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戴维•柯普的作曲软件EMI”的源代码
←
戴维•柯普的作曲软件EMI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戴维•柯普(DavidCope)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也是古典音乐界极具争议的人物。柯普写了一些计算机程序,能够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他写出的第一个程序名为EMI(ExperimentsinMusicalIntelligence,音乐智能的实验),专门模仿巴赫的风格。虽然写程序花了7年,但一经推出,EMI短短一天就谱出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圣克鲁兹的一次音乐节上演出。演出激动人心,观众反应热烈,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碰触到他们内心最深处。观众并不知道作曲者是EMI而非巴赫,而等到真相揭开,有些人气得一语不发,也有人甚至发出怒吼。 <br> EMI继续更新,学会了如何模仿'''[[贝多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和[[斯特拉文斯基]]。柯普还为EMI签了合约,首张专辑《计算机谱曲的古典音乐》受到意想不到的欢迎。人红是非多,古典音乐爱好者的敌意也涌现出来。俄勒冈大学的史蒂夫•拉尔森(SteveLarson)就向柯普挑战,来一场人机音乐对决。拉尔森提议,由专业钢琴家连续弹奏三首曲目,作曲者分别是[[巴赫]]、EMI以及[[拉尔森]]本人,接着让观众投票是谁谱了哪首曲子。[[拉尔森]]坚信,一边是人类的灵魂之作,一边是机器人的死气沉沉,观众肯定一听就能判断出。柯普接下了战书。在指定的当天,数百位讲师、学生和音乐迷齐聚俄勒冈大学的音乐厅。表演结束,进行投票。结果呢?观众认为是[[巴赫]]的其实是EMI,认为是[[拉尔森]]的其实是[[巴赫]],而他们认为是EMI的,其实是[[拉尔森]]。 <br> 还是有人继续批评,说EMI的音乐虽然技术出众,但还是缺了些什么,一切太过准确,没有深度,没有灵魂。但只要人们在不知作曲者是谁的情况下听到EMI的作品,常常会大赞这些作品充满灵魂和情感的共鸣。 <br> EMI成功之后,柯普又继续写出了更复杂的新程序:安妮(Annie)与EMI谱曲是根据预定的规则不同。Annie则是基于机器学习,他会随着外界新的音乐输入,不断变化发展音乐风格形成自己的生产体系。就连柯普也不知道安妮接下来会谱出什么作品。而且事实上,安妮除了写音乐,还对其他艺术形式很感兴趣,比如俳句(一种短诗)。2011年,柯普出版了《激情之夜:人和机器所作的俳句两千首》,其中有一部分是安妮写的,其他则来自真正的诗人。但书中并未透露具体篇目的作者是谁。如果你认为自己一定可以看出人类创作与机器产出的差异,欢迎挑战。 本文摘录自《未来简史》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戴维•柯普的作曲软件EMI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