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我亲历了《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的源代码
←
我亲历了《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5}} 《文汇读书周报》第1731号第八版“书刊博览” 我亲历了《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 阿炳是中国民间音乐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大师。他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不朽经典。本书作者黑陶通过数年寻访,对16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他们这些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逼近于真实的、在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长久挣扎的盲人音乐家肖像。本文的受访者是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已退休的教授黎松寿。 [[文件:二泉映月-1.jpg]] ▲《二泉映月 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 黑陶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和阿炳认识,直接原因是住得很近。我们家住无锡城里的图书馆路4号,与 30号阿炳所在的雷尊殿近在咫尺。 20世纪20年代末,我和图书馆前的一群童年伙伴常去雷尊殿大殿上做游戏,到大殿对面阿炳矮平房内听他说新闻讲笑话的时候,阿炳已经双目失明,以上街卖唱为生。阿炳的矮平房有30平方米左右,屋内桌椅残缺不全,床是竹榻,灶是行灶,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我们一家都非常喜欢音乐,我父亲60岁还在学拉小提琴。我上小学时,父亲就为我买了把高档次的老红木二胡让我练琴。因为在音乐上有共同语言,又住得近,所以我们一家和阿炳交往较多。阿炳当年总叫我的乳名松官,而要我叫他阿炳。 我以为,二胡、琵琶、说新闻是阿炳的艺术三绝,而绝中之绝是他的二胡演奏技艺。阿炳的二胡技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阿炳二胡厉害在两根弦。一般人的二胡都配用丝质中弦和子弦,阿炳却用粗一级的老弦和中弦。两根弦绷得又紧又硬,手指按弦非用足力不可。阿炳的双手满是老茧,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左手的掌面以及除拇指之外的四个指的指面上,处处是苦练的标记。他所拉二胡的音色又糯又甜,而且甜而不腻,糯而不黏。他的琴音嘹亮异常,音波传递极远,根本无须借助话筒扩音器等电声设备。当年只要一踏进崇安寺山门,就能听到阿炳的胡琴声,崇安寺里很闹,声音很杂,但是随便什么声音都压不住他的琴声。阿炳的二胡声有股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瞬间便能引发听者心灵的共鸣,使你的心潮随着乐曲的旋律而起伏荡漾,听过他演奏的人无不有着“一曲难忘”之感。可是这位身怀绝技的超人,在旧社会里始终湮没无闻,没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 这首日后名扬中外的 二胡独奏曲的初稿形成了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我到南京,在下关火车站工作。1948年冬天我第一次和[[杨荫浏]]先生见面。杨先生作为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当时在南京古林寺前的国立音乐院当教授。认识杨先生后,经他介绍推荐,我跟他的同事、著名二胡演奏家[[储师竹]]先生学二胡。储先生是宜兴人,名气很大,是[[刘天华]]先生的大弟子。 1949年冬天的一天,我去储先生那里上课。因为天冷,正式上课前,我想先活络活络手指,无意间便拉出了后来定名为 《二泉映月》的这首曲子的某一段旋律,并顺势拉了下去。在一旁的[[储师竹]]先生听着听着,认真起来,不待我拉完,忙说:“停一下,停一下,这是什么曲子?”我回答说:“这是我们无锡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上街卖艺,边走边拉的曲子。”“这是什么人作的,曲名到底叫什么?”储先生步步紧逼。“我也问过他好几次,他老是说瞎拉拉的,没有什么名字。”我这样回答。 “你能把它完整地拉一遍吗?赶快拉!”[[储师竹]]先生迫不及待。 这首曲子我在无锡听得太熟悉了,凭着记忆,我完整地把它演奏了一遍。凝神屏气的储先生听完之后,用异乎寻常的激动口吻说:“这是呕心沥血的杰作!绝不是瞎拉拉就能拉出来的!” 储先生大感兴趣,要我专门聊聊阿炳,我把阿炳的家庭身世和坎坷经历简单地讲述了一遍……谈话间,[[杨荫浏]]先生正好进来,他听到我们在谈阿炳,也插进来说:“你们说的这个[[华彦钧]](阿炳道名),也是我的琵琶先生,我11岁就向他学过琵琶,那时他只有十七八岁,但已经是无锡城里有名的音乐道士了;此人确实有才华,他双目失明后,我还曾向他讨教过梵音锣鼓。” 我向两位先生介绍,此时阿炳已长期在家休养,时常吐血,靠卖些治“丹毒”的草药偏方,加上同居的女人董催弟 很多地方写成董彩娣,但应该是董催弟 的孩子接济,勉强糊口度日。 杨先生听完后,深为其忧,要我下次回无锡后,代向阿炳问好,并关照我要设法尽快把阿炳的曲调全部记录整理下来,不能大意失荆州,再耽误恐怕就来不及了,一旦失传会抱憾终身!杨先生神色凝重。储先生在一旁也一再叮嘱。 这年清明,我回无锡见到了阿炳,转达了[[杨荫浏]]先生的问候。阿炳面色黄里泛青,比以前清瘦,不过精神尚可。寒暄过后,我向阿炳提出要听他拉一曲,并且指明要听他以前每晚边走边拉的那支曲子。阿炳几番辞谢,但经不住我一再央求,终于拉了。我对阿炳说,我已经凭记忆把曲谱写出了小样,并请求他再拉几遍,越慢越好。阿炳听后又从头到尾拉了两遍,我发现曲谱小样除了主旋律的乐句在第二次演奏中少出现一次外,其余无甚差别。再加上演奏用的弓法指法,这首日后名扬中外的暂无曲名的二胡独奏曲的初稿便形成了。 回到南京后,我把记录的曲谱请两位老师审阅。两位老师问我,阿炳是否还有其他二胡曲,我说不但有,还有琵琶曲。我以前就想自己出钱陪阿炳去上海唱片公司灌唱片,但他不肯去。我向两位老师提出,曲谱记得再好,也无法记录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最好把音录下来。杨先生听后说,他最近看到一份音乐资料,说国外已有携带式钢丝录音机,如果音乐院有的话,就尽快去无锡。 没过几天,南京和无锡同时宣告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原国立音乐院正式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并由南京迁往天津,马思聪任院长。学院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所,[[杨荫浏]]先生任所长,杨先生的表妹[[曹安和]]教授和[[储师竹]]教授任研究员。约莫是在1950年6月,[[储师竹]]先生告诉我,音乐研究所已配发了从外国进口的一台携带式钢丝录音机。 我立即写信给[[杨荫浏]]先生,反映阿炳身体很差,建议速到无锡录音。杨先生回信,称暑假就来。我把这个消息转告阿炳。阿炳听说要为他录音,只说这是混饭吃的玩意儿。我反复劝说解释后,阿炳才勉强同意:“免得扫你们的兴,说我阿炳勿受人抬举,让我试试再决定吧。” 想了很久,阿炳说, 那就叫它《二泉印月》吧 1950年8月下旬,[[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回无锡过暑假。到了之后,要我马上与阿炳约定录音日期,并要我找一安静场所录音,以免杂音干扰。阿炳已经很久没摸乐器,而且这时他自己家中已没有可用的乐器。我们帮他从无锡的中兴乐器店借来二胡,[[曹安和]]先生则借给阿炳琵琶,阿炳练了几天,以便录音时更有把握。我的岳丈曹培灵当时在无锡佛教协会主事,因此录音场所就定在公花园旁边佛教协会所属的三圣阁内。 1950年 9月 2日晚上,我亲历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最初的录音过程。 当晚在录音现场的共有八个人:阿炳、董催弟、[[杨荫浏]]、[[曹安和]]、无锡祝世匡、我本人、我爱人曹志伟、我岳丈曹培灵。现在这八个人就只剩下我和我爱人这一对了。 晚上七点半,[[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先生在三圣阁内静静恭候着阿炳的到来。 阿炳刚进门,就大声喊:“杨先生,杨先生久违久违,想煞我了!” 大家注意到在董催弟的搀扶下,阿炳身背琵琶,手执二胡,穿戴得很整齐,梳洗得干干净净,脸上也很有光彩。 杨先生闻声出迎,手挽手地把阿炳引入阁内,代他放好乐器,请他入座。 小叙片刻后,阿炳问,怎么录法? “我喊一二三后,你就像平时那样拉,从头到尾奏完一曲,中间不要说话。”杨先生边答边问:“你先拉二胡还是先弹琵琶?” 阿炳说:“你先听听胡琴再说。”于是杨先生要求在场人员保持肃静,并要[[曹安和]]先生做好录音准备。 录音机启动,钢丝带缓缓地转动起来。这首阿炳多少年来琢磨修改过无数遍的乐曲,一下子拨动了每个人的心弦,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两位著名的民族音乐教授被震慑住了。杨先生还暗暗向我竖起大拇指。 大约五分钟后,曲调在渐慢中结束。阿炳在最后一个“5”音上习惯地将一指从高音区滑向琴筒处,以示全曲终结。 “啪”,[[曹安和]]先生停止了录音钢丝的运转,继而把开关向左一拧,只见钢丝飞快地倒转。从陶醉中醒来的杨先生带头鼓掌,连说:“太妙了,太妙了!难得啊,难得!” “自病自知,我手上功夫已不如从前,见笑了。”阿炳摇头谦虚。 杨先生表示要向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和全国音乐院校介绍,这首曲子一定会受到音乐界的重视和欢迎的,接着他向阿炳询问:“曲名叫什么?” 阿炳回答没有名字。杨先生坚持要有一个名字。 想了很久,阿炳说,那就叫它《二泉印月》吧。 [[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先生听了,都觉得这个曲名不错。杨先生向阿炳提出:“印月的‘印’字,改成映山河的‘映’字可好?” 阿炳欣然同意。 这时录音钢丝倒好,随即,机器内扬声器响起了《二泉映月》。 坐在录音机旁的阿炳激动不已,他沿着桌子摸索,双手抱好钢丝录音机大声叫道:“催弟,松官,听到没有,一点没错,这是我拉的,这是我拉的!”又说:“这东西像有仙气似的,不然哪能马上放出来……曹先生你把声音放响些,不,还要放响些……” 然后,又录制了二胡曲 《听松》和《寒春风曲》。第二天,又在盛巷[[曹安和]]先生家里录制了琵琶曲 《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全都是一次通过。 由此,阿炳创作的 《二泉映月》等民族音乐瑰宝,正式展开双翅,将伴着它的作者一飞冲天了。 可惜的是,1950年 9月 2日第一次为阿炳音乐录音,当年的12月4日他便因病去世了。 来自 [https://www.sohu.com/a/257372463_488357 搜狐]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5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我亲历了《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