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源代码
←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http://veryjoy7603.blog.163.com/blog/static/336220942007111493147701/ 【转载】] 自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耐挫能力较弱,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惟有少部分目标明确,不畏艰险,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的勇者才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为此,教师应在自然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正确的科学态度教育及心理辅导。让学生懂得坚强的意志对个人、对社会意义,了解意志薄弱,锻造学生良好的意商。 在自然学科课程中,有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同时也增强了自然学科教学的魅力,使自然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易为学生所接纳。实践证明,[[学科渗透模式]]更能确保自然学科课程的目标与功能的实现和发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自然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这种渗透方式,就可以对学生时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智育与心育双赢的目的。在自然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利用学科特点来优化学生心理环境等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1、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例如:在介绍能源问题、水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收集信息。'''有可能的话,学生可向有关部门报告所得结果及建议,向群众宣传,使学生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耐挫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健康心理。 2、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合作精神 在自然课的教学中,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自然实验活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每一个实验过程,都能够有意识的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和实验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五年级自然课《飞行器的发展》,教材的第一课时是了解充有气体的飞行器的升空原理。内容是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科学道理,并简单了解热气球和飞艇。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一是感觉毫无新意,而且学生真正的收获也不多。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处理,将教材中仅有的一点关于热气球的内容进行开发运用,舍去了热气球升空原理的内容(因为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早已知道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增加了以“热气球升空”为核心的探究活动。要研究热气球,首先就要使热气球升起来,因此第一个活动就是利用生活中简单的材料(细铁丝、垃圾袋、酒精棉花)制作热气球并放飞;而后,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在放飞热气球时遇到的问题或者准备继续探究的问题,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二个小组提出想继续研究“怎样让热气球在空中停留时间更长些?”有一组提出想研究“怎样让这个热气球可以前进?”有一组提出想研究“他们小组的热气球为什么刚刚升空就掉下来了?”……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后,引导他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简单的研究方案(有的组设计在简易热气球上装个螺旋桨来推进它;有的组则考虑用各种材料来制作热气球……),然后组织学生再一次的进行交流、探讨,相互改进研究方案,最后在课后做进一步实践合探究。 在几乎所有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这无疑便加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另外,实验的成功会让他们体验团结协作的快乐所在,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的失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应当在目标达成过程中,遇到困难要有锲而不舍、毫不退缩的坚毅力,应当有在引诱面前不动摇的坚定性与自制力,以激励他们在今后生活中更重视意商的作用,通过实践来励志践行。 3、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然课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自然课外活动更应重视实践。在实际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并能搜集、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制作了普通的腊叶标本,还有不少同学用多彩的、形状各异的叶片、种子、花等组成了美妙的图案。最后展出时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艺术作品。 4、在课堂中运用激励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不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不能感悟所学的知识,都取决与教师教师的激励作用。就是要善于运用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认真地欣赏学生的活动过程,认真地欣赏学生的各种表现,对学生的努力过程、行为表现和观点认识等及时给予肯定,赞扬、鼓励。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喜欢教师,从而更加主动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用自己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来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学科教版一年级自然《石头、沙和泥土》中比较不同石头的不同和相同时,让小朋友们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能够相互探讨、分享彼此的思考,能运用到一些已经学会的方法来实践研究,如观察、触摸、比较等方法,发现了不同石头的光滑和粗糙,花纹的不同等。其中有一个小组把不同石头放在课桌上旋转,发现了有的石头旋转很快,有的则很慢,有一个小朋友,在探究过程中不小心把一块石头转掉在了地上,石头摔碎了,另外一个小朋友马上叫了起来:“啊呀,老师,他把石头摔坏了。”我想了想,走到他们小组,但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们说:“没关系,不过老师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石头摔了都会碎呢?但是要注意安全哦。”于是他们很快便试着把各种石头都往地上扔了起来,发现了有的石头一摔就碎了,有的石头摔好多下才碎了一小块。另一小组看到了,也把石头往地上扔了起来,除了前面的情况,他们还发现了有的石头可以弹的很高、有的石头弹不起来……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心态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要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生成的主体,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和方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5、运用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在自然学科,运用角色扮演,在让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上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展开行动,减轻或消除畏惧自然的心理障碍,发展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学习自然学科的过程中,若能很好地利用此法,则很多看似无从下手的题目都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自然》低年级《能源》一课中,描述假如没有了电和燃气时的生活情景,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那样的生活环境会怎样?再如,在教学高年级《宇宙探索》一课中,讲到人类在月球上的一种可能行为时,让学生扮演小重力无空气无水等情景下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从而较好地了解了宇航员在月球上为什么能跳跃,为什么两个宇航员不能向地球上那样自由地交流。 从扮演者来说,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知识的过程。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驾驶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促进对知识的感悟,促使心理素质的提升,知识的内化。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有意义,有价值,有实效。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他认为,舒适安全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心理活动机制来摄取有关的教育的经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蕴藏的巨大的心理潜能。教师以隐藏的方式,把有关心理健康审美文化知识等内容,经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传授给学生,论道而不说教,没有强制性,教育的痕迹被淡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形成一种接纳的社会安全心理气氛,进而使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形象,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地参与学习中来。既消除了课堂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提升自然学科的魅力。 由此可见,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求实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促进了身心发展,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自我教育和发展潜能的能力;因此,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提升了本学科的魅力,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启学习自然的智慧之门。
返回至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