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散文集稿:白鹿洞书香”的源代码
←
散文集稿:白鹿洞书香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返回:[[龙莆尧:散文集稿]]<br> ---- {{5}} '''白鹿洞书香'''{{4}} <br> '''一'''<br> 未参加这次市文史研究馆组织的白鹿洞书院采风之前,“白鹿洞书院”这个名字一直收藏在我记忆仓库一个空空的锦盒里。<br>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一次黄埔区的文史调研中,我来到横沙村。村中有罗、朱、莫、黎四大姓氏,在朱氏聚居之处,我见到一个古门楼,门楼匾额上书“鹿洞”二字,在离门楼不远的朱氏大宗祠门口,赫然挂着一副门联:“开族派于沙头近挹雷峰秀气;振官声于岭表丕承鹿洞遗风”。两处重地都提到“鹿洞”,我明白,这里的朱姓族人一定跟“鹿洞”有莫大的关系。一问,方知这“鹿洞”是指南宋大儒朱熹曾经主持过的江西白鹿洞书院,再一查,原来这横沙朱氏竟是朱熹四世孙朱澄的后裔。<br> “白鹿洞书院”从此储存进我的记忆里。<br> <br> '''二'''<br> 这20多年来,我曾三次到江西,其中两次上庐山,但都与白鹿洞书院擦肩而过,所幸这第四次到江西是直奔白鹿洞书院而去的,这才令我记忆仓库里那有“名”无“实”的锦盒得到填充。<br> 来到庐山东南麓的白鹿洞书院,禁不住心头一震。四山环合,中流溪水,茂林修竹,清邃幽深,这里确实是一个供人静心读书的好地方,难怪晚唐时,李渤来到这里便不愿走、走了又重来了。当年李渤与其兄李涉钟情这里的山水及灵气,结伴隐居在这里读书,后来,李渤考取了功名,做了江州刺吏。庐山在江州治下,旧地重回,一番感慨之下,他在这里劈树开山、修筑亭台楼阁、并广植花木,使这里成了文人墨客爬山涉水也要登临的洞天福地。因为李渤在此隐居时曾养有一只白鹿,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作白鹿洞。<br> 时间来到了南唐升元四年(940),先主李知诰也看中了这个地方,他下诏在这里创办“庐山国学”。在皇帝的亲切关怀下,这庐山国学的声名迅速雀起,竟与国都金陵秦淮河畔的国子监齐名,一时间,全国学子蜂涌而至。如果说,在此读书是李渤开了先河,那么在此收徒办学,应该是从李知诰创办的“庐山国学”开始的。到了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这里被正式命名为“白鹿洞书院”,这时的白鹿洞书院,已驰名天下,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并称为全国四大书院了。<br> 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必然连带着文化教育的盛衰,白鹿洞书院也免不了在历史的长河里浮浮沉沉,废了又兴,兴了又废。兴时,当有能人执掌,废了,自有能人复兴。南宋时,白鹿洞书院已像失去半壁江山的小朝廷一样,显得不大景气。淳熙六年(1179),这里终于迎来了大儒朱熹。这时,朱熹知南康军,而庐山正在南康治内。<br> 与朱熹不期而遇,是白鹿洞书院的幸运,凭着对传播知识的热忱和自身的学识及能力,当然还有手中的权柄,朱熹全面复兴了白鹿洞书院。当是时,他自任洞主,亲自上堂讲学,大兴土木之外,还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学生、划拨田产、并奏请皇帝御赐匾额和书籍,使断壁残垣、荒草丛生的书院换了新颜。38年后,朱熹的儿子朱在又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他继承父志,除对书院旧物进行修葺之外,还增建了会文堂作为讲学和聚会场所。朱家父子的继往开来,使白鹿洞书院在江西、乃至全国众多书院中继续保持领跑,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书院教育的典范。<br> 在以后的日子里,白鹿洞书院一直在起起落落中前行,期间不乏像朱熹那样的中兴者,来自广东东莞的翟溥福就是其中的一位值得书写的人物。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已毁于战火,直到明正统元年,才进行第一次维修。两年之后,时任南康知府的翟溥福率僚属捐俸,用以修葺和增建白鹿洞书院,先是新建了大成殿、大成门和贯道门,接着又修了明伦堂、先贤祠、两庑、仪门及燕息之所,从此,沉寂多时的白鹿洞书院的大名又复闻于天下。可以说,翟溥福的这次维修,基本奠定了明清以来白鹿洞书院建设的规模和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顶峰。<br> 当然,以后的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以及清代历朝,当事者对白鹿洞书院还有多次的维修。作为一国之君,康熙皇帝也不甘落后,他不但挥动大笔为书院题匾,还向书院赠送包括自家珍藏在内的书籍。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帝下令变法,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也应运而变,延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白鹿洞学堂停办,宣統二年,清廷废白鹿洞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美誉的白鹿洞书院延续了一千多年以后,终于画上了句号。<br> <br> '''三'''<br> 白鹿洞书院之所以延续一千多年而不废,表面上看来是因为历代的热心人士接力维护,但究其实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使然。外族可以夺取大汉的江山、建立自己的政权,但不能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满清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统治者可以让全国的人都留着一条跟满人一样的辫子,但是,中国读书人手中捧的、科场上考的仍然是四书、五经!<br> 白鹿洞书院正是一个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所在。<br> 在我看来,历来投身白鹿洞书院的人,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为应对科举考试而来,而另一种则是来寻求、切磋或传播学说的。<br> 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庐山国学创办之时,科举制度已在中国设行了350多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已成了国人唯一的途径,因此,这里成为国人为驰骋科场而厉兵秣马的场所是理所当然的事,名师出高徒,从这里走出众多科场高手也是预想之中。据统计,白鹿洞书院自创办到废止的近千年中,共走出进士102名,其中,有伍乔、刘式、戴衢亭3位状元。在中国推行科举制度的1300余年中,其间产生进士10余万,状元660位,相比之下,白鹿洞书院这一组数字,实在算不上辉煌。从中可见,白鹿洞书院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传播、切磋学说的场所而存在的,朱熹主持复兴之后,更是如此。<br> 朱熹推祟的理学发端于北宋的周敦颐,没有史料证明周敦颐到过白鹿洞,他落脚庐山时,也许白鹿洞书院正在废弃之中,但他创立的濂溪书院却正在庐山的莲花峰下,这里是他培育程颐、程颢兄弟成才的玚所,也是他自己的终老之地。周敦颐逝去106年之后,朱熹举起了修复白鹿洞书院的大旗,这时,理学已经程颐、程颢发扬光大,朱熹则成了这门学说的集大成者。<br> 就在朱熹大力推崇理学的同时,一个与理学相悖的心学悄然而生,其始创人便是陆九渊。同是源自儒家的两派学说悖行已有一段时间,而朱、陆二人也终于有了第一次面对面的交锋,淳熙二年(1176),两人相会于信州鹅湖寺。当时,朱熹提出学而至知,先博览而后归之约,而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本心,然后加以博览,他认为本心之性千古不变,明心功夫终究久大。双方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br> 6年之后,朱熹诚邀陆九渊到白鹿洞讲学,在那里,陆九渊为白鹿洞书院的学子们详细讲解了《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朱熹的门徒们听得津津有味,连朱熹也兴奋得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课后,他请陆九渊书写这堂课的讲义,并将讲义刻于石上以作纪念。到了明正德十四年(1519),这时离陆九渊到白鹿洞讲学已过去了300多年,陆氏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召集门徒来白鹿洞聚讲,聚讲的中心议题,自然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而此时,白鹿洞的洞主正是王阳明的忠实门徒蔡宗兖,可见,白鹿洞原是百家争鸣的所在。<br> 时至于今,周敦颐、朱熹和王阳明的塑像,正分别静立在白鹿洞书院不同的院落里。<br> <br> '''四'''<br> 在明伦堂与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交流之后,我们一行12人当晚住进白鹿洞书院的延宾馆中,这延宾馆缘自“握发延宾,礼待贤士”的古训,由朱熹始建。这是一组坐北朝南、类似四合院的建筑,北面高处是春风楼,据说是洞主下榻和著述之处,楼前,是朱熹的塑像。我们分别住在东西厢房里,房间中,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床边,特别摆了一个陈列着不少书籍的书架。<br> 入夜,空山寂寂,缕缕书香伴我入眠。<br> (2018)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5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散文集稿:白鹿洞书香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