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打不死的张铁生”的源代码
←
打不死的张铁生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5}} 原创2022-09-13 17:08·上官茂华<br> 前言:在新中国最近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张铁生无疑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也是一个必将写进历史的人物。这位1950年出生于辽宁兴城的汉子,一路走来,他那大起大落得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人生之路堪称中国近几十年来之最。以至于我们要用“打不死的张铁生”这样的标题来抒发我们情感,感叹张铁生的与众不同。<br> <br> 是的,张铁生的人生篇章,远远超出了普通的自然叙事或累赘的琐事堆积,浓缩成了灵魂层面的险要而又壮观的景致,令人叹为观止! <br> [[文件:张铁生01.jpg|600px]] <br> '''一、功罪荣辱皆因时''' <br> 1968年10月,18岁的张铁生初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到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落户。这一干就是5年,还当上了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副队长。 <br> [[文件:张铁生02.jpg|600px]] <br> 1973年6月,他被贫下中农推荐参加高考,走进考场的他思前想后,忍不住在试卷背后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封信会使他声名鹊起,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br> 尊敬的领导: <br> 书面考试的进行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商谈一谈。 <br> 本人自1968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近18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27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地)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所以愿意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法外的浪荡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烦(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他们的自由生活和为个人的努力,等于了我的为人民热忱忘我的劳苦工作和诚恳的心。人们把我送到这里来,谈些什么呢?总觉得实在委曲(屈)。]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专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为贫下中农事业的事业心和自己自我革命的良心的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的忙,在这个人与任何利益直截(接)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地方就在这里,几个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什么,总觉得实在的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br> 我是抱着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虽然很浅,但我印象很浅,有2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如洗,自我表现胜似黄牛,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的并非可耻,可以勉强的(地)应负(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作(做),我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签(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br> 我所理想和要求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br> 白塔公社考生张铁生 <br> 这封信之所以会使张铁生声名鹊起,是因为这封信引起了当时辽宁省主持教育工作的革委会副主任毛远新的注意。毛远新是毛主席的侄子,革命烈士毛泽民的儿子。 <br> 张铁生的这封信为什么会引起毛远新注意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br> 我国于1972年恢复高考(这个高考是指当时的工农兵学员招生,别于77年的恢复高考),73年开始正式招生。毛远新1973年见毛主席时,毛主席问了他一个问题:下乡2到3年的知识青年该怎么参加考试上大学? <br> 带着毛主席提出的问题,毛远新回到辽宁,在盘锦地区调查了六七个地方,发现大量的干部子弟已经在恢复高考后回城了,有的是请了家庭教师辅导,参加考试上大学的,这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弄得生产队长们直骂娘。 <br> 而留下来的知青任务则更加繁重,每天要劳动十几个小时,休息都不好。 <br> 毛远新把当时的农业生产归纳为“三个一不过十”:5.1整田,6.1插秧,7.1要插完,最晚不过7月10号,必须全部插完。这些留下来的知青,生产任务很重。这样,单凭一张高考卷来决定谁上大学谁留下来继续搞生产,那就对留下来的知青很不公平。 <br> 毛远新看了张铁生的信后,派人实地调查张铁生情况。 <br> 调查组经过一个礼拜的调查,证实了张铁生信中所述完全属实。张铁生本人表现也不错,在生产队当副队长,工作认真负责,劳动积极带头,是个好知青。调查组还告诉毛远新,张铁生下乡的那个生产队是个穷队,唯一的财产是一匹马,马生病了,张铁生牵着马走遍全县却找不到治好马病的办法,最后马死掉了,他大哭一场。这也是他报考沈阳医科大学兽医专业的原因。张铁生想学成回来给牲畜治病。 <br> 听了这个情况汇报后,毛远新对省委开会,就怎么考试的问题提出的多种多样的方案中,他倾向于334方案了。就是中学毕业统计成绩占比30%,劳动表现、群众评议占比30%,高考成绩占比40%。 <br> 但这个方案他也没把握,就建议把张铁生的考卷在报纸上公布出来,征求广大知青的意见,看怎么高考才比较合理,对一直参加劳动没有时间复习的知青比较公平。省委常委会同意了,在《辽宁日报》把张铁生的考卷和信刊发了。没想到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都转载,包括编者按。 <br> [[文件:张铁生03.jpg|600px]] <br> 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对张铁生的信给予了肯定。在同年10月十大开完后毛远新去北京治病见毛主席时,毛主席对毛远新说:“这封信(指张铁生的信)很好啊,是向旧的教育制度挑战,十大的党章不是规定提倡反潮流吗?张铁生的信是在反潮流啊。”这样毛远新也就放心了,知道不会挨毛主席的剋了。 <br> 毛主席又问毛远新:“编者按也写得好啊,你看过了吗?”毛远新说:“那是我写的。”毛远新就把调研的过程,张铁生的信的来龙去脉都说了。 <br> 毛主席问:“那张铁生参加十大了吗?” <br> 毛远新说没有。 <br> “那为什么不让他参加?”毛主席追问。 <br> 毛远新说:“他党员都不是怎么参加?” <br> 毛主席又说:“那你们怎么不吸收他入党?” <br> “这……”毛远新回答不了,因为他只是在搞一个考试的方案,没有想到反潮流、上新闻这些事情。 <br> 毛主席见之对毛远新说道:“过去那些考上状元的,有几个有真本事的?反而是那些举人都没考取的,有的还有些本事。蒲松龄50多岁考到70多岁,也没有中状元,他成了古典小说的大师。吴承恩、曹雪芹他们好像秀才也没考上。这个还可以考证一下。你们医学院教授是现代的蒲松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书本知识,一种是实践知识,旧的教育制度,就是不重视实践知识。”然后毛主席又提出一些建议,如农业院校毕业生合格不合格,要在生产队当一个技术员看看,工科院校毕业生合不合格,可不可以考虑在一个技术工种里干三级工看看。医学院学生第一个学期应该到医院去伺候病人,端屎端尿,喂水喂饭,医学院学生首先就是要培养对病人的态度,对病人的感情。 <br> 毛远新说,我们去试试。 <br> 回去后就在沈阳医学院,沈阳农学院搞试点,但是试点还没搞完,文革结束了。 <br>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毛远新被判了十几年。 <br> [[文件:毛远新01.jpg|600px]] <br> 有了毛主席对张铁生的肯定,张铁生不“火”都不可能了!1973年秋天,张铁生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并被破例发展为党员。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他当选为人大常委,受到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1975年8月,他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 <br> [[文件:张铁生04.jpg|600px]] <br>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辞世,10月,“四人帮”被粉碎。随后,张铁生被学院撤销党内外职务、开除学籍,被公安机关逮捕羁押。 <br> 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在案件审理中,张铁生没有委托律师辩护,拒绝了法院为他指定辩护人。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张铁生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刑期自1976年算起,1991年10月16日获释。 <br> 张铁生出狱后创立了“天地”品牌,1997年率天地饲料厂加盟禾丰牧业,成为是东北最大的饲料企业禾丰牧业七君子之一,持有3200多万禾丰牧业股,目前身价直逼10亿。 <br> 禾丰牧业董事长金卫东先生有诗云:“海到天边金做岸,山登绝顶云为峰,俊松枝头凤久立,涛声依旧彩梅红。”用于评价张铁生,可谓恰如其分。 <br> '''二、是非毁誉不由人''' <br> 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当下可能没有人比张铁生对此有更深的体会。张铁生一开始肯定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如此大起大落。他本来就只想做点实事说些实话。然而,他又如愣头青一般闯进了政治漩涡,这个漩涡,很快把他举向万人赞颂的“反潮流英雄”,又很快把他摔成万人批判的阶下囚,使他饱尝了15年的牢狱之灾。出狱后他又成为万人敬仰的企业家。 <br> 纵观 张铁生走过的路,人们在为之感慨的同时,忽然发现张铁生还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从中可以折射出很多值得回味和反思的极有价值的东西。 <br> 首先,人们不禁要问,张铁生真的有罪吗?他真的是犯了“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罪吗?就事论事地讲,他既没有真的反革命,也没有阴谋颠覆国家政权。他既无心更无力。对此,只要是神经正常的人都能看到。他只是不经意间撞入了政治漩涡而已。是有人需要他有罪。 <br> 第二、张铁生真的是“白卷英雄”吗?“白卷英雄”是有人给他量身定制的绰号,不亚于他法定罪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绰号已经超过了对张铁生定罪的范畴,而是嘲讽他所处的时代,暗指那个时代不但少了一代人,而且大学里就读的竟然也是“白卷英雄”。 <br>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淀,人们也知道了张铁生当时的考试成绩并不是白卷,除了化学成绩只有6分外,其他各科成绩并不比人差。人们也才猛然清醒,辽宁农学院录取张铁生的不是张铁生的考分,而是张铁生"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这封信虽然有几个错别字,但也遮盖不住张铁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特别是展示的思想境界到现在也为历届考生之罕见或未见。这样的考生,怎么也不能说成“白卷英雄”呀。 <br> 如果说那个时代少培养了一代人,人们通过张铁生回头一看一想,更是会立即否定这一结论。张铁生本人就是明证。他26岁入狱,出狱时已经41岁,15年的刑期一天也没减。从这个年龄开始,白手起家创业,竟然在十来年的时间成为身价过亿的企业家,这种能力来自何方,谁能否定正是那个年代培养出来的老底子么?而且,这老底子是多么厚实!怎么能说那个时代少培养了一代人呢? <br> 第三、张铁生反映的高考问题真的没有价值,需要批倒批臭吗?张铁生当年答卷背面写的《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中,提出社会责任和上大学,哪个应该放在第一位的问题。一个大学生是不是应该把个人利益看的高于一切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强调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大学生要通过和人民群众的结合,解决立场和感情问题。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这没有意义吗?这不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吗?时至今天,我们的教育给出过比张铁生更令人满意的答案吗?没有呀。 <br> 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不能让教育只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是反社会的精英,这不是任何国家办大学,都要重视的首要问题吗? <br> 而我们的教育,这些年来,老师公开在课堂上讲学习目的,就是为“住别墅、开宝马、娶美女”,“挣不到四千万就别回来见老师”。张铁生这“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难道不需要深思吗? <br> 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只注重书本知识,只凭一纸考卷定终身古代科举模式,它既不能衡量出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又造成了严重的理论与实际的脱离。而且,应试教育教的是知识的奴隶,而不是教做知识的主人。应试出的多是高分低能。这也是无人不晓的事实了。教育要改革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当年张铁生提出的问题正在彰显着超越时代的价值呢。 <br> [[文件:张铁生05.jpg|600px]] <br> 其实,张铁生的价值并不是没人知道,而是有不少人知道,而这些知道张铁生价值的人中,当首推张铁生的同学,后来的妻子董礼平。 <br> 他俩是同庚的大学同学。董礼平是全班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是全班唯一留校的工作者。为了这值得珍惜和拥有价值,张铁生被押送回母校批斗后带走时,董礼平默默相送,全校只也只有她这一个同学相送。张铁生服刑15年,她在铁窗外等了5400多个日日夜夜。张铁生走出凌源监狱的大门时,第一眼看到的也是董礼平。张铁生41岁白手起家创业,靠的也是董礼平张罗。董礼平还不顾世俗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偏见,在张铁生出狱仅84天后就义无反顾地与张铁生结婚。 <br> '''三、打不死的张铁生''' <br> 案件的实质是真相,政治的实质是需要,张铁生凭什么能横跨案件失真和政治需要这两大死劫而写出传奇人生呢?这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br> 研究张铁生的传奇人生,我们会发现张铁生身上始终有有一种坚毅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品格。这个世界上,能使人在历经磨难而不倒,受尽劫难而不衰,最终赢得柳暗花明的也只有精神信仰。毫无疑问,这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时代赋予张铁生的。 <br> [[文件:张铁生06.jpg|600px]] <br> 细究起来,赋予张铁生精神力量的便是他18岁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激发他的精神力量的则是他5年的下乡知青生活。 <br> 他是奔着理想响应伟人号召下乡去的。随后遭遇的贫困,持续地激发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亲眼看到了国家是多么需要劳动者和建设者,需要广大知青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他深深理解了伟人号召的意义,知道投身这一历史潮流的一代知青的个人命运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已经联系在了一起,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空前激发和提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 <br> 精神的火焰一旦点燃就不会熄灭。张铁生没有急于返城,针对生产队里劳动力紧张不够用的现实情况,纵是高考临近也没有抽时间专门复习功课备考,而是坚持到高考的最后一刻才匆匆赶到考场。报考的专业也是服务于农村的畜牧专业。 <br> 张铁生的插队知青经历,不但得到了生产队干群的交口称赞,与朝夕相处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自己也成了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 <br> 其实,这个时候的张铁生,从实践之中学到的知识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能力,以及他起到的作用,已经是无愧于共和国顶天立地的一代知识青年了。 <br> 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成了张铁生的人生所想所愿,纵使在辽宁省凌源监狱度过的15个春秋里,张铁生也是主动要求担任凌源监狱卫生所的医生兼护士,负责全监狱犯人的医护工作,且从未出过差错。 <br> 出狱后的张铁生四处找工作。最初,是朋友见他生活困难,给他介绍了一家外资公司任职,报酬还不错,张铁生却不去。在他心里,始终是祖国第一,自己国家的企业第一。当他成为亿万富豪的时候,他想到的也不是自己如何独自享受生活,而是报效社会。2016年12月24日,张铁生减持股票,并发表了一份减持股票的声明(见截图)。 <br> [[文件:张铁生07.jpg|600px]] <br> 按当时的股价,张铁生减持800万股可筹8000多万元,其中的一多半钱,张铁生都用来做社会公益。张铁生每年都要拿出很多钱来做公益做慈善。 <br> 经历强加的苦难的张铁生,没有怨恨社会,没有怨恨任何人,而是努力创造,虔诚地回报他脚下的土地,他是真正的“我爱脚下的土地,我爱的流泪”的人,他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者。 <br> “擦清历史的镜子,走好未来的路”,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社会,需要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社会,就会走向深远,走向伟大复兴。 <br> 张铁生不死! <br> (附注:此文写于两年前,现在的张铁生怎么样没有关注) <br>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42788715360928292/?app=news_article×tamp=1663111091&use_new_style=1&req_id=202209140718110101351650980822FC77&group_id=7142788715360928292&wxshare_count=6&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5f58abe4-f315-4053-8f05-f4ab48acb88e&source=m_redirect 来自今日头条]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5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打不死的张铁生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