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访北京的四海孔子书院”的源代码
←
访北京的四海孔子书院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法国《问题周刊》12月27日一期文章】题:孔子归来 北京西北三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小镇有一所看似普通的小学。只有走到紧闭的门前,才看到门檐下挂着的牌子:四海孔子书院。很显然,这里的负责人希望保持低调。冯先生40多岁,笑眯眯的,很有教养,在出版部门工作15年后,决定冒险建立这所学校。他本人出生在河南和安徽交界的一个贫困地区,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三年,后来专心于哲学著作的翻译。1998年有一次逗留香港,他发现了孔子。 冯坦率地说:“我决定为中国年轻人的教育做点什么。我们几代人学的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价值观,丢掉了我们自己的根。而这些导致了我们的自卑感。通过发现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恢复自信。而且孔子是全人类的,他不是神而是一位智者,他的思考非常适合我们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很多资助者和北京一家很有名的素菜馆都向学校捐资。和其他私立学校相比,学费(每年3000欧元)还是合理的。学校并非以赚钱为目的。冯哲有一种使命感,他说:“今天的家长工作繁重,只能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保姆或者自己的父母,而这些人可以说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我们的孩子穿得干净吃得很好,但是脑袋空空!” 四海孔子书院的教育方式非常激进。教学分三个阶段,每三年为一阶段:3到6岁的孩子必须背熟古诗文,重复背诵上百遍,不用理解意思。6到9岁的孩子仍读同样的古诗文,并且开始试着翻译成白话。最后一个阶段,少年们开始将古文经典理解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孩子们不学数学也不学科学,学校不教授任何现代科目,只有16到18世纪的英国古典文学会反复讲授。学校校长认为,经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们到时候不会有任何障碍,会很快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与教育部的教学方针大相径庭。政府发言人公开对此表示震惊,因为这种教学计划与小学义务教育大纲相去甚远。 不过最让人担心的是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一个“宁静的环境”,学生们慢慢地和外部世界隔绝。孩子们在6岁前可以每周回家一次,6岁到9岁只能每月回家一次,然后是每年回家两次。假期都在附近的军训营里度过,孩子们要学习中国功夫,吃饭(素食)的时候不准说话,要集中注意力听古琴,以便渐入禅境。 这种实验教学会有什么后果?这些孩子一旦走出校门能够融入现实生活吗?冯承认他也不知道,他只是强调他有信心:他自己8岁的女儿也在这里念书……有20%的学生学了几个月就放弃了。但是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有上百家孔子学校开课。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这么激进,不过这些学校的出现反映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家长们对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他们对学费、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可怕竞争、死记硬背重于创新的教育模式都感到担心。 这种复古的教育模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近千万孩子(他们都上过国家教学计划之外的付费课程),因而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他们想传授什么样的文化特性?
返回至
访北京的四海孔子书院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