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毛泽东诗词的字斟句酌”的源代码
←
毛泽东诗词的字斟句酌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作者:汪建新 2020年10月02日13:23 来源:[http://dangshi.people.com.cn/GB/n1/2020/1002/c85037-31882533.html?ivk_sa=1024320u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杜甫]]'''《'''[[解闷十二首]]'''》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清代诗人'''[[袁枚]]'''《'''[[遣兴]]'''》写道:“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毛泽东对自己的诗作既当真,又较真,总是本着对艺术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一改再改,精益求精。毛泽东诗词作品的数量并不算多,但仔细比较不难发现,其绝大多数作品都历经多次修改,从作品标题、个别措辞、整个诗句,到篇章结构,乃至标点符号,他都一再推敲。这才使得毛泽东诗词用词精准、对仗工整、韵味十足,意境高远,成为千古绝唱。 '''用心打磨:艺海无涯乐作舟''' 1958年3月,毛泽东视察三峡,随行的'''[[梅白]]'''写了一首《'''[[夜登重庆枇杷山]]'''》。毛泽东帮他修改之后,说:“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个时期,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这就是所谓‘推敲’的好处。”1963年11月24日,他在会见外宾时说:“有些诗不能用,要经过修改,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 1956年底,中国作家协会筹办《诗刊》杂志,编辑部搜集到社会上流传的毛泽东的8首诗词,主编臧克家致信毛泽东:“因为它们没有公开发表过,群众相互抄诵,以致文句上颇有出入。有的同志建议我们:要让这些诗流传,莫如请求作者允许,发表一个定稿。”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对作品逐一进行校正,还另外提供了10首作品。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回信说:“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末,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37首,文物出版社则以集宋版书字体出版了线装本,两个版本内容相同。毛泽东对这本诗集十分审慎,他给发表过的27首作品署明了写作日期;补上了一些词的题目,如将《浣溪沙》改成《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改动了少数题目,如将《游仙〈赠李淑一〉》改为《蝶恋花·答李淑一》;对部分诗词正文和附注作了订正;为一些和词附上了原作。“六三年版”是毛泽东亲自参与审订、编辑的毛泽东诗词版本。 据曾担任毛泽东保健护士长的吴旭君回忆:从1963年3月至1973年冬,毛泽东对全部诗稿反复看过数次,对有些诗词作过多次修改。修改都由吴旭君作记录,等到推敲好的句子定下来之后,毛泽东再亲笔写到手稿上,然后叫她把修改记录烧掉。1973年冬天,他又叫吴旭君把全部诗词抄写一遍。毛泽东又作核对。如此反复,足见毛泽东对修改作品的严谨程度。 '''随意而为:无心插柳柳成荫''' 随着毛泽东诗词的陆续发表,毛泽东诗词手迹也不断公之于世。《念奴娇·昆仑》有5件手迹,《沁园春·长沙》有6件手迹,《沁园春·雪》有10件手迹。这些手迹蕴含着作品修改和流传过程的重要信息。毛泽东写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后,将手稿扔进纸篓,是[[田家英]]将其捡回并留存的。1956年12月4日,在致黄炎培的信中,毛泽东抄录了《水调歌头·游泳》,“以答先生历次赠诗的雅意”。1961年毛泽东将《虞美人·枕上》书赠给卫士张仙朋时说:“这个由你保存。”1962年2月,毛泽东把《卜算子·咏梅》抄赠刘思齐作为新婚贺礼。 毛泽东的诗词手迹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心境状态下书写的。他并不是对照诗集一字一句照录,往往是凭记忆,凭印象,加上他书写时已时过境迁,文字感觉和内心情感都可能发生了微妙改变。毛泽东诗词作品字词句篇的丰富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在手迹当中,未必都是刻意修改。 《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写成“层峦尽染”,“到中流击水”写成“向中流击水”;《七律·长征》中,“万水千山只等闲”写成“万水千山似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写成“最喜岷山千里雪”;《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牢骚太盛防肠断”写成“牢愁太多防肠断”;等等。这些字词比较接近,诗句含义没有实质性变化。有的时候,诗句的变化比较大。《贺新郎·别友》“人有病,天知否”一句,有的写成“曾不记:倚楼处”,有的写成“重感慨,泪如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一句,就有“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挥长戟”两种写法。 '''专家润色:采得百花酿成蜜''' 毛泽东的诗词成就举世公认,但他却很低调,与诗友平等交流,切磋诗艺。柳亚子、黄炎培等人每有新作,都会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则以诗回赠,而回信中常有“录呈审正”这样的谦辞。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写道:“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 1959年6月底7月初,毛泽东写了《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9月7日他致信胡乔木:“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郭沫若于9日、10日致信胡乔木,反馈自己的意见建议。9月13日,毛泽东再次写信给胡乔木:“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郭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七律·登庐山》“跃上葱茏四百旋”一句,原先是“欲上逶迤四百旋”,郭沫若认为“‘欲上逶迤’四字,读起来似有踯躅不进之感,拟易为‘坦道蜿蜒’”。而“热风吹雨洒江天”一句,原先是“热风吹雨洒南天”。郭沫若“觉得和上句‘冷眼向洋观世界’不大协谐。如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似较鲜明”。后来的定稿,显然是参考了郭沫若的意见。 1962年《人民文学》发表《词六首》之前,毛泽东将其寄给臧克家等人征求意见,1962年4月24日,毛泽东致信臧克家:“你细心给我修改的几处,改得好,我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出版之前,毛泽东委托[[田家英]]邀请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郭沫若、臧克家等诗人,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臧克家提了23条意见,毛泽东采纳了其中13条意见。 '''读者建议:听取溪流动地声''' 毛泽东不仅虚心听取名师大家的修改建议,对陌生读者的合理意见也非常重视。1952年元旦,东北大学教授罗元贞看到新中国的可喜变化,给毛泽东写信表达感激之情,信中还建议将《七律·长征》“金沙浪拍云崖暖”中的“浪”改为“水”。1月9日,毛泽东给他回信说:“1月1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道:“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1957年《诗刊》创刊号发表《菩萨蛮·黄鹤楼》时,“把酒酹滔滔”中的“酹”字写的是“酎”字。这显然是笔误,“酎”是名词,指经过两次或多次酿制的酒;“酹”是动词,指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和起誓,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樽还酹江月”中的“酹”字即为此意。复旦大学一名学生、江苏省泰县一个小学校长、福建省南平县的读者陈治等人,分别致信毛泽东,指出“酎”应改为“酹”。毛泽东看完后,让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他们回信,告诉他们所提意见是对的。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无比敬仰的伟大领袖,普通读者发现毛泽东诗词存在瑕疵,能提出修改意见,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错别字,需要有学识,更需要有勇气。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和为民情怀。1957年3月12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说:“当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他这样说,更这样做。正是这种态度使毛泽东能够从谏如流,认真听取读者建议。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毛泽东诗词的字斟句酌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