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李锐:我人生的五个二十年”的源代码
←
李锐:我人生的五个二十年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文件:李锐002.jpg]]<br> 我这一百年大致分可为五个阶段:第一个二十年上学读书;第二个二十年投身革命;第三个二十年被革命踩在脚下;第四个二十年复出工作;第五个二十年思考研究。<br> 我曾当过湖南省委宣传部长,又曾担任过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在两个最重要的部门工作过。我当过三位中央领导人的秘书:先是担任高岗的政治秘书;后来担任陈云的政治秘书;最后又担任了毛泽东的兼职秘书。在五九年庐山会议上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追随者”,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发配北大荒,几乎饿死;文革中又被关进秦城,住了八年监狱。平反后复出,加倍努力工作。<br> 我对党有两个重要贡献,一是写了一本《庐山会议实录》,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全貌;二是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阻止了邓力群可能被推举为总SJ。我一生的著作(不包括日记),总计超过一千万字。别人写我的东西也有几百万字。我从中组部的领导职务中退下来后,组织编写了一整套《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共计十九本,此外每个县都编了一本,搞清了历史上的好多问题。例如:井冈山时期肃“ΑΒ团”,杀了十万人;延安整风后期搞“抢救运动”,打出一万五千个“特务”,而国民党却说他们没能打进延安一个特务(见唐纵日记);文革期间,秦城监狱关押502人,多数是党的高级干部,死在监狱的30多人,精神失常60多人。<br> [[文件:李锐003.jpg]]<br> 李锐与崔敏交谈<br> 第一个二十年是读书,追求革命。<br> 我于1917年4月13日生于北平,祖籍湖南省平江县,父亲李积芳自幼好学,1905年被官派赴日本留学,他在日本生活五年,深知日本的国策就是要灭亡中国,由此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辛亥革命前回国,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担任了国会众议员。可惜英年早逝,父亲去世时我才五岁,上面还有两个姐姐。我的母亲是一位受过现代教育,有进步思想的女性,儿时母亲常对我们讲父亲的往事,教育我们如何求学做人,特别不要趋炎附势,品德最为重要。这些教导对我思想的形成潜移默化。母亲又把我送到当时新开办的最好学校——楚怡小学和岳云中学——读书,这两个学校都注重品德教育,校规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从小养成好习惯,还开设劳动课,种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还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各种球队,当时我就是校队的球员。我在中学阶段就喜欢写作,是办墙报的积极分子,还写过一篇名为《走》的小说,描写人力车夫的生活,结局是投奔了红军。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我少年时期的思想倾向。总之,父母、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对我一生走什么路,产生了重大影响。<br>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武汉大学,那个时期主要是受鲁迅文章的影响,思想更加激进。说实在的,在大学的两三年,并没有好好读书,净闹革命了。当时,我是学生中的领头人之一,积极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担任了“武汉大学学生救国会”的常务干事,创办了《救中国》杂志,我写的发刊词题目就是“团结、抗斗、救中国”。1936年上半年,我们收到了一份从美国传来的中国共产党号召共同抗日的“八一宣言”,并读了斯诺所著《西行漫记》,更加坚定了要寻找共产党的决心。由于当时在武汉没有党的组织,我们便联络了八个志同道合的人,于1937年2月正式成立了一个的自发党组织,定称为“武汉临时支部”。不久,我带着自发临时支部所有人的入党表去北平,找到了党的组织,自发临时支部所有成员都被接受为正式党员。因此我的党龄从1937年2月起算。<br> 第二个二十年投身革命,成为职业革命者。<br>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我和几位朋友到天津,又转赴烟台、济南,武汉、徐州、长沙等地,参加“青年救国团”等活动。1939年8月,我去重庆参加南方局青年工作会议,在重庆与《新华日报》记者范元甄结婚。南方局组织部长博古决定将我们调离大后方,送到延安去。会后,我和范元甄跟胡乔木同乘一辆卡车到了延安,在延安工作、生活了整整六年。<br> 到延安后,我先在中央青委工作,后调入《解放日报》,在第三版(国内版)负责写辟栏文章,主要任务是收集一些国民党区的情况、材料。我写的第一篇文章记得是《为大后方的大学教授呼吁》。<br> 1943年4月初,在“抢救运动”中,我被诬陷为“特务”,抓进保安处关押了两年。保安处的审问,通常是采用各种刑罚逼供,有的还长期带脚镣、手铐。在保安处对我审问时,因为我什么都不承认,审问者发脾气打了我一耳光。总的来说,对我的刑讯还不算太狠,一个是站,立正站着,不许动;再就是坐矮凳,时间稍长腿就肿了。审问的时候,有人持枪昼夜轮班监视,不许动,眼睛也不许眨。这样一直审了我五天五夜。和我关在一个窑洞的陈新,在我被审了五天五夜回监舍后,他跟我说:把他绑在十字架上,用鞭子抽,还坐老虎櫈、戴脚镣,比对我厉害多了。<br> 我从保安处放出来后,又回《新华日报》工作,我在《解放日报》前后不到三年,在报上发表过的文章和社论约有40篇。八十年代初,新华出版社为我出过一本《窑洞杂述》,全书22万字,这本书就是我在延安文字工作的汇总。<br>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彻底胜利。同年10月,我和范元甄随同赴冀热辽打前站的同志离开延安北上,经张家口到了承德,在承德创办了《冀热辽日报》。1948年2月,随东北局书记高岗到东北,作了高岗的政治秘书。1948年10月,解放军攻占锦州后,挥师东进,准备解放沈阳。东北局决定由陈云带领四千多人去接管沈阳,陈云让我随他去,这样我又当了陈云的政治秘书。接管沈阳后,随陈云一路巡视鞍山、本溪、安东,最后转到吉林、长春,走了将近一个月,印象最深的是丰满水电站。我过去没见过水电站,丰满那时有两台机组发电,大概是六七万千瓦,当时的感觉真是了不得。在鞍山和丰满看到了现代先进的工业生产,对我产生很大的震动,这是后来愿意转行搞水电的动因。<br> 随着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第二天,我就跟陈云到了北平,住在北京饭店。然后陈云就到西柏坡开七届二中全会,我没有去,在北平我帮陈云做了一件事,就是到琉璃厂买了许多从清末到民国以来经济方面的书,装了一大木箱,为他留在中央管全国的经济做准备。<br> 由于我一直想到下面做一些实际工作,经向陈云提出后,他虽不想放我走,一再挽留,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这样,1949年5月,我随南下部队回到湖南,先是负责创办《新湖南报》,任社长,后来调任省委宣传部长,在湖南工作了三年。1952年9月,被调到燃料部水电总局任局长(后转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终于实现了我献身于水电事业的宿愿。<br> 我在管水电时的一件大事,就是有关三峡工程的一场论争。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向毛泽东建议:要解决长江的洪水,必须在三峡修个大水库,把长江的洪水装起来。这件事给了毛泽东一个很深的印象。林一山在《中国水利》上发表了《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的长文,正式提出修三峡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他规划的蓄水高度是235米,比现在三峡大坝175米还高60米。也就是要把整个重庆都淹没了。这篇文章一出来,我们就看到了,我就在《水力发电》组织了一期长江规划问题专刊,一共八篇文章,从各方面论述三峡工程的问题。此后,双方争论不断,这样,不同意见便引起了高层的注意。本来毛泽东是赞成三峡工程上马的,他在1956年写诗欢呼“高峡出平湖”,已经表达了赞成三峡上马的意愿。1958年1月南宁会议时,他听说三峡工程有一个反对派叫李锐,便说:“那好啊,把林一山、李锐都找来,当面谈谈吧。”于是中央办公厅便通知我和林一山都赶到南宁,在毛泽东面前陈述各自的见解。<br> 我和林一山到达南宁后,当天晚上就开会,谈三峡。开会的房间很小,里面坐了二三十人,一个长条桌,大家面对面就坐。我们俩人坐在毛泽东的正对面。毛就问:“林一山,你要谈多久?”林一山说他要谈两个小时。毛又问我要谈多长时间,我说:“半个小时”。林一山的口才很好,他从汉元帝谈起,谈历代皇帝怎么防洪等,滔滔不绝讲了两小时。我感到他讲的中心不突出,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在座的人不一定都能听懂。轮到我时,就谈得尽量简短,深入浅出。我说:修这么大个水库专门来防洪是不行的,它主要是个水电站。长江跟黄河不同,是条很好的河流,现在长江在我们的手里,完全可以通盘考虑,用各种办法防洪。最后讲到了三峡技术上的困难,这么大的工程,最困难的问题是勘察,确定电站的大坝修在哪里,要对河流分段进行地质考察,这个选坝址的工作不是三五年能够完成的。这样一讲,大家都听懂了。毛泽东说:“好,讲得很好。但是讲了还不算数,每人再写一篇文章来,不怕长,三天交卷。”于是,我们又分别赶写了两篇文章。文章交上去后,我看到彭真那些人在我的文章上划了很多红杠杠,在林一山的文章上打问号的多。最后的会议上,毛泽东还批评林一山的文章写得不好,说你是师范毕业,文笔不适,这就把他的意见否定了。毛泽东夸奖我的文章写得好,把问题讲清楚了。三峡的问题就这样定案了。南宁会议出了个《工作方法六十条》,里面有一条是要“培养秀才”。毛泽东说,“我们就要培养李锐这样的秀才。”<br> 南宁会议快结束时,毛泽东出人意料地对我说:“李锐,你来当我的秘书。”对此,我完全没有精神准备,立即回答说:“我搞水电,很忙。”他说:“不要紧,兼职嘛。”这我就不好回嘴了。随后,我给毛写过三封信,委婉地反映了“大跃进”中的一些问题。毛看了这些信,对我能够反映一些真实情况,当时还是比较满意的。曾说:“李锐我感谢你呀,是共产党感谢共产党。”<br> 有一段时间,毛不断地表扬我,那时真可以说是被捧到了天上。万万没有想到,仅仅几个月后,庐山会议上风云突变,我又从半空中摔了下来,几乎粉身碎骨。<br> [[文件:李锐004.jpg]]<br> 李锐参加三峡大坝<br> 第三个二十年,被革命踩在脚下。<br> 1959年夏季召开的第一次庐山会议,无论在中共党史上或共和国历史上,都刻上了深刻的印记。那次会议无端地打出一个“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主要成员是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我因在会议期间同黄克诚和周小舟在一起有些议论,最后被定为“追随者”,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从此跌入无底深渊。<br> 从庐山下来,又经过几个月的揭发批判,随后被送到北大荒850农场附近的兴华村,与村里的一个单身老头同住。那时粮食不够吃,差点被饿死。我在北大荒得到的一个经验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挨饿。<br> 1961年11月,经在京的友人设法营救,我终于离开了北大荒回到北京。此时,范元甄提出要离婚,我说同意,就办理了离婚手续。水电部党组曾讨论过是否恢复我的党籍,未被通过,原因大概是由于范元甄在离婚后又写了两本揭发材料,里边有我和她私下议论的一些话(文革过后邓小平复出,他看过这两本材料,说:“太恶劣了!”下令把它给烧掉了)。由于党籍未能恢复,又把我下放到安徽大别山里的磨子潭水电站,给水库的职工当文化教员,也干些体力活。文革开始后就不让教书了,变成劳动改造。<br> 1967年11月11日,突然把我送上一架专机直飞北京,下了飞机就把我送到了秦城。事情的起因是:1967年夏秋之际,中央专案组来人向我调查毛泽东几个秘书的情况,我说胡乔木、田家英、吴冷西等人都没有问题,主席秘书中最危险的人是现在中央文革小组的陈伯达,并写了封信给总理,请他们转交。这下又闯下了大祸,当时的说法是“对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人,不能有一字一句的伤害。”由于我揭发了陈伯达,我的问题又升了级,被关进了监狱,一蹲又是八年。<br> 在秦城监狱,最厉害的是单间关押。一间小小的屋子,四面都是墙壁,看不到任何人,除了外面走廊里哨兵的脚步声之外,终日寂静无声。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久了,大多数人都会成为傻子或者被逼疯。我为了不至变成废人,就在监房里坚持跑步、锻炼。监狱里见不到纸和笔,我就利用一次跌伤后要来擦伤口的龙胆紫药水当墨汗,在马列著作的空白行间写字,一共写了400多首诗词,平反后,将这些诗词汇集起来,出了一本《龙胆紫集》,这恐怕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br> 我是1975年5月30日出狱的,出狱后,又被送回磨子潭。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形势发生变化,1978年胡耀邦执掌中组部,组织部通知我到合肥住院治病,年底又接到中央通知,1979年1月4日由合肥回到北京。从此,重返世间,后半生终于又见到了阳光。<br> 当年毛泽东提倡“六不怕”——不怕戴机会主义帽子,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对我来说,除了头颅尚在,这几个“不怕”都经历了,能活过来真不容易,在逆境中最终挺了过来,做到了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br> 第四个二十年复出工作,弥补已经失去的时光。<br> 我于1979年1月恢复工作,任电力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兼基建工程兵水电指挥部政委,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br> 1982年我已65岁,到了可以离休的年龄,但陈云让我到中央组织部组建青年干部局,我便到了中组部,先任青年干部局局长,后来担任了常务副部长。这一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四化”标准,选拔第三梯队,总共挑选了1000名省部级后备干部。这是一项极为重要又有深远影响的工作,后来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当选的中央领导人,大部分都从这1000人中产生,现在还有约600人在位,可见当时的工作成效卓著。<br> 我在中组部的另一项工作,是组织编写了一整套《中共组织史资料》,由我担任编纂领导小组组长。这套史料搞清了历史上的好多问题,功不可没。<br> 我曾被选为中共12届中央委员,又曾是12、13届中顾委委员。<br> 第五个二十年思考研究,力求搞清楚更多的问题。<br> 离休以后,我还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党的事业,将精力集中于思考和研究,希望能够搞清更多有问题。有人说我是“毛泽东研究专家”,不错,我一生写了评介毛泽东的五本书,对毛一生的功过是非作了实事求是的介绍与客观的评论,对他晚年犯错误的原因也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但他晚年所犯的错误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必须认真地剖析和清理,我认为这对于党的建设和国家的进步都是有益的、必要的。<br> 我在晚年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核心内容,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由此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大门。以往的主要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又不受制约,邓小平提出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并采取了若干相应的措施。然而,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阻力重重。当前,经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的滞后更令人不安。新的矛盾不断出现,不稳定因素日益突显。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不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思路去积极解决矛盾,而是向后看,试图用高压和完全否定个人自由来求得表面上的安定。我对这些情况颇感担忧。记得在八十八岁米寿时,写过一首自寿诗,最后两句是:“唯一忧心天下事,何时宪政大开张。”宪政民主应当是我们不懈的追求。<br> 人生在世,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为之奋斗的事业,更要对得起历史。这是我对后来者的殷切期待,愿与朋友们共勉。(记录:崔敏)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李锐:我人生的五个二十年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