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第一章 彼此之间”的源代码
←
第一章 彼此之间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作者:[[侯建平]] 2020-05-04 [[文件:侯建平的文章照片(1).jpg]] 图中的大多数女孩子都是我曾就读的华南师范大学(旧名为[[华南师范学院]])附中的同学。 第一章 彼此之间 我忘记了很多关于三十八年前我是如何离开广州的细节。那场离别已成为中国知青运动的经典场面,毋庸我去多说,各种图片和很多当事人的回忆都很清楚地描述了整个过程。 我所能记住的就是,我在离开广州的前一天,突然很想到关押母亲的郊区九佛农场探访她。于是,我拉着二姐,一人骑一部自行车,向着目的地出发。走到一半,二姐说她不想去了,要回家。那时,我并不知道第二天就要上船往海南岛,不过,我很不愿意中途而弃,连劝带拉终于把二姐硬扯到了九佛。 到了那里,我们遇到的尴尬更大。看到母亲象犯人一样,被带到我们面前,二姐再也无法忍受,毫无顾忌地哭了起来。这场面,让看押她的人员都点措手不及,会面马上被叫停,他们把我们带到一旁。一个负点责任的看押人员,过来和我们谈话,要我们端正态度。 来人竟是二姐所在中学的团委书记,此君文革前曾来我家告过状,说二姐拒绝参加民兵训练。新仇加上旧恨,二姐狠狠地瞪他一眼,转身不去理他。我见状,只好自己迎上去,听他一番教导。他对着我说了些大道理,无非是要相信群众、相信组织云云。他也很不客气地说,你们姐俩在这里哭,影响很不好,希望我们要注意影响。无论他说什么,二姐连一眼都没看他,唯我马马虎虎地应了他几个诺,算是打发了这位”教育者”。 然后,母亲又被叫了出来,会面继续进行。我记得,当时,我告诉母亲,二姐和我都定了要到海南岛。她也没有太强烈的反映,说了句”好好锻炼”而已。但是,母亲很小声地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失去信心,她的问题迟早要解决的。整个过程不过持续了几十分钟,母亲就被带走了。 二姐和我一出农场,飞身上车,急速地向广州进发。天好象在下雨,我觉得二姐一直在流眼泪,我们默默地骑车,很久都没有说一句话。我并不难过,但一种莫名其妙的愤怒在充塞着我的心,我再也不想在广州呆下去了。这个城市带给我的痛苦和难堪太多,几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我想,还是快点出发到海南吧,到一个远一点的地方,不要让我再看到那些令我烦恼的事情。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暗了下来,大姐很匆忙地告诉我们,学校来电话,说附中到海南的同学明天就要出发。我们姐妹三人潦潦草草打发了晚饭,刻不容缓地开始收拾行李。 家里没有大人,父亲不知下落,母亲关在“牛栏”里,大姐成了我们的家长。在广州这个城市里,父母除了工作之交,没有任何亲友,家里出了许多大事,只有我们几个孩子自己担着。如果不是在父母情况恶化前,很有先见之明地转了些钱到大姐的银行户头里,否则,我们真是连置办行装的钱都不知到哪里筹去。其实,我们也没买什么。我在附中住校,被铺、蚊帐、水桶都有;衣服也没添置,反正也是到农村劳动,带新衣服去反而不合适。大姐带着我只买了些小日用品,还有一些零食,最奢侈的是为我买了一铁罐奶油苏打饼干,那圆圆的小饼颜色黄澄澄的,很是诱人。学校很早就告诉我们要做好准备,待命出发,所以该带的东西早就买好了。现在,说要走,不过是要把东西放进箱子里而已。 很多年前,母亲给我买过一个皮箱子,质量很差,实际上是涂了漆的纸皮箱。我把所有的衣物杂品塞进那只旧箱子,再将蚊帐和铺盖打成背包,往水桶里放了牙刷、漱口盅、毛巾、饭碗,行装就准备完了。 第二天大清早,天色阴沉,但我的情绪还好,那种自我放逐的欲望还使我有几分兴奋。两个姐姐和我,提着那几件扎得松松垮垮的行李,出了门。到了广州市太古仓客运码头,我微微感到吃惊,人很多,场面出乎意外的热闹。每个要走的人都有数量可观的送客,除了家人,还有同学和朋友。 看到不少人都亮出家伙照相,大姐说声:糟糕,忘了拿照相机。我反而不在意自己这么匆匆忙忙地离别广州,我实在无法发思考更多,只盼望着快快结束这个过程。与别人相比,送我的人很少,因为,我的很多同学好友都要与我同一条船到海南去,而家中只有两个姐姐。 想到要和两位姐姐分手,我还是生出几丝愁绪,不由地握住她们的手。三姐妹手握手走在送行的人群中,有点显眼,几位我似识非识的附中男同学,经过我们身边都好奇地回头看我们。后来,由于行李没扎好,我整个行李箱子的盖竟散开了,我们姐妹三个七手八脚又将箱子重新合起来,想办法再扎好。这一阵忙乱,把我的那几分离愁竟冲淡了,直到上船,我还在担心箱子会不会再散开。 离开广州的时候,我快满十八岁了。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以后的人生要发生如此多的曲折和艰难。 以后的事,我都记不十分清楚了。我记得船开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拥到甲板上向亲友们挥手再见。开始,我打心眼里笑这些同学太柔情。后来,我却忍不住跑到甲板上,挤在其他同学背后,想找两个姐姐,却看到站在彼岸上的记者们不断地朝着前排的女同学们拍照。热闹了一阵,船走远了,记者们也放下了手中摄影机。我很快就回到了房间,和同一房间的女同学们聊上天了。 我当时真是很兴奋。因为是第一次离开家人,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生活。我很高兴地打开了饼干罐,请同行的女孩子们分享,别的人也拿出自己带的零食,所以,在船上,我们的嘴几乎没有停过。整个红卫轮,到处充盈着青春的气息。 我在船上遇到一个老海员,他笑眯眯地对我们说,第一次离开家,看把你们乐的。说毕,他表情复杂,欲言又止,叹了口气说,就不想爸爸妈妈了?!我看着这位慈眉善目的海员老伯,心情有点复杂起来,然而,少年壮志不言愁,我挽着其他女孩子的手,向他挥挥手,离开了,我很快就忘记了老伯伯的叹息。 我再次回到船铉,回头北望广州,它已经很远了。那时,我遥想将来,还是很乐观的,海南再不好,总比天天见到那些凶神恶煞盯着我们不放的机关“革命群众”要好。我的家早就不成家了,父母都被关押,已经工作的大姐对我和二姐也是心不在焉,后来才知道此时她已和姐夫在悄悄地谈恋爱。我唯一的寄托就是离开,与附中的同学们结伴到海南去。我就这样离开了此岸--广州,向一个陌生的彼岸--海南岛进发。 两位姐姐与我分手前的留影纪念。那时,我很不高兴,面对镜头,全无笑容。 [[文件:侯建平的文章照片(2).jpg]] 离开广州的城市青年向自己成长的地方和亲人挥手告别。 [[文件:侯建平的文章照片(3).jpg]] 离别广州前与同校的同学们合影留念,图中的女孩子们全部都到了海南橡胶农场接受再教育。 [[文件:侯建平的文章照片(4).jpg]] 次日醒来,大家都嚷着,说到海口市的秀英港了。嘩,秀英,这港口能有这么个女人名字!我禁不住开始想入非非。好象那天的天气很好,其他都忘了。 当晚,我们被送到一个大礼堂里开欢迎大会。欢迎会的秩序很不好,嘘声很多。广州知青发言代表是附中高中的一个男生,我们都不喜欢他那吊得高高的嗓音,还有不着边际的豪言壮语,加上我们与他所属的红卫兵群众组织派别不同,趁着人多杂乱,我们痛快地发出了好多的嘘声和笑声。发言后,照例是宣传队的演出,场面就更热闹了。这叫什么呀!当我们看到那些不入流的舞蹈表演,口音很重的普通话朗诵,全都笑翻了。海南人就是土,这就是我对海南的最初印象。 我们在海口市住了几天,就要坐着大卡车分赴各个国营农场。为了将原来的学生已形成的派别小团体打散,军训团和工宣队对分配方案进行了精心策划,去每一个的农场的学生都要包括各路人马,但人数却要保持平衡,不多又不能少。甚至,连班别、年级都要打乱。去每个农场的同学,从初一到高三都有。我所在班级的同学大概被分在两个农场里。我在分配方案下来之前,就听到了风声。为了能和自己要好的同学同去一个农场,我和同班的好朋友小艺找到军训团派到我们班的谭排长,求他网开一面,让我俩不分开。结果,他真的帮了我们的忙,我和好友如愿以偿。那些比较老实的同学基本上都是随着学校的统一方案,搭配着到了各个农场。 想到马上就要和相处了多年的同学们分手,我感到很不舍,在文革中,我和同班的三个女同学结成了一个小辩子写作小组,写了很多大块头文章。然而四个小辩子却被分配在两个不同的农场,令人非常难过。 三十多年后,我听说,有的同学在分手之际,就比我要有大将风度得多。一位在文革中风头很足的红卫兵宣传队员,很潇洒地向其他男生挥挥手说,咱们北京人民大会堂见(据本人说,这里有误传的成分)。一语成孅,十一年后,是我,而不是他,真的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站在台上,同首都几百名大学生一起,高歌一曲。 而我在那时,真觉得自己要在海南的山沟里呆上一辈子,竟没有难过的感觉;更没有想到将来要离开,到北京去上大学。人与人就是很不一样,我在那时的觉悟程度真是差远了,天真而又可爱。 我要去的农场是海南岛的中坤国营农场,以经营橡胶为住。那年十八岁的我,丝毫没有愿望或者是意识,对这个自己将要工作和生活的进行任何考察和研究。直至读到一本由中坤知青编的图片集,我才对这个中坤农场的地理和社会经济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我们乘坐的卡车到了农场,大家被安置在农场的礼堂里,照例是一片吵闹。很多人对将要和谁一块,特别在意,却不懂要选择生活条件好一些的生产队。中坤农场将我们这百十来人分配到好几个生活点。不料,很多人都对分配不满意。于是,很多人忙着找学校送知青下乡的解放军和工宣队员疏通。我想,农场的干部从来没有领教过这种无政府状态,一个表情严肃、个子不高的中年人突然大喝一声:不要再吵了,你们太不象话了!霎时,我们都静了下来。然而,礼堂马上又陷入了嘈杂。从大城市来的革命小将,谁在乎这么一声吓唬。 我反倒一点不忙,因为谭排长一直跟着我们到了中坤农场,我心中有数,知道他一定会保护我和八一。果然不出所料,我和小艺被分在胜利队。能这样我就很满意了,看着别人在一边瞎忙,我还感到几分侥幸。可是胜利队在哪?生活条件艰苦吗?和我们一块的知青还有谁?对这些很实际的问题,我想都没想。后来,全体胜利队的知青都集中在一块,和前来接我们的指导员见面,我才从得意忘形中清醒过来。原来,那个对知青大吼大叫的中年人就是胜利队的指导员,姓姚。这人象是来者不善,怎么说话那么冲,我暗中打量他。 从离开广州到中坤农场,只有此时,我才对自己的将来有了一点忧虑,在一个凶神恶煞的领导下工作,以后的日子一定不好过。 当年,我们四个小辫子写作组威震附中,皆难逃知青命运。四十多年后,我们气定神闲坐在一起合影,可惜其中一位已经驾鹤西去。 [[文件:侯建平的文章照片(5).jpg]] 这是当年中坤农场的大门口。 [[文件:侯建平的文章照片(6).jpg]]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第一章 彼此之间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