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永不破产的巨人,一代商界枭雄郭鹤年的千亿身价创业之路”的源代码
←
永不破产的巨人,一代商界枭雄郭鹤年的千亿身价创业之路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2020-10-28 “在郭鹤年家族旗下,不仅有着你每天上班的北京国贸,还有你每天要吃的金龙鱼食用油,以及你出差要住的香格里拉酒店。” 尽管这只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但却折射出马来西亚富商郭鹤年家族在中国庞大的产业,特别是旗下的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凭着占据45%市场份额的“霸气”,早已在中国家喻户晓。 在福布斯2019全球富豪榜中,郭鹤年排名第111位,公司排名世界500强第258位。从90年代至今,他年年稳坐马来西亚首富之位,每年入选亚洲十大富豪。 10月15日,被誉为“国民第一油”的金龙鱼(股票代码:300999),在A股创业板正式上市。最高62.65元的股价,使其市值一举冲上3396亿的高点。 这家粮油业龙头企业,国内食用油市占率近40%,仅2019年就实现营收1707.43亿,是贵州茅台的两倍之多。它背后屹立着的,正是97岁的马来西亚华人首富郭鹤年。 1923年,郭鹤年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华商家庭,当时郭父与四伯父合伙经营着东升公司。 然而在郭鹤年刚学会走路时,四伯父抽空公司现金出走,郭父便开始吸食鸦片、沉迷赌博、包养情人。郭母一气之下带郭鹤年返回福州,决心不再回马来西亚。 二战时期,郭鹤年有机会进入三菱公司工作,第一次接触到大米、食糖和烟草的进口。 1947年,郭父郭钦鉴死于冠状动脉血栓,两位遗孀和八个子女分了遗产。为了不让家业就此没落,郭母郑格如建议郭氏几房堂兄弟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在此之前,郭氏家族第一代人经营粮油食品生意仅局限在马来西亚新山;在此之后,25岁的郭鹤年被推举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董事主席。 掌管公司期间他悉心研究企业经营方法和国际贸易知识,尤其对蔗糖买卖、经营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来,多次专程飞往英国,参观知名大企业,学习管理制度。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英国撤走资产,郭鹤年敏锐捕捉到马来西亚高度依赖英国制糖企业的市场空白,花了两年时间全面考察炼糖业。伦敦糖业经纪商说,郭鹤年对糖的买卖乐此不疲,不论是贱买贵卖,或从中抽佣,他总能赚取大笔的利润。 “刚开始做生意时,是不够本钱的,靠着微少的储蓄,加上像超人一般的勤奋工作,要成功,不得不比常人勤奋,两年的工作一年完成。”回顾往昔岁月,郭鹤年说年少的他是靠着勤奋,抢时间抢出来的效益,但更重要的是,他对商业时机的准确判断和勇敢出击。 1953年,马来西亚正处于被英国殖民的时期,郭家生意在内战中大受影响,为了给家族生意到出路,郭鹤年去往了英国学习。 在英国他深入各种商业场所广泛熟悉当地的经济与商业环境,他天天流连于商品交易所,学习现代的商品交易方法,并对全球糖业的贸易情况有了宏观认识和把握,并开始做糖业进出口买卖的生意。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英国商人曾经占领的市场瞬间出现了真空,郭鹤年瞅准了国家糖业完全依靠进口的现状,大胆向家族成员建议,把全部资金投入炼糖业。 此言一出,全家族哗然,虽然在外国商家垄断中价格不断上涨的糖产业,确实有发展空间,但是孤注一掷未免风险太大。而这一举也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了郭鹤年的睿智和魄力。 最终,他力排众议大举进攻制糖业,他顺利向政府租借到大片土地,开垦成甘蔗种植园,大大增加了原料来源。年轻的他非常勤奋,当时为了跑业务,经常白天在在他们办公室跑五六家,晚上就请一家出去吃饭,吃饭中把他脑中的看法都拿出来,回去再进行研究,然后写电报,睡觉的时候差不多就半夜一点了。 “我相信比我聪明的对手有好多,但是有的人聪明,夜生活却比较乱,第二天我不会睡觉,他们却会睡觉,所以我就跑得快。”郭鹤年说。 但同时郭鹤年非常果敢,在盯着糖业生产的同时,时刻关注着销售市场的变化,在变化来临时,他大胆决策,赶在世界糖价上升前,大举在国际市场收购白糖,并投资糖期货贸易。 郭鹤年回顾自己的商旅生涯。被问及生意的成功之道,他总结说:“做生意90%靠自己勤奋和智慧,要有一种胆量,要不断收集讯息等,看准时机要快,如果每次胆量都太小,永远是穷人。” 到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郭氏企业集团控制了10%左右。在马来西亚的糖业市场上,郭氏企业则占到了80%的份额。而在国际商场上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郭氏企业控制了其中的二十分之一,郭鹤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糖王”。 在糖业市场站稳脚跟后,郭鹤年看到了行业的天花板,决定向其他领域进军。 借助经济发展的良机,以及四通八达的关系网,郭鹤年先后创办了面粉厂、食油公司、饲料加工厂、采石厂、玻璃厂和矿厂等多个企业。他在香港成立万通贸易公司,将食糖销往中国和东南亚市场,还在新加坡成立LEO船务公司。1971年,他投入1亿马币,在新加坡创建首间豪华酒店,取名为“香格里拉”,也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想不到,这家定位于高级酒店的香格里拉,又是一战成名。 在郭鹤年众多的王冠中,除了糖王之外,“香格里拉之父”的称号格外醒目。 七十年代初,亚洲政局大体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经常飞往世界各地的郭鹤年又注意到旅游业将是一个重点发展区域。而酒店则是旅游业的发展工具之一,环太平洋区域拥有促进旅游业成长的最大潜能。 1971年,郭鹤年投入1亿马币,在新加坡创建了第一间豪华酒店,取名为“香格里拉”,英文:Shangri-la(世外桃源的意思)。 像当年糖业一战一样,定位于高级酒店的香格里拉酒店又是一战成名。郭鹤年出手果断,除了在马来西亚,还有泰国、香港、斐济、汉城、缅甸、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都建起了香格里拉酒店。渐渐地,香格里拉被认为是高级、与众不同的象征。而在郭鹤年创办的酒店中,只有最高档次的五星级宾馆才能命名为“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酒店提供了衡量亚洲酒店服务的一个标尺。比如“亚洲人的待客之道”,就发轫于香格里拉酒店,风行于世界。 事实上,为亚洲酒店确立新的核心价值的推动者,正是香格里拉酒店集团。“香格里拉之父”、“酒店业巨子”的桂冠又戴在了郭鹤年的头上,甚至有些掩盖了“糖王”的光芒。 从此,郭鹤年又有了“酒店大王”、“香格里拉之父”的称号。 ▲中国几乎每座名城,都有一座香格里拉 1973年4月,郭鹤年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 中国外经贸部所属的华润公司找到他,告诉他国家现在很紧张,大量缺糖,而且钱也比较缺,希望他帮忙,低价从国际市场买30万吨的糖,同时也买一些期货在行情波动时进行套利。 虽然郭鹤年当时已是世界顶尖的食糖贸易商,但即使他愿意低价,手上也没有这么多货可以卖给国家。 30万吨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郭鹤年估计,如消息公开,会让糖价上涨20%到25%。 因此,这个生意必须绝密进行。 要在绝密中买够30万吨现货,还要同时买期货,这是相当高难度的事情,但听到是国家需要,而且这么信任他,郭鹤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个忙我一定帮,但我们都得非常之抓紧,要想得快,做得快。”郭鹤年还同时承诺,将把自己的生意冻结起来,专门用一两月时间来替国家做这个事。 郭鹤年分析后认为,只有去巴西才能买到这么多糖。 但作为“亚洲糖王”的他太招眼,如果亲自去一定会引起猜测。恰逢两三周后,日内瓦有个大规模的国际糖业大会,平时很少出席这类活动的他决定:派人到巴西去买糖,自己则特意报名去参加这个会议。 “我想,我和他们一起开着会,他们就不会想到是我在买糖吧。”郭鹤年回忆。 一场惊心动魄的商战就这样展开。 在日内瓦的郭鹤年,一边和国际同行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虚情假意”,一边抓紧部署和跟进着巴西的行动,“每一天都很紧张,过得提心吊胆”。 巴西行动的关键期,一位英国商人还吓了郭鹤年一大跳。“他把我拉到一边,很神秘地和我讲:你知道吗?最近巴西很奇怪,两三个从来没见过的、很年轻的亚洲人,天天在糖区进出,好像有大事要发生。” 郭鹤年一阵心惊,装着很诧异也很重视的样子和对方说:“是吗?你还有什么行情、什么消息,一定要告诉我啊。”转身,则是一脑门子冷汗。 “可见他们的情报好厉害。” 第二天,巴西的年轻人给郭鹤年传来了好消息。“大会上,有人正演讲,广播传出一个声音,叫Robert Kuok,我的英文名,说有国际电话找。” 郭鹤年赶紧接了这个电话:“巴西的同事告诉说,我们有一点进展了。我说,你要快啊,要飞快啊。不然,消息出来要爆啊,而且这边已经知道一些苗头了。” 三、四天后,郭鹤年大获全胜了。 一战下来,他不但成功用低价为中国解决了30万吨食糖,还通过期货市场为中国赚了500万美金。 有数据显示,197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8100万美元。郭鹤年一战为中国赢来的500万美金,一下超过举国的外汇储备,绝对是雪中送炭。 但作为国际大糖商的郭鹤年,却没从这么大的行情中赚到一分钱,相反还丢掉两个月的生意。 “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肯定可以挣钱。”郭鹤年说:“但我不能那么做。因为这样就是对中国的不忠。这样说,可能太隆重。我的原则是,即使一个普通的生意,你答应了人家,也不应该跑两匹马。” 1974年,郭氏兄弟旗下的嘉里集团在中国成立了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以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龙鱼”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 1984年,嘉里集团斥资5亿美元在北京兴建当时最高的建筑国贸中心,成为北京CBD的地标性建筑,这也是当时外资在中国内地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 低调谦和的郭鹤年曾对媒体说,自己不是个有本事的商人,很多生意如果换成手段更厉害的,都不会像他这么做。比如那么早就到中国投资,从投资回报来说,就不是精明的决定。 投资北京国贸中心时,国内的投资环境很不完善,市场也没起来。如果他将这笔钱放到海外,回报一定更大。后来在中国做酒店,做食用油,也都是“要像种树那样,一颗树种下去要好多年才能摘果。”在他不断把海外赚到的钱往中国输送的时候,在海外赚得盆满钵满的人,甚至笑话他,做了看不到头的生意。 多年后,谈及这本账,郭鹤年说,“大算盘我会打,但小算盘,我不打,也打不到那么精。”打大算盘,不打小算盘,这也是他20多岁时就有的生意经。 1988年,郭氏集团以20亿港元收购了香港电视有限公司31.1%的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1993年,郭鹤年的嘉里集团又斥资26.5亿港元收购了香港销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英文报刊《南华早报》,郭鹤年也因此被港媒封为“传媒大亨”。 就这样,在郭鹤年的带领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了。郭鹤年开始成为各大富豪榜单的常客,并常年稳居华人富豪前十位。2013年,郭鹤年位列世界华人富豪榜第7位,并连续12年成为马来西亚首富。2017年,他身家达114亿美元,约合800亿人民币。 他也被新加坡财经界评价为,一个在经济衰退时期也不会破产的人。 庞大家业千亿帝国接班难 1992年,郭鹤年宣布退休,实际上,闲不下来的他还是退而不休,仍然拥有郭氏集团的最高决策权,尤其是对中国大陆与香港的投资方面。他解释道:退休的目的不是不做事,还是希望接班人能够发挥。 郭鹤年曾经在出版的自传《郭鹤年自传》中谈及,自己一向看名利如浮云,一直以来都抑制贪念与欲望,但是直到今天他都一直未从他的千亿王国中退出,到底来说还是放不下他一手打理的家族生意。事实上,郭鹤年1992年69岁的时候就已经对外宣布要退休,可惜宣布后一直退不下来,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找不到适合的接班人。 郭鹤年与不少巨富一样有两房妻室(并非共存),膝下共有八个子女,如果按照传统,郭鹤年的接班人当属是正室的两个儿子。不过这两个儿子这些年一直内讧,制造麻烦,表现失准,这多少也令郭鹤年失望与持有保留态度,倒是侄儿郭孔丰和小儿子郭孔华如今概率最大。 对于郭孔丞和郭孔演,郭鹤年给出的形容词是“好孩子”,不过这与家训中“儿孙能如我”,似乎还有所差距。此外,郭鹤年曾在家族会议上提到,侄儿郭孔丰是更好的接班人。“有者愚蠢,有者卑鄙,但他是最聪明的。”这是郭鹤年对侄儿的评价。 郭孔丰在内陆名下共有6家公司,其中就包括即将上市的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而郭孔丰便在这家公司任法人与董事长之位,可见郭鹤年对他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郭鹤年一再夸赞侄儿的商业头脑,也对其予以重任,但郭鹤年同样对另一个人颇为器重,这个人就是二太太何宝莲所生的儿子郭孔华。 郭孔华在中国内地名下的公司多达12家,且多为酒店、地产等业务,注册资本也都在千万乃至上亿级别。不过,郭孔华在这些公司中多任董事一职,不知对于郭鹤年来说,这个小儿子是否还处于培养与观察阶段。 不过眼下,香港四大家族纷纷交棒下一代,郭鹤年的千亿帝国将由谁来传承?是三位儿子与侄儿各司其职,还是遵从家训将资产留给有能力之人? 香港四大巨富中李嘉诚、李兆基已经相继退休,而96岁高龄的郭鹤年依然保持着生意人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在他的千亿帝国运筹帷幄,一生都在争朝夕。 ---- [http://zx.mtzxgf.com/aw2/2ffa26daf6314a61b5d05063b46cb0f9.html?id=1552DBFDC42A4B9A80AB3E84FF164CBE 永不破产的巨人,一代商界枭雄郭鹤年的千亿身价创业之路]
返回至
永不破产的巨人,一代商界枭雄郭鹤年的千亿身价创业之路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