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内求法与外求法”的源代码
←
内求法与外求法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参考:[[文明与内外求法]] ==内求法与外求法== 王安石《礼乐论》:“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常人外求,圣人内求。 内求于心,外求于物。 ==外求法== 常人于外,六根见六尘生六识。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眼根所见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声音,鼻根所嗅香臭,舌根所尝味道,身根所触粗细冷热与湿滑,意根所感知。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对六尘而产生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就是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 ==内求法== “内求”一词,最早见于据考证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上清派典籍《大洞真经 》,内有“夫仙者心学,心诚则成。仙道者内求,内密则道来”的表述。 屈原在《离骚·远游》中说:“内唯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这恐怕是“内求”的最早记述了。不过,古人未把这一过程正式称为内求,而是称为“反求诸己,而后求诸人”。 《论语》中说:“君子求诸己”。《文子·上德》中说:“求诸人不如求诸己”。后世的《二程全书》中说:“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对反诸己应作怎样理解呢?《吕氏春秋·先己》中说:“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诸,去巧做.而游意于无穷之次,事心于自然之途,若此则无害于天矣………是谓得一……故知一则应用变化阔大深渊不可测也。” 内求诸己 不假外物 出自:春秋时期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返回至
内求法与外求法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