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王业群的作品介绍”的源代码
←
王业群的作品介绍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文件:王业群照片-1.jpg]] 5月08日2020年 广东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名誉会长、华附66届(应该是67届初中)校友王业群最近出了两部新作:散文集《广州往事;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简史》和长篇小说《寂静的湖区》。 在五一之际,他将两部新作送赠给华附校友会,向母校汇报致敬。这期小秘书带大家翻阅《广州往事》,特别看看里面的一篇《这一代人和华附》。 《广州往事》序 广州人素来对自己的城市怀有深深的情感。我们经常看到,现在无论是一个老字号商铺的改业经营,还是一段旧路、一座旧屋、一栋旧建筑物的拆建,都会牵动市民的情怀,勾起人们的依依不舍之情,纷纷用相机或手机将其拍下,作为对广州过往历史和自己融入其中情感的一种珍藏。 也是出于相同原因,使我想用尽可能朴实的语言,将个人和这个城市“剪不断、理还乱”的一种关系付诸文字。于是,我在早期写下《华北饭店》和《这一代人和华附》两篇文章。后来退了休,有天忽然又产生了要到我初来这个城市的第一个地方寻根的强烈愿望时,便有了将这个城市其他熟悉地方也都一一写出来的想法。 先说广州人吧。 他们个子普遍不高,身型偏瘦,面部颧骨略微隆起,皮肤则明显呈阳光所赐之颜色。自然,也有因常年生活在老城区小巷深处的榕树树荫底下,又酷爱冲凉,故而皮肤显细滑白嫩者。 广州人一般不注重衣着打扮,穿戴较为随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便在城里生活的人,也有不少常打赤脚,哪怕冬天身子冻得瑟瑟发抖;更多的则爱穿一对木屐或“人字拖”走在街上。“上穿棉衣下穿单”,是那个时代外地人对广州人的深刻印象。 同样,不太讲究家庭陈设和布置,也是广州人较为普遍的习性,哪怕这户人家日子过得十分殷实。不消说,这和一般人对上海人的印象大相径庭。 《这一代人和华附》 华附的每一天,既平常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早晨,是学校一天当中最有朝气的时刻,天刚蒙蒙亮,校园里已是一片沸腾,到处是锻炼身体的学生,人影憧憧,透过薄雾般的晨曦,令人感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很快,沸腾的人群便潮水般退下去了,座座课室楼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中午,学校一片宁静——如果是炎热的夏天,校园的树林子里满是长长的蝉鸣声。我们这些初一年级的学生,午休时本来就不安分,蝉声在心里一撩,就更加躁动了,一个个眼睁睁地望着屋顶,想着自己的心事,觉得时间像地上爬的蜗牛一样,过得那么慢。 只有每天下午后两节课,才是华附学生感到最快乐、最自由的时间,大家纷纷参与各自喜爱的文体活动,学校操场上欢声笑语、人声鼎沸,同学们一个个玩得满身汗渍。 夜幕降临的时候,因为学校在郊区,隔着校园西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天边田野尽头一颗红色的落日,整座校园在落日的映照下,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绛红的色彩,非常漂亮和迷人。不久,所有课室的灯全亮了,学校进入了晚自习时间。这时的校园,是一天中最静谧的。 《广州往事》最吸引华附人注意的是《这一代人和华附》,王业群校友笔下的华附宁静而充满生气,同学们既是各路优秀学生,又尽情享受课外活动。少年情怀总是诗,那西斜落日的美好是我们多少代华附人的共同记忆? 小秘书问王业群校友最想念华附的是什么?他答:“华附把育人,即全面培养一个人的目标理念放在第一位而营造出的校园环境,令人十分怀念。” 《这一代人和华附》 人们习惯说,只要前脚进了华附,就等于是后脚进了北大、清华。虽然当时的华附生的确有这种意识,大多数同学心里都订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学校并没有明显地以此引导或劝诫学生。初进华附,一切平常朴实。 不过,学校发的各门功课的作业簿,在我进校的时候,给过我不小的激励。因为那些作业簿都是学校专有的,封面印着华附的校名,纸质相当好。用这样的作业簿做作业,使人有一种特殊身份感,也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使命感,既爱惜它,做起作业来也很认真。 在华附那样的氛围下,我自然也想到自己的将来,多半会成为北大或清华的学生,理想好像是做一名科学家。我的学习越来越刻苦,经常利用早餐后到上课前的一段时间,一个人坐在学校西南靠墙边的荒草地里背英语单词;很多时候,我还会一个人穿过校墙小门,跑到相邻的华南师范学院复习功课。到现在我还十分留恋我到华南师范学院复习功课的日子,那里的环境多好啊,偌大的校园里人迹稀少,静悄悄的,到处是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地,经常整座教学大楼空荡荡的没一个人影。 我有时坐在草地上,斜倚着槟榔树看书,有时跑进一间间梯形大课堂,在黑板上疯狂地运算数学题,其中的乐趣,真是不能言说! 华附人对母校充满感激,我们在这里学到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踏进学校,我们就有一种使命感。 如果要和师弟师妹说一句话,王业群校友会说什么?他答:“确立理想,但不忽视眼前。” ……人都有热爱生命、眷念故土的本能。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生物,是可以不依赖环境而生存的,何况于人。客观存在会让人深刻体会到,无论这环境使过去的他或当下的他,品尝到一种什么样的滋味,那都是他的,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并由此构成了他的人生与那座城市关系的简史。 正如王业群校友文中所提,人依赖环境生存和成长,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所学校,对于我们都是建构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执着前浪后浪,我们共同成长在广州这座城市,毕业于华附这座名校,敬德修业,格物致知,一直是我们美好的幸福和景致。 [[文件:王业群照片-2.jpg]]
返回至
王业群的作品介绍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