人才能完全排除语言因素.我相信别尔金和富列尔写信给斯大林时所提到的应是指这样的聋哑人,大家在文章中所说的也应是指这样的聋哑人.<br> 1960 年第六期《中国语文》上,有洪雪立和许威汉发表的两篇文章,全面论证了聋哑人(先天)有抽象思维,并例举了许多有说服力的例子,如:未经语言训练的聋哑人完全具备抽象的"数量"概念,会制造工具和改造劳动工具.可见他们的思维是没有借助语言的.聋哑人通过训练完全可以掌握建立在自然语言基础上的手语和书面语,更说明他们具有抽象能力.最近几年,也有一些人发表文章谈到这一问题,从事聋哑教育十六年的魏华忠同志的《聋哑人的思维和语言》一文,尤其雄辩地阐明了语言与思维的正确关系,他指出:"聋哑人的思维并不受言语的制约,思维有它自身活动的规律.它可以完全用言语的形式,也可以不完全用言语形式,或者完全不用言语的形式."(24)<br> 有人在这些事实面前无话可说,却又打出了第二张(也是最后一张)王牌:"聋哑人毕竟是聋哑人,他们和正常人不一样,不能以此来证明整个人类".是的,如果以聋哑人不会说话来推理出"人类不会说话"的结论,那是荒唐的.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正常人的头脑在活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还可以改造世界;而聋哑人的头脑也在活动,他们也同样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他们的头脑没坏,高级神经是正常的".(25)因此,在思维这一点上,聋哑人和正常人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不可以用他们的例子来研究和证明整个人类的思维呢 不错,在思维方式上他们与正常人有所不同,在概念的排列上与常人有异(如:"我们不摘花"一意,他们往往是以"花——不——摘"的顺序).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接触过常人的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正常人所具有的语法形式,他们是以直观表达的顺序,排列脑中的概念和形象,这就象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和我们的完全相同一样.而在本质上——大脑的特有技能,认识的能动性——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对聋哑人的思维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证明一般人的思维,而且也是研究和探索语言与思维二者关系的一条有希望的途径.<br> 为了解把握起见,我还特意到通辽市聋哑学校做了几次实地观察,同那里的教师做了四次长谈,并听了几堂课堂课,掌握了许多第一手材料,可惜,在此不可能把我亲自听到看到的一切都告诉大家,只举一两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刚入学的小朋友杨××(男,九岁)好拿别人的东西,中午他常常带着一些偷来的铅笔或橡皮,从窗户跳出去(因为走廊里有护理看着),跑到围墙下,将它们埋起来,以便放学后拿走.有一次,被老师发现了,在人证物证面前,它仍不肯承认,老师批评他.他便装起疯来,老师气得往外拽,结果他干脆躺到地上不动了,并且吐起白沫来,老师见此有点惊慌,找人抬到收发室.过了一会儿,他微微睁开眼,知道围观的人都散了,便一下子坐起来,这时才发现老师仍在屋里看着他,脸顿时红了,不支声(打招呼)就想走,老师叫住他,问刚才怎么了 他说没有事儿,甩手就跑了.后来才知道,杨××在上学前就有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其父母为此打了他几次,时间长了,他就学会装死或晕过去的样子来吓唬别人.这是一件小事,可是通过这一事例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杨××小朋友的一系列行为,都是有计划,有安排的,是经过一番思考的,甚至预先已经考虑到应付追查的办法了,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从他极力隐瞒和不敢承认错误的行为来看,他是从思想上完全知道这些事(拿别人的东西)的后果(社会意义).这充分表明,没有语言能力的聋哑人,不仅可以进行简单的思维,而且也进行着相当复杂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br> 另外,还有一件值得深思的事,那就是我的家乡科左后旗的吉尔嘎朗地方,有一位聋哑整骨医生,他的医道之高明是远近闻名的,现在已经四十来岁,从未上过学.许多年来他治好了无数的各种骨折,经过他医治的病人无不称道.他不用X光透视,只靠自己的视觉来观察,再加上触觉,摸出损坏的程度,便喷上一些酒(大概是为了活血),然后进行揉,捏,按摩等疗法,使折断或碎裂的骨块进入原位,再敷上自己配的药(蒙药),包扎起来.这样,一般的骨折只须七天就好了.这种疗法在某种程度上比现代化疗法更为灵验而少痛苦,但至今对此还没有很好地进行研究,作出科学的解释.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系列医疗措施,是在其视觉,触觉基础上的一种高级思维的支配下进行的.而这些判断,推理,分析等思维活动是怎么回事呢 无疑,这是大脑这一高级物质自身的特有功能造成的,是它对外界事物(骨折及骨折部位)的正确反映.在这里,再想给语言记一功,那将是一桩天大的笑话.<br> 四,语言到底是什么角色<br> 在思维过程中,语言到底起着什么作用呢 按传统的理论,它是思维产生的基础,并用它来进行思维活动,它贯穿着思维的全过程.这种说法意思很明确,就是先用语言思维(做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必是先已存在),然后再用语言表达.就是说,思维的两端都是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必要条件就无法进行思维.这完全否定了思维的能动性,否定了认识活动中思维的主导作用,将二者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如依此论,势必给人一种错觉:思维过程是可有可无的,说那是为了使语言更明确,将杂乱的词句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表达.这种解释竟把内部语言和思维混为一谈,只要是有那麽一点知识的人,只要稍加思考,都可以判断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但它无意中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这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应该指出,调整词句(措词)是思维过程的最后阶段,即临要表达时的准备阶段,而不是思维的全过程,它起到使纷繁的思绪更加清晰,富有条理的作用.况且,"措词"现象往往是在较谨慎时才有,而不是每刻都须如此.正如高尔基在批评一篇作品时说的那样:"……他那类人是用形象来思索的,而不是用话语来思索的,用话语思索的是知识分子".(26) 事实上的确如此,更多的人是不需要太多的内部语言,尤其在紧急情况下,哪有空去"用语言思维"一番,再用语言表达呢 因此,对这种说法我们实在不敢苟同.我参照医学解剖的原理,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此简单构出两幅示意图:[原文有图解之一,之二,在此难以重现,略去省篇幅]通过此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不是一点也不参与思维活动,当思维需要表达时,起到清晰和条理化的作用.(当然,在不必表达时,也有一些事情需要格外认真的思考,这种情况下语言也有时参与).如果说语言对思维起着工具作用,那只能是指这一阶段,即表达前的前语言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语言就无法思维",更不是"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我们说,思维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大脑这一高级物质为基础,而不是靠其它任何东西(诸如语言之类)来存在的.在了解别人的思想,或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即思维着什么)时,是需要用语言表达的,使对方感到思想的实在性.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在整个认识活动中,思维始终占着绝对的主动权,如果它自身能动活动的结果需要表达点儿什么,它将从储存着的词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再指使口腔音带等器官,给这些概念信息穿上语言这一物质外衣,发射出去.在此,可以给语言下个结论:就思维过程而言,语言仅仅是一个辅助性工具.这不是贬低它的作用,而是明确了它的身份和职能,它的作用当然是不可抹杀,也没人抹杀.前面几次提到,语言在思维过程中起着清晰和条理化的作用,特别是抽象思维(语言思维)中,它显得更为重要,能使思想更为明确和精辟,但这一切仍然都是辅助性作用,而主要的(或主导)作用是思维自身的能动性.实际上,语言的关键不在此,它的主要作用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但这已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br> 至此,总的归纳一下全文内容:从思维和语言的起源及发展上看,二者并非"同时产生",而是思维远远先于语言;从社会实践中看,人们所进行的思维并非全靠语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多地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对于神速的空间形象思维,语言只能"望洋兴叹";而与语言隔绝的聋哑人的思维,确确实实地存在,并时刻活动着,这更证明了思维和语言并非"互为依存","纠缠不清",思维是可以离开语言而独立进行的.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思维和语言既不是同一事物的"内核"与"外壳",语言更不是思维存在的凭借(它只是表达的手段和借凭).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得出"牛是汽车前进的动力"一类可笑的结论.恩格斯曾经预言:"思维规律的理论,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就象市侩思想对于逻辑这一名词所想象的那样".(27)那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思维"的不科学的观点终将被历史淘汰.当代荷兰科学家科赫说得好:"大脑,神经系统及其对应物的演变倾向于生物中心说取代语言中心说,尤如物理学中'日心说'之取代'地心说'一般".(28)但这不会是一凡风顺的,恐怕需要想当长的一段时间和相应的代价.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5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语言和思维的异同及先后关系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